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农业工程学报主编

2023-12-10 19: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农业工程学报主编

1、著作主编《食品工程原理及应用》主编《粮食产地加工与贮藏》主编《油料产地加工与贮藏》主编《大豆功能性食品》(专著、再版)主编《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参编“九五”国家重点图书《食品工程全书》第二卷参编《粮油贮藏加工工艺学》参编《豆制品的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参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和竞争力研究》2、论文⑴“天然碘营养肠的研究” 《肉类研究》1996年第四期,第一作者;⑵“夏季生产西式火腿肠的滚揉和斩拌温度” 《食品科学》1997年第11期,第一作者;⑶“卡拉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正确应用” 《食品工业》1997年第3期,第一作者;⑷“强化钙营养肠的研究” 《肉类工业》1997年第12期,第一作者,获首届全国绿色食品学术研讨会二等奖;⑸“天然碘强化钙营养肠的研究” 《肉类工业》1998年第5期,第一作者;⑹“肉制品厂蒸汽管道系统的设计” 《肉类工业》1997年第11期,第一作者;⑺“西式火腿肠的滚揉和斩拌温度的控制” 《中国食品工业》1997年第8期,第一作者;⑻“啤酒厂离心机选用” 《食品工业》1997年第4期,第一作者;⑼“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Xylansae from 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 on Powdered Components of Corncob” 《Biosystem Studies》2001年第4期,第二作者;⑽“长期使用的电烤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食品工业科技》2000年第五期,独著;⑾“绿色蕨菜贮藏加工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二期,独著;⑿“用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 《食品科学》2002年第五期,第一作者;⒀“不同诱导物对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产高活性木聚糖酶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年第六期,第一作者;⒁“天然碘营养肠” 《食品工业》1998年第六期,第一作者;⒂“天然碘醋的研制” 中日食品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粮食加工新技术》(2001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一作者:⒃“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产木聚糖酶在玉米芯成分上吸附特性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六期,第二作者;⒄“天然碘酱油的研制” 《食品科技》2001年第二期,第二作者;⒅“混合驱油剂吸附损耗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⒆“薄层层析法测定玉米芯木聚糖中单糖成分” 《饲料广角》2001年第23期,第三作者;⒇在2004年CIGR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Kinetic Study on Hydrolysis Lignocellulosic Corncob with Xylanase from Streptomyces olivaceovirdis E-86 Strain,”第一作者;(21)“玉米芯木聚糖和桦木木聚糖组成成分及结构的研究” 《食品科学》2004年25期,第一作者;(22)“我国粮食加工业的现状与产业结构分析”《粮油加工》2004年10期,第二作者;(23)“我国油料加工业的现状与产业发展”《粮油加工》2004年11期,第二作者;(24)“我国小麦面粉加工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农产品加工》2004年12期,第二作者;(25)“我国大米加工业的产业状况分析”《农产品加工》2005年1期,第二作者;(26)“我国玉米加工业的现状与产业发展特点”《农产品加工》2005年3期,第二作者。(27)“生物质资源及其产业”《第一届农业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独著(28)“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2期;第二作者(29)“国内外生物的开发与利用”《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增刊 第一作者(30)“用玉米芯生产低聚木糖前景看好”2000年7月24日《中国食品报》科技天地;(31)“四项创新技术使玉米芯变废为宝”2001年6月8日《中国食品报》科技天地。(32)“借鉴美国农产品质量控制理念,服务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 《农业工程技术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2006年创刊号 第一作者(33)“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 2006年3期 第一作者

任露泉的简介

任露泉,男,汉族,1944年1月20日出生,江苏铜山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拖拉机专业,1981年获吉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学院院长、科研处处长、副校长、党委书记等职,2000年五校合校后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现任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地面机械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现兼任亚洲农业工程学会(AAAE)副主席,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ISTVS)中国国家代表,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工学一部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地面机器系统分会理事长,中国现场统计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吉林省现场统计学会理事长,吉林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生态产业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还兼任“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主编,《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主编,《农业机械学报》副主编,《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仿生科学与工程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是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仿生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在仿生科学方面,发现生物脱附减阻特征规律,提出生物形态、柔性、电渗、构形和组成等多因素综合脱附减阻理论和生物非光滑理论,开拓农业机械、地面机械仿生设计方向。在仿生工程方面,建立农业机械、地面机械仿生设计准则,发明多项不同于传统理念的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并拓展到非土壤介质多个工程领域,进行自洁、耐磨、抗疲劳和降噪等耦合仿生研究,研制出减粘犁壁、防粘镇压辊、减摩活塞、耐磨轧辊和钻头等多种仿生产品。 作为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申请和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1项,已转让和实施17项;出版著作2部,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已培养跨学科博士(后)36人,其中15人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中国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殊贡献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明的主要著作与论文

【1】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方案研究, 2010年,第一作者,合作者:郭红宇、周新群,《农业工程学报》;【2】《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拓展领域研究》2008年,副主编,主编:汪懋华,中国农业出版社;【3】《农产品加工业集成技术与标准》 2007年,主编,合作者:王海、王国扣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4】《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2007年,主编, 合作者:张玉华、孟海波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5】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2007年,独立作者,《农业工程学报》;【6】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聚集与小城镇建设,2006年,第一作者,合作者:王海,《农业工程学报》;【7】New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 China,2005年,独立作者,《农业工程学报》(英文版);【8】中国农业工程发展展望,2003年,独立作者,《农业工程学报》。【9】中国的种子工程—独著,中国国际种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农业出版社,农业工程学报,1997年)【10】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ttonseed Foamed-acid Delinting in China,第一作者,《九十年代国际田间机械化技术的进展》(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4年) 【11】中国棉花种子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第一作者,中国种子加工十年优秀论文(农业工程学报,1990年)【12】棉籽泡沫酸脱绒工艺及总体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种子加工十年优秀论文(农业工程学报,1990年)

张振文的学术成果

先后参加葡萄优质抗病育种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葡萄抗病基因的取代积累研究、高级技术在葡萄与葡萄酒领域的应用研究、陕西省葡萄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葡萄酒质量最优化研究、葡萄优质抗病品种的选育、葡萄酒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陕西省酿酒葡萄基地建设、酿酒葡萄新品种的推广等项目。主持完成葡萄新品种爱格丽区域试验与中间试验、法引葡萄营养系品种的研究、优质抗病酿酒葡萄新品种的选育、杨凌酿酒葡萄示范园建设等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生态与区划、胶东半岛酿酒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等项目,参加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优质抗逆葡萄新品种“爱格丽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国家杨凌葡萄苗木繁殖中心建设等项目。1995年葡萄优质抗病育种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酿酒葡萄新品种爱格丽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葡萄抗病基因的取代积累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葡萄酒质量最优化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我国葡萄酒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获陕西省科技一等奖。经年来,在《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果树科学》、《西北植物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葡萄品种学》(专著、教材),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出版;副主编《葡萄与葡萄酒研究进展》(2006),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参编《葡萄与葡萄酒研究进展》(2000),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参编《葡萄与葡萄酒研究进展》(2002),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副主编《第六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注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2001年大学生复合型知识+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校内教学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创办新专业,促进产学研全面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负责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被陕西省确定为特色专业,参加的葡萄品种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周琳的教育科研

1.主持的科研项目(1)环境友好型农药旋覆花杀菌剂的研制 (2008年度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82102350006);(2)果树主要蛀果害虫复合性诱芯的研制(2005年度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24080002);(3)河南省园林绿化树种主要病虫害监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04年度河南省普通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424070045);(4)红脂大小蠹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国家林业重大病虫害工程治理项目子专题)。2.获奖情况(1)蜂产品中土霉素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2007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名);(2)红脂大小蠹的灾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00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名);(3)野生酸枣接大枣可持续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组装配套(200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名);(4)利用诱饵树对杨树天牛进行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2002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名);(5)枣树低产林改造及综合丰产技术研究(2000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八名)。3.申请专利“太阳能沼气池”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03245701.4,第1设计人)。4.出版专著(1)《优质高档枣丰产技术》(第二副主编)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3年(2)《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编委),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3)《新编林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一副主编),中原农民出版社,2006年5.研究论文 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多篇,近期论文如下:(1)Zhou Lin, Mo Hai-zhen, Zhang Hao. Comparison of selenium extraction methods from selenium enriched vegetable, Agro Food Industry High Tech. (accepted).(2)周琳, 高飞, 孙淑君. 雷公藤生物碱的化学及杀虫作用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1)(3)周琳,马志卿,冯俊涛,张兴.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生长发育及几种代谢酶系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08, 51(11):1151-1156.(4)周琳,冯俊涛,马志卿,张兴. 雷公藤提取农药用总生物碱的工艺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12): 287-290.(5)周琳,张兴. 雷公藤的杀虫作用研究与应用.昆虫知识, 2008, 45(6):852-856.(6)周琳,马俊青,王俊超. 柿长绵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昆虫知识, 2008, 45(5):808-810.(7)周琳,冯俊涛,张锦恬,马志卿,张兴.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几种昆虫的生物活性. 植物保护, 2007, 33(6):60-64.(8)周琳. 植物生物碱的杀虫作用研究与应用. 河南林业科技, 2007, 27(1):32-36.(9)周琳,冯俊涛,马志卿,张兴.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的生物活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06, 33(4):401-406.(10)周琳,马志卿,冯俊涛,李修伟,张兴. 雷公藤生物碱制品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控制效果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4(12):169-173.(11)周琳,马志卿,冯岗,张兴. 天牛性信息素、引诱植物和植物性引诱剂研究与应用. 昆虫知识, 2006,43(3):433-438.(12)周琳,李锦辉,蔡如希. 黑色软蚧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昆虫学报, 2002,45(6):851–85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