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外国问题研究投稿

2023-12-08 01: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外国问题研究投稿

主要有以下期刊可以投稿
国内哲学期刊
1、《世界哲学》。是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主要哲学流派的现状及争论的主要问题以及有关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研究论著和译文;报道外国哲学界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哲学资料。
2、《现代哲学》。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国外哲学期刊。1、《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
2、《EuropeanJournalforPhilosophyofScience》
3、《Philosophy,Ethics,andHumanitiesinMedicine》。

国外有哪些好发表的论文期刊?

机械与齿轮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几何问题。我记得这方面有一本专门书籍。你可将你的研究成果稍加修饰,直接投到应用数学的外国杂志。应用数学方面的杂志比较多,一般都是SCI,至少也是SCIE;而且你的是偏应用,更容易发表。

李秀敏的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2001年以来:1.李秀敏:我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集》,2001年2月。2.李秀敏:论我校世界经济地理课的多媒体教学,《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增刊。3.李秀敏:世界经济地理教学与改革,《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4.李秀敏、刘丽琴,入世后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6期。(重点刊物;CSSCI)5.李秀敏:东北地区农业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东北论坛”2001——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6.李秀敏、刘丽琴,“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年3期。(重点刊物)7.李秀敏:论“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调整,《吉林教育》,2004年第3期。8.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Establishing an Intermodal Transport System in Tumen Region, UNDP Projec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y 2004.9.李秀敏:论“区域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调整,《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教育教学专刊。10.李秀敏、徐海玲:中国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5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6月。11.Li Xiumin, Du Yashu, Zhang Lili,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gion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China, 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Jul.2005.12.Li Xiumin, Xu Hailing, Li Min, Study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Narrowing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国际三大检索之一ISTP的收录源)13.李秀敏、李淑艳、杜亚书: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中国东北论坛” 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14.李秀敏、朱艳艳:论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重点刊物;CSSCI)15.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UNDP Project Activity Report,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July 2005.16.李秀敏、孟昭荣:沿边开放与沿边开放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重点刊物)17.李秀敏、吴晓青:图们江地区空间结构演进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地理科学》,2006年第1期。(重点刊物)18.李秀敏、安烨:科学测算我国地区间的实际差距,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2月21日。(国家级)19.刘丽琴、李秀敏:吉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增刊。20.吴晓青、李秀敏,增长三角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探讨》(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1.Hailing, Li Xiumin, Li 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 Chinese Bussiness Review,Jul.2005.22.Li Shuyan, Li Xiu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casting,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Aug.2005. (国际三大检索之一ISTP的收录源)23.Yashu, Zhang Lili, Li Xium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o the Correction Result of Regional Disparity Calcul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24.李敏、李秀敏:就业量决定模型的建立及对东北的实证研究——考虑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联合影响,《“中国东北论坛” 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5.刘丽琴、李秀敏:论边境县域经济优势产业的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8期。26.刘丽琴、李秀敏:论边境地区优势产业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重点刊物)27.安烨、李秀敏:东北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障碍分析及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年12期。(重点刊物;CSSCI)会议论文:1.李秀敏、徐海玲:中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与出口区位选择: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入选“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2005年11月。2.李秀敏、徐海玲:中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入选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并做大会发言,2005年11月。3.李秀敏、杜亚书、张丽莉:我国地区购买力平价对地区差距测算结果的修正, 入选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在区域经济学分会场发言,2005年12月。2001年之前:1. 袁树人、李秀敏,试论图们江陆桥枢纽共同体特点、模式及其演进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地理》,2000年3期。(重点刊物)2. 余昺雕、李秀敏,面向21世纪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前景分析,《东北亚论坛》,2000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经济》,2000年7期。(重点刊物;CSSCI)3. 左世红、李秀敏,图们江地区开发进程预测与模式选择,《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4期。4. 李秀敏,蒙古的经济发展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3期。(重点刊物)5. 袁树人、李秀敏、杨晓慧,中国图们江地区大宗货物输出及其流向研究,INAS REPORT,1999年2期。6. 李秀敏、陈才,东北亚经济区与我国东北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和协调管理,《地理学报》,1999年增刊。7. 李秀敏,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2期。(学科二)8. 李秀敏、袁树人、杨晓慧,图们江地区大宗货流及其流向研究,《东北亚论坛》,1998年2期。9. 李秀敏,图们江地区空间开发模式研究,《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10.李秀敏,东北亚新大陆桥的建设与蒙古的经济发展,《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11. 李秀敏,浅谈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改革,《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1期。(学科二)12. 李秀敏:吉林省对蒙贸易潜力分析,《图们江通海航行与对外开放研究文集》,1995年10月。13. 李秀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14. 王士君、李秀敏:中国东部内陆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趋势分析—以长春为例,《人文地理》,1995年2期。(学科二)15. 王荣成、李秀敏: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外国问题研究》,1995年1期。16. 李秀敏:中国东北资金供需格局,《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增刊。17. 李秀敏:蒙古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特征,《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1期。(学科二)18. 王士君、李秀敏: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基本特点,《人文地理》,1993年3期。(学科二)19. 李秀敏、高莎丽:大海参崴自由经济区规划与图们江地区规划的衔接,《人文地理》,1993年2期。20. 李秀敏: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由扩张到收缩的对外政策,《外国问题研究》,1992年2期。21. 牛国弼、李秀敏、冯玉芝:对开辟阿尔山中蒙地方贸易口岸,建设中蒙苏第二条国际联运线合理性的探讨,《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1年6期。22. 李秀敏、冯玉芝:吉林省对外经贸战略新议,《经济纵横》,1991年6期。李秀敏:苏联的经济特区,《外国问题研究》,1991年3期。23. 张达明、牛国弼、李秀敏、冯玉芝:中苏、中蒙经贸新途径,《外国问题研究》,1991年1期。24. 王士君、李秀敏:小城镇发展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东北三省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集》,1991年1月。25. 李秀敏:东北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城镇经济研究》,1987年5期。(二)著作1. 张曙霄、李秀敏:《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措施》,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1年。2. 李秀敏参编:《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3.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刘力、赵伟:《区域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4. 余昺雕、李秀敏、王厚双、王秋兰:《中外增长三角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2004年。5. 袁树人、……、李秀敏等:《吉林省百科全书》(上、下),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6. 杨青山、高莎丽、李秀敏:《蒙古国地理》,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7. 丁四保、王力、……、李秀敏等:《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区域模式研究》,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8. 李树藩、张宗谔、……、李秀敏等:《世界通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重塑”日本人: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日本的控制

二战以后,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独占。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美国对日本政府与民众都进行了“重塑”。“重塑”之后的日本,被牢牢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其影响更是绵延至今。本期内容,就跟您聊一聊美国到底是如何“重塑”日本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美国当局就已经在考虑如何处置战后的日本了。对于日本,施行彻底的改造在当时的美国政坛几乎是一个不易之论。为了彻底改造日本,美国人首先盯上的是日本的政府。天皇制在日本有着深远的 历史 传统,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根据日本 社会 的“惯性”,想要改造日本,就必须从天皇制下手。1942年8月,美国国务院设立远东问题小组,负责对日政策的制定。关于天皇制,在美国内部分裂为两个派系。一方认为只有天皇才能从根本上影响日本人,控制天皇更有利于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控制,进而影响战后的占领与改造工作。另一派认为,日本的天皇制是滋生军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土壤,如果不废除天皇,则日本对美国的威胁就无法彻底解除,美国也无法在日本推行全面的民主化改革。

经过长时间激烈的争论,1943年末以后,美国政坛逐渐对天皇制的去留问题达成了各有保留的共识。即美国无法强制废除天皇(招致民众仇视 代价太大),而日本人民又不可能在战后短时间内主动废除天皇。如此,美国就要充分利用天皇的价值,使其成为执行美国政策的“工具”,通过对天皇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日本政府与民众的控制。根据这一精神,1944年5月9号,美国国务院正式形成了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内部文件。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聊过《常识误差: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美国为了实现对日本的独占,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在日本攫取最大的利益,美日之间达成了默契的共识:日本在战后施行“有条件的投降”,保留天皇制,以美国为主导的占领军按照既定的政策利用天皇和日本政府施行间接的统治。

对美国来说,保留天皇制,可以说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一方面,通过战后新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了象征天皇制,天皇的影响大幅度缩减,美国得以按照自己认为的政治模式在日本进行所谓的“民主化”改革。另一方面,基于天皇在日本的特殊的精神存在,美国利用保留天皇获得了政府与民众的“好感”甚至是“感激”,同时,更有利于美国对日本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对日本国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改造,即所谓的“重塑”日本人,是美国得以控制日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占领日本之后,施行的对日改造政策基本可以以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来概括。为了实现美国人规划的民主化,美国自1945年6月之后,就连续颁布文件,强调重视日本人的自由与人权。但是实际上,这一系列政策都是美国自我标榜、赢得民众好感的障眼法,美国最真实的意图与做法体现在一份当时难以公布于世的秘密文件里。1946年1月8日,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一份名为“日本人再定位”的机密文件。这份纲领性的文件,向世人展示了美国是如何一步步重塑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使日本从根本上成为美国附庸的。

在美国人看来,“重塑”日本人最好用的“工具”就是日本人。因为如果由美国直接出面,则大概率会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感,“但如果通过日本领导人发出同样的指令,日本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乐于接受并实行”,这也就是美国为何要“处心积虑”地为日本保留天皇的原因之一。在占领日本期间,美国更愿意寻找接受过美式教育并认同美国价值观的人培养起来,将他们作为 社会 精英安排在各个领域,以期对日本 社会 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就这么进入了美国人的视野。美国的心理战略委员会认为:“精英阶层是唯一发挥作用的 社会 群体......这些见识超群的人物从思想上操纵者民众的态度和观点的形成,至少也使这些民众易于接受某些态度和观点,反过来,这些受操纵的民众又引导着公众舆论。”战后,在日本的战败、天皇权威的削弱、美国的民主化冲击下,日本知识分子的世界里出现了“精神真空”。为了用美国的价值观填补这个真空,美国针对日本的知识分子展开了大规模的“心理战”。

1952年9月,美国“对日心理战项目”文件问世。文件认为:美国应该培养日本知识分子对美国政策的认同感。杜鲁门很快批准了这一份文件,他的继任者艾森豪威尔则将这一份文件当做对日心理战的执行标准。艾森豪威尔时期,是美国对日心理攻势的上升期。当时,所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日本人都被囊括进知识分子群体之内。1959年,美国新闻署又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靶心”政策,主张将日本知识分子中“有能力、有威望、有地位、能引导日本领导人并且对日本公众有影响的一小部分人或联系密切的群体”作为主要“攻略”对象。为了拉拢、同化知识分子,美国政府与私人基金会,不惜花费重金,资助学者们的研究,资助年轻学生的学业。甚至还开办专门的学术期刊,诱导知识分子发表“亲美”的文章。在美国人的心理“干涉”与“慷慨”资助之下,日本的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战后第一代的知识分子,对美国产生了某种“心理依赖”。而美国以战胜者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更容易让知识分子认同只有美国的价值观才是最好的。(重点渲染)然后这样的观点就会被这些具有巨大 社会 影响力的精英人士们传达出去,进而影响整个 社会 的舆论导向。

当然,要想完全控制一个 社会 ,仅靠知识分子也是不够的。虽然美国为了树立民主自由的标杆,在1945年就大力提倡与鼓励日本新闻界的自由,但实际上,美国一直在暗中对日本的舆论进行严格的控制。美国参谋第二部下设有民间谍报局,谍报局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民间舆论审查局,另一个是公安局。其中,舆论审查局就承担了对日本报纸、新闻甚至是私人邮件、电话的监督与监听工作。舆论审查局有一份很秘密的名单,其中详细列举了重要的受监控人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够随时调用。新闻是美国方面把控的重点。所有的日本媒体都要受到广播影像出版审查部的审核,审核分为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两种。事先审查主要是针对战后日本发行的新刊物,出版方需要事先将所有的出版内容一式两份由主笔或是负责人亲自送到麦克阿瑟司令部报纸杂志审查部接受审核。如果一经发现问题,需要立即整改。整改之后,还要经过审查部的二次审核。针对需要接受事后审查的媒体,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被处以处分,处分的原因大多包括反对盟军对日本的占领以及对美国的批判。而处分对象,则甚至包括许多亲美派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美国可以说是做到了日本人控制日本人的设想。

1947年,在民间舆论审查局工作的日本人达到了8132人,在大多数监督与监视领域,都以大量的日本人配合少数的美国人展开。比如,用4000名日本人和60名美国人抽检国内的信件,以63名日本人和12名外国人(不全是美国人)通过70台窃听设备监控全日本的电话。

除了监视与舆论控制、引导,美国人“重塑”日本人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对于在校学生,美国按照美国式的民主理念与教育观念对日本传统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务使其有利于美国。对于其他日本人,美国则开展了全面的再教育。总之,美国的目的,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将美国的价值观念以及日本人对美国的认同刻在每一个日本人的骨子里。

总体来看,美国对日本的“重塑”是成功的,通过对舆论的控制与价值观的引导,美国成功地将诸如好莱坞这样的美式文化引进日本;以基督教文化来取代日本天皇的宗教影响力。在美式“重塑”之下,日本无论从器物上还是精神上,都与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直到今天,依旧影响尤烈。而美国,一方面得到了实打实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没有激起日本民众的不满与反抗,甚至成为了日本人眼中的“仁慈的征服者”。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日本虽然因之丧失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日本战后 社会 的稳定与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崛起,与美国的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资料:

白玉平、张杨:《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战政策( 1951—1961)》,《世界 历史 》,2014年第5期

胡娜:《从文化视角浅析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不彻底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曲梦晨:《二战期间美国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政策的制定》,《史学集刊》,2017年第5期

宋昊天:《简评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何宛昱、刘旭升、代玉:《试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教育的改造》,《佳木斯大学 社会 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汪津生:《战后美国对日改造的文化背景》,《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于群:《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人的意识形态改造》,《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3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