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23-12-08 16: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没有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

戴洪义的论文发表

1 、杭青梨试管苗移栽前后叶片与根部形态结构之电镜观察。莱阳农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2、砂梨品种的试管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年第2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3、葡萄81-8单系的倍性鉴定。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孙敏、戴洪义。4、砂梨茎尖与叶芽的离体培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5、枣疯病热处理脱毒之初步研究。落叶果树,1988第4期,戴洪义、沈德绪、林伯年。6、果树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戴洪义、孙敏。7、中国梨同物异名地方品种鉴定方法。国际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会议论文集(英文版),万国学术出版社,l989年,辛淑亮、戴洪义、王奎先。8、中香梨授粉品种选择。落叶果树,1990年第1期,戴洪义。9、葡萄染色体倍性与气孔性状的相关及其判别分析。葡萄栽培与酿酒,1990年第2期,戴洪义、孙敏、商传明。10、苹果果皮细胞膜结构分化与虎皮病的关系。果树科学,第9卷第4期,1992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1、葡萄资源的研究进展。葡萄栽培与酿酒,l992年第4期,戴洪义、于士梅、刘玉军。12、PP333对梨果实生长和酚类物质合成的影响。园艺学报,1993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3、苹果酚类物质合成的调节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61(4),1993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刘润进。14、接种物形式和寄生植物对丛枝菌真菌发育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1994年第1期,戴洪义、刘润进、祝军。15、低温对苹果储藏过程中H202水平的影响。果树科学,1994年,鞠志国、原永兵、刘成连、戴洪义。16、矮樱桃的茎尖培养与快速繁殖。园艺学进展,农业出版杜,1994年11月,王然、戴洪义、周爱琴。17、柱型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园艺学进展,农业出版社,1994年11月,戴洪义、王善广、于士梅、王然。18、莱阳梨花期晚霜冻害调查。烟台果树,l994年第4期,戴洪义、姜润丽。19、去病毒大樱桃砧木‘Colt’的试管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l卷第1期,1995年,戴洪义、王然、周爱琴。20、果树综合生产一一国外果树生产新潮流。世界农业,1995年第一期,戴洪义。21、层积和预处理对Wenbo(拼音)和木瓜种子发芽到影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论文集,1995,戴洪义、Frank H. Alston。22、Research on Quince as a rootstock for pear。纪念吴耕民教授诞生100周年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4月,戴洪义、Frank H. Alston。24、柱型苹果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果树科学,第13卷第一期,1996年,戴洪义、于士梅。25、柱型苹果引种研究。果树科学,15(1),1998,戴洪义、王善广、于士梅、王然、于秀敏。26、苹果梨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及其开发前景。落叶果树,1998年第三期,戴洪义、王然、王彩虹。27、柱型苹果的研究和利用现状。河北林果研究,2000,15(12),王彩虹、田义轲、戴洪义。28、苹果基因组AFLP分析的DNA模板的制备技术体系的建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2),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29、与苹果柱型基因(Co)相关的AFLP标记片断的克隆。果树科学,2001,18(4),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30、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论坛,2001(9),70-71,戴洪义。32、与苹果柱型基因(Co)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筛选。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2),187-190,王彩虹、王倩、戴洪义等。33、苹果柱型基因Co的一个AFLP标记的SCAR转换。园艺学报,2002,29(2):100-104,王彩虹,戴洪义等。34、A report on breeding columnar apple varieties,果树学报,2003年,Vol.20 No.2(2)79-83,戴洪义、王彩虹等。35、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年,Vol.19,No.3,王爱华、戴洪义36、甜樱桃胚培养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Vol.20,No.3,王爱华、戴洪义、于士梅37、一个与苹果柱型基因(Co)连锁的RAPD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003,Vol.23 No.12(2)田义轲,王彩虹,张继树,戴洪义,初庆刚等。39、甜樱桃品种红灯与佐藤锦的 S 基因型测定。山东农业科学 2004 第5期25-26,戴洪义、王爱华40、苹果柱型基因RAPD标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65-268,田义轲、王彩虹、张继树、戴洪义、赵静。41、辣椒体表茸毛与抗蚜虫关系的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93-295,尚宏芹、刘建萍、戴洪义等42、品种权申请公告?苹果属。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2004,(3):41~46,戴洪义、祝军、王然、王彩虹、于士梅、王成荣等。43、12个苹果新品种简介。中国果树,2004,(6):7~8,祝军,戴洪义。44、菊苣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2),201,尚宏芹、焦红良、,戴洪义。45、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6个苹果新品种。落叶果树,2005,37(1)20-21,祝军、戴洪义。46、Mapping Co,a Gene Controlling Columnar Phenotype of Apple Tree,with Molecular Markers,Euphytica,2005,145,181~188,Yi-Ke Tian,Cai-Hong Wang,Ji-Shu Zhang,Celia James&Hong-Yi Dai(戴洪义,通讯作者)47、浓缩苹果汁非酶褐变的研究进展.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23(1):23-26.周亚平,刘洪涛,戴洪义(通讯作者)48、苹果制汁新品种鲁加4号浓缩汁储藏过程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果树学报,2006年,Vol.23 No.(1)65-68,周亚萍,刘洪涛,何维华,刘春辉,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49、与苹果果皮红色性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的筛选。果树学报,2006,23卷。第2期,165-168,赵静,田义柯,王彩虹,戴洪义,王 东50、西洋梨矮化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莱阳农学院学报,2006,23(2),119-121,王彩虹,田义柯,戴洪义,代庆海,殷召学,杨晓芹51、苹果浓缩汁美拉德反应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食品科学,2007,28卷,第四期,39-43,周亚萍,王成荣,于士梅,祝军,王然,王彩虹,戴洪义*(通讯作者)52、苹果浓缩汁后混浊的研究进展。饮料工业,2007,第10卷,第7期,3-6,孙海蜂,孙家财,周亚萍,戴洪义*(通讯作者)53、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苹果汁中6种酚类物质。分析化学,2007,35卷,第10期1425-1429,吕海涛,孙海峰,曲宝涵,戴洪义54、菊苣的组织培养繁殖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24卷,第1期,31-34,尚宏芹,于士梅,戴洪义*55、扎实开展整改,巩固评建成效。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第1期,17-19,戴洪义56、实施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第2期,1-3,戴洪义57、苹果汁色泽相关性状遗传的研究。果树学报,2008,25卷。第2期,157-161,何维华,周亚平,曲凌慧,刘春辉,于士梅,祝 军,戴洪义*58、苹果果肉中原花青素超声波的辅助浸提。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 27卷第1期,80-83,刘春辉,周亚萍,祝军,戴洪义*59、HPLC法测定苹果浓缩计中的多酚类物质。食品科学,2008,29卷,第4期,314-317,孙海峰,吕海涛,周莎莎,代庆海,周亚萍,戴洪义*60、矮生西洋梨(Pyrus communis L)茎尖离体培养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1期,17-20,代庆海,王彩虹,梁美霞,王亮,戴洪义*61、苹果优良酵母菌株的筛选。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1期,28-33,杨晓英,丁立孝,梁美霞,戴洪义*62、苹果原汁褐变有关因素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2期,81-83,周莎莎,周亚萍,冯耀祖,戴洪义*63、梨杂交后代果实主要有机酸遗传动态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25卷,第3期,231-235,王宏伟,王成荣,于淼,戴洪义 王然*64、 梨矮化基因pcDw的SSR标记定位。果树学报,2008,25(3):404-407,田义柯,王彩虹,,贾彦利,王 亮,戴洪义65、平邑甜茶与M7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26卷,第2期,103-108,魏国芹,梁美霞,李鼎立,孙海峰,戴洪义*66、酚类物质和可溶性蛋白对苹果浓缩汁后浑浊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卷,第6期,23-27,孙海蜂,孙家财,于士梅,周亚萍,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67、苹果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愈伤组织。中国农学通报,2009,第25卷,第20期,179-186,魏国芹,李鼎立,梁美霞,戴洪义*68、柱型与普通型苹果叶片结构与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园艺学报,2009,36(10),1504-1510,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69、??离体培养繁殖的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10,1:5-9,魏国芹,戴洪义,孙玉刚,梁美霞,安淼70、鲜食制汁兼用型苹果优系选育初报,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26卷,第3期,197-202,邵秀红,梁美霞,冯耀祖,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7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第2期,3-572、.组培和大田条件下苹果叶片结构和表皮特征的比较. 果树学报, 2009,26(06):781-785,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73、苹果组培苗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分化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35(05):470-473,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4、抗生素对菊苣子叶离体分化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09,7(2):371-374. 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5、. 菊苣子叶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北方园艺 2009,03:72-74,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6、葛红娟.苹果叶片解剖结构和表皮特征的生态适应性.园艺学报(增刊),2009,36(36):1873,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7、农杆菌介导柱型苹果“鲁加6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2009,7(6):1130-1136,梁美霞,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78、玻璃化与正常苹果试管苗的叶片和茎的显微结构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3.223-227,葛红娟,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79、优势醋酸菌株QA-9号选育及其初步鉴定。中国酿造,2010,3.46-48,张赞,梁美霞,席超,阎振华,戴洪义*(通讯作者)80.、壳聚糖澄清苹果酒的工艺优化及其效果评价。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第36卷第4期,126-129席超,张赞,闫振华,魏国芹,戴洪义*(通讯作者)81、苹果浓缩汁中酚类物质提取方法。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第31卷第6期,139-141闫振华,徐坤,张赞,席超,戴洪义*(通讯作者)82、普通型与矮生型梨叶片显微结构比较。西北植物学报,2010,30(8):1584-1588,葛红娟,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83、苹果品种华翠果实制汁性评价。中国果树,2010(5):18-20,康国栋,张玉刚,田义,刘艳艳,丛培华,戴洪义(第二单位,戴洪义为第二通讯作者)84、柱型苹果和矮生型梨组培苗叶片表皮结构研究. 果树学报, 2010, 27(01):1-7,梁美霞,葛红娟,戴洪义*(通讯作者).85、利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果汁中的维生素C含量。果树学报, 2010, 27(06):1-7,董月菊,梁美霞,戴洪义*(通讯作者)86、苹果玻璃化试管苗生理特性的研究。果树学报, 2010, 27(专刊22-24葛红娟,梁美霞,张玉刚,董月菊,王 英,戴洪义*(通讯作者)87、‘嘎拉’ב特拉蒙’杂交后代中柱型和普通型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比较.果树学报, 2010, 27(专刊):35-37。张玉刚,梁美霞,祝军,戴洪义*(通讯作者)88、沸石负载壳聚糖对高酸苹果发酵酒的澄清工艺。食品科学,2010,31(22):164-169.席超,张赞,闫振华,戴洪义*(通讯作者)

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新趋势

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新趋势

艺术设计并不只是审美的一种表象,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种理念。那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有什么样的新趋势呢?

摘要: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艺术设计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下,呈现出新的格局,“以人为主”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核心,只有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上去发展艺术设计,才能摆脱理想主义的设计束缚,使中国艺术设计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因此本文将针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进行新的探讨,希望为更多艺术设计者寻找到新的设计方向,创造出更多服务于国人的艺术设计。

关键词:艺术设计;发展;新趋势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就会出现新的契机,这种社会现象往往也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迫使设计者的理念不断创新。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现代艺术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革命性的创造,为我们的生活形式打开了一扇多姿多彩的大门。我们在享受着艺术设计美感的同时,也更应该思考未来艺术的发展道路,只有不断地前进和发展,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化艺术设计时刻走在时代前端。

一、情感寄托式怀旧设计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新的艺术设计永远都层出不穷,我们将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融入到了设计之中,本以为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却发现这种文化过盛使人们产生了厌倦情绪。反而是一些古旧设计更受群众推崇,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感到迷失。觉得如今的艺术设计似乎越来越捕捉不到人们的内心。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设计者忘记了一句话,叫做“情有独钟”,也可以说这是人们对于青春的向往,这种情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发珍贵。所以说艺术设计最流行的元素,永远是在人类的情感足迹之中,因此情感寄托式的怀旧设计正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怀旧设计并不是一味的古老化,而是在设计中体现出伤逝的情愫,利用历史与传统文化背景,将一些旧时代元素在新的空间反复应用,让人们在现代的文化生活中,感受传统古老的文化气氛,这会让复古怀旧基调与现代设计形成鲜明的艺术冲突,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达到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所以说情感寄托式怀旧设计是真正地从人的心底出发,满足了人们对于逝去年华的追求,利用人的遗憾,实现设计的美感,让人们可以在这个物质过盛的年代,感受返璞归真的情怀,这才是真正新趋势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二、极简主义前卫式设计

传统艺术设计利用繁琐的形式来崇尚美感,这种设计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渐渐地被人们所摒弃。现在人类生活节奏快,因此极简主义这种前卫式设计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早在19世纪80年代,国外的设计大师就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2]这种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不只是形式要追随功能,而是我们要用形式把功能体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设计已经不只是一种美,而是利用设计去方便我们的生活。因此极简主义也可以成为极少主义,这与设计师米斯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相同,是当代一种“最低限艺术”的潮流体现。与传统艺术相比,设计师为了烘托个体强烈的艺术风格,而视设计功能于不顾,极简主义则是一种无个性的设计主义,它排斥再现自然具象艺术,在设计中设计师只是利用几何、抽象等简洁的线条,通过这种单一的几何形态反复使用,来优化整体设计的效果,不但看起来简洁大方,用起来也方便快捷。因此说极简主义是站在高水准的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艺术设计,通过最真实的视觉感受,给予人独特的艺术遐想,是符合人类发展的前卫设计。

三、清新朴素自然的品格设计

有人说艺术是机械化生活的解毒良药,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机械化的时代,人们在城市的拥挤与躁动下,生活节奏越发紧张,所以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推动着技术,而是技术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艺术设计不只是单一地追求美,若是人们能在设计中寻求到自然与宁静,那么就可以说这样的艺术设计是存在价值的。因此可以说,清新朴素的自然品格设计是人类天性的需求,是人类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结合。这种设计理念,不只是在风格上更加田园化、山水化,而是从材料到制作,所有的工序都能体现出对于天然的追求。这种设计不但能够满足人类对于自然的热切向往,也体现出人类对于天然材料的利用,将一些最简单的事物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

四、后现代主义设计

新形势下的后现代主义与传统的后现代主义不同。传统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单纯地临摹古典元素,而新形势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参照了历史的样式,并没有按部就搬,通过利用历史文化之间的隐喻性符号,而展开有关历史关联的想象,然后通过夸张、放大、组合等手法,形成一种视觉形象的象征。可以说,新趋势下的后现代主义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现代主义设计,它既承接历史的延续性,又批判守旧的传统艺术,是一种吸收式的叛逆设计,通过兼容的态度,展示出设计的特点。因此,这种忽然开始又突然结束的艺术风格,往往让人捉摸不定,可是人们却可以在这种隐喻性的空间中,感受艺术设计的耐人寻味,同时幽默荒诞的风格又让人遐想联翩,可以让人在疲惫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后现代设计的神奇魅力,所以说在当代设计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同样符合新时代的发展,只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推陈出新,实现后现代主义的灵动性,让更多人感受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乐趣。

五、绿色环保可循环设计

80年代人们消费注重物质的品质与良好的生活状态,90年代以后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开始注重环境与自身消费对环境的'影响,而当代人类的消费观念,则绿色意识更高,物质的低碳可持续利用,才是人们消费真正关心的原因。因此现代艺术设计也应该顺着这个发展方向,实现绿色环保可循环设计。在实现绿色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当下特定的空间,去选取相应的材料、技巧与方法,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去寻求那些所谓的超越性技术。也许这样说,会有很多人质疑,但这确实是一个事实,符合时代环境的需求不只是要符合自然环境,也要符合社会环境。因此我们所指的绿色设计,不仅是要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环境的精神需求,未来的艺术设计,不只是要遵循自然环境基本法则,也要用一种健康的理念去强化社会精神文化动向。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不但能够通过绿色设计,使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朝着一种健康的趋势发展,也能使作品的本身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与发展空间。艺术设计与可循环发展需求并不冲突矛盾,只有能够真正地理解绿色设计,才能在新时期下,实现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并不只是审美的一种表象,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种理念。所以说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经常会受到世界各种潮流的冲击,我们可以在这种冲击下,抓住适合自己的时尚元素,但却不能在这种冲击下随波逐流,因此从当下形势分析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设计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长积,周雅,傅娜.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06).

[2]姜海燕.美的蕴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契合[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黄丹.电脑高科技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我国艺术设计现状的思考与剖析[J].设计艺术,2013(03).

[4]李文涛,李淼.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3(28).

[5]周海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