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数学评课论文题目

2023-12-10 06: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数学评课论文题目

数学评课稿:《搭配问题》   陈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吴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

  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陈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数学评课稿:《认识负数》
  听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我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而叹服。这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只靠一根粉笔,几幅学生自己绘制的图,就形象的理解了负数的具体含义,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真正的生态课。课堂上,张老师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负数,你在哪儿见过负数?学生说出:温度计、电梯、海拔、玩游戏时完成得分是负数;还有一名学生说到透支卡里有,张老师紧接着追问:如果我的透支卡里是负数,说明我的财富状况怎样?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表示的含义。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负数,学生写了-1层、 -5℃ 、 -185米 ,当写到-50元时,张老师对学生说:够了,刚才这位学生想给我写-5000元呢。学生偷笑,同时对负数的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研究负数的阶段。张老师就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研究对象,让小组讨论它们的具体含义,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下来。值得我学习的是张老师对细节的把握,他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讨论,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学生到黑板前面讲解时,他也指导学生侧过身,不要挡黑板,回答完请站在一边看有没有提问,再交流。这种要求训练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并激发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辨的态度。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示范画了-1层、 -5℃ 、 -185米 、-50元。围绕着这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画的图,力求更好的表示出这几个负数的实际含义。张老师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数学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导下在1层和-1层之间画上了0分界线。老师适时提问:-4层比-1层高了还是低了?在其它几幅图中,张老师也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找到0。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0为界,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自然也理解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充。

  还有一个环节设计的相当巧妙。当学生自认为对负数有了一定了解时,张老师出示了体育老师体检中为儿子测量的身高数据: -2厘米 。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怎么越长越低了呢?难道站到地下面了一截?终于有一名女同学说出了:那是和同年龄的儿童的标准身高比相差了2厘米 。这样学生对正、负数的本质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总之,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是张老师肯在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充分了解学情,充分让学生说、做、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善于等待和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仅有知识的培养,还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这正是我值得学习之处。
数学评课稿:《有趣的夹子》
  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幼儿生活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存在,如果教师只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讲解,那些零散、无意识的知识,他们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自主的学习呢?〈〈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动以:听铃声夹夹子为娃娃夹夹子、贴红点开汽车三个环节展开认识15以内数量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与活泼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探索、并且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活动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教学,科学性、实用性体现的较明显,幼儿在玩夹夹子游戏是,显得得心应手,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通过这个哟系,让幼儿发现,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有趣,孩子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得了感性经验,且感到奇妙无比,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为下面一个游戏做好了铺垫,在不断的成功操作中,那种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教师融入幼儿中间,极富亲和里的语言,夸张到位的表情,无一不是使活动生动活泼的元素。

  本次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显示简单的听铃声夹夹子,这是对数字的复习,也是为下面活动的热身活动,之后,用夹夹子把数字记录下来的方法,做到了边做边说,记说同步的发展过程。在下面的环节中,该老师适当加深了难度,让幼儿从有提示性的做动作到自己动手操作,自主选择,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设计活动的科学性,与《纲要》的要求紧密贴和。

  当然,也要指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幼儿间的交流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教师没有即使鼓励幼儿进行互相交流,如果及时鼓励了,那幼儿的操作兴趣是否会更浓了呢?还有,在活动中,幼儿似乎不够大胆,老师在着方面还可以多加些鼓励、支持的目光或暗示给他们,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幼儿更大胆发言,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另外,水果娃娃为何不涂成彩色的呢?哟而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用上颜色鲜艳的苹果、梨子,他们的兴趣也会会更高涨了。

  好的饿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希望大家一齐努力,为上一次成功的课而努力,谢谢!

高中数学评课稿

各位老师:

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就昨天下午的三节课和大家进行交流。首先我要说的是能站在这个讲台授课的教师都不简单。三位教师在科学合理设计导学案、精心制作准备教具、渗透高效课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此谨代表我个人对昨天授课的三位教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感谢他们给予我思考的机会!本着相互研讨的目的,下面我分别对昨天下午的三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节冷集毕老师所上的课《24.1.1圆》,总体上能够按照高效课堂的要求,较好的体现了预习、展示和测评(反馈)三大板块,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简称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动、有突破。首先说有思想,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围绕教材让学生分步预习,分步展示,整体反馈,反映教师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是有行动,关键是毕老师能把自己的思想转换为实际行动,较好体现肖主任在教研会上反复提到的“书让学生读、结论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第三是有突破,我们很多老师在尝试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注重形式化的东西较多,较少体会高效课堂的实质。本节课上毕老师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预习方法的现场指导,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是画记号,小组合作时强调小组长要发挥作用等等,体现了学法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预习阅读,老师不管不问。二是在教具的制作和演示上匠心独具,特别是用两根铁丝演示等弧的问题,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表现的状态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这是本节课学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环节之一。

当然,从我个人的理解上,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一个是导学案中,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的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以此体现本节知识的核心应用。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学生讲解点评。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的距离中,最长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圆O的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第二个是关于圆的集合的定义,在处理时有点快,虽不是本节重点,但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在圆上取点,测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的点段,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并由此归纳出圆的集合定义。

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的课,讲的是垂径定理。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另外推论得出上的设计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如果能细化一点,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一条弦CD,取CD的中点M,连接OM,求证:OM⊥CD,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我们同龄,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不要心急,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实际上,应该是两个课时的内容,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第三节是王老师的旋转试卷讲评课。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肖主任主持的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有创新。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值得学习效仿。有实效,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这么做,但从来没试过。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让他说,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错了的以后仍然会错。而王老师的这种方法,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学生疑难点的变式练习,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一方面进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维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备课、制作课件。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特别是课件制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动前。出示活动要求,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师对第17题的讲解似乎不很到位,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的坐标是(5,2),也说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学,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最后两中垂线的交点才是旋转中心。其中在网格中的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的对应点,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的位置。

当然对于部分是教师讲的,比如第16题和第20题的变式,我个人是赞赏的,高效课堂并不是不要老师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老师讲效果并不差,怕就怕老师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新课标中,也提到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高效课堂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总之,三节课反映了老师对高效课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揣摩,从中汲取营养,改善自己的教学。再一次谢谢大家。

本节课郑凯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简明扼要、具体,便于实施,便于检测,注重数学思想、能力的培养、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广度和深度都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准备的也比较充分,清楚的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执教者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准确的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探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并在处理时,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层层递进,化难为易。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很好的处理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讲授具有启发性,层次详略得当。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很好的照顾到了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挑战自我,体现了分层教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

教师本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猜想、试验、探索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关系的思考。

2、探究关系:引导学生从图像、切线、定义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究。

3、规律总结、课堂总结:都先是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再补充完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态自然、评议清晰富有启发性,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可以简练些,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罗嗦。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领受知识、训练思维。板书设计合理;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

五、教学效果

本堂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想与道德教育等方面都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本堂课的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本学期党老师开了一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组内教学研讨课,学案的精彩设计,课堂的娓娓道来,令在场教师收获良多。下面是笔者对这节课的几点体会及对“学案教学”的启示。

1.课堂赏析

1.1教学设计——细心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在学案中党老师很细心地设置了“本章导引”,虽然篇幅不多,但是却体现了党老师对细节的处理非常用心。另外,学案的阅读性很强,学生阅读学案不再像对着一张枯燥的练习卷,而是像对着一位亲切和蔼的老师。比如学案中的一些过渡的语言:“现在你有办法完成问题2吗?”“通过环节3的学习,是否给你新的启示,你能再来完成问题2吗?”“由以上两步探索,你能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语言简练,却非常有魅力,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1.2例题选择——细腻

党老师的课,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例题的选择非常细腻。比如说“判断是否有实数根”这个例题贯穿始末。从一开始学生不会判断到完成环节一之后,学生会尝试画图解决(但还不严密),接着探究了零点存在定理之后,学生再会想到用代数方法严格证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学习的欲望不断地被调动起来。说明党老师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知识螺旋上升的理念。在解决了是否有根的情况下,还很自然地追问了几个根,非常巧妙,问题的解决不仅教会了学生用单调性验证函数零点个数的方法,也验证了图像的猜想,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1.3概念形成——细致

为了突破方程与函数的关系这个重难点,党老师对此设计了表格,一来在学案中可操作性更强,二来图表使得知识更加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结论,形成概念。在精致概念方面,党老师分别就“零点的概念”和“零点存在定理”设计了概念辨析,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认识和理解概念。可谓用心良苦。

2.课后反思

2.1定理探索——求另解还是求释疑

在解决是否有根的问题时,学生想到要作出函数的图像。这时候应该多问学生几个问题:这个函数是不是已经学过的基本初等函数?不是的话,怎么作出图像呢?如果不知道y随着x的变化规律,描点连图得出的图像是不是可靠?让学生对自己这个方法产生一定的质疑,知道有一定的理据,但不够完善,才会有欲望去学习另一种判断方程是否有根的方法。如果一味顺着学生的意思描点作图,直接观察出与x轴一个交点,就给学生一个错觉,既然描点作图没有问题,也很简单,任何函数有没有零点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那还有学习“零点存在定理”这种从解析式角度判断零点是否存在的必要吗?如果只是为了多学一种方法,多一种出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自然会下降。

2.2定理探索——注结果还是注过程

零点存在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党老师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我们看到学案中的探索太过细化,老师把探索的每一步都设计好了,挖了空,让学生来填。而不是鼓励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结论。虽然学生看起来完成得很快,掌握得也很顺利,好像是花最少的时间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实际上,这种填空对学生而言,没有思维容量,不是真正的探索,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如果党老师能抓住前面画图中存在的疑惑,在学案中设计问题,“一个函数y=f(x),只要满足,便可说明这个函数f(x)在(a,b)上有零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同伴互助,教师指导或者是自学教材,慢慢地修正、完善定理,这应该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向学生渗透的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3.学案启示

3.1创新栏目,优化资源配置

党老师在学案中,设置了“本章导引”,显然这是一个阅读材料,目的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而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解决。这个处理引导我们用学案上课时,和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材料可以用这样的合适的方式呈现在学案上,这样既保证了课堂主干部分不受细枝末节的影响,又保证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这堂课,甚至可以把历史上解方程的数学史话,也作为一个阅读项目出现在学案上,让学生感受数学发展的历史,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3.2有效思考,优化时间分配

党老师在用学案上课时,很好地对时间进行了统筹分配。比如环节一,填表完成函数与方程关系的探索;环节三,看图填空完成零点存在定理的探索,党老师很好地发挥了学案的作用,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得学生快则快学,慢则慢学,互助学习,共同提高。而对于环节二函数零点概念,因为教材中是直接给出,没有探究的必要,党老师也就没有多花笔墨,可以说做到了优化时间分配。

今天听了郑老师的一节《函数的概念》。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贯穿在中学代数的始终,从初一字母表示数开始引进了变量,使数学从静止的数的计算变成量的变化,而且变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量间的这种依存性就引出了函数。在初中已初步探讨了函数概念、函数关系的表示法以及函数图象的绘制。到了高一再次学习函数,是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是利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的定义,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与数学中的其他知识紧密联系,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都互相关联、互相转化。函数的学习也是今后继续研究数学的基础。在中学不仅学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等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函数的思想要更广泛地渗透到数学研究的全过程。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又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的枢纽,特别在应用意识日益加深的今天,函数的实质是揭示了客观世界中量的相互依存又互有制约的关系。因此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并且知道可以用函数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然而,函数概念本身的表述较为抽象,学生对于动态与静态的认识尚为薄弱,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缺乏一定的认识,对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初中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虽然这种定义较为直观,但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例如,对于函数

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它,就不好解释,显得牵强。但如果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因此,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来理解函数,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就很有必要。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学生因此会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接触了函数的概念,但在重新学习它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新引进的函数符号“”不甚其解。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函数符号的审美因素,以美启真。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从而理解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注意运动变化观和集合对应观两个观念下函数定义的对比研究;注意借助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加深对函数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要重视符号的学习,借助具体函数来理解符号的含义,由具体到抽象,克服由抽象的数学符号带来的理解困难,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

1、教师以新的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兴趣和愿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2、学生依据亲身经历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也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教师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5、评价方式多样灵活,教学中能够正确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建议:

1、如果在学生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总结出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和统计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2、本节课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一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及其用途,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及兴趣。

今天上午听了我校数学老师唐的《正弦函数图像和性质》一节课,本节课教学设计好,制作实用性强,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唐老师授课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讲解语言精炼,板书工整,特别注重启发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营造了积极、宽松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唐老师的课有如下特点:

1.教学定位非常准

唐老师对课标的解读、教材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到位,课堂教学中把握住正弦函数图像及五点法画法这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展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深入理解,抓住教学的关键点,有效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制作实用性强

唐老师的制作针对性强,动画演示效果好,很好的辅助学生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画法的过程。

3.课堂驾驭能力强

唐老师上课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而且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

孙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课例,他和学生对话和声细语,每给学生一个问题,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让学生去甄别,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而不是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孙老师本节课上的内容是解三角形,从课堂整体设计看是合理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从引入看,通过学生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该课的内容:有的题目,在解决中,孙老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出了几种方法。其中学生还提出了向量的方法,孙老师没有否定,而是让学生进行了尝试,体现了孙老师的教学风格。在应用中孙老师敢于让学生尝试练习,暴露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引申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是很好的。

要说本节的问题的话,我觉得在两个方面需要跟孙老师商榷的,一是板书,一是问题设计。板书设计可以再用心处理,把一节课的要点和难点能留下,以便学生加深印象,也利于小结时用。对问题的预设要进一步研究,要使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有思考空间,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过于简单,有些问题不提也罢,在学生提出用向量时,让学生探究可以,但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掉头,指出这样想是对的,但是这题用此法不方便。

对于学生的一些解决方法要及时总结,更要找出常用方法,用于指导此类问题的解决。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学反思听了应老师的《导数的几何意义》,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一点想法:

1、设计贴切学案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牢牢地抓住了以教材为“生长点”,问题的设置很好地放在了引导学生如何学上,充分体现了授课教师力求做到:启发与发现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2、实施大胆30多分钟时间大胆得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快者快学,慢者慢学,每位同学都能在这堂中有所收获,同时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3、适时点拨在学案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巡视,观察,对自学比较薄弱的同学进行个辅导,而辅导形式采用“点而不破”,另对发现自学过程中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一个或几个带共性的问题,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指出如何寻找解决问题恰当得认识条件和方法。

4、技术娴熟能熟练地应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发现割线逼近的方法得到切线,突破当时,对割线变化趋势的研究。

听了刘xx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发现方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建立后,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编写方程的要点,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学生自主编方程,体现了不同人学习数学的不同感悟。

总之,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评课稿该怎样写呢

一、这节课我的收获,也是这节课的特色1、朱老师的新课引入的很好。《认识公顷》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我们都知道每单元的第一节课不好讲,既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由旧入新过度到新授课内容。朱老师先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通过习题对旧知识进行巩固,接着展示绿博园图片,使学生意识到要测量绿博园的面积用已有 的面积单位不合适,引出矛盾,切入新课。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很自然。2、构建合理,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首先是借助资料,初步感知公顷。用图片展示了天安门广场、世博园、布达拉宫、杭州西湖,让学生通过看。读,初步感知这些知名景点的面积都用到了公顷。接着让学生认识1公顷的含义。通过计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通过习题,巩固练习公顷与平方米的转换。三是感知1公顷的大小,从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感受1公顷的大小。3、本节课朱老师设计理念新颖,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公顷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边的物品来感知。朱老师利用我们平时上操的操场,有5个这样的操场约为1公顷,我们校园的面积约为3公顷。这样比较好的突破了这个难点。

关于小学教师数学评课稿

  数学评课概述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完善,需要对当前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下面是有小学教师数学评课稿,欢迎参阅。
  小学教师数学评课稿 范文 1
  有幸观摩了四节县级数学优质课,充分感受了4位老师的教学热情和 教育 智慧。老师们颇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与清新自然的教育风格让我十分欣赏。通过她们生机盎然的课堂教学,启迪了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如何进行课堂有效教学,领悟了一些在课改中遇到的困惑问题。

  一、以趣引生,营造愉快课堂。

  4位执教者非常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都能设计一些以与本节课有联系、有情趣的 故事 (小熊分苹果)、生活常景(米饭为何变成稀饭)、游戏(握手、对囗令)、学生爱聊话题(过生日)和学生非常愉快地进行交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内心很快产生一种亲切感。正是有了这些课伊始或课前的趣谈和情感交流,才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表现得那么轻松自在,那么自信满满,尽显真实愉悦的一种课堂展示。

  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准确解读、把握教材。

  执教老师能根据数学科的特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准确解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 出发,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合理利用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如吴老师在上《生活中的比》时,在设计上能超越教材,但在内容上又紧扣教材。先设置疑团:米饭为何变成稀饭?学生充分猜测之后,再出示煮米饭的 方法 (一碗米加两碗水),请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诠释一碗米加两碗水的涵意,巧妙引出比,接着借机寻找生活中的比,依次展开,环环相扣,最后让学生从一系列的练习中,发现并归纳出比的意义,教学中没在生拉硬拽的感觉,而是让人感到水到渠成。又如何老师在教《搭配中的学问》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三、立足于数学活动,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儿童 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以数学活动为主阵地,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猜测、验证、交流、 反思 等数学活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分苹果》中,学生在同一个情境活动通过摆10个苹果图片具体分一分,说一说,再在比一比中明确10的组合与分解,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在《生活中的比》教师选取了“煮白米饭的秘诀”“比较速度、单价”“图形放大”等情境,有的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有的是同类量的比较。通过情境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使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四、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逐步走向实质。

  新课程十分倡响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激发学生 创新思维 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执教老师十分注重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引导交流,给了学生一种很好的学习尊重。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装和下装”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装和下装的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早餐搭配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在书上用连线的方法表示,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充分感悟:只要我们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让学生在充分自主探索中进行实践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合作与交流才是有效的。
  小学教师数学评课稿范文2
  四节课中,四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她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四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四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何老师《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如,《分苹果》一课,郭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10的组成时,让学生动手分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几和几,从而探究10的加减法。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验10的各种分法,以及10的加减法。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

  又如,何老师《搭配中的学问》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以“两件上装和两件下装”的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摆一摆,最后反馈时,让学生 说说 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上装和下装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导搭配的表示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在纸上用数字、字母、文字等形式来表示,并用连线的方法连接起来。这些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了实物操作(摆一摆)到图形符号(即用数字、字母、文字等连一连)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在四节课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老师们都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生活中的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比时,教师设计以下练习:下面哪些题目可以用比来表示?如果能,就写下这个比,并求出比值,求出来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可以帮助学生 总结 规律。

  第二,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四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如,搭配早餐,《分苹果》一课中的对口令、过河、打地鼠、爬台阶摘苹果等形式的练习。设计这样的游戏类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作业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第三,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路线的选择”这一道练习题:“世博中心至台湾馆有2条路,台湾馆至中国馆有3条路,”根据此情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如果在世博中心至台湾馆再修一条路,台湾馆至中国馆多修2条路,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这道练习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搭配的问题,考查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教师数学评课稿范文3
  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í”。

  几点建议:① 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二、《搭配中的学问》

  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执教同一课题《搭配中的学问》。下面我就谈谈听完这两堂课后的一些思考。

  第一,两位老师都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标准》中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从设计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再到午餐菜式搭配到游玩线路等一系列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第二,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从依靠实物图片表示到连线表示到符号表示,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构。相比之下,陈老师设计了以“笑笑一天的活动”为主线的搭配活动,过程更为流畅,思考探索的过程更为连接。

  第三,如果说课堂预设的方案凝聚者执教老师背后团队的集体智慧,那么对课堂上生成的处理才显现出一位老师的真功夫。我认为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二是评价。我记得吴正宪老师说过:“课堂上老师怎么评,学生就怎么走。”教师好的评价可从激励学生向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但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做得不够,语言笼统空泛,而且有的学生非常好的发言,教师也弃之不理赶紧抛出下一个问题。如陈老师在课上有这么一段:老师要求学生用连线表示2件上衣和3件裤子的搭配,请了一名学生A上台板演,这名学生未能按上衣或裤子的顺序逐一搭配,出现了混乱。生A归位后,老师问:哪位同学说说她刚才是怎样连的?生B回答时把自己的方法说了一遍(有序),师未做任何评价又问:“刚才上台的同学是怎样连的?”又请生C来回答。显然生B的发言答非所问,但她连线的方法是很有序的,表述也很清晰,我建议老师可这么评价:你这样连线很有序,这样连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要是上台的同学能像你这样就不会出现那小问题了,下面的同学谁知道台上的同学出现了什么小问题了。这样既重申的搭配中应注意的问题,肯定了生B,又含蓄地指出生B回答的并非教师所提问的。等生C指出生A的小问题之后,教师可再次评价生C同学非常用心学习,能关注到其他同学,同时我们也谢谢生C同学,你出现的这个小问题,让我们更懂得如何有序地搭配。

  以上是我对这三堂课的几点看法,不成熟之处请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

想找一些初中数学的评课稿,谁来帮帮忙?

评课稿《解一元一次方程(3)》

我所要评的课是周老师今天上的《解一元一次方程(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整节课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周老师语言精炼,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师生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整节课我认为周老师有两个亮点:一、周老师整节课从导入到教学过程都紧紧抓住实际问题中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来引导学生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这样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以后学生如撞到有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学生自然就会根据题意找出相等的数量,方程很容易就会列出来。这种教法符合本节课的要求,对于每个问题周老师都能做到深入浅出。二、周老师做到了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堂时间与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整节课周老师都是以提问、引导和学生讨论、实践、回答的方式贯穿于本节课,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亮点之外,周老师同样有两点不足:一、本节课周老师在时间方面把握不够;二、周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注意到后进生的学习情况。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