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华书局著名编辑

2023-12-12 00: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华书局著名编辑

中华书局 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的出版机构之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初系合资经营,资本二万五千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13年设编辑所,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等杂志和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华大字典》。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职工达千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17年,因资金周转不灵,几至停业。经多方设法,营业重获发展。此后,除编印出版教科书和各种图书杂志外,还于1929年创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文具仪器;1932年扩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龙新建印刷分厂,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建成印刷总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既印本版图书,也承印地图、邮票、香烟壳子以及政府的有价证券、钞票、公债券等。

到1937年春,资本扩充至四百万元,在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开设四十余个分局,年营业额约一千万元,进入全盛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费逵赴香港,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上海方面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务,设在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1941年7月9日,陆费逵在九龙病逝。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迁,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此间,仍然印制教科书,编辑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印制教科书的业务虽迅速恢复,但图书杂志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

从创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几十种杂志,在学术界颇有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中华书局的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5百字是书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大型诗词文化类竞赛节目。创作组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构建诗词题库。中华书局有两位著名编辑参与题库编写。
入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本书依首届《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由于书中涉及的古典诗词,大部分见于目前通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故书中在解释字的同时,更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注重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以引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带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典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华书局的历史沿革

中华书局于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 初系合资经营,资本25000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中华书局的创建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商务印书馆任出版部主任的陆费逵与戴克敦、陈寅等,约请编辑人员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开业后,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首先出版新编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于是改公司,添资本,广设分局,自办印刷”,后又盘入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书局成立之时于福州路东首租3间店面。又在福州路惠福里设立印刷所,不久迁河南路。1913年设编辑所。沈知方(芝芳)加入,陆费逵任局长(后称经理),沈知方为副局长,编辑所所长先后有:范源濂、戴克敦、陆费逵、舒新城等。随后,总公司迁至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AB29号,并租用其旁之民房,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四所。其编辑所后又移至东百老汇路88号。总店(发行所)先设在抛球场(今河南路南京东路口)。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160万元,职工达1000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16年迁至棋盘街(今福州路河南路转角)新建的5层楼大厦,店面10间,与商务印书馆贴邻。同年,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哈同路(今铜仁路)口建成总厂,除印刷所外,总办事处和编辑所也设于此。总厂占地面积40余亩,居当时上海各印刷厂之首。由于大量购地建房造成资金短缺,加上副局长沈知方挪用公款投机失败,又因同业竞争,售书赔本,发生经济危机,几至停业。书局曾租给新华公司,又曾与商务谈判合并而未成。后有常州资本家吴镜渊等组织的“维华银团”及董事高欣木等组织的“和济公司”给予贷款,书局才得以维持。其间,陆费逵曾一度辞局长职,任司理,由史量才继任局长,仅两个月后收回,仍由陆费逵任总经理。1917年,因资金周转不灵,几至停业。经多方设法,营业重获发展。1920年前后,书局承接印制克劳广告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烟壳的业务,获利丰厚。1929年创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文具仪器。1932年扩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龙新建印刷分厂。1933年在香港九龙建立印刷分厂,设备之新,号称远东第一。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建成印刷总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既印本版图书,也承印地图、邮票、香烟壳子以及政府的有价证券、钞票、公债券等。书局大量承印国民党有价证券和小额钞票,印刷业务更加发展。同年在澳门路469号建成新厂,总办事处和编辑所也设于此。1937年春,资本扩充至400万元,在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开设40余个分局,年营业额约1000万元,进入全盛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费逵赴香港,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上海方面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务,设在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1941年7月9日,陆费逵在九龙病逝。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迁,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此间,仍然印制教科书,编辑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印制教科书的业务虽迅速恢复,但图书杂志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1941年陆费逵在香港去世后,李叔明继任总经理,上海方面由吴叔同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静安寺老厂印钞部转移至香港分厂,澳门路总厂改名“美商永宁公司”,由美籍商人A.F.沃特生任经理。日军进占租界后,永宁公司被封,第二年才启封。1942年2月书局在重庆成立总管理处,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1949年2月李叔明离沪,舒新城任代总经理。7月舒新城辞职,沈范继任。195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1954年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百年华诞,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国家邮政发行了特种邮票1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