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江淮论坛杂志主编

2023-12-07 23: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江淮论坛杂志主编

是的。上海师大博士招生简章上已经有他名字了。以前据传去任上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现在未证实。辞掉正厅级的职务是需要勇气的。

钱建状的个人简介

1999年11月获湖北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2001年12月获浙江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02年11月论文《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获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的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12月,获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2003年六月,获浙江大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博士论文《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宋南渡文坛的历史文化考察》被浙江大学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并参评2004年度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论文《南渡前后岭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奖三等奖。 自1999年起,发表论文有:1、《系统开拓重构——评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江淮论坛》1999年2期。2、《尊词与辨体——宋词独特风貌形成中的一对矛盾因子》《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3期(此文为2000第四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摘录)。3、《宋词分期研究述评》,收入《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4、《一部有特色的断代词学思想史——评<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3期。5、《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提升与人文关怀——评余恕诚<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2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1期(与尚永亮先生合写)。6、《花间词情民间风味——刘过情词初探》《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2期。7、《评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6期。8、《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3期。9、《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复印。10、评《金元词通论》《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11、《<唐诗风貌>简介》,蒋寅、张伯伟等主编《中国诗学》(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12、《东坡词误收<青玉案>一阕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13、《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与美国印地安纳东亚系助教尹罗兰(LARA I INGEMAN)合作撰写)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八期全文转载,又同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3年3期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14、《宋诗人庄绰、林季仲、郭印、曹勋生卒考辨》《文献》2004年第1期。15、《齐梁名士 宫廷文人––––南朝梁江陵庾氏世家》,收入《中华文化世家丛书》(荆楚卷),曹月堂、舒怀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2004年3月版。16、《宋室南渡前期的政局变化与词坛风气》《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3期。17、《宋室南渡与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8、《南渡前后贬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浙大学报2004年第5期。19、《宋室南渡与文化版图的重组——以宋代文人及其文学活动为切入点》20、2004《文学遗产》国际论坛会议论文。《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21、《秦桧与绍兴文坛的谀颂之风》(与郑玲合作),《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6期  22、《和战之争与南渡士人的分野》(与李本红合作),《安徽史学》2006年5期。  23、《书即师也》,光明日报2006年1月。  24、《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 文学遗产2006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5、《科举与江湖诗派的漫游》,2007年1月。  26、《略论晚清目录学家丁丙的词学思想》(与陈瑶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  27、钱建状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廌落第原因》,《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  28、《科举与宋代文学的期集》,《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5期。  29、《围绕赵明诚诸子与李清照生平创作的几个问题》,《庆贺吴熊和教授从教50周年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0、《南宋进士分科考试的形成契机——兼论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10月。《北京大学学报》、《教育史研究》转载。  31、《考官的雅集——同文馆唱和诗发覆》(与杨唐衍合作),《教育与考试》,2009年8月。  32、《山谷词与唐诗》(与孙宗英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33、《以<全宋文>补<全宋诗>二十则》(与苏碧铨合作),《中国韵文学刊》2009第第4期。  34、《贬谪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与尚永亮教授合作),《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  35、《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新美术》2011年第6期。  36、《宋徽宗朝停废科举真相辨证》,《科举学论丛》2011年6月.。  37、《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38、《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文学遗产》2012年5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9、《落花无言 人淡似菊》,收入《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一书,2012年9月。  40、《宋诗人刘潜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11月。  41、《宋代的科名崇拜、科名歧视与文学传播》,《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11月。  42、《北宋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仕履订补》,《新美术》2013年3月。  43、《如是我闻——忆吴熊和师》,文学遗产(网络版),2013年3月。  44、《定量分析在词学研究中的成功尝试》,《词学》 ,2013年6月。  45、《宋史文苑传的史料来源与史料价值》,《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7月。 (一)《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大学2006年10月版。  本书所选取的,是宋代文化、文学研究中尚属薄弱而又亟待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力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为一个时代提供文化面貌、文人精神、文学风貌的解剖图。努力在文化、文学与士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点,是本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本书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南宋初期而言,大量北方士人的南渡,给宋代文化、文学带来最深刻的影响是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改变。因此,举凡南渡士人阶层与类型、南迁路线、士人地理分布等关涉文化版图重组的重要因素,是本书力图说明的研究的对象。本书的第二章,即以此为中心而展开。而政局变化、时势内涵、地理环境、士人生活、南宋政府安置士人政策措施与文学进程、文坛风气之深层联系,亦是本书全力关注的重点。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其说明之着重点即在此。具了解之同情,力图展示两宋之际南渡士人生活的原生万言书,是本文切入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因此,虽然本书选取的只是士人中的一种类型——“词人”来作为说明对象,但意图却是借此来突出一代士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对当时的文化生态的重组、士人的文化创作的新动向进行剖析,故在说明文化、文学的总体特征与风貌时,重点并不放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史料,力图对人所处时代之背景与生活之环境进行深入的探讨。文史互证,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图实践的原则。表现在文中,一方面,对于宋诗、宋词、宋文的解读,本书与既往的艺术批评和鉴赏的文学研究方法有有所不同,更为关心的是这些文化成果中可供利用的史料价值及因此而表现出的士人的全新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对于士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动态,往往由外向内、由表及里,重在剖析其成因,而不仅仅是风貌描述与价值判断。  主要社会评价:安徽师范大学叶帮义教授著文指出:“从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钱著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文献的搜罗与考辨;二是从材料出发,发现问题,寻找视角,提炼观点。……在南渡词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积累的情况下,钱著在材料、观点、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心得与创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宋代文学年鉴》2006-2007,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370-372页)。  (二)、《宋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考察》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编,主要从科举、贬谪、地理文化三个层面来考察宋代文学,旨在揭示宋代文学所涵盖的广泛的社会内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下编为考证编,将制度史、社会史、风俗史的知识运用与传统考据学方法结合起来,对宋代重要作家的生平事迹、流传本事和作品进行了考证、辨析和辑佚。  本专著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从研究视角来看,本专著努力将制度史、风俗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知识运用于宋代文学研究当中,充分吸收当代宋史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并以此为切入点,找到了历史与文学的若干个中介点(如科举中的行卷风尚、期集风尚、士人漫游等)。  二、从研究成果来看,本专著所提出的宋代士人的行卷风尚长期存在,宋代江湖派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士人觅南举有着密切的关联,宋室南渡以后南方文学的崛起、文学重心的南移以及文学版图的重组等观点,皆为前人未曾触及或未予充分关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空白。  本专著所运用的考据方法据有一定的启示性。例如运用宋代的科举史知识(宋代的锁院制度、考试阅卷流程)来考证苏轼科场舞弊案的真伪,从宋代婢妾买卖制度考证李清照的生平创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文学研究是相当重要。本专著以例证加深、细化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社会评价:  本专著的大部分章节曾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中国韵文学刊》、《江海学刊》等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过。其中《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东坡词>误收<青玉案>作者作》三篇发表在《文学遗产》上,前两篇还为人大复印资料2007第4期、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另外,《“福唐独木桥体”考辨》一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形成契机》一文为《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梁建国《2008年宋史研究动态》一文亦加以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6)(三)《宋史文苑传笺证》,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耗时七年,依托《宋史文苑传》,广收博采,对宋代近百位作家的生卒年、籍贯、家世、仕宦经历、著述等作了详细的考订。主要观点为:  (一)、《宋史文苑传》,其最直接的史源是宋代《国史》。比对《续资治通鉴长编》、《事文类聚》、《范仲淹集》、《郡斋读书志》、《容斋随笔》、《嘉定赤城志》、《京口耆旧传》等诸书所引宋代《国史》片段,知和㠓、陈充、谢炎、曾致尧、苏舜钦、杨蟠、米芾、张耒、吕南公等皆《国史》有传,其所记诸人事迹并能与《宋史文苑传》互参。而《新安文献志》所载《国史洪湛传》、除个别文句稍异《宋史洪湛传》,其余全同,民国《适园丛书》本《山谷先生年谱》所引诸多《国史黄庭坚传》原文,则与《宋史文苑传》全同。  (二)、宋代诸朝《国史》,本之《实录》、而又参之宋人碑志、行状、家传、文集、笔记。因此,宋人碑志、文集等实为《宋史文苑传》的原始史料来源,但非直接史源。(三)、《宋代文苑传》固然有不少舛误之处,但其作为信史的地位不容置疑。以吕南公为例,本传谓熙宁中,士方推崇马融、王肃、许慎之业,南公度不能逐时好,遂不复以进取为意。四库馆臣斥其为不经之说,谓“《宋史》荒陋,此亦一端”,然考诸本集,此实吕南公自述如此。《宋史》实不误。类似此例,不烦再举。(四)、《宋史》致误,或沿《国史》(如米芾之籍贯),或因传写(如误书“张唐卿”为“孙唐卿”),或因转述史料不慎(如误唐庚事为其兄唐瞻事,《贺铸传》误程俱诗序为词序)。或因误读原文(如记晁补之世系)。而更多的“错误”,实为《宋史》数事并举,或后事而前叙,删汰改换之际,未之熟思深考,遂致叙事失次、不确。也就是,《宋史》之书法,导致诸多疑似之误,非真误也。因此,后世学者取资《宋史》,当深味其意,未可遽断其是非。  学术贡献与理论创新为:  (一)弥补了《宋史》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不足。(二)本课题既考《宋史文苑传》之失,又举其正,从而以实证研究纠正了长期以来对《宋史》的若干偏见与深度误解,还其信史之本来面目。(三)辑录了近百位宋代作家的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宋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笺证》。  社会评价:  一、本书中的部分成果,曾以《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廌落第原因》、《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宋诗人刘潜卒年考》、《宋代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事迹订补》为题,公开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江海学刊》2012第3期、2012年第6期、《新美术》2013年第3期上。二、本书出版后,陆续收到了武汉大学王兆鹏、尚永亮、北京大学钱志熙、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等学者的来信,对其学术价值予以肯定。三、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之后,《古籍新书报》、,《中华古籍网》、《文学遗产》网络版、《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国内报纸、网站皆曾予以报道,并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二、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冯捷蕴的发表情况

核心期刊论文:1. 冯捷蕴,2012,世界遗产旅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旅游学刊》(CSSCI的A类期刊),第4期;2. 冯捷蕴,2011,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中西旅游者博客的多维分析,《旅游学刊》(CSSCI的A类期刊),第9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收录;3. 冯捷蕴,2010,话语混合与全球本土化——北京旅游推广话语的个案研究,《旅游学刊》(CSSCI的A类期刊),第9期,“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全文转载;4. 冯捷蕴,2014,美国环境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例,《外语学刊》,(CSSCI的C类期刊),第5期;5. 冯捷蕴,2014,《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述评(CSSCI的C类期刊),《旅游学刊》,第1期;6. 冯捷蕴,2013,商务话语研究的回顾及其展望,《中国外语》(CSSCI的C类期刊),第6期;7. 冯捷蕴,2013,中西媒体危机话语的研究,《江淮论坛》(CSSCI的C类期刊),第5期;8. 冯捷蕴,2004,中国大陆的文化价值观:以2004年网络广告内容分析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CSSCI的C类期刊),第5期; 9. 冯捷蕴、黄国文,2000,语篇、功能、语言教学——“语篇、语言的功能”国际会议学术纪要,《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CSSCI的C类期刊),第2期; 10. Jieyun Feng & Rining Wei, 2015, Implementing CLIL for Young Learners in an EFL Context beyond Europe. English Today, 31(1): 55-60 (SSCI来源期刊);11. Juelin Yin & Jieyun Feng & Yuyan Wang, 2015. Social Media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nvironmental Crisis inChina: The Case of ConocoPhilips Oil Spill Incident.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in press) (SSCI来源期刊);12. Peng Wu & Jieyun Feng, 2014. Review Paper: How to D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Multimodal Introduction,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Issue 2 (SSCI来源期刊);13. Ming Liu & Jieyun Feng, 2014. Review Paper: 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Method forAdvanced Students,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Issue 2 (SSCI来源期刊);14. Rining Wei & Jieyun Feng, 2013. Review Paper: Critical ELT Practices in Asia: Key IssuesPractices and Possibilities, World Englishes, Issue 6 (SSCI来源期刊);15. Peng Wu & Jieyun Feng, 2013. Review Pape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ssue 1 (SSCI来源期刊);16. Jieyun Feng, 2012. Review Paper: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Issue 3 (SSCI来源期刊);17. Jieyun Feng, 2009. Review Paper: Discourses of CulturalChinain the Globalizing Age,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Issue 5 (SSCI来源期刊);18. Jieyun Feng, 2007. Review Paper: Remaking of Face and Community of Practice: AnEthnographic Study of What ELT Reform Means to Local and Expatriate Teachers in Today’s China, Discourse & Society, Issue 3 (SSCI来源期刊).其它论文:1. Jieyun Feng & Doreen Wu, 2009. Changing Ideologies and Advertising Discourses inChina:A Case Study of Nanfang Daily.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Issue 2,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UK;2. Jieyun Feng & Doreen Wu, 2008. Multilingualism in Hong Kong.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Routledge,UK;3. Jieyun Feng & Doreen Wu, 2007. Cultural Value Change in MainlandChina’s CommercialDiscourse. Chapter 5 inDiscourse as Cultural Struggle(edited by Xu Shi).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4. Jieyun Feng,Doreen Wu & Chan C.Y, 2007. Glocalization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ese Web Advertising. Journal of China Media Research, Issue 2. The AmericanChinese Media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5. 冯捷蕴,2014,探索孔子学院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访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副院长丁培毅,《世界教育信息》,第1期; 6. 冯捷蕴、田丽园,2014,中美媒体话语的软实力比较研究——以人民币升值为例,《商务外语研究》,第10期;7. 冯捷蕴、张楠,2013,中澳媒体话语的跨文化的研究——以力拓间谍案为例,《中国社会语言学》,第3期;8. 冯捷蕴、吴东英,2012,《南方日报》广告话语的意识形态变化个案研究,《商务英语跨学科研究新进展》,王立非、徐珺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9. 冯悦、冯捷蕴,2011,北京城市形象的媒体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为镜,《商务外语研究》,第5期;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主办的《旅游业动态》全文收录(2010年第9期);10. 冯捷蕴、黄国文,2008,“加的夫语法”在中国,《系统功能语法入门:加的夫模式》,黄国文、何伟、廖楚燕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1. 冯捷蕴、吴东英,2007,广告话语的结构重叠和中国社会的变迁——以1980年和2000年《人民日报》的广告为例,《传播与社会学刊》,第2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2. 吴东英、冯捷蕴、卢志鸿、陈瑞端、姚喜双,2004,国内外媒体语言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媒体语言大 家谈》,姚喜双、郭龙生主编,经济科技出版社;13. 冯捷蕴,2000,A Systemic Functional Analysis of “NGp+of+NGp”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6期;14. 冯捷蕴,1999,一个英语歧义句的功能句法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5期; 1. 冯捷蕴著,2014,《广告话语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许德金,冯捷蕴等著,2012,《后奥运时代北京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 ,中国商务出版社;3. 王立非、江春、史兴松、冯捷蕴 编著,2014,研究生《高级商务英语教程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nd Trends: The Case of China in 2010”, Corporate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