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新课改的文章

2023-12-06 15: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新课改的文章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家长写有关课改的文章

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进入高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负担加重了,难度也增大了,学习数学感到力不从心,且经常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更加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要求更加严谨,与生活及学科间联系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但学生仍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适应不了高中新课程的变化,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学习方式,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在教学中探讨“如何教”及“如何学”,如何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改善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今天,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了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单一地被动接受转变为多种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可能,并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深深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随着投影仪、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应用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参加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年来,本人从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学生反馈、成果评价中总结经验,感悟得失,已觉受益菲浅,心情愉悦,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数学,快乐的学习.现将点滴感受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 享受数学,体验数学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入高中,学生学习还是基本处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性不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方面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有学生说:“数学太难,太枯燥,学得真没劲”.而现代教育是要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的“四学学生”.因此自从成立课题小组以后,我们便在课题组长带领下改变了以往各自上课、各自备课,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自我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全体课题组成员每周定时(周三、周六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习资料、集中电子备课、集体制作课件.要求每位教师作信息技术、教法、学法和教材研究等方面的发言,教材研讨常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课件.每位老师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结前段成绩,研究后段教学,学习信息技术,交流教学体会,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课题组会议要使老师们的教案成为既凝聚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体活力,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和快乐教学.制作直观、生动的电子课件,提供让师生愉悦的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课堂组织形式多样,让学生去动手在计算所上做数学实验,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课件活泼生动,直观性强,将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创新美、统一美、突变美很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就连以往教学中学生(特别是部分女生)怕学的立体几何现在也变成了学生喜欢学习的对象.如通过几何画板制作旋转的正方体、几何体可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几何画板由椭圆的定义可快速、准确、动态的画出椭圆,降低了以往此处教具难制作,图难画,动感不强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椭圆的印象;通过几何画板可直观便捷的给学生展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上很多课例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享受型、兴趣型转变.
二、 我思考、我聪明、我快乐----变“记录型”为“思考型”
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总是忙着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是在抄黑板)而影响了听课效果,也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去记、去抄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课后再去化很多时间去整理、去理解.这样不仅学生学得很累,而且常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学习总是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及时的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教师常在一起集中备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效果和备课质量,同时将备课笔记复印好发放给学生,或制成电子教案,上课时将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共享发放给学生,或发入学生邮箱.并将它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免去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课堂上能全身心的投入理解、思考与讨论中.这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而有学生说:“现在课堂上我的手不再为抄笔记而受累,更多的是参与到实验数学、探索数学之中,我的大脑也更活跃了,对数学的理解更好了,课堂讨论参与更多了,自己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及时分享,自己的错误也会及时被发现,真是太好了.不像以前,课堂上总是忙着记,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想,去理解,学习总是很紧张,很累.时间长了就应付不了了,有时就有点‘糊’了”.另外,我们教师之间还会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学艺术,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并在课后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互提意见,使得全组教师教学技巧性大有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课堂有了更多的讨论,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信心.
三、 参与数学实验,体现自我价值----变“听数学”为“做数学、看数学”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的教学,而不太考虑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去理解一个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计算器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FLASH、POWERPOINT、AOTHWER等制作课件,动态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数学原理,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和观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看数学、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角函数 图象的变换;并从中得出一般的结论,通过几何画板实验、FLASH动画演示,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图象变换的理解与掌握已活泼的印在脑海中,反而比传统教学要轻松得多,深刻得多.又如在讲到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不仅能快速准确的画出函数 的图象,而且在连续对 的变化中,学生一下就能看出 和 两种情况下图象的区别,图象的性质(特殊点、单调性、定义域、值域)也不言自明.学生成了问题的解决者,课堂的主导者.从单纯的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看数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标准”是: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至少有4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应在90%左右;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四、 知识充实生活,我学我快乐----变“作业型”为“知识型”
很多学生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做作业,似乎学习的一切就是完成作业,家长关心子女学习也常是一句话“作业做完了没有”,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常辛苦而片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在训练学生注重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注重应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繁锁运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全面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另外,我们经常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学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好的论文挂到校园网供全体学生阅读,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数学学法经验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开展数学专题讲座,介绍数学的历史,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理性,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从作业型过渡到知识型、方法型和发展型.
五、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心情当然也愉快了----变“应试型”为“能力型、应用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完全依赖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数学的渠道和方式.基于这一实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去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为将来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仅仅依靠课堂,数学信息获取途径不再唯一来自教师.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将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解决者.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教学设计要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考试型向能力型、应用型转变.

请问 这篇《新课改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文章都有哪些参考书目啊?

参考书目:

陈培瑞 基础教育新课改:反观与前瞻后的沉思 2004(6)
郭晓明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 2004(4)
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0~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 2004(3)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调查报告 2004(3)
洪俊.熊梅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 2004
王善迈.袁连生 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论文] -教育研究2002(6)
李水山 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03(15)
覃章成 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 2003(1)
张玉林 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 2002(11)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作为体育学科,也必定是要加入改革的大潮中来的。体育课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高级游戏,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的好坏更是对国民体育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如何快乐的进行体育教学,是对当代体育教师的严格考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的前提,因此,体育课在学校的学习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小学体育 兴趣 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根据他们好奇心强、贪玩的心理特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制定好教学计划,积极调动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教学工作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我认为快乐体育应该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对学生的受益是终身的。教师一般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中的早期影响者,尤其是小学的体育教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处于学习兴致的兴奋期,对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非常大,而且有很好的可塑性。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受其专业的影响,形成了体育教师的特有的气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很多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体育教师健硕的体格,谈吐的幽默和优秀的组织才能,这一切不仅让体育教师的形象深深的树立在学生心中,而且使学生真实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并且对其产生了学习锻炼的愿望,从而引发对体育课的热爱和兴趣。体育教师一定要时刻保持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性动作都是全体学生模仿的对象,动作协调、优美、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就会非常期待,这样就会带上体育课的时候认真的训练,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锻炼,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现出最佳的精神风貌,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魄的训练。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呢?这个是困扰很多体育教师的难题,现在的小学生“调皮”,但是要善于抓住其弱性。以下我介绍下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小学生自尊心也很强,只有不伤及其自尊,才能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否则,这些“调皮”的孩子们可是不会积极配合你工作的。此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能用过激的言语挖苦学生,尤其是对现在心灵还很脆弱的小学生,只有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给学生情感上“减负”,让学生们感觉到面前这个高大魁梧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的体育教练,更是他们心灵交流的老师,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只有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教学效果才会是有效的,令人满意的。

二、用巧妙的语言导入课堂,创设情景教学。 如何导入新课也是一直以来教师较为头疼的事,课前几分钟的教学计划很关键,往往一些学生一听上课前几分钟老师枯燥的的讲解,就已经没了什么上课的兴趣了,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开课前一定要用精妙的言语来把学生的好奇心的“胃口”调起来。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利用一些动作模仿创设教学情景,把各派的动作通过模仿表现出来,如象形,兔子跳等,学习立定跳远,采用“袋鼠跳”的形式来进行,突出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这样的形式不仅学生们喜欢做,还会传出阵阵的笑声来,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情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取多媒体影片播放的形式,图文并茂,分析技术要领,随后进行实际训练,亲自感受技术要点,增强学习效果。

三、实现角色转变,废除一言堂,体验运动乐趣。新课改要求下,一言堂已经不在适合当今的教育教学,“群言堂”才是提倡的教学模式。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是一门体验式学科,必须是要求学生亲自来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迸发出对体育的热情,也体现出了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也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爱学,建立起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体育应该倡导体验式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享受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训练,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比赛,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技中感受成功与失败,另一方面也在激烈的比赛中锻炼了身体,学到了教学计划中的体育技能,一举两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也会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升华。

四、学习交流,自我评价。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要把每次的学习心得拿出来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发现自己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学习他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学后的交流过程是很有效的,很多隐藏的问题都会被发现,以便进行及时的改正。学生的学后自我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让他们自己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适应当今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只有真正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DB/OL]. 2005-8-19.

[2] 《中国学校体育》2006 年第1 期.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使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于掌握。这样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加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可以把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校园特色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上自主活动时间少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一些小组协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三、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学生怎样去做,而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强调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人,这样不仅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师生共同融入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高效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我认为体育教学是双向双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只有师生融入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才会带动课堂气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五、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善于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思,大胆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陈海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一些探索[J].考试周刊,2009(29).

新课改下应该怎么样树立正确的课程观500字以内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应怎样开设选修课程
面对许多选修模块,教师应开设哪些选修课程呢?这将成为教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开好选修课,教师应首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校和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接收者和执行者,学生也不是课程的被动实践者、受试者。应彰显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和建设校本课程,做课程改革主人的作用,使师生主动参与挖掘、丰富校本课程,成为课改的生力军。为强调校本课程特色,必须使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科,适当拓展其外延;同时以课外促课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笔者所在杨柳青一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位于通过综合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在中国魅力名镇天津杨柳青古镇的文化底蕴上做足文章,比如杨柳青年画研究、杨柳青石家大院研究、杨柳青文昌阁研究及杨柳青人“赶大营”研究等历史、民俗文化及其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教师开设哪些选修课程呢?可以设置并实施研究型课程,丰富校本课程资源。研究型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近年已经开设,已初步具备有关教育内容和进程的较完整的规划。研究型课程属于综合性实践,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我们每年度成立5到10个研究型课题组,每组1到2名指导教师。课题组活动按课表进行,每周五第7、8节课,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的方式有五种,即图书查询、上网查询、研讨讲座、出校访谈及实验研究等。每个课题组根据自己的探究进度和实际需要,可以选择以上五种方式的一种或两种。每次研究型课程小组的活动,由学校课题组及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协调,从学生选题、论证、制订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到收集分析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研究型课程指导教师都起着重要的诱导、引导和指导作用,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开放性、主动性、主体性与引导性的特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