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硅谷期刊是核心吗

2023-12-09 23: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硅谷期刊是核心吗

《硅谷》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类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4775/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7[1][2][3]597 邮发代号:80-773)。
投稿邮箱:

大学生发表论文 有哪些期刊 知乎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是由国家统计局主管、中国新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主办,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协办的国家级权威期刊。《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11-4406/N 国际刊号:ISSN1009-2374。
《硅谷》(国内 刊号:CN11-4775/N 国际刊号:ISSN 1671-7597)《硅谷》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刊物。设有各类自然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栏目,《硅谷》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收录。

美国的“硅谷”是指什么?

硅谷是眼下标识高新技术的顶尖级名词。位于美国旧金山市湾区南面的硅谷,是指从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概纵深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的中心。就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当年我国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么一块小地方顶我们3亿人左右的产值,真为可观。20世纪70年代开始,硅谷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地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2000年,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大都市区的GDP高达4580亿美元,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地区;其人均GDP达65090美元,约高出美国平均水平的一倍,是美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今日硅谷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源地,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地区。

硅谷发源于二次大战,但在战前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区,工业传统较少,特别盛产大樱桃,直到70年代还到处可见樱桃树。它的工业基础源于两位名教授,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另一位则是固体物理专家威廉·肖克莱。

特曼首先鼓励他的学生利用电子技术创办公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如著名的惠普公司(电子测视仪器)、里顿公司(军事电子系统)和万瑞协会(电子仪器)都是在特曼支持下创办的。其次,他将斯坦福大学的空地租给高技术公司,以加强大学与工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世界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斯坦福工业园区,为硅谷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雏型;最后,由于斯坦福大学离华盛顿较远,拿不到麻省理工那么多的资助。特曼校长就另辟蹊径,强调斯坦福大学不仅要关心、依靠地区工业,获取项目而发展;大学还要关心企业,协助企业,大力培训地区工程技术人员,密切教学与工业的联系使双方受益共同发展。

肖克莱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将其晶体管的研究成果商品化,在硅谷建立了肖克莱晶体管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体,八名该公司职员辞职,组成了仙童半导体公司。1963年由于仙童公司接受了美国军方订货,销售额一下跃升到13亿美元,到 7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硅谷半导体公司都是仙童公司的后代,都具有仙童公司技术和管理的遗传基因,生气蓬勃、欣欣向荣。

硅谷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在过去几年中,特别是1996年以来,显得格外红火。当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硅谷在不断的创新中变化,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又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硅谷是变化的。硅谷也有起落。比如房价的涨落就是明证。1991年买的房子到1995年房价大概跌了20%,近年来又涨上去了。所以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

硅谷最早的创业家是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两个创办人。他们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白手起家,在一个车库里研制出了振荡器并创办了惠普公司。现在的惠普公司仍然是硅谷雇员最多的公司。在惠普的发展史上,也有过多次转产的经历,先是做精密仪器,后来又做计算机、打印机等等。另一个对硅谷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公司是50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硅谷后来许多著名公司的创业人都是从那个公司出来的。有趣的是,当初他们离开仙童公司的原因,是不满该公司老板——因发明半导体而获1958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专横作风。他们后来自创企业,发誓树立新风气。

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位于美国波士顿的西部,波士顿及其附近新英格兰地区原来就是美国东部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期,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了雷达、远程通讯、工业控制、导航系统及导弹控制的研制开发中心。

另外,128号公路所处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传统组织是大公司,它早期的工业组织是垂直式,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便于保密和强化控制。这种模式对早期的工业和市场也可能是适应的,但是对面向新市场反应敏感的高技术产业则是不适宜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e11010008c5.html) - 什么是美国硅谷?----和128号地区的对比_秋叶_新浪博客
128 公路所属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传统模式的大公司对新兴的高技术创新小公司有重大影响,当这些小公司一旦立足发展后,也都模仿传统大公司的模式,如 128号公路红极一时的计算机公司,数字设备公司(DEC),王安公司等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在市场多变,新技术新产品生命周期短促的冲击下,就很难转轨调头。二次世界大战后,128号公路曾是半导体工业和计算机的中心,但都先后被硅谷取而代之。在信息网络发展方面更是大大落后了。

199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尼安(AnnaLee Saxenian)写了一本书:《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该书比较了波士顿附近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顿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波士顿靠近纽约这一金融和商业的中心。在80年代前,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遥遥领先于硅谷。但是80年代以后,硅谷超越了前者。对此连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说,她在80年代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原来的主题是想论述硅谷为什么将走下坡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硅谷的收益增长得更快。这引起她深思,她试图去解这个迷,于是写了这本书。

而硅谷成功地实现了由国防产品向商用产品的平稳过渡,不像128号公路始终过份依赖国防市场。同时,20世纪70 年代风险资本的大规模兴起,风险资本逐渐取代了军费而成为企业者的主要经济来源。到90年代,硅谷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技术复合群体,形成了大学研究,企业家和军费赞助三为一体的模式。

从国家计划和政府投入看,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在的128公路地区,都得到比硅谷更多的支持,但是128地区远远落在了后面。硅谷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有了好的制度,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硅谷就会自己冒出来。的确,硅谷是一个奇迹,因为她超出了人们的意料。频繁的人才流动、自由的创业体制、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才能孕育出硅谷。

正是由于硅谷缺乏传统的工业历史,与已有经济政治机构的联系薄弱,大学与工业更加开放,紧密而又互惠的合作,成千上万个具有活力的创新小公司的推动,便于进行新颖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实验,形成了一代崭新的工业系统,使它具有128号公路完全不同的高技术产业组织。

从硅谷的情况看,企业家们从技术与市场的规律(趋势)出发,探索出了一整套全新的生产模式———产业网络,这个产业网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基础设备齐全;(2)分散化、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网络体系。

首先,是基础设备齐全。由于创新企业及企业家的涌现,企业家各怀绝技,产品能满足特殊的市场需要,但他们缺乏资金、元配件、跨学科知识、生产设备、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及法律知识,等等。适应这种需求,经过40多年的发展,硅谷形成了独具特色、基础设备和机构齐全、能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化产业网络。

其次,是分散化、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网络体系。这些体系可减少单个制造商内部开发的设备资本投资和亲自进行全部的、垂直的、从研制开发到生产的全部过程。由于这种行业结构的高度分化,形成了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和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工业生物圈。这些分散化的分散化的协作,不仅对小型创新公司意义重大,即使对发展成为规模很大的公司也受益无穷。

128号公路则与硅谷的行业网络绝对不同,它是以大公司为特点,自给自足封闭式的组织,没有形成行业网络和各式各样的支持创新服务设施与机构,因此创新效率和成功率都较低。

不论是企业还是地区产业的发展都受制于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美国评论家琼斯指出:“与其说硅谷是一个区域,毋宁说硅谷是一种精神。”硅谷与128 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发展轨迹的不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差异的结果。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e11010008c5.html) - 什么是美国硅谷?----和128号地区的对比_秋叶_新浪博客

新闻出版总署:将停办靠收取版面费生存期刊,完整的名单,除了有《中国包装科技博览》和《硅谷》还有哪些啊

针对目前一些学术期刊忽视学术质量、靠收取版面费赢利以及“
核心期刊”功能异化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2月23日在京召开加强学术期刊管理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强管理的具体措施。据了解,新闻出版总署将根据学术期刊现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提高学术期刊出版质量。

会议首先通报了《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论文问题的处理情况。近期,新闻出版总署通过监测和审读发现,一些期刊刊载论文数量过多,最多的每期刊发200多篇,由于缺乏必要的审核和把关,论文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少数期刊超越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刊发的论文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严重违规的《中国包装科技博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现代企业文化》、《今日科苑》、《黑龙江科技信息》、《现代经济信息》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硅谷》两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

与会专家认为,由于目前的学术与人才评价机制不尽完善,造成论文发表需求泛滥,一些期刊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忽视学术质量,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牟利、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出版秩序,对期刊界和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巨大。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负责人指出,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对确实存在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处理;出台相关政策,严格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限,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准入制度、学术期刊编辑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提高质量;进一步深化报刊业改革,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扶持精品学术期刊发展,优化学术期刊发展环境。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和业务范围出版,完善编辑流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术质量;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积极适应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从编辑、经营、生产、发行等各个环节提升水平,努力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报道前沿研究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以及来自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的部分专家学者还就学术期刊办刊人的职业操守和诚信、国家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机制、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打造精品学术期刊、科技类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质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