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随笔杂志在线阅读

2023-12-06 13: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笔杂志在线阅读

培根随笔集
《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但同时,培根也是一个男权、贵族、功利主义者。
  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培根看来,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即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编辑本段个人介绍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叫做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的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
编辑本段培根的哲学思想
  培根的哲学思想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并且培根思想观仍然属于世界的最前端,这使得他在哲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性。
编辑本段培根的论著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集《论学术的进展》。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部份。培根在书中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及补救的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后来十八世纪的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检察长时,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最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发行了前两部份,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这本书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对立的。
  培根在结束其政治生涯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纪》一书,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发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业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著,后来,由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等。
编辑本段培根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编辑本段《培根随笔》的佳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的名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英国)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4.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培根(英国)
  5.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培根(英国)
  6.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英国)
  7.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培根(英国)
编辑本段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名人姓名:培根 出生年代:1561~1626
  名人职称:散文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经验主义哲学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
  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从 《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培根:《随笔•论财富》
  《培根随笔》读后感
  论论论一共六十个论,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论了个明白,论哲学,论政治,论经济,论宗教,论教育,论生活,论爱情,论友谊,论情趣,论艺术,论命运,论心计。虽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这样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了,也可以说培根的话语即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吧。
  这本《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在我们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棵树苗,总希望能够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润,早晨的太阳一样给我们的温暖.当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必须有经历暴风雨的思想准备。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就是他的《随笔》(Essays)。这本书1597年出版时只收有十篇文章,1612年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即末版)增至五十八篇。在培根逝世31年后的一六五七年,有一个Rawley版将培根的未完稿《论谣言》(Of Fame)作为第59篇收入其《随笔》,但由于该篇只有“启承”尚无“转合”,故后来的通行本仍多以58篇为标准。《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内容简介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随笔(三十四)

昨晚十一点半多,我躺在床上拿起一夲介绍《易经》方面的书,书中介绍了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创立中华文化的故事。

于是在百度汉语里查了查“一画开天"的详细注释,然后就转发到朋友圈,这一发被远在北京的侄女看到了,发来关心的嘱咐语“五叔,早点休息"。

我弟兄五个,她是我大哥的长女,所以叫我五叔。因为侄女发的这几个字,让我更是睡不着了,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大哥。我大哥于去年冬患恶疾去世了,大哥他活了六十九岁,当了一辈子教师,且爱好写作,退休后专事文学诗歌创作,他是"吕梁市张四姐大闹温阳县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版了十几万字的神话小说巜张四姐大闹温阳县》,还在很多杂志报刊发表诗歌,他叫任广生。

对于大哥的去世,我很悲伤,但又不知该怎样寄托哀思,现在我在""学习创作,也许就是对大哥的最好怀念。

大哥去世后温泉中学和县文联给他开了追悼会,还有很多很多文友发文悼念,他的离世是我们当地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巜吕梁风》杂志曾发专篇纪念了我大哥的去世,里面刊登了部分文友悼念我大哥仼广生的诗篇。

下面就交口县文联主席在悼词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任老师一生为人谦逊,勤奋好学,博古通今,在古汉语、现代文学,诗词、中医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退休后凭借其在文学领域的深厚功底,挖掘温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撰写十几万字的《张四姐大闹温阳县》的民间故事,线上线下同时出版发行。任老师的许多诗歌、散文、小说等优秀作品均在各类刊物发表,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亲自创建了温泉诗歌群,鼓励引导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讨论点评,并提出宝贵意见;虽病魔缠身,仍笔耕不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任老师去世的短短几天时间里,文友创作了大量的祭文、悼诗、散文、挽联等作品来悼念任老师,内容主要写任老师一生的德艺双馨。任老师虽离开了我们,但他对文学创作的那种精神追求,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对交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新中国大国工匠的缩影。任老师的离开,是我们交口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师长,好战友,好同志。疾风劲吹,山水呜咽。任老师,明天,您将和锦泉山相伴,与黄土相依,与日月共存。正如臧克家诗歌里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任老师,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另外我再摘录一首悼念词诗以飨读者。

我们当地著名女诗人,中国诗词研究中心暨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县级杂志《云梦风》执行主编姚锋同志得知我大哥去世后第一时间写了悼念诗词,全文如下:

惊闻噩耗,痛彻心扉。坐卧难宁,夜不成寐。音容笑貌,历历眼前。言谈举止,萦萦脑际。朔风凛冽,落叶纷扬。草木衰萎,山河呜咽。呜呼!悲哉!叹哉!

遂作小诗,聊寄哀思。

七律·悼任广生老师

文/姚锋

噩耗忽来心欲碎,佳肴似草尽淤喉。

寒风瑟瑟水呜咽,衰叶苍苍山郁愁。

雅语儒言犹在耳,宏文巨著永存眸。

莫非阆苑缺才俊,玉帝邀君天上留。

呜呼!斯人已去,驾鹤西游!愿逝者安息,生者朗健。

我大哥去世了,他是患恶疾走了的。他生前常常秉灯夜读笔耕,给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侄女看到我在熬夜,故发来一句:五叔,早点休息。

随笔II 留得残荷听雨声:读书得有自己的个性

大凡读书人都希望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谁不想如诗仙李白那样倚马可待,立成万言啊!更希望如杜甫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成诗圣。

李白的诗豪放不羁,想像奇特,大气磅礴,令人心驰神往。杜甫的诗贴近现实,放眼众生,自有一种家国情怀。

他们提笔就是文意滔滔,成篇就是不胫而走,端的是胸有千千沟壑,腹有锦绣文章。之所以如此恣意汪洋,肯定是博闻强记,遍览群书所致。

因此,读书对于一个人的修为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决定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与高度。

人类社会的文明,几乎全部都是由书籍承载并延续下来的。上下五千年,那些富贵豪门帝王将相早就灰飞泥灭,唯有这书籍代代传承,凝结成一种文化,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秋

所以,读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它的兴盛与衰减,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快慢和程度的高低。

我很喜欢读书,在几十年的生涯中,几乎身边从未缺过书。上学时,那些书是咬着牙也必须死啃下的。

参加工作后,不需要咬牙死磕了,读书全凭一种惯性和高度的自律。当然,单位有时也会强调一种学习,但大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仅仅是一些知识的一鳞半爪。因此,随着学生气质的逐渐油腻,那书就读得越来越少了。

有些朋友几乎是再也未见捧起过书本。我还好,即使不如以前那样动辄拎着个大部头看,也是弄一些感兴趣的报刊杂志随时阅读。

不过,到来写文后,这丢失多年的阅读便又激情高涨回到了身边,它与我如影相随,须臾不可分离。

而上读书、写文、互动的特有学习气氛,使阅读变得更有趣味了。

LP理事会开办了一个红楼专栏,由疏食遨游客主持。游客老师是一个资深的红粉,吸引了一大群读红楼的朋友深润其中。

我也是其中一员。近期开展了读红楼,写读后感的活动,我也跃跃欲试准备参加。可是,读红楼我喜爱,但写有关读红楼的文章,却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一直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朋友们纷纷撰写并拜读,他们写的都非常好,这越发不敢轻易动笔了。

昨天无意间看到了 七月的岛 也开始动笔写了,《 红楼笔记 || 第一回 读梦人亦在梦中 》是她写的第一篇文章,仔细读了,很觉不错。因为,她是联系着自身实际和感悟写的,很有个性。正如遨游客老师所评:

不过,我也一时兴致大发,挥笔而就留评:

我与游客老师的观点基本一致,精益求精读书,并且联系实际读书,深思之,慎取之,明辩之,笃行之。

七月这样读书,我很喜欢,基本与我的风格相一致,喜欢读着书“胡思乱想”,并将这些想法形成文字,如此,读书就变得灵动起来。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得把书读活。不能让死书来读活人,把人读死,那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书呆子矣。

我以为,读书虽然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读书也得讲究一些技法,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区别于他人的性格。在为人处世上是别具一格,在写文读书上是标新立异,使人看不了几行就可知是谁的文章。读李白便觉有一种气势,读杜甫则有一种忧心,读李商隐则有一种朦胧。

李商隐的那首《锦瑟》,其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历来解说的莫衷一是,人人都认为切中肯綮,但又觉得是似而非,争议很大。

可这诗的画面感又极雅致,闪烁着绝美的光华。这就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代代为人传诵而不朽。

所以,不论是写文或读文,都应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紧紧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做文章。

李商隐还有首诗也是个性十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别人写亭亭荷花,李大诗人偏写败藕残荷,来以景寄情,表达自己的寂寥之感。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什么样的个性读书,就有什么样的个性行文。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就拿读红楼来说,有些朋友走马观花读,有些是深研细嚼慢咽,有些侧重于考证,有些侧重于艺术性和思想性。

还有些是仅读红楼而读红楼,有些是展开联想,书中书外读。

我看过一些写读红楼的文章,总觉得有些枯燥,读之有些昏昏然,一篇文章读下来,竟无任何印象,也引不起思考上的共鸣。

像七月的岛读红楼,倒是让人眼光一亮,种种发散思维便天马行空,奔驰起来。这种方式,不管是好是劣,反正让我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写读红楼的文章。

我读红楼,肯定与别人不同。因为资质驽钝,读得很慢。前八十回早就读过几遍,但只是个大致印象,就如牛嚼牡丹。

后来就是从头开始,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细读。别人从读文章开始,我偏从文中的诗词下手。

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对名著中的诗词有些头大。我起始也是这种感觉,好在现在工具用着顺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百度一下,什么都有了,那诗词也就不那么艰涩难懂了。

红楼中其实精华部分在诗词歌赋里。如果说文中内容是绿叶的话,那一首首凝结着曹公心血的诗词,则是累累的一串串果实,甘甜馥郁,清新迷人。

除了丰富自己的词汇之外,将一首首诗词串起来,对每一章的内容还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至于红楼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刻画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更是需要加以用心领会,并在实际写文中多多借鉴。

所以,读这个红楼,得有个性地慢读细品,急躁不得。我读了大半年,还是停留在前十回,一步三回头,二步四五顾。日日反复,反复日日,竟觉得受用无穷。

《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在学习洪七公传授的降龙十八掌时,黄蓉一点就透,而郭靖却学会一招吭吭哧哧得费老半天的功夫,且性格又倔,前招未悟透,便不肯学下招。我也可能如他这般愚钝,是以读书这样迟缓,提速不快。

不过,这种个性读书也有诸般好处,比如能记住书里的东西。静思默坐时,书中的章节脉络能清晰展现在眼前,写文时不自觉的那些词汇从手指蹦出,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时,它的手法也灵活自如运用于文中。

更有意思的是:它留下了足够遐想的空间,让你的思维神游八荒,书我相融,物我两忘而生发出多维的联想。

读《红楼》《水浒》是这样,而读《道德经》更是如此。一部《道德经》提供了全部辩证思维的论述和事例,它的张力竟覆盖了所有的读书和写文,不得不佩服老子真不愧为“老子"。

这使得自己惊喜万分,感慨万千:原来,有个性地读书还能有这般奇效。

我们总是以为荷花亭亭玉立,荷叶“接天连叶无穷碧",孰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自有一番别致的风韵与情趣。

王小波写了一篇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中讲到这头猪善爬墙,会唱歌,能模仿,喜自由,特别另类。

我也比照着写篇文章。于是有朋友疑惑问我:世上果真有这样的猪吗?我答曰:有没有,反正王小波说有,那可能就有吧。

其实,我以为有没有这样的猪不是问题所在,关键是有无这猪的个性。王小波隐藏了的含意是:做人做事读书写文,得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方不“泯然众人"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