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现代分子技术论文

2023-12-09 05: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分子技术论文

扫描版(部分文字乱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上
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上)
摘要:本文从营养与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
程、转基因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
动物营养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动物营养学
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自从发现双螺旋结构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的现代分子生物
学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等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几乎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每一个领域,成为研究和
揭示生命现象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当前,
世界各国都将分子生物学纳入本国科技发展的重
点,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全世
界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饥饿与营养、
疾病、能源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很大
程度上将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
发展动态及研究热点,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来看,我国动物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工
作基本尚处在机体水平:即在机体水平上研究各
种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在机体内的代谢与平衡、
影响机体吸收营养素的因素等问题。分子水平方
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阶段。动物机体
的生理病理变化,如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
异、免疫与疾病等,就本质而言,都是动物基因的
表达调控发生了改变的结果,许多生理现象的彻
底阐明,最终需要在基因水平上进行解释,所以动
物营养学的各方面研究应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尤
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从分子水平上来解释
各种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动物机体的生理
病理变化等问题,这也是动物营养学今后发展的
必然趋势之一。
*营养与基因的表达调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与
代谢有关的动物基因被克隆和鉴定,人们对营养
与基因调控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营养与动物基
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动物营养学研究的
一个热点领域;如何通过改变日粮组成成分来调
节体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动物体处于最佳
生长状况已成为现代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通
过营养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途径及其机制的研
究,将为人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对某些特定有益基
因的表达提供理论依据。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主要
的营养物质如糖、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些微量元
素(如锌)对动物体内许多基因的表达都有影响。
!"!营养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
基因表达的调控
PEPCK是动物肝和肾中糖元异生作用的关
键酶,目前较为研究清楚的是日粮中糖含量对
PEPCK基因表达的调控。
糖类对PEPCK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对其启动
子的作用,当动物进食含有大量糖类的饲料时,
PEPCK的启动了就会关闭,从而导致ABA8C水平
大幅度下降,而当禁食或饲喂高蛋白质低糖的饲
料时,PEPCK的启动子就会处于打开状态,从而
PEPCK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具体调控机制大
致如下:?556D4(*0)#)等通过对大鼠ABA8C基因
的分析表明,ABA8C基因启动子位于1 E+.至F
#,之间,其中包含了大多数激素调控基因转录所
必需的组织特异性调控元件。日粮中糖的含量水
平会影响胰岛素、;?GA等激素的相对水平,而胰
岛素与;?GA等激素相对水平又会影响到特异性!"#!
转录因子的活性,特异性转录因子与$%$&’启动
子上的相应调控元件结合与否,又会影响$%$&’
基因的表达(,)。现有大量证据表明,$%$&’基因
一系列复杂的调控元件中,有包括胰岛素、甲状腺
激素、糖皮质激素、视黄酸对$%$&’基因转录的
正调控元件和胰岛素对$%$&’基因转录的负控
调元件,在上述调控元件中,*+,$调控元件-&.
%/和$(-0/调控元件是最重要的两种,*+,$对
$%$&’基因的诱导和胰岛素对$%$&’基因的抑
制作用就是通过这两个调控元件来进行调控的。
因此,当进食含大量糖类的饲料时,由于*+,$水
平的急剧下降以及胰岛素水平的急剧上升,从而
抑制$%$&’基因的表达,导致肝中$%$&’水平
大幅度下降,当禁食或饲喂高蛋白低糖的饲料时,
则情况恰好相反。
!"#营养对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的
调控
1+2是脂肪酸合成的主要限制酶,存在于脂
肪、肝脏及肺等组织中,在动物体内起催化丙二酰
&3+连续缩合成长链脂肪酸的反应,其活性高低
将直接控制着体内脂肪合成的强弱,从而影响整
个机体中脂肪的含量。有关营养与1+2基因的表
达调控,2!4!&56789-:;;(/曾报道:糖类能诱导1
+2基因的转录,而脂肪则抑制这种诱导的表达。
&3<=9等(:;;>)试验研究也表明,当给禁食后的
成年鼠饲喂含高糖低脂肪的饲料时,1+2基因的
表达就增强,而且相应的?.@+含量的增加幅度
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成正比。
糖类对1+2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区分活体中
激素水平变化的协同作用,13<A9559-:;;B/通过体
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葡萄糖和胰岛素等激素的
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加入葡萄糖和胰岛素的脂肪
细胞培养组织中,1+2的?$@+水平相对于对照
组提高"#C;单独添加葡萄糖相对于对照组则提
高了DC,而单独添加胰岛素则没有效果。因此我
们可以得出结论,葡萄糖对1+2基因的表达调控
可以通过与胰岛素的协同作用而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有关研究表明,(E F E甲基葡萄糖(一种葡
萄糖类似物,不能被已糖激酶磷酸化)不能激发1
+2基因的表达,这表明葡萄糖必须通过中间代谢
环节才能对1+2基因的表达调控起作用,因此对
于弄清楚是由葡萄糖哪个代谢产物来作为启动基
因的表达信号尤为重要。13<A9559-:;;"/认为,G E
磷酸E"E脱氧葡萄糖在脂肪组织中有类似葡萄
糖的作用,能激发1+2基因的表达,且:?,的作
用效果等同于">?,葡萄糖的作用效果。最近
H3I73J等-:;;G/试验研究也表明,在成年大鼠肝
细胞培养物中G E磷酸E"E脱氧葡萄糖水平与
1+2的?.@+含量呈正相关。因此G E磷酸E"E
脱氧葡萄糖极有可能是参与1+2基因表达的重
要中间代谢物。
脂肪对1+2基因表达的影响。&56789-:;;(/
的研究表明,脂肪抑制1+2基因表达主要与脂肪
抑制1+2基因转录的能力和脂肪中脂肪酸的碳
链长度、双键位置和双键的数量有关,饱和脂肪酸
和(J E;)族脂肪酸不能抑制1+2基因的表达,多
不饱和脂肪酸($K1+)中的-J E G/和-J E(/族脂
肪酸是1+2基因的有效抑制剂,研究表明,日粮中
$K1+可使1+2?.@+的水平降低D>C E;>C。
蛋白质对1+2基因表达的影响。,I5LJ97
-:;;:/研究表明,高蛋白饲粮将抑制猪脂肪组织
中1+2基因的表达,脂肪组织中1+2基因的?.M
@+的含量会显著下降:用蛋白质含量分别为:)C、
:#C、")C的日粮饲喂G>E::>8N的肥育猪,其脂
肪组织中1+2?.@+的含量分别下降了#!:)C、
::!D(C和)#!"C。由此可见日粮蛋白质将会影响
脂肪组织中1+2基因的表达,但这种调控具体发
生在哪个水平及其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营养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猪的瘦肉率较国际优良
品种低,而目前常规的育种方法已很难使之有大
幅度的提高。因此OP6JN等(:;;))小鼠3Q基因的
克隆成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
R9=SIJ基因具有可以大大降低动物体脂含量这一
特性,因此通过营养对R9=SIJ基因表达调控的研
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R9=SIJ对动物体重的调控
机制。王方年等(:;;;)研究表明,浓度从B??35 T
R到:>??35 T R葡萄糖可以显著地促进脂肪细胞
中59=SIJ基因的表达。
!"-营养与神经肽.(/0.)基因表达的影响
@$U是一种含(G个氨基酸残基的生物活性
多肽,在体内具有收缩血管、影响激素分泌、调节
生物节律及摄食行为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中促进动
物采食是@$U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试验研究表
广东饲料第;卷第G期">>>年:"月综述广东饲料第#卷第$期"%%%年&"月综述
明,限饲特别是限制能量采食将会显著提高’()
在下丘脑中的表达量,*+,-.等(#/)在限饲、低
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日粮组成的试验条
件下,发现下丘脑中’()0 1’2显著提高345。
!"#微量元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4!&锌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锌作为动物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具有增
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增值分化、参与核酸蛋
白质代谢、维持细胞周期正常进行等生物学功
能。上述作用以前曾被认为主要是由于含锌酶活
性的改变以及对细胞信号传导系统产生影响的结
果,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事实并不如此,锌主要
是通过对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
的生物学效应。6,7+.89.:;#<=认为,锌离子是
>’2聚合酶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锌对于维持>
’2聚合酶的活性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另外锌通过
影响1’2聚合酶活性及转录因子的作用,能够导
致基因转录异常,从而使蛋白质表达也发生变化;
还有饲料中锌的含量,可以通过影响金属调节蛋
白的转录活性而影响金属硫蛋白(6?)基因的表
达,@A88,BC:等(#3)认为可将6?基因的表达量
作为体内锌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67’C88;#4=
发现低锌日粮限制动物生长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低
锌抑制了体内DEF G D、EH受体、EH结合蛋白等
基因的表达。
&!4!"其他微量元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镉、铜、汞等元素的增加将显著提高6?基因
的表达量。I+JA;#/=研究表明高铜将显著提高
体内EH基因的表达水平。IC+K,:L.K等(M$)认
为铁可以通过控制01’2的稳定性和翻译过程,
调节铁蛋白的水平。
"基因工程技术
所谓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在体外
获得目的基因,再按预先的设计,在体外将目的基
因进行酶切连接,构建成适当的表达裁体,然后导
入细菌或动物细胞或机体内,以研究该目的基因
的结构与功能、表达的调控机制、或者获得该基因
的表达产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核心就是基因工
程,而基因克隆和表达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下
面就抗菌肽、植酸酶,甜菜碱等,对基因工程技术
在动物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简单阐述。
$"!抗菌肽基因工程
自从NJ0C:等(M&)首次从美国惜古比天
蚕;HOC8JP+JKC 7.7KJP,:=中成功地分离到两种抗
菌肽蚕素(7.7KJP,:)2和N后,国内外很多科学家
对这一类抗菌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在
许多昆虫、植物、哺乳动物中均有这样的多肽存
在,它们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不同来源的
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强的保守性且共同具有
如下特点:(&)’端由碱性氨基酸残基组成;(")Q
端均酰胺化;(<)绝大多数多肽在第二位均为?KP,
它对杀菌活性至关重要;(/)它们都有较广的杀菌
谱。其抗菌机制大致如下:抗菌肽作用于细菌的细
胞膜,破坏膜的完整性,造成离子通道,最终导致
细胞内含物的泄漏。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
用、相对分子量较小、热稳定、水溶性好等优点,更
为重要的是抗菌肽对真核细胞几乎没有作用,仅
仅作用于原核细胞和发生病变的真核细胞,在目
前不少病原菌对原有抗生素逐步产生耐药性,尤
其是肉用动物长期使用抗生素受到严格检查和批
评时,对畜禽体内自然产生的抗菌肽功能的了解
以及设计一种方法来调节动物体内自然抗菌肽的
功能便显得极为重要,其中通过抗菌肽基因的克
隆与表达而大量生产抗菌肽是一种较为直接而有
效的方法。目前昆虫和植物抗菌肽基因工程,在国
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但就畜禽抗菌肽基因工
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通
过对畜禽抗菌肽的研究,对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减
少甚至替代抗生素的使用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猪抗菌肽((1 G<#)已被发现(8..等,
M#),它是一个分子量为/3道尔顿的肽,从猪
肠中分离,属于富含(KJ G 2KL的肽家族,不裂解野
生型大肠杆菌,但对突变型R&"有作用,其作用机
制是通过阻断蛋白质和>’2的合成,从而导致这
些成分的降解。(1 G<#在一个单层囊泡中可以诱
导钙的降低和电流的线性增加,此诱导与肽浓度
和膜上甘油磷酸脂(带负电荷)有关。另外在猪小
肠中,还发现另一种抗菌肽7.7KJP,:(&,它是以裂
解细菌来完成杀菌作用的。2:S.K99J:;#4=运用
基因工程技术从猪骨髓1’2中克隆到一种新型
的7>’2,其编码一个3M残基的抗菌肽’R G 8O9,
:,有三个分子内二硫键,这种肽对’R G敏感型的
肿瘤细胞株)2Q G&有裂解活性,但不裂解红血
球细胞。;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上
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下%
郑家茂赵国芬许梓荣
!"!植酸酶的基因工程
植酸酶的研究已有近.’年的历史,植酸酶作
为一种单胃动物的饲料添加剂,其饲喂效果已在
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确证,随着饲料工业的发
展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从(’年代开始的植酸酶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之
一。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思路集中在通过基因
工程这一手段解决饲用植酸酶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个是植酸酶在天然材料中表达水平太低,这造
成植酸酶难以大量生产及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则有望成百
上千倍地提高它的表达量;另一个问题是天然植
酸酶的一些酶学性质,如耐温性,/0适性、催化活
性等不能完全适合饲料加工业和养殖业的要求,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对植酸酶基因进
行改造,从而提高其在饲料中使用的有效性。
#!#!&在微生物中高效表达植酸酶基因
目前,植酸酶基因表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来
源于曲霉的植酸酶基因/123和/425上。06789
:;<=>?4@8等$&(("%将来源于3!A:BCDDEFFG"&"-
的/123基因导回原菌株,使/12基因的拷贝数增
加到&-个以上,从而使植酸酶的表达量提高到
,H’’C I D4。J174:B1等(&((-)在3!K72L6?中表达来
源于酵母的植酸酶基因和来源于3!;:<?7,H#的
/125基因,其结果也是使表达量分别提高到M.’
C I D4和,-’C I D4,将植酸酶基因/123置于来源
于3!;:<?7的淀粉葡萄糖甘酶$3N%启动子之下,
信号肽序列分别用3N信号肽的&M个氨基酸序
列、3N信号肽的#.个氨基酸序列及植酸酶原来
的信号肽序列"种构建,将植酸酶基因重组到3
;:<?7基因组中而获得植酸酶基因的阳性克隆子
在这"种构建中其植酸酶在重组菌株中的表达量
分别达到了&!&O’!-O#!M P&’-C I D4,比原植酸酶
产生菌株的表达量高约&’’’Q"’’’倍左右。
#!#!#植酸酶热稳定性
加工饲料都需要一个制粒工艺,在制粒过程
中有一个短暂的高温过程,温度一般在,-
("R,一般植酸酶在此高温下会大幅度地丧失活
性,因此,能在饲料中真正推广利用的植酸酶必须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然而另一方面饲料中的植
酸酶最终的作用场所却是动物正常体温(",R)的
肠胃中,植酸酶同时又必须在常温下具有较高活
性,因此,如何解决在制粒高温和在动物正常体温
下同时具有较高酶活性这一对矛盾是目前饲用植
酸酶应用的关键性技术环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
对植酸酶基因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改造将是一个强
有力的手段。近年来,已从嗜温微生物中发现多种
高温植酸酶,对它们的结构与热稳定性的研究将
为植酸酶基因的分子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植酸酶基因工程的一个新突破点
假设在一些植物性饲料$如玉米、大麦、大豆
等%中本身就含有足量的植酸酶,如果在饲喂过程
中,植酸酶在动物的肠胃中释放出来降解饲料中
的植酸磷,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即省去了植酸酶添
加剂的生产,又省去了在饲料中植酸酶的添加,这
无疑是植酸酶应用的最佳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
技术的发展,这一“天方夜谭”的假设将成为现
实。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尝试这一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其主要思维路线如下:将
植酸酶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转化到用作饲料的
玉米、大豆、大麦中,培养出高含植酸酶的大豆、玉
米、大麦。目前国外许多研究机构都在尝试此项工
)中图分类号*SM&H!")文献标识码*5)文章编号*&’’-!MH&"$#’’&%’&!’’"#!’#作,预计近期内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甜菜碱基因工程
甜菜碱$%&’()*&+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
季铵型生物碱。近年的研究表明,甜菜碱是一种高
效、安全的营养再分配剂,添加于饲料中,可以显
著提高畜、禽胴体瘦肉率、减少脂肪沉积,并可改
善肉质,在养殖工业上应用前景广阔。但就甜菜碱
本身而言,目前国内的甜菜碱生产均是通过化工
工艺合成,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来获得甜菜碱方面
还是空白,国外近年来已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许多细菌和植物中由胆碱经两步氧化而成甜
菜碱,合成代谢途径已经阐明,催化两步反应的酶
蛋白已经分离和纯化,已克隆其基因并测定了碱
基顺序。,-.’/01研究室已完成大肠杆菌的%&’
操纵元全序列分析,发现%&’操纵元由四个基因
组成,其中%&’,编码胆碱脱氢酶(23 4 567(),
%&’%编码甜菜碱醛脱氢酯(8#4 567(),%&’9编
码胆碱转移系统(:8 4;67(),%&’<编码%&’基因
的调节中作为阻遏物的#3!;67(蛋白。
目前已有一些报道认为细菌9&’操纵元和
=&>操纵元能在烟草中表达,因此将.’/01研究室
得到的%&’操纵元;!:?@7A,片段导入烟草,探
讨甜菜碱是否能表达是一个诱人的研究领域。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用实验手段,将外源基因导
入动物细胞或动物受精卵中,由此稳定整合到动
物基因组,并能遗传给子代。目前常用的转基因技
术主要有:显微注射法;胚胎多能干细胞虫;精子
裁体法;反转录病毒载体法以及电转移技术等等,
其中显微注射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基因导入技
术。目前培育成功的转基因动物绝大部分是采用
该方法获得的。最早的转基因动物是将疱疹病毒
基因与BCDE早期启动子联在一起,用显微注射
法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的转基因小鼠。目前,在动
物营养领域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
"!3提高动物生长性能
生长激素$FG+在动物生产中基本上采用注
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但程序复杂繁
琐,解决思路之一就是采用转基因技术。G(11&/
等$35;8+人生长激素$HFG+转基猪研究成功,这
种转基因猪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组高出38I,日增
重可达3#:"J,饲料利用率提高#3I,采食量减少
#EI,陈永福$3553+用自己构建的融合基因
KL9 M NFG获得了转基猪,其生长速度提高
33!;I O 3D!#I,饲料利用率提高3EI。另外,转
基因羊、转基因鸡、转基因兔、转基因牛、转基因鱼
等研究也相继获得成功。
"!#改变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
动物营养研究表明,有些生长发育和维持所
必需的营养物质必须由外界供给,例如赖氨酸,但
是否可以不必由外界供给呢?可行的方案不外乎
这么两种:一种是重建动物体内某些丢失的代谢
途径;另一种是导入目前在动物体内尚未发现的
代谢途径。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提供了通过改变动
物代谢途径从而让动物自身合成赖氨酸的可能
性。-&&.等$355E+已经清楚大肠杆菌合成赖氨酸
途径中的酶基因编码,运用基因转移技术也证明
了在细胞中施行这些途径的可行性,因此-&&.等
提出设想:把赖氨酸在微生物中生物合成的途径
导入动物体内,使动物自身就能合成赖氨酸。
"!"提高动物产毛性能
由于胱氨酸在羊瘤胃中降解,所以饲料中加
入胱氨酸并不能提高产毛量。因此能够得到一种
自身合成胱氨酸的转基因羊,将会大大提高羊毛
产量。P(/Q$3553+发现某些细菌能将硫固定并转
化为胱氨酸,他们分别在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中
分离到了丝氨酸乙酸转移酶基因和K 4乙酰丝氨
硫化氢解酶基因,并且将这两种基因与金属硫蛋
白$L9+基因启动子联接;并在"R端装上FG基因
的序列,然后将这组调控序列通过转基因技术导
入羊体内而得到高产羊毛转基因绵羊。
D展望
综上所述,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
技术应用于动物营养学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
力,它不仅为动物营养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
技术和方法,而且可在基因水平上解决许多动物
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营养素的代谢调节机制以及
其与机体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基因
工程抗菌肽完全可以减少甚至替代抗生素的使
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完善,各种生长性能优
越的动物新品种将层出不穷;用转基因动物来大
量生产各种生理活性物质,也将成为现实。无可置
疑,#3世纪是高新技术畜牧业应用大发展的时
期,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会为
我国的畜牧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1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摘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在工业上取得的飞速发展,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创新研究,并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近年来,某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

  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2000年增加至1.8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

  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性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设备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设备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另外设备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设备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

  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成化问题。新设备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性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与设备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将光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切力场作用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进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个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等项目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成产业化工程配套项目20多项,创办了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使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已形成了7个规格系列,近两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800台(套)。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还有部分新设备销往荷兰、泰国、孟加拉等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PE电磁动态发泡片材生产线2000年和2001年仅在广东即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600万美元,每条生产线一年可为制品厂节约21万k的电费。塑料电磁动态注塑机已开发完善5个规格系列,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塑料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已完成,目前开发完善的4个规格正在生产试用。并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新设备的市场需求情况很好,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对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将技术与资本结合,引入新的管理、市场等机制,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新设备年销售额超亿。我国已加入WTO,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技术与装备的道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由跟踪向跨越的转变;把握技术前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hris Rauwendaal,Polymer Extrusion,Carl Hanser Verlag,Munich/FkG,l999.

  [2]瞿金平,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27435.

  [3]瞿金平,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J].中国专利9O101034.0,I990;美国专利5217302,1993.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2
  浅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要求。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

  一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高分子材料与国民经济、高技术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说, 人类已进人了高分子时代。高分子材料工业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不断提供许多量大面广、日新月异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又要为发展高技术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性材料。

  鉴于此, 我国高分子材料应在进一步开发通用高分子材料品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五个方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近年来,随着电气、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健进其进? 步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不断向高功能化高性能化转变方面日趋活跃,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 高分子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1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以塑代钢” ,“ 塑代铁” 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和重点。这类研究拓宽了材料选用范围,使机械产品从传统的安全笨重、高消耗向安全轻便、耐用和经济转变。如聚氨酉旨弹性体,聚氨醋弹性体的耐磨性尤为突出, 在某些有机溶剂 如煤油、砂浆混合液中, 其磨耗低于其它材料。聚氨醋弹性体可制成浮选机叶轮、盖板, 广泛使用在工况条件为磨粒磨损的浮选机械上。又如聚甲醛材料聚甲醛具有突出的耐磨性, 对金属的同比磨耗量比尼龙小, 用聚四氟乙烯、机油、二硫化钥、化学润滑等改性, 其摩擦系数和磨耗量更小, 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聚甲醛大量用于制造各种齿轮、轴承、凸轮、螺母、各种泵体以及导轨等机械设备的结构零部件。在汽车行业大量代替锌、铜、铝等有色金属, 还能取代铸铁和钢冲压件。

  2 高分子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厚度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减薄膜的厚度可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 获得大的功率输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 膜的大分子主链骨架结构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耐久性, 氟素化合物具有僧水特性, 水容易排出, 但是电池运转时保水率降低, 又要影响电解质膜的导电性, 所以要对反应气体进行增湿处理。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加湿技术, 保证了膜的优良导电性, 也带来电池尺寸变大增大左右、系统复杂化以及低温环境下水的管理等问题。现在一批新的高分子材料如增强型全氟磺酸型高分子质子交换膜耐高温芳杂环磺酸基高分子电解质膜纳米级碳纤维材料新的一导电高分子材料等等, 已经得到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3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新一代种子化学处理一般可分为物理包裹利用干型和湿形高分子成膜剂, 包裹种子。种子表面包膜利用高分子成膜剂将农用药物和其他成分涂膜在种子表面。种子物理造粒将种子和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和造粒, 以改善种子外观和形状, 便于机械播种。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研究开发进展:种子处理用高分子材料已经从石油型高分子材料逐步向天然型以及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的方向发展。其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类型包括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材料, 具有在低温情况下维持较好膜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高吸水性材料, 温敏材料, 以及综合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开发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其中利用可持续生物资源并发的种衣剂尤为引人关注。

  4 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隐身材料是伴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和装备隐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它是一种对外界信号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调节自身电磁特性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外加式隐身和内在式雷达波隐身思路设计,为隐身材料的发展和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其可在微观体系即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化学键、氢键等组装而成具有多种智能特性而成为智能隐身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1高性能化

  进一步提高耐高温,耐磨性,耐老化,耐腐蚀性及高的机械强度等方面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创造新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改变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合成工艺及共聚,共混及交联等对高分子进行改性,通过新的加工方法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通过微观复合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

  2高功能化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最具活力的新领域,目前已研究出了各种各样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可以像金属一样导热导电的高聚物,能吸收自重几千倍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作为人造器官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鉴于以上发展,高分子吸水性材料、光致抗蚀性材料、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催化剂等都是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向。

  3复合化

  复合材料可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和不足,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扩大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海洋工程等方面,今后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高模量的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合成具有高强度,优良成型加工性能和优良耐热性的基体树脂,界面性能,粘结性能的提高及评价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4智能化

  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智能材料是使材料本身带有生物所具有的高级智能,例如预知预告性,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识别能力等特性,对环境的变化可以做出合乎要求的解答;根根据人体的状态,控制和调节药剂释放的微胶囊材料,根据生物体生长或愈合的情况或继续生长或发生分解的人造血管人工骨等医用材料。由功能材料到智能材料是材料科学的又一次飞跃,它是新材料,分子原子级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人 工智能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

  5绿色化

  虽然高分子材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分子材料带来的污染我们仍然不能小视。那些从生产到使用能节约能源与资源,废弃物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又能循环利用的高分子材料备受关注,即要求高分子材料生产的绿色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开发原子经济的聚合反应,选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再循环利用。

  四 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我国虽然在高分在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我们应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致力于创新的高分在聚合反应和方法,开发出多种绿色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各项工业和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关泰.《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和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2]李善君 纪才圭等.《高分子光化学原理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3]李克友, 张菊华, 向福如. 《高分子合成原理及工艺学》,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2.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3.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4.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5. 关于材料学方面论文

急需一篇关于分子生物学的论文,不要所有百度,新浪 ,soso问上的现成的论文,悬赏 100分!!!

  给楼主论文:

  分子细胞基因组的研究

  随着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几千个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几百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得到了阐明。70年代末以来,采用测定互补DNA顺序反推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分析效率,而且使一些氨基酸序列分析条件不易得到满足的蛋白质化学结构分析得以实现。
  发现和鉴定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仍是蛋白质研究的内容。例如与基因调控和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蛋白质的研究现在很受重视。
  蛋白质-核酸体系 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主要由核酸决定。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构成。简单的病毒,如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是由 46000个核苷酸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一条双股DNA(由于是双股DNA,通常以碱基对计算其长度)。细菌,如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含4×106碱基对。人体细胞染色体上所含DNA为3×109碱基对。
  遗传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复制、转录和转译。复制是以亲代 DNA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转录是根据DNA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一类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后者又进一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转译。因为这一类RNA起着信息传递作用,故称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于构成RNA的核苷酸是4种,而蛋白质中却有20种氨基酸,它们的对应关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顺序相连的 3个核苷酸来决定一种氨基酸,这就是三联体遗传密码。
  基因在表达其性状的过程中贯串着核酸与核酸、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NA复制时,双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开,然后DNA聚合酶以亲代DNA链为模板,复制出子代 DNA链。转录是在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转译的场所核糖核蛋白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根据mRNA的编码,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连接成完整的肽链。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也是通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上的操纵基因通过与阻遏蛋白的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开关。真核细胞染色质所含的非组蛋白在转录的调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况下,真核细胞中仅2~15%基因被表达。这种选择性的转录与转译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蛋白质-脂质体系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它包括细胞外周膜和细胞内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器膜。从化学组成看,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构成的体系。很多膜还含少量糖类,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
  高等植物的性状主要由核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孟德尔规律。1900年Coorence和Baut等人就已发现影响质体表型的一些突变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1962年里斯(Ris)和Plont证明植物叶绿体中存在遗传物质DNA。现已证明,植物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自己的DNA及整套的转录和翻译系统,能够合成蛋白质。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多数在有性杂交过程中表现为母性遗传。其机制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雄配子不含有细胞质,因而没有胞质基因;另一种观点是雄配子含有少量的细胞质,其细胞器在受精前即已解体,失去功能。胞质基因组的母性遗传,大大限制了胞质基因的遗传研究,利用有性杂交方法难以知晓当胞质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的遗传和生理效应及其对表型的影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体细胞杂交技术为胞质基因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后代胞质基因重组的多样性,创制胞质杂种的可能途径及胞质基因组的传递等问题加以说明。
  1 植物体细胞杂交后代胞质基因组重组的多样性
  体细胞杂交时,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三者均既可以单亲传递又可以双亲传递,因而可以产生许多有性杂交难以产生的核-质基因组的新组合类型。Kumar等人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结合理论推导提出,植物体细胞杂交一代理论上可以产生48种类型,而相应的有性杂交一代只能产生两种类型。48种类型可分为亲型、核杂种和胞质杂种3类。胞质杂种即是具有一个亲本的细胞核和双亲细胞质的植株或愈伤组织,它是研究胞质基因组的好材料。
  2 创制胞质杂种的方法
  2.1 “供体-受体”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这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由Zelcer等(1987)提出。其原理基于生理代谢互补,利用高于致死剂量的电离辐射处理供体原生质体使其核解或完全失活,细胞质完整无损;再用碘乙酸或碘乙酚胺处理受体原生质体以使其受到暂时抑制而不分裂,这样双亲原生质体融合后,只有融合体能够实现代谢上的补偿,进行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或再生植株,这些融合体就是各种各样的胞质杂种。此技术的优点是双亲不需任何选择标记,适用范围广,可行性强,缺点是适宜的辐射剂量难以掌握。
  2.2 “胞质体-原生质体”融合法 所谓胞质体是指去核后的原生质体。该法由Maliga提出。优点是避免了电离辐射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缺点是制备胞质体尚存在一些技术性的困难。最近Lesney等人提出了一种能够从悬浮系原生质体制备大量胞质体的方法。
  2.3 其它的可能途径
  (1)根据双亲原生质体形态上的差异或通过荧光染料标记来机械分离融合体,然后进行微培养。(2)利用分别由核基因组和质基因组编码的抗药性状,通过双重抗性选择获得胞质杂种。(3)原生质体直接摄取外缘细胞器。(4)通过显微注射或电激法实现细胞器转移。
  3 胞质杂种中双亲胞质基因的传递遗传学
  3.1 叶绿体基因组 胞质杂种中,叶绿体基因组的传递分为单亲传递和双亲传递两种。单亲传递是指胞质杂种愈伤组织及由之再生的植株只含有亲本之一的叶绿体基因组。这种分离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关于叶绿体基因组的分离是否随机的问题,由于研究者们采用的试验材料不同得出两种结论:一种是叶绿体基因组的随机分离,这在品种间、种间及属间原生质体融合中都被观察到;另一种是叶绿体基因组的非随机分离(即亲本之一的叶绿体基因组优先保留),如弗利克(Flick)和埃文(Evens,1982)在烟草的研究中表明,所有的N.nesophila和N.tabacum体细胞杂种都只具有N.nesophila叶绿体基因组,类似的例子很多。双亲传递是指胞质杂种中,同时含有双亲的叶绿体基因组,其在体细胞杂种以后的有性繁殖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既然双亲叶绿体能够共存,理论上二者就有可能发生重组。事实上,叶绿体基因组重组现象已被观察到,但频率很低。
  3.2 线粒体基因组 胞质杂种中,线粒体基因组的传递方式是双亲传递,且发生活跃的重组,产生丰富的新类型。然而在分析线粒体基因组重组类型时不可忽视由于离体培养而诱发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子内重组(突变)的可能性,因为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仅使核基因组产生大量变异,而且对于某些植物,也可诱发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变异。
  4 植物胞质基因组控制的重要性状
  目前已基本阐明的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的性状主要是一些抗药性状。如:链霉素抗性、林肯霉素抗性等。在与线粒体基因组有关的性状中,研究最多的是胞质型雄性不育性状。许多学者在不同植物上研究发现,雄性不育系与其同型保持系之间在线粒体DNA内切图谱或其编码的蛋白上存在明显差异。如在玉米上已发现T型雄性不育植株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多至7次重组,且主要发生于26s rRAN基因附近,产生一个嵌合基因,因此导致转录时阅读框架发生了改变,如果这个嵌合基因发生了缺失或小段插入,则阅读框架恢复正常,育性也随之恢复。
  总之,植物体细胞杂交是胞质基因组及其所控制性状研究的有效途径,关于胞质性状的研究对于某些植物已从分子水平上深入到了与雄性不育相关的特异线粒体DNA片段及相应的特殊蛋白,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阐明将会使得从分子水平上改良雄性不育性状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