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期刊盈利模式

2023-12-05 18: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术期刊盈利模式

知网的超额利润是知识垄断!

综合近几年来一些高校不时退订中国知网以及一些学者状告中国知网以维护合法权益的成功案例,高校科研机构和学者认为中国知网收费过高甚至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则是基本属实的。

中科院作为中国学术的最高殿堂,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科研经费以千万元计的比比皆是。如果数据库物有所值,且是科研必须,按说千万费用不在话下。

问题正在于,知网千万元的订费到底贵在哪儿,中科院把国家拨款花在这上面到底值不值,一群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学者被知网平台绑架到底该不该。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知网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方股份财报显示,仅2020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毛利率达51.30%。借鸡生蛋的生意做成这样,令多少企业汗颜。

但正如法学专家所指出的,“如果学术数据库不再将版权保护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而是将其当作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手段,恣意滥用版权实施垄断高价,破坏、妨碍并制约相关市场竞争,其滥用行为便不能逃脱反垄断法的审查和惩治。”

面对公众的质疑,知网应该做出回应,监管部门也应该及时介入。这既是为了保护中科院等用户的利益,也有利于知网自身的健康发展。

知网称受到了同行对手打压,你认可其说法吗?

想过是写过论文的同学们都知道知网的存在。知网是我国较大的收录学术期刊,并且可以提供下载的网站。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知网上下载论文是需要收费的。同时知网并不面向个人用户开放,特别是在查重的时候,如果想要顺利的通过毕业论文,而且学校用的查重查重系统是知网的话,那么许多同学们基本上都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在知网上查重,只能在一些网站上去购买一些名额,但是这些名额确实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这就导致了知网在论文写作并且查重方面的垄断。那么这样计算下来,想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且顺利毕业的话,那么就要花费基本上4位数。这也是许多同学在面对知网的收费叫苦不迭的原因之一。在经过某大学教授状告知网状告其侵犯论文版权的事件发生之后,知网又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浪尖之处。这件事的起因就是这位教授在知网上查询到自己之前写作的论文,但是并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下载,而且还要收费,这让教授非常的生气,教授认为在知网上下载自己的论文,不仅要收费,而且自己并不知道,所以一怒之下将知网告上了法庭。根据知网在过去几年发布的财务报表上来看,出知网的年利润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这也说明了知网在论文查看领域的垄断。这样的盈利模式,使得知网在面向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同时双向收费,更加增加了知网的盈利收入。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期刊收录的平台,知网这样的收费模式引起了许多学子的不满。

经过了几位教授状告知网侵权的法院宣判之后,知网都纷纷败诉,这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知网到底应该如何营运平台的思考。

oa期刊与非oa区别

OA期刊和非OA期刊最大的区别就是出版盈利模式的区别。 OA期刊是向作者收取费用,而非OA期刊是向读者收取费用。

OA期刊也就是开源期刊。开源期刊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期刊,它没有经济、法律、技术限制。任何经由同侪评论的电子期刊,以免费的方式提供读者或机构取用、下载、复制、列印、发行或检索文章都叫开源期刊。

“开放获取”出版物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需支付审稿费)-->“开放获取”期刊(审稿、组织同行评议)-->网络传播-->读者(免费).非OA期刊也就是非开源期刊。也就是传统的出版模式。

传统出版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不支付审稿费)-->学术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出版、印刷、渠道-->读者(订阅)

在传统出版模型中,出版商通过销售,用读者的订阅费来支付“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出版、印刷、渠道”等的成本,出版商可在此过程中盈利。而在“开放获取”出版模型中,“开放获取”期刊向科学家收取审稿费,并同时接受国家及私人基金的赞助以维护“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维护网络平台的费用,对读者则是完全免费开放的。

综上,OA期刊并不代表水刊,也并不代表预警期刊。而非OA期刊也并不代表就一定很好。非OA期刊中一样会有一些水刊。甚至还有一些上了黑名单的预警期刊。但是在很多作者眼里,OA期刊却是名声不太好的。这是因为OA期刊中包括一些掠夺性期刊。他们的官网做得比较粗糙。对收取论文的标准非常之低。把论文发表到这样的SCI期刊上。对作者绝对是很大的伤害。

所以大家在发表SCI论文之前,还是要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想要发表的期刊。可以请教导师和学长。也可以上中科院的预警期刊名单中进行了解。并不能单纯,因为这本期刊是开源期刊,就彻底否定。还是要从分区影响因子专业和方向以及多方面来判断。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出版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安徽农业科学》杂志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1月,由《安徽农业科学简报》和《安徽农学院学报》合并而成。创刊之初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安徽农学院共同主办,邮局公开发行。1963年起改为双月刊,同年7月改为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单独主办。1964年第4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刊名题字,这一阶段共发行29期。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1979年下半年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复刊,并改为季刊。1979年至1980年内部发行,主要是赠阅。1981年至1983年编辑部自办发行,1984年起改为邮局发行,至1988年底,这一阶段共发行38期,另编印《水稻数量遗传论文专辑》1册。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特别是省级学术期刊,面临着由政府拨款办刊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走市场化办刊之路的转型期。学术性科技期刊,尤其是综合类学术期刊,由于涉及面广,读者面窄,发行量少,经济效益差,引发了学术性科技期刊的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1998年编辑部着手改革,从期刊办刊理念、市场定位、发展战略、运行机制、管理措施、编印质量、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3年后效果显现,《安徽农业科学》的来稿质量、编辑质量、印制质量大为改善,在国内的学术地位提高。1999年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2006年改为半月刊,2007年改为旬刊。《安徽农业科学》早先主要刊登安徽的农业应用研究文章,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论文,设有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植物生理·生化、农业生物技术、农艺、园艺·园林·林业、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动物科学、资源环境、农业经济等栏目。《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创刊名《农林科学实验》,1972年1月创刊。月刊,32开本,30页,定位为农业科普类期刊。由当时安徽省农林科学研究所主办,由综合组下属的编写组负责编辑出版。从1990年第4期到1994年第4期,杂志定位为农业科普类期刊,月刊,32开本,由安徽省农业厅推广发行,发行量最大时每月达10余万份。1995年,根据当时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刊物征集广告的需要,更名为《安徽农业》,月刊,16开本。改版后,年广告额增加,由过去的零广告逐渐发展为“刊满”状态。盈利模式由过去单一靠发行途径拓展为“发行+广告”新模式。2005年后,考虑到网络的普及对科普期刊的冲击,以及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的现状,在农业科普类期刊整体下滑时,申请调整为农业技术类期刊获准,同时更名为《现代农业科技》,刊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盈利模式进一步拓展为“发行+广告+信息加工费”。《现代农业科技》转型后,成为安徽省发行量最大和广告额最多的农业杂志。合作期刊《农技服务(配套光盘)》《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农业科学与技术)《河北农业科学》《畜牧与饲料科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