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班主任在哪年发表

2023-12-09 11: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班主任在哪年发表

刘心武简介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主要经历

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之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等小说。刘心武大约十多年前开始研究红学,渐渐自创以研究秦可卿为解码锁的“秦学”分支,并发表揭秘红楼梦系列作品,由此引起了红学界大讨论……
相关连接

我国班主任的发展历史

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
与其他教育现象一样,班主任工作作为一种现实的教育现象、教育存在,由于其在学习教育中 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必然要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因此,把握它的教育本质,探究它 的发展规律,研究它 的工作方法,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就成了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
综观国内外的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讲班主任工作“应该如何做”、“怎样做”,但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论源流较少涉及。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班主任工作只是一些务实技能,没有什么理论而言。但任何教育实践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教育规律的制约和教育理论的支撑,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也不例外。为此有必要梳理一下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源流,为班主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养料。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中,直接或者单独论述班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理论确实不多。即使有这方面的论述,也是和他们 德育理论糅在一起,散见于他们的德育理论当中。因此,我们在追溯班主任工作理论发展历程时,只能从几位有代表年个性 的教育家的德育理论中,挖掘出与班级教育管理有关的思想 和理论。
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很普遍的,并非采用班级教学的国家都设置班主任,只有少数一些国家如前苏联、我国等国的学校设有班主任一职。我国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受前苏联班主任工作理论影响很大。因此,重点介绍几位对中国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影响较大的教育家的理论。
一、“班级授课制”创设时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作为“班级授课制”的真正奠基人,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中,在首次系统地论述“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第一次论述了班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理论,为班主任工作理论建设进行了奠基。
在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方法上,提出:(1)、尽早开始正面教育。(2)、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习惯。(3)、榜样。他要求教师不仅在表面上,而切在事实上是他们要学生养成的各种美德的活生生的楷模。(4)、择友。教诲和规则。
在德行方面,要求学生应该尊敬教师和协助教师管理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保持身体和衣着的整洁,行为符合理节,与人交谈时要谦让。
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对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研究是开放性的,在教育管理思想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几个世纪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前苏联时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崇尚科学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在教育领域,人们逐步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运用到教员研究中、教育理论也逐步科学化。这一时期,班主任工作也逐步向科学化方向 发展。在此期间,前苏联的几位杰出的教育家对班主任工作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对他们 的教育理论简单地介绍给大家。
(一)、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思想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理论家,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对班主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真正的集体并不是普通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目前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的那种群体”,学校中,集体教育乃至学习的全部教育,都是以学生集体特别是基层的班级体,作为唯一的和主要 的对象。没有健全的班集体,教育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他认为班集体应具备五个条件(1)、班集体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班集体应有组织性和纪律性。(3)、班集体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制度 和管理机构。(4)、班集体应有正确的集体舆论。(5)、有健全的教师集体。因此,在学校中,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也 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马卡连柯认为,建立健全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班集体形成之处之初,由班主任向全班提出不许反对的要求;第二阶段,班主任周围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并形成班级核心;第三阶段,学生个人在遵循班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自觉地对自己提出要求。这标志着良好的班集体已经形成。他认为,班集体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首先有赖于纪律的形成、加强和提高;其次,他主张儿童一入学就对他提出不容置辩的要求,建立集体生活制度,并注意检查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再次,在纪律教育中必须适当地使用奖励和惩罚。此外,教师要作出表率。班集体建立,还必须使集体不断向前发展。由此,他提出了“前景教育”的原则。即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情景是集体成员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它有大小远近之分。目标不能固定不变,而是要随着集体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班主任工作就应该永远使班集体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对前苏联和我国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和实践影响较大。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中的班级教育与管理思想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他认为以德育为主导的和谐的教育工作可以为每个学生打开通往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
1、深爱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和儿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和意愿,要通向孩子的心灵。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导者,同时也是朋友,因为在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措施中,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最大
2、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
他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们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己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认为给学生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的财富”。真正的教育在于使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得到智力、健康、思维、情感、兴趣、劳动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改变传统的儿童生活和学习制度,将儿童从单一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由主动活动的时间。
3、发挥学校客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他在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视让一切客体都能发挥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作用。使学校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施都能个、给儿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他在总结这种实践时有一句名言:“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他动员“物”的教育力量形成儿童精神面貌的创造性经验。
4、重视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他认为,青少年,对集体生活有一种日益向往的感情,他们在集体中开展精神交流,在同伴中寻求思想观点、信仰、智力兴趣和道德行为上的一致。对教师来说,集体是协助他对青少年精神生活进行指导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集体中能充分发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道德上的相互影响。
5、重视将学生的道德概念转化成道德信念
他认为:“个人道德信念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它已经超越了对道德概念的知识性理解,而升华成内心生活的组成部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道德信念包含有个人的能动力量,能使人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甚至付出一定的牺牲。
6、整和校内外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和谐一致
他强调,不将教育过程仅仅局限于学校大门之内,而让儿童在生活的全过程都处于合理的教育、教养之中。
7、实行五育并举的整体教育
他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要求注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育之间的关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他强调“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 是高尚的道德”。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包含道德教育意义,各种教育的实施都应贯彻德育性这一主导原则,发挥德育的作用 。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通过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从而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揭示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班主任工作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时代先声的作用。
三、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
班主任制度在中国的正式确立已近半个世纪,但是,班主任作为一门专门的理论和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时间不长。
(—)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
我国班主任理论从无到有到逐渐成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班主任理论的借鉴期(1952——1978)
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深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早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主要是翻译、借鉴和移植前苏联班主任工作理论。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关于班主任的章节;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恩。伊。包德列夫所编关于班主任的理论专著《班主任》;1982年我国出版的前苏联教育部1979年组织编写的《中小学班主任》的中译本,是这一时期班主任工作理论的代表。这些理论对我国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至深,其中一些理论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核。
2 、班主任理论的独创期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广大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实践者,开始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开创期。在总结已有的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注意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德育精华;并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当代欧美国家优秀的德育理论研究成果中吸收有用的营养,开始形成、发展并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班主任工作理论体系。
(二)我国班主任理论研究成果
1、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原理、人的发展理论、德育工作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出发,对班主任工作 的理论基础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鲁洁、班华等,代表性成果以“21世纪班主任文库”中 的系列著作最为典型。还有如谭保斌1998年出版的《班主任学》。
在理论派的班主任 工作研究成果中,应特别关注几点:一 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班主任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观点;二是南京师范大学 班华教授关于班主任工作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的观点;三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也就 是班主任持续发展的问题。
2、实务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技能层面,通过研究建立一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范式和模型,找到整体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突破口。 其走向为:
(1)、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研究。是以班级常规管理为研究重点目的在于建立一些基本的班主任工作规范和技巧。较有代表性的是张万祥编写的《破解班主任难题》,田恒平总编“教师百事通丛书”等。
(2)、班主任工作的技能技巧研究。这种研究重点研究班主任工作中的技能技巧。比较有代表性 的有欧阳炳焕编写的《班主任的锦囊妙计》、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等。
3、原生态记实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当今我国班主任工作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是原生态的记实派研究。他们大多从事一线班主任工作实践,以自己所带班级为研究阵地,以个性化的班级管理为指导,以记实性的经验总结为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出现在《班主任之有》、《班主任》、德育报》、《辅导员》等期刊报纸上,也有大量 的专著面世。典型代表有魏书生、李镇西、丁榕、张万祥、任小艾等。他们大多都是班主任,出版的著作多以工作日记、手记、杂感、案例等形式写作。他们在实践着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理念的同时,著书立说,游说讲学,对推动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工作未来走向的两种观点:
一是班主任岗位有无存在的必要。理由是现在好多国家尤其是我们热衷效仿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设班主任一职,似乎我国也就没有设置班主任的必要。甚至还有“取消班主任”的说法见诸报端。
二是班主任工作岗位有存在的必要。理由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管理,更何况青少年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在影响力,我们可以断言,也许有一天班主任这个名称会变,但班主任所承载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工作职责不会变

我国学校教育正式确立了班主任制度是在哪一年?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教育部2009年8月颁发
中国清朝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为级任教师。到中华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