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国杂志民国照片

2023-12-05 21: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美国杂志民国照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通货膨胀、物价狂涨,在小吃摊吃一碗面拿一沓纸币老板都不乐意卖。街头巷尾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世道!扛一口袋钱,却买不了一口袋米。

小时候,我常听老一辈人说,战乱年代的钱不值钱。有时,一袋钱也不能代替一家人吃饭的米饭。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不知道那种无奈。但按照现在人们的说法,那就是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这个估计需要专家来解释清楚。不是专家的老兵只能说他们肤浅的认识,也就是政府印了太多钱。比如,一个国家的人家里有一万公斤大米,流通货币是一万元,那么大米应该是每公斤一元。不过,当政府开印刷厂印1万元时,会有2万元流通,而大米还是1万公斤。这样一来,每公斤的价格将是50美分,另一方面,5000公斤的大米将成为政府的。

所以有经济学家说“通货膨胀是政府对民众的公开盗窃”,尽管政府没有对大桥建设征收一分钱的税,但通胀本身就是一种税收,是最恶毒的一种。它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平等的。

当然,每个希望进步的国家都会控制通胀,但同时,通胀也能让政府有一种快感。就像鸦片一样,一旦接触,就会失去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因战败而不得不支付巨额战争赔偿金。政府没有钱,所以不得不开始印刷机器。政府每印一元钱,老百姓的财富就会被吸走一元钱,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不会把钱当钱,钱要花得快,没钱借钱花,无论如何,花的比挣钱还多。所以一旦走上这条轨道,政府就来不及控制了。所以,当德国的一家报纸卖出7000万马克时,想想就很可怕。

许多通货膨胀是由战争或不适当的政治变动引起的。民国时期,1947年,中国也经历了痛苦的通货膨胀。据说当时一桶大米2000万元,香烟20万元!买一包烟得花一大笔钱,

《美国生活》杂志的战地摄影师马克·考夫曼捕捉到了当时上海的通货膨胀景象。

穿着旗袍的民国女人有多美,看了这些照片你就挪

民国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总以为还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汇吃饭的时候,看到店里面穿着民国学生服装的服务员,就更有这种体会了。回望民国时,那些身着华丽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与温婉。

上面这件旗袍是民国名媛严幼韵曾经穿过的,后来曾在上海展出。严是上海复旦大学第一届女生、上海总商会第一任会长严筱舫的孙女,是联合国礼宾司资深官员、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夫人,目前不敢肯定是否还在人世,只知道展览的那年她已经107岁了。

赵一荻,人所皆知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同居36年后才有了正式夫人的名分,1964年两人在台湾结婚。上图是她(左三)年轻时与亲友们在上海所摄。

1938年在美国纽约,由华侨组织进行的游行募捐活动,一波中国美女拉大旗进行募捐,国难当头仍然可以表现出来的优雅与自信在很多年后荡然无存……

1939年的旧金山、纽约世博会之后,中国逐渐远离了世博会这个舞台。直到1982年,新中国才重返世博会的舞台,首次参加了美国诺克斯维世博会。上图是70年前中国参加的旧金山世博会的老照片。

这幅照片据说是在旧货市场翻拍回来的,40年代上海当红明星的合影,只能大概看到阮玲玉的影子,其它的还没仔细辨认。

上面两图刊载于1935《良友》杂志上。那会的旗袍还时兴扫地旗袍,外罩一披风更是时时髦装扮。而且裁剪已中西结合,有的没有旗袍传统的襟,袖口的设计也变成了蓬松的荷叶袖。

还有姿势,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叉腰形象似乎很受大家欢迎。

王玉龄,抗日名将张灵甫的遗孀,真正内外兼备的民国美女。

这是1939年的厦门,一群在公园游览的女子让人觉得民国气息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还有这张摄于天坛的照片,有没有觉得气场超足,所谓“新时代的女性”亦远远不如。

周璇,不需要多费口舌的大美女。

宋氏三姐妹一生穿过的旗袍真的是很多。

杭穉英,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设计的商品包装、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为素材,这是一幅西湖泛舟图,确实不错。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


(1)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坏了美国的利益。(4分)
(2)日内瓦国际会议。
日内瓦国际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的进程,并最终达成协议,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5分)
(3)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分)
(4)中美签订了《中美上海公报》,它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4分)
(5)从贬低、“妖魔化”到客观、公正。
应根据客观事实,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4分)

试题分析:
(1)《时代》指的“中国”是“中华民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合此时期的中美关系来理解这句话: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坏了美国的利益。所以《时代》站在美国立场,“妖魔化”和“丑化”周恩来及新中国。
(2)图2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根据时间“1954年”可知是日内瓦会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日内瓦会议的意义。
(3)图3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联系教材“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内容回答。
(4)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回答要准确。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从整体概括材料来分析中美关系的演变;第二小问考查对史料的态度:历史资料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需要进行甄别。
点评: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两国关系的复杂之处主要在于两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

求关于民国的图片,可以做杂志封面背景的那种,要区别于晚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