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制教育优秀论文

2023-12-09 18: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法制教育优秀论文

安全法制 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大学校园建设等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安全法制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法制 安全教育 探究》

摘要:法制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级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和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工作。如何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依然成为一个关键而且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做好 大学生 法制安全教育

一、概述

法律是维护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和民众生活秩序的基本准则、规定,也是对每个公民规定的最低社会道德标准。懂法、守法、遵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学生对法制观念、安全意识了解多少?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又有多高?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违法主要表现

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缺少理智的判断,往往容易冲动走向极端,悔恨终身。同时,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笔者结合现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认为大学生违法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凑热闹”的错误思维,很多学生被这种错误的思维支配行动,严重扰乱学校的生活秩序,无意识的走向了违法的不归路。例如:某高校因为市政施工挖断光缆,导致学校网络中断,该校学生王某带头起哄、摔砸物品制造事端,引发多个学生公寓楼起哄闹事,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师生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带头起哄闹事的王某以及参与起哄致事态扩大的其他12名学生一并开除学籍。盲目的冲动,断送了自己的学业。网络信号出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这些学生却无视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无视学校安全稳定,到头来必将对自己的行为付出惨重代价。

2、传销

传销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牟取非法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现今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传销组织诱骗大学生上当受骗,就是利用大学生急于成就自我的心理、急于成名的思想,以职业中介或高薪招聘作为诱饵,鼓吹所为团队精神以及高额回报来诱骗和控制大学生。例如:某高校学生杨某,盲目加入传销组织,认为只有外出“与精英合作”才能挣大钱,体现自身价值。后经学校将其解救,才如梦方醒。所以,大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分析,理智的选择,才能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健康!

3、制造谣言

谣言,是指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最大的“病毒”。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一些人的心里弱点,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漏洞百出的谣言却信以为真。各种网络谣言的扩散和传播,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还引发了公众恐慌,破坏了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所以,大学生应该为营造良好网络 文化 环境合理使用网络,远离网络“糟粕”,增加自身辨别是非,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让造谣者兴风做浪、蛊惑人心。

4、非法集会

国家对群众游行示威活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任何形式的集会游行必须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未依照法律规定申请而举行游行、集会,就是违法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致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对于学校的要求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例如:2003年,因日本 留学 生表演粗俗、下流节目,引发部分高校学生大规模抗议游行示威,部分学生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在没有得到审批的情况下,听从社会闲散人员教唆,盲目参与游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被公安机关抓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结果显而易见,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就必须付出代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打架斗殴

现今社会,打架斗殴已然成为校园内的一大公害,是在校大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大学生打架斗殴易危及人身安全,酿成治安、刑事案件,甚至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不利于学生成长以及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建设,损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影响学校声誉。本来是要好的宿舍同学,却因为一个玩笑而致人伤害,这不正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不成熟吗?年轻气盛,遇事不冷静,缺乏有效沟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无意识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生命是脆弱的,决不像电脑游戏里的人物那样,身体被打得变了形还能恢复原状。打架斗殴造成他人的某些伤害是不可逆转的,会给受害者造成终生的遗憾。所以,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先成人,后成才、先做人,后做事。严格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本身就是遵纪守法。

三、建议

当代大学生只有认真学法,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掌握 法律知识 ,树立法律意识,势在必行。同时,笔者建议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国爱校,敬爱父母、尊重老师,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做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远离一切不良行为。

4、增加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正义感,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加强自我学习,学会自我约束,切实按照高校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

5、学习法律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树立崇高理想,加强道德修养。

四、结语

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首先自己学法用法,遵守法律,进而再去要求他人,就会形成大家都来学法用法,共同遵纪守法的大好局面,我们的社会就会有越来越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逐步成为健康、文明、法治的国家,我们的校园就是和谐、文明、安全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06,(4).

《论高等学校安全与法制教育》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问题。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即是新形势下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 措施 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安全;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2-7661(2016)12-352-01

高校安全和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所有高校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1]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也因法制观念淡薄,不断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一生当中人格和思想以及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高等学校安全现状及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3年4月14日,某高校一名学生过生日邀请了七名同学到某宾馆网吧上网,晚上有四人住在宾馆,次日早上五点因电路老化起火,从一楼烧到六楼,住五楼的四名学生在发现火灾到大火扑灭的一个小时内没有采取有效的自救措施,最终丧失生命。2014年12月20日大学生张某盗窃同学两台 笔记本 电脑,在某典当行换了两千元现金,被抓后还说以后有钱赎回电脑还给同学,不算违法。可见该学生对法律多么无知!

1、大学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作网络会议上指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已经到了非整不行的阶段。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 厅、录像厅、网吧等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引发事端,影响到校园秩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吧,很多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也层出不穷。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受到强烈的刺激,后果将非常严重。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日益增多。

3、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合班上大课的情况十分普遍,如此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4、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社科部、学工处、德育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5、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 社会实践 的机会。【2】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二、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改进措施的建议

1、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积极主动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 教学 方法 ,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2)制定并完善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高校要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各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3】一方面要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法制教育从单线型转变为网络型,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巩固法制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紧抓前馈环节,多方面多 渠道 地灌输法律意识、渗透法制教育、培养法律素质。

(3)高校要在法制教育中改进方法,积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要求,抓住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渠道,发挥各有关课程在法制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受法制的熏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两课”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渗透,加大普法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3、加强法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组建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淑玲。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15(9)。

[2] 韩世强,陈秀君.试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3)。

浅议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关论文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而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天真无邪的,尤其是在校生,本应该在象牙塔里学习文化知识,可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岁至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

2、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大致有暴力型犯罪、经济类案件、情绪型的性犯罪等。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1、社会影响。社会上有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不可避免地腐蚀了青少年,使其世界观、价值观扭曲,社会上精神垃圾的传播蔓延,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对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家庭影响。由于未成年人的好胜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识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比较薄弱,因此,往往把一些不良宣传和染有不良行为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而予以模仿,由于父母和子女间的特殊关系,所以父母的多种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直观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去做事。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对子女危害极大,特别是抛弃家庭子女不管的父母,或离婚又重建家庭把子女当成累赘的家长,对孩子危害更严重,这些都为未成年人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基因。

3、学校方面。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学校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一生从小学到高中有12年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有些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品德教育,个别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对“双差生”(即学习差、表现差)的教育管理相当不力,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4、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北京顺义区法院近三年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22起,179名案犯中有111人是17岁。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即“18岁以下的人犯罪不叛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

四、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多管齐下,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1、政法、教育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要与市、县、镇的综治办、法制局、司法局、公安局以及当地派出所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齐心协力抓好学生法制教育。通过召开协调会,各校在每学年开学举行学生与学校、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家长共同签定四方协议书仪式,明确学校、派出所、家长和学生的义务,促使家长主动参与教育子女,促进学生自觉遵守法纪法规。在落实过程中,学校不定期召集派出所、家长参加情况分析会,互通后进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表现,共同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后进生转化教育并对已转化的后进生给予“进步奖”。

2、公安、工商、文化、教育协作,抓好学校周边环境和文化市场的整治工作。

公安部门不仅要针对社会不法分子在路上敲诈勒索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还要进一步就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管理,保护学生安全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布置;加强人口管理,搞清青少年犯罪情况,及时掌握辍学生、后进生、劣迹生和失足两劳释放青少年的情况,分类排队,确定重点,进行帮教,加强对青少年经常涉足的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控制,建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生活空间,防止对青少年心灵的侵蚀和污染。司法部门应以普法为重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文化部门应严格把关,整治文化市场环境,根治“垃圾文化”,坚决查禁和打击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的行为。政府应每年组织由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参与的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的大行动,对周边200米以内营业性歌舞娱乐厅、电子影视厅等娱乐场所实行清理关闭,对分散的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室,该关闭的要关闭,无法关闭的可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

3、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共同进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学校应加强同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邀请有关专家或当地政府、派出所、妇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通过与家长上课、座谈等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子女:提醒家长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言传身教,在行为上作孩子的表率,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做好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这道最前沿、最敏感的防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1现行法律判例分析》刘家琛 九州出版社2002年4月

2、《青少年研究》杨晓梅 1999年 第七期

3、《犯罪社会学》吴鹏森 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

求一篇800字的法制教育的议论文

大学生对法政治教育的看法
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任何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的法律意识的指导和支配。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后备干部和各级管理人才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使他们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而做到守法、用法、护法,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法律素质教育得不到认真、全面、深入的实施的不争事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频频涌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和日益攀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足以说明:现行的高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更没有达到对学生予以“观念改造”的效果。也警醒我们:“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需要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面对当代大学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其一、法制教育观念陈旧,定位不准。把学校“法制教育”视同为“观念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
其二、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其三、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惟一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并未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其四,从大学生自我法制意识方面看,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等现象,认为只要不违法、不犯罪,法律跟自己就没关系。接触法制教育活动少、渠道单一,很多学生在权利与义务、纪律与自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仍是模模糊糊,虽然学法、知法,但守法、用法意识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年龄普遍较低,心理和生理都很不成熟,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认识,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而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甚至有些大学生会因为物理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强大的心理和情绪冲击导致知法犯法、违法犯罪的发生。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结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改革完善:
第一、加强课程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法制课堂作用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才能满足大学生守法的需要,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根本目的。学校应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的检查和评估工作。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其次,要注重法制教育内容的相关性,围绕怎样预防大学生犯罪,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教学,深入了解大学生关注的法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既要考虑到全国的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如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可开设预防经济犯罪专题讲座。再次,改革法制教育方式和方法,
第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
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法治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首先,必须顺应法治社会的要求,依法治校,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其次,要严明校风校纪,有法必依,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若不遵守纪律,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再次,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和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舞学生志气,激励学生向上精神,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制意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而应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向社会,去了解法律的社会影响力,了解法制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如,走出校园,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等,从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 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各方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的论文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初探
卢 艳 宁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行政管理系,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面对课程整合、课时减少的新情况,只有在认清课程本质,了解课程各部分关系及重点的基础上才能讲授
好,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课程的设置背景,熟悉课程结构及教育对象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务求取得实
效,实现课程设置的初衷。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7)04-0178-02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塑
造法治精神
有关高校法制教育的任务,很多教师认为是进行普法
教育,通过法制教育向大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因此,在
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师通常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讲
授应用性较强的法律基础知识,而诸如“社会主义法制观
念”,“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等教材中的重点内
容,却常常被忽略。以往课时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把法
律基础当作普法课来讲授还勉强可以,现在在课时减少很
多的情况下再以普法为目标进行教学已经力不从心了,更
何况把法律基础当作普法教育本身就不是很正确的,这点
可从2006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
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
的文件中看出,该文件不仅将“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和法律素质”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而
且要求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主题活动,推进青少年
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并强调“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
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将法制教育列入课
程,落实法制教育教材、课时和师资,积极并辟第二课
堂,推进学法用法实践活动。”从中我可以看出普及法律
知识已经不是学校课堂法制教育的重心了。更何况如果从
普及法律知识角度来说社会上很多形式都能起到这个作用,
如报纸电台的法律咨询节目,居民社区法制宣传等,我们
在有限的课时中所起到的普法作用未必比这些节目、宣传
所起的作用更好。因此要建设法治国家最重要的是要构筑
全民族法律信仰的精神家园。大学生法律信仰状况在一定
意义上能够反映出未来法治国家的精神环境优良与否。所
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具有
极端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方案法制部分的教学目标设
定中应该将培养大学的法律信仰、塑造法治精神作为主要
点,在具体内容讲授中应该始终体现这个目标,围绕这个
目标。最终让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们都能够做到唯法是尊,
推崇法律、信仰法律,依法行事。
二、认识课程性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
结合起来
关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有种观念,就是把
公共课“法律基础”当作纯法学课程来看待。在这种错误观
念指导下教学上就以传授法律基础知识为主要职责,单纯的
从法学角度来进行法律知识的讲授,过于强调法律的系统
性、过于重视法律知识点的讲解说明,过于从法律角度讲解
所举案例等等。其实国家教委对于这门课程性质早有明确规
定:198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
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
要求:“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宪法
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与规定,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
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的要求。”1998 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
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再次明
确指出:“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形式与政策课一
起共同构成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2003年2月,教
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又对“两课”教学基本
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指出:“‘法律基础’课是我国大学
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
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
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通
过这些指导性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法律基础”是思
想政治教育课的本质,法律教学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而课改后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合并到一起,成为“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更清晰的显示出了法律基础
课的思想道德课程的性质了。而性质明确的(下转第180页)
作者简介:卢艳宁(1965-),女,广东湛江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
·180·
活动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注意不要滥用奖
赏和表扬等外部动机,尤其是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具有较强
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教师应尽量减少奖赏和评价。即使评
价也要针对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把很高的奖赏视
为完成活动后的额外津贴,而不是完成活动后的报酬。若如
此,则不会削弱其内部动机、冒险精神与创造冲动。
自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格。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
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提高其成就动机。若学生能够不断
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则成功的学习经验能增强其信心,会
促使其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勇气。其次,应信任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都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和和管理能力,从而发挥每一
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完
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再次,应及时调整学生
的期望值。若学生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期望能力不符,其结
果只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达到
真正发展和进步的目的,更不必说学生潜力的发挥和创造的
实现。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
不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利于其潜能的发挥和创造的实现。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认知策略
教好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
创造性认知的前提。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知识,创
造便无从谈起。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合理的知识结构
即指“T ”型结构,上面一横代表广泛的知识系统,下
面一竖代表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我们学生“T ”型的知
识结构指即要对所学各科全面发展,又应对每一学科有特
别的兴趣。“T ”型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
解知识,创造新观念。有学者认为,“创造就是把不同
的信息要素,把无逻辑关系的知识要素重新进行有序化组
合,形成新的结构。”故只有拥有最大限度的信息或知识才
有创造的可能,掌握的知识越多,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弋的自
由度就越大。
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上掌握创造思维策略,有助于创造力
的显现与提高。拉普拉斯曾说过,认识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
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一般认为,培
养创造性思维策略有集体激励策略、类比思考策略、对立思
考策略、转换思考策略、移植思考策略和分和思考策略。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加强这些创造性思维策略的训练,帮助
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更好地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创造的效率。
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美国学者布
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
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从目前
的教学现状看,我认为非逻辑思维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培
养。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抓住平时的“思想火花”。日
积月累的“思想火花”可以结出“思维之硕果”;其次,在
传授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在纵的方面进行大步骤的思维,在
横的方面加大联想的跨度,引导学生把不同的事和物与所探
究的问题联系起来;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
给予一定的模糊度,使学生有大胆探索和猜测的机会,同时,
教师还应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念的能力,因为“结构的理解能
使学生从中提高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果”。
总之,学生创造力所需的创造环境、创造性人格和创造
性认知却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意识到以上三
者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并促进整和与发展,达到培
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编辑:张小玫
(上接第178 页)实际意义在于能够更好的定位法律基础-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按照这个定位开展
教学活动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体,
对学生从法律视角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讲授宪法知识
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特征和内容,
而且我们还要通过其中涉及的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讲
解,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诸如“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作为宪
法确立的根本指导原则”,“宪法确立社会主义作为我们
国家的根本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否真比三权分立体制优越”这样一些带普遍性的思想
问题,发挥出法制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确保取得实效
(一)讲授应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经常涉及法律问题,如在外购物
可能发生被商家欺骗,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大学生恋爱
时可能遇到钱财纠纷、父母干涉恋爱自由;出外旅游可能
遇到交通事故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法律问题,而这些发生
在大学生身上的法律问题也是大学生希望通过法律基础课能
够了解和得到解答的,针对这些学生实际需要的“法
律”,教师应该予以特别的重视,在授课过程中,有针
对性地对这些法律知识进行重点地讲解,并可以引用发生
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件作为案例,对学生进行专门性的法
制教育,这样突出的针对性教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依法
来处理自己遇到的相似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以法律为准
绳来行事,以达到“ 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二) 讲授应以大学生违法犯罪多发领域为重点。北京
市海淀区近两年发生了114 起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这些案
件中盗窃案有43 件,故意伤害案15 件,寻衅滋事15 件,抢
劫5 件,强奸2 件。其他包括抢夺、妨害公务、诈骗、合同
诈骗、敲诈勒索等5 件[ 1 ]。从犯罪性质看,盗窃、抢夺、
抢劫等侵犯财产犯罪比例最大,达到了,其次是寻衅滋事等
犯罪。这种情况各地都差不多,这可以让我们认知当代青少
年,特别是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多发领域在哪里,当认识到
多发领域后,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领域的法律知识进
行较多而详细的讲解,以使大学生真正能够知法,进而在知
法的基础上达到守法,以减少违法犯罪,这样的法制教育可
明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讲授应以大学生对法律的模糊认识为着眼点。现实
中许多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出于对法律的不了解,
或一知半解。许多学生犯了罪后,还以为自己只不过违了点
小法,不会受到大的处罚,甚至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还以
为关个三五天就可放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他们不
了解自己的行为的严重性,不了解其行为的严重的法律后果,
常常出现把犯罪行为当作违法,把可能面对的刑事处罚误会
为行政处罚,表现为对法律的具体规定模糊不清,对自己行
为的定性认识不充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估计不足。因此在
教学中特别要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法律模糊点进行沥青性教
学,使大学生对较易发生的违法犯罪领域的法律知识有一个
清楚的认识,这对预防违法犯罪发生具有积极作用,能让法
制教育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梁彤. 海淀区检察院调研分析---- 两年114 名在校大学生被
批捕[J].北京晨报,2007.5.17(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