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保险风险提示文章

2023-12-09 04: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保险风险提示文章

近期,又出现了一些非保险机构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以领取“保单分红”名义,诱导欺骗消费者办理退保并购买其他投资产品的情况。
上述行为侵害了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信息安全权等合法权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为此,保险监管单位特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对此类行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保险意识,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警惕常见手法
由于保险行业的代理制,会出现不法分子冒充保险公司从业人员,以“保单分红”、“保单升级”、“赠送礼品”、“售后服务”等名义联系保险消费者。
取得信任后,贬低消费者已购买的保险产品价值,诱导消费者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转投其推荐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此行为很可能涉嫌诈骗或非法集资,严重威胁消费者资金安全。在遭遇此类情况时,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市场上,同类型的保险产品可能出现一定的价格差异,但对消费者来说,保险的总体权益相差不会过于巨大。若有经营出现问题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产品,监管单位会采取相关监管措施。避免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失。
要树立正确的保险意识
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
不受所谓的“高额回报”蒙蔽,不与所谓的“代理人”签订任何私下协议,不轻易将所持保单、个人身份证件等出示或委托他人,以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退保”或“被理财”。
保险是以合同为准的金融产品。任何人的承诺都不可能拥有保险合同一般的法律效力。
因此,保险消费者若有对保险合同变更的意愿,务必亲自办理,避免不法分子冒用消费者名义改变合同权益。
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者如遭遇类似自称保险公司人员的“分红”邀约,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网站、统一客服电话等正式渠道查验真实情况和相关人员资质,了解保单分红具体情况,核实保险机构办公场所等。
根据保险监管单位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热线,并建立官方网站作为信息披露平台。
消费者如需咨询,可以拨打保险公司官方热线电话进行,如需查询保险公司相关信息,可登录保险公司官网的“信息披露”板块查阅。
晓保提醒
与其他行业一样,消费者上当受骗大多源于一个“贪”字。
保险合同是一份长期合同,也是一个双方权利义务已定的契约,在合同成立起,除了正常的保险责任给付,任何退款行为都可能造成消费者的损失。


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提示

作者:唐志峰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保监会于2016年4月22日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一时间在社会上炸开了锅。在笔者的朋友圈里,一拨是香港的保险从业人员,另一拨是内地的保险从业人员,可谓一半欢喜一半忧。对于那些准备赴港投保的消费者,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如何正确解读该提示,显然非常之必要。一、风险提示的出发点保监会在越来越多内地居民选择赴港购买保险产品的大背景下作出风险提示,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无论是时机的选择,还是其呵护消费者的出发点,都是值得肯定的。风险提示本身不存在对香港保险的好坏评价。二、香港保单的法律保护问题由于投保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法律保护与否的风险,也是消费者比较容易迷惑的事项,故保监会将此事宜列为第一要点加以提示是非常正确的。需要强调的是:1)“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不等于“香港保单不受法律保护”,换言之,“香港保单受香港法律保护”;2)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消费者如果有心购买香港保险,必要的劳苦是免不掉的。三、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这是一项非常暖心的提示,现在的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美元时涨时跌,保监会实时做出提示,确实可以令到很多非理性思考的消费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投保是否恰当,是否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内。此外,外汇管理不属于保监会的职责范围,人家也是点到为止的提醒这里面存在“政策风险”,精明的消费者就应该去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咨询到底什么是“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什么是“非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否则到时候交不了保费就麻烦了。四、保单收益问题根据笔者对香港保险产品的研究,香港保险确实存在保证收益和非保证收益(见笔者之前的文章“”)。但该提示有点过于强调“不确定性”,忽略了香港保险产品对于收益一步步确定的合同安排,将“不确定收益”逐步转化为“确定收益”,比如香港保诚“隽升”保单中的“归原红利”一经年报披露即转化为确定收益。五、现金价值问题香港保险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提示非常到位。所以,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状况来决定购买哪种类型的保险。譬如,很多年轻家长为孩子购买长期的教育储蓄基金,本身就是长期投资的心态,中途退保的概率就很低,存在的风险不大。六、合同条款问题笔者作为律师,阅读香港的保险合同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普通的非法律人士,所以对保监会这一提示感同身受。为此,笔者还专门以“隽升”为例,用内地阅读习惯对该产品的合同条款进行了解读,可谓有先见之明(小得意中)。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如何解读保监会“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

这个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来执行的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理性投保五注意的风险提示,都是哪些呢?

4月26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官方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刊发了来自该委员会办公厅的文《关于理性投保五注意的风险提示》。

该文强调:为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3期风险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掌握理性投保的五个注意要点。分别是:

一、选择有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的合规机构

文中特意指出:以“xx互助”“xx联盟”“xx统筹”等为名的非保险机构推出的互助活动,不是保险或互助保险,不要与商业保险混淆。如有互助计划、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等以互助保险名义或保险名义进行宣传,属于误导公众,经营此类业务的机构并非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且部分经营组织的业务模式不可持续,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蕴含较大风险。

确实,近几年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类似的互助组织,很多消费者并不清楚两者的区别。所以银保监提请消费者认清保险机构合规性和保险从业人员的合法性:既然分不清,就找合法人员和机构买!

二、了解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等重要条款,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文中提示:在投保过程中,无论是线下购买或是在互联网平台购买,消费者均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对特别提示的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费缴纳、保险金赔偿或给付、犹豫期、退保损失、风险告知等合同重要条款应明确理解后再签字,以有效保障自身权益。

确实,在现实中很多投保人没有明确保险合同的保障责任。就有这样的例子:想买看病住院能报销的医疗险结果买了身故才能理赔的寿险,然后无法获得理赔就说保险是骗人的。还有的投保人认为既然自己买了保险,只要发生风险,无论是意外还是生病,无论是住院还是残疾,都应该获得赔付,殊不知保险合同是有保障范围的。

三、积极配合可回溯、“双录”、回访等环节,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为了规范保险销售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现在已经逐步建立并普及了销售行为可回溯,销售环节双录以及新单回访等制度。这些制度既是对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的监督,更是对消费者的保护,消费者应该积极配合并充分利用这些制度保护好自己。目前双录还没有普及到所有地区,北京地区只是要求对60岁以上投保人的投保行为进行双录。同样,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急是投保人获得自己合法权益的前提也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

四、正确认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不被“高收益”误导

这一项也非常有现实意义。很多投保人并不能深刻认清分红险,年金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有投资属性的保险产品的特点,只听到或看到了投资收益的一面,却忽略了保险产品长期稳健投资的属性。很多投保人短暂持有保单后就要求赎回,此时往往有一定现金价值的损失,如果不能理解就会产生投保纠纷。

文中提示:消费者不宜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也不应轻信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不实宣传行为。此外,保障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均设有犹豫期。在犹豫期内,投保人可以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除保单工本费以外,将退还全部保费。

五、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现在,保险行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不排除个别从业人员片面追求个人业绩,通过违规甚至违法手段,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签署保单。

文中提示,如果发现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有误导甚至欺骗行为,或者有其他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和行为,应依法向监管机构投诉和举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金融市场繁荣和人们风险意识增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保险产品。不得不说,为了保障保险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银保监也是操碎了心。以上五条虽然是已经反复强调了多年的提示,但在最近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再次发文,可见银保监的良苦用心呀!

注意,保险"双录"正式实施,哪些问题要点千万留心

据悉,在11月初之后,保险销售“双录”正式施行!为了让广大网友更好地了解新规,今天,我就依据《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保监会关于落实《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会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将这几项重点一一道来:

注意,保险”双录”正式实施,这些问题要点千万留心

那么何为双录呢?实际上就是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采集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保险销售过程关键环节,实现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问题责任可确认。保险公司哪家强,我刚好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最新榜单!全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

1、双录对象:

(1)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开展电话销售业务的应实施全险种全过程录音;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依照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的有关规定开展可回溯管理;

(2)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兼业代理机构销售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的(包括利用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营业场所内自助终端等设备销售的),需要对关键环节进行录音录像。

(3)通过其他销售渠道,向60周岁(含)以上年龄的投保人销售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或销售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应对关键环节进行录音录像。

说白了不管通过啥渠道买保险,都要确保销售过程被记录!这样,一旦发生纠纷,才能说得清,辨得明,有证据!

2、录制内容:

在实施现场同步录音录像过程中,录制内容至少包含以下销售过程关键环节:

(一)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出示有效身份证明;

(二)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出示投保提示书、产品条款和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书面说明;

(三)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向投保人履行明确说明义务,告知投保人所购买产品为保险产品,以及承保保险机构名称、保险责任、交费方式、交费金额、交费期间、保险期间和犹豫期后退保损失风险等。 那么如果买错了保险,要不要退保,退保的话怎么退才能不亏钱呢?买错保险能退吗?退保能退多少钱?如何全额退保?

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应说明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销售健康保险产品,应说明保险合同观察期的起算时间及对投保人权益的影响、合同指定医疗机构、续保条件和医疗费用补偿原则等。

(四)投保人对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说明告知内容作出明确肯定答复。

(五)投保人签署投保单、投保提示书、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书面说明等相关文件。

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以死亡为给付条件保险产品的,录制内容应包括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保险合同并认可合同内容;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还应包括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出示产品说明书、投保人抄录投保单风险提示语句等。

3、保存时间:视听资料保管期限自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保险期间在1年以下的不得少于5年,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不得少于10年。如遇消费者投诉、法律诉讼等纠纷,还应至少保存至纠纷结束后2年。

4、怎么保证双录落实?

首先在机制、制度方面,为了保证实施的效果,设计了质监环节和内外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可回溯管理资料进行质量检测,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可回溯管理的,一是保险公司内部要依照内控制度进行追责。二是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比如说停业整顿。

在监督检查方面,监管部门通过日常投诉处理进行专项检查。调令保险公司可回溯的管理资料,加强可回溯管理责任的监督,如果在检查中间发现保险公司有没有落实可回溯相应的管理要求,或者是保险侵害消费者合法行为的,保监会会在监察中间责令保险公司立即的停业整改,倒逼公司强化制度的实施效果。

5、消费者跟销售人员理解不一致的时候,怎么确保销售者能够正确接受销售人员告知的内容?

如果在销售的过程中间消费者没有听清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他们说的情况或者是理解跟他的理解有什么歧义,建议可以把理解互相再核实一下,或者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核实,或者是到保监会的消费者保护部门咨询和了解。

6、如果销售人员出于目的性,可能中途去录音录像,怎么办?如果运用科技手段对录音录像进行了后期剪辑和拼凑,怎么办?

保险销售行为现场同步录音录像的过程中间,保险销售的人员向投保人履行说明义务及投保人作出明确答复时,销售人员与投保人应同框展示。

同框展示的同时,要把刚才所说的那几句话,在录音录像事例里面所要提示的一些语言,要在同框展示的时候问投保人,销售人员和投保人要在一个框里面,录音录像的问答应该是在同框的时候录下来。

7、有双录制度,但是当有事情发生,资料不见了,找不到了,又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质检制度,怎么办?

保险公司一旦出现了保存资料这些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录制方面的问题,未及时有效整改,一定是严查重处,特别是对发现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将责令保险公司立即整改。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保险微课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