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 (Silicon Valley) 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它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技术产业。同时也是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杂志《硅谷》。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和地区为促进高科技发展,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位于浦东张江)和广东深圳硅谷, 浙江杭州也有一个“天堂硅谷”。
目录[隐藏]
1.美国硅谷地理位置
硅谷由来
形成原因
现状介绍
华人在硅谷
2.中国硅谷基本信息
现状介绍
3.印度硅谷
4.《硅谷》期刊期刊信息
基本介绍
1.美国硅谷 地理位置
硅谷由来
形成原因
现状介绍
华人在硅谷
2.中国硅谷 基本信息
现状介绍
3.印度硅谷
4.《硅谷》期刊 期刊信息
基本介绍
[编辑本段]1.美国硅谷
地理位置
在地理上,硅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拉 (Santa Clara) 山谷,主要在圣塔克拉拉县和圣何塞 (San Jose) 市境内,之后逐渐扩展,也包括周边如圣马刁县 (San Mateo County),阿拉米达县 (Alameda County) 的一部分。硅谷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在地图上一般不做标注。
硅谷由来
硅谷这个词最早是由Don 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它从1971年的1月11日开始被用于《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的一系列文章的题目——美国硅谷。之所以名字当中有一个“硅”字,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多数是与由高纯度的硅制造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而“谷”则是从圣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而当时的硅谷就是旧金山湾南端沿着101公路,从门罗公园、帕拉托经山景城、桑尼维尔到硅谷的中心圣克拉拉,再经坎贝尔直达圣何赛的这条狭长地带。这些位于旧金山湾两岸地区的加入使硅谷迅猛地发展起来。在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于记者的拼写错误它都被误称为“硅胶谷”,因为硅谷这个词语还没有融合到美国文化中。硅胶是一种广泛用于隆胸和堵露等作用的物质。
形成原因
1.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的基础 旧金山湾区在很早就是美国海军的研发基地。1909年,美国第一个有固定节目时间的广播电台在圣何塞诞生。1933年,森尼维尔 (Sunnyvale) 空军基地(后来改名为墨菲飞机场)成为美国海军飞艇的基地。在基地周围开始出现一些为海军服务的技术公司。二战后,海军将西海岸的业务移往加州南部的圣迭戈,国家航天委员会(美国航天局 NASA 的前身)将墨菲飞机场 (Moffett Field) 的一部分用于航天方面的研究。为航天服务的公司开始出现,包括后来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 (Lockheed)。 2.斯坦福工业园 (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学回流的学生骤增。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斯坦福大学采纳Frederick Terman的建议开辟工业园,允许高技术公司租用其地作为办公用地。最早入驻的公司是1930年代由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瓦里安公司 (Varian Associates)。Terman 同时为民用技术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惠普公司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在1990年代中期,柯达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园驻有研究机构,斯坦福工业园逐步成为技术中心。 3.硅晶体管 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人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 在斯坦福大学南边的山景城创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1957年,肖克利决定停止对硅晶体管的研究。当时公司的八位工程师出走成立了仙童 (Fairchild) 半导体公司,称为“八叛逆”。“八叛逆”里的诺伊斯和摩尔后来创办了英特尔 (Intel) 公司。在仙童工作过的人中,斯波克后来成为国民半导体公司的CEO,另一位桑德斯则创办了AMD公司。 4.风险资本 (Venture Capital) 从1972年第一家风险资本在紧挨斯坦福的 Sand Hill 路落户,风险资本极大促进了硅谷的成长。1980年苹果公司的上市吸引了更多风险资本来到硅谷。Sand Hill 在硅谷成为风险资本的代名词。 5.软件产业兴起 除了半导体工业,硅谷同时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著称。施乐公司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在OOP(面向对象的编程),GUI(图形界面),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现今的许多著名企业都得益于施乐公司的研究,例如苹果和微软先后将 GUI 用于各自的操作系统,而思科公司的创立源自将众多网络协议在斯坦福校园网内自由传送的想法。
现状介绍
2006年硅谷总共有225,300个高技术职位。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硅谷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144800美元。2008年硅谷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华人在硅谷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迟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国,包括硅谷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名闻中国的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
[编辑本段]2.中国硅谷
基本信息
中关村,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和毗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抱而成的一个地区。1980年,中关村这里办起了中国一家IT公司。以后,中关村变成了我国高科技行业,特别是IT行业的代名词。在这个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连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相互衔接。国际范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频繁。中关村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被誉为“硅谷”。
现状介绍
在中关村,共有5000人拥有博士学位,25000拥有硕士学位,180000人是学士学位。有超过8000家高科技公司,一半以上是IT产业公司。
[编辑本段]3.印度硅谷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
[编辑本段]4.《硅谷》期刊
《硅谷》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主编:王建峰 ISSN:1671-7597 CN:11-4775/N
基本介绍
《硅谷》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类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4775/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7[1][2][3]597 邮发代号:80-773)。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国际期刊》等网络媒体收录,属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刊主要栏目有:自然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应用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理论科学。 本刊发行对象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等。 本刊自创刊以来,受到国内专家、学者、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各类管理人员及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本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权威性,是各企业高校一直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可用于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
硅谷是眼下标识高新技术的顶尖级名词。位于美国旧金山市湾区南面的硅谷,是指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概纵深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就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么一块小地方顶我们3亿人左右的产值,真为可观。20世纪70年代开始,硅谷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地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2000年,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大都市区的GDP高达4580亿美元,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地区;其人均GDP达65090美元,约高出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倍,是美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今日硅谷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源地,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地区。
硅谷发源于二次大战,但在战前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区,工业传统较少,特别盛产大樱桃,直到70年代还到处可见樱桃树。它的工业基础源于两位名教授,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另一位则是固体物理专家威廉·肖克莱。
特曼首先鼓励他的学生利用电子技术创办公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如著名的惠普公司(电子测视仪器)、里顿公司(军事电子系统)和万瑞协会(电子仪器)都是在特曼支持下创办的。其次,他将斯坦福大学的空地租给高技术公司,以加强大学与工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世界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斯坦福工业园区,为硅谷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雏型;最后,由于斯坦福大学离华盛顿较远,拿不到麻省理工那么多的资助。特曼校长就另辟蹊径,强调斯坦福大学不仅要关心、依靠地区工业,获取项目而发展;大学还要关心企业,协助企业,大力培训地区工程技术人员,密切教学与工业的联系使双方受益共同发展。
肖克莱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将其晶体管的研究成果商品化,在硅谷建立了肖克莱晶体管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体,八名该公司职员辞职,组成了仙童半导体公司。1963年由于仙童公司接受了美国军方订货,销售额一下跃升到13亿美元,到 7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硅谷半导体公司都是仙童公司的后代,都具有仙童公司技术和管理的遗传基因,生气蓬勃、欣欣向荣。
硅谷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在过去几年中,特别是1996年以来,显得格外红火。当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硅谷在不断的创新中变化,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又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硅谷是变化的。硅谷也有起落。比如房价的涨落就是明证。1991年买的房子到1995年房价大概跌了20%,近年来又涨上去了。所以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
硅谷最早的创业家是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两个创办人。他们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白手起家,在一个车库里研制出了振荡器并创办了惠普公司。现在的惠普公司仍然是硅谷雇员最多的公司。在惠普的发展史上,也有过多次转产的经历,先是做精密仪器,后来又做计算机、打印机等等。另一个对硅谷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公司是5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硅谷后来许多著名公司的创业人都是从那个公司出来的。有趣的是,当初他们离开仙童公司的原因,是不满该公司老板——因发明半导体而获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专横作风。他们后来自创企业,发誓树立新风气。
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位于美国波士顿的西部,波士顿及其附近新英格兰地区原来就是美国东部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期,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了雷达、远程通讯、工业控制、导航系统及导弹控制的研制开发中心。
另外,128号公路所处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传统组织是大公司,它早期的工业组织是垂直式,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便于保密和强化控制。这种模式对早期的工业和市场也可能是适应的,但是对面向新市场反应敏感的高技术产业则是不适宜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e11010008c5.html) - 什么是美国硅谷?----和128号地区的对比_秋叶_新浪博客
128 公路所属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传统模式的大公司对新兴的高技术创新小公司有重大影响,当这些小公司一旦立足发展后,也都模仿传统大公司的模式,如 128号公路红极一时的计算机公司,数字设备公司(DEC),王安公司等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在市场多变,新技术新产品生命周期短促的冲击下,就很难转轨调头。二次世界大战后,128号公路曾是半导体工业和计算机的中心,但都先后被硅谷取而代之。在信息网络发展方面更是大大落后了。
199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尼安(AnnaLee Saxenian)写了一本书:《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该书比较了波士顿附近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顿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波士顿靠近纽约这一金融和商业的中心。在80年代前,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遥遥领先于硅谷。但是80年代以后,硅谷超越了前者。对此连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说,她在80年代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原来的主题是想论述硅谷为什么将走下坡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硅谷的收益增长得更快。这引起她深思,她试图去解这个迷,于是写了这本书。
而硅谷成功地实现了由国防产品向商用产品的平稳过渡,不像128号公路始终过份依赖国防市场。同时,20世纪70 年代风险资本的大规模兴起,风险资本逐渐取代了军费而成为企业者的主要经济来源。到90年代,硅谷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技术复合群体,形成了大学研究,企业家和军费赞助三为一体的模式。
从国家计划和政府投入看,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的128公路地区,都得到比硅谷更多的支持,但是128地区远远落在了后面。硅谷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有了好的制度,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硅谷就会自己冒出来。的确,硅谷是一个奇迹,因为她超出了人们的意料。频繁的人才流动、自由的创业体制、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才能孕育出硅谷。
正是由于硅谷缺乏传统的工业历史,与已有经济政治机构的联系薄弱,大学与工业更加开放,紧密而又互惠的合作,成千上万个具有活力的创新小公司的推动,便于进行新颖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实验,形成了一代崭新的工业系统,使它具有128号公路完全不同的高技术产业组织。
从硅谷的情况看,企业家们从技术与市场的规律(趋势)出发,探索出了一整套全新的生产模式———产业网络,这个产业网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基础设备齐全;(2)分散化、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网络体系。
首先,是基础设备齐全。由于创新企业及企业家的涌现,企业家各怀绝技,产品能满足特殊的市场需要,但他们缺乏资金、元配件、跨学科知识、生产设备、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及法律知识,等等。适应这种需求,经过40多年的发展,硅谷形成了独具特色、基础设备和机构齐全、能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网络。
其次,是分散化、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网络体系。这些体系可减少单个制造商内部开发的设备资本投资和亲自进行全部的、垂直的、从研制开发到生产的全部过程。由于这种行业结构的高度分化,形成了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和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工业生物圈。这些分散化的分散化的协作,不仅对小型创新公司意义重大,即使对发展成为规模很大的公司也受益无穷。
128号公路则与硅谷的行业网络绝对不同,它是以大公司为特点,自给自足封闭式的组织,没有形成行业网络和各式各样的支持创新服务设施与机构,因此创新效率和成功率都较低。
不论是企业还是地区产业的发展都受制于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美国评论家琼斯指出:“与其说硅谷是一个区域,毋宁说硅谷是一种精神。”硅谷与128 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发展轨迹的不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差异的结果。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e11010008c5.html) - 什么是美国硅谷?----和128号地区的对比_秋叶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