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怀化学院学报审稿

2023-12-12 13: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怀化学院学报审稿

怀化学院好不好评价怎么样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填报志愿时怀化学院好不好评价怎么样和怀化学院好不好,就成了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十分关心的问题。
那么,到底怀化学院好不好评价怎么样呢?下面是快车教育网综合多方面资源信息整理的有关怀化学院的评价,相信您看完以下评价,心里一定有数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怀化学院官方给出的自我评价
怀化学院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学校坐落于古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现有沪昆高铁,湘黔、枝柳、渝怀铁路,及209、320国道、沪昆、包茂高速交汇的交通枢纽城市——怀化市。学校占地1100余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
学校拥有馆藏图书123万册,电子图书232万册,中文期刊1827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亿元。有教职工953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2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13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15人获得过曾宪梓教育基金奖,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人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606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9209人。
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名,其中一大批成为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或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著名作家王跃文,青年歌唱家陈思思等优秀人才是其中的代表。
往往怀化学院官方给出的自我评价会掩盖缺点、突出优点而美化自己,要识庐山真面目,那我们一定得认真看下面来自生活学习在怀化学院里学长学姐最真实的心声。
不可否认怀化学院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还是先上好评,后上差评。
好评 很好很强大。西区新建了宿舍楼,新生应该能住,只有体育的和几栋宿舍很差,其他的都挺好的。它分数低主要是怀化太穷了,师资还是不错的。大部分老师都负责任。
好评 还可以 环境一般 交通比较便利 但是离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教学还算好
好评 相对于其他二本院校来说,怀化学院很不错了,现在宿舍有热水器也有洗衣机,生活环境不错!有个不错的图书馆,学习环境也很好!我是怀化学院的,我挺喜欢这里。
好评 冬天没暖气,个别教室和 实验室有暖气,冬天还好,不怎么冷,学风还成~
好评 宿舍是8人间,一般般吧,有冷水,热水是刷卡的,价格还行,宿舍分两间,里面的一间是卫生间和洗漱池,外面的一间是睡觉的地方,该有的都有吧;专业还不错,现在在外面找工作比较好找;大一要上早晚自习,大二上早自习,不上晚自习,大三大四都不用上。
好评 怀化学院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任校长为谭伟平老师。学校坐落于古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现有湘黔、枝柳、渝怀三条铁路及209、320国道、沪昆高速交汇的交通枢纽城市——怀化市。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更多怀化学院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任校长为谭伟平老师。学校坐落于古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现有湘黔、枝柳、渝怀三条铁路及209、320国道、沪昆高速交汇的交通枢纽城市——怀化市。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校区办学。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怀化学院校徽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拥有文、理、教、工、经、管、农、法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性、应用性、多科性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教研设施齐备,拥有馆藏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260多万种,中外文期刊1700多种,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8000万元。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4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4000余人。    怀化学院东区校门学校强化特色办学,注重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创新。现有19个教学系、部,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物理学、化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通信工程、制药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小学教育、广播电视工程、生物科学、园林、法学、学前教育、物流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音乐表演、工业设计、材料化学、网络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不少专业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校先后同美国、加拿大、乌克兰、印度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并已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等合作,形成了开放的教学视野与办学格局。    东区教学楼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0余人,博士、硕士370余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0余人。教师中15人获得过曾宪梓教育基金奖,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人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建校五十年来,学校坚持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设有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数学研究所、信息科学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2000年以来,教师共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百余部;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林业部科研项目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若干项; 校园风光获其它各类奖100余项。   怀化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80000余名,其中一大批成为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或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著名作家王跃文,获得“陈省身数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青年歌唱家陈思思等优秀人才就是其中的代表。   面向未来,怀化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实施“一个中心,两个突破”的发展战略,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落实“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计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朝着建设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稳步迈进。编辑本段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编辑本段著名校友  到目前为止,怀化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70000多名,“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全国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洪战辉、著名作家王跃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著名青年歌唱演员陈思思、加拿大皇后大学终身教授贾宗超、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莫文秀、被誉为“军中第一棒”的国防大学女指挥家王卓娟、湖南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原怀化市市长陈志强等优秀人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编辑本段学术期刊怀化学院学报  《怀化学院学报》是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2年,始用刊名为《教学研究》,次年改为《怀化师专学报》。1995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259/G4,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7-1814。2002年更名为《怀化学院学报》,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394/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1-9743。该怀化学院(12张)刊以密切联系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实际,注重政治性、现实性、学术性、科学性、地方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栏目设置上能推陈出新,除一般高等院校学报常设栏目外,还开辟了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与研究”、“文化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 等特色栏目,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平我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选题策划上,能着眼现实,立足实践,服务改革,致力于科教兴国战略,尽量遴选那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立论科学、论证充分、能结合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实际、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强现实性的文章,发挥了较好的理论优势。    下雨天的校门《怀化学院学报》从2000年起采用全国统一的学术期刊排版规范,为便于与国际接轨,改为大16开本,并使用光盘版排版规范,由电子杂志社出版了光盘版。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怀化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列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怀化学院学报》先后与国内600余家期刊建立了交流关系,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学报》、《香港大学学报》、《香港浸会大学学报》。此外还与《新加坡理工大学学报》、德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有密切的交往。有许多文章先后被 中国人民大学 报刊资料中心的各刊物、《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等权威刊物转载、摘录。1999-2000年,《怀化学院报》是我国仅有被德国《数学文摘》收录的60多家学报之一。《怀化学院学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怀化学院学报》实施编委会指导下的主编负责制。现任组委会主任阳柏苏;编辑部主编为罗康隆,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景慧,社科责任编辑为刘景慧,自科责任编辑为彭铁祥。   《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被曾获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湖南省高校研究会颁发的质量优秀奖。1999年,在湖南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湖南省高校自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并获优秀栏目设计奖。2002年在湖南省高校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怀化学院教育研究  《怀化学院教育研究》杂志是经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怀化学院主办,怀化学院高教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内部学术交流刊物。本刊为季刊,全年共四期(96页/期)。读者对象主要为本校教师与学生,同时也与校外学校进行学术交流。   《怀化学院教育研究》秉持“思想自由,服务本校”的办刊理念,以“传播先进理念,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汇融我国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状况与学术思想,展示怀化学院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交流教育教学的改革经验,为怀化学院及兄弟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我国教育科学的学术繁荣做贡献。   杂志常设栏目包括“校外风”、“教授沙龙”、“问题与探索”、“学科教学”、“教改纵横”、“德育研究”、“基础教育论坛”等。
好评 其实学校教学怎么样,还是看自己学习态度了。大多数学计算机专业的男生都会沉迷游戏,如果能摒除这一关,好好学习专业的话,这里还是不错的,学校虽然不怎么大,但这个系的教学设施还是比较好的,有很多专门的实验基地,在那里你都可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过更多的还是靠自己了,如果没有一个好好专研的的心,来了也没用,我就是这个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信我~
好评 怀化学院所有专业水平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好与坏,关键看个人
好评 怀化学院不错噢!要学东西就要来这样的学校,教学严谨,要想今后有出息,在那里安心学习,一定有一个好前程!棕你!
好评 怀化学院的科技研发能力还不错,整体教学实力不是很强,但是比湖南人文还是好点的。校区有点偏僻,离市中心还是有点远的,挺适合学习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的人都很朴实,没什么争斗。具体来说学校最擅长的是体育,音体美三项比其他专业好一点。

雷霖的怀化学院

雷霖,女,汉族,1971年8月出生,湖南省沅陵县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副教授,校级青年骨干教师。1989年毕业于怀化师专(现怀化学院)中文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于湖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中文系进修本科,2002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进入怀化学院中文系任教至今。 讲授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研究方向:鲁迅研究、女性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趋势。 1.《现代乡村小说和谐文化资源研究》。2.《写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结构性调整》。3.《读者意识与中国现代小说转型研究》。 1、《从有到无:心灵秩序重建的凌空之舞—论长篇小说〈吉宽的马车〉对农民工题材的突围性书写》,《中国文学研究》(核心),2008年第三期。2、《理性与感性的相遇——再从电影,<色·戒>谈起》(核心),《电影文学》,2008年第六期。3、《煮自己的肉”——鲁迅作品的身体叙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五期。4、《萧红小说中的身体之喻》,《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5、《价值立场和自我超越的双重缺乏——<彷徨>中知识分子精神特征新论》,《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6、《意义的焦虑——从彷徨意义的焦虑——从<彷徨>看鲁迅五四启蒙主义的悲剧体验》,《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十二期。7、《有意味的形式——<缓慢>与<倾城之恋>的时间叙事解读》,《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第二期。8、《爱与内在自由的双重错失——析<伤逝>的悲剧体验》,《湘南学院学报》,2007您第一期。9、《自我与他者:不乐观的叙事——<狂人日记>别读》,《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

冯辉的主要论文

1、史际春、冯辉:《论错法如何纠正》,《新视野》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论点摘编。2、史际春、冯辉:《“问责制”研究——兼论问责制在中国经济法中的地位》,《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3、冯辉:《“经济安全问题”的语境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4、冯辉:《政府强制拆迁应遵循公权与私权的对立统一》,《北京房地产》2009年第2期。5、史际春、冯辉:《改革开放30年:应运而生的中国经济法》,《朝阳法律评论》第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6、冯辉:《制度、制度竞争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纪念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7、冯辉:《中国经济行政法的语境透视与变异解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8、史际春、肖竹、冯辉:《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9、冯辉:《论经济法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中的功能》,《理论界》2008年第11期。10、冯辉:《论企业的公平借贷权》,《月旦财经法杂志》2008年第13期。11、冯辉:《“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物品难题的法经济学与法社会学分析》,《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12、冯辉:《论民族性格对法律移植的影响——理论与模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3、史际春、冯辉:《论物权关系的法律调整——以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功能协调为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14、史际春、冯辉:《经济法与经济法治》,《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15、史际春、张扬、冯辉:《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地方经济法治》,《法学家》2007年第5期。16、周万春、冯辉:《论信贷公平的实现障碍及其法律对策》,《云梦学刊》2007年第5期。17、刘士平、冯辉:《试论当前行政法制度的变迁——从两起个案谈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8、刘定华、冯辉:《论信贷公平》,高晋康、谈李荣主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法制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冯辉、赵迅:《试论当前国内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策略?缺陷、成因与弥补》,《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20、骆悟捷、冯辉:《论烟草专卖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21、蒋悟真、冯辉:《经济法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论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22、刘士平、冯辉:《农业产业化中的纠纷及其法律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23、冯辉:《论国际法的理念》,《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4、刘士平、冯辉:《关于“教委指定行为”的法律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网络搜索系统

引言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获得空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1]。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一、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

本文从伦理范畴三要素出发,即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角度分析,认为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2]。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道德规范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取代的是虚拟的文字或数字符号,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3]。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会产生主体感和社会感淡漠现象,不利于虚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其次,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面交往,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人们内心信念起作用。而虚拟社会是人机交流,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发生“逾越”行为。在此情况下,社会舆论承受的对象对个体来说不明确,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由此说明,传统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
3.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步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网络使人的传统的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网民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一味在网上欺骗别人,造成不利影响[4]。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被一些人追捧,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深深刺痛社会敏感的神经。

二、网络伦理的成因分析

网络伦理产生原因表现为:网络结构缺陷、经济利益驱动和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等[5~6]。
1.网络结构缺陷
网络技术发展,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和商务运作,另一方面使整个社会分裂成两种不同的空间——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从而出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虚拟的网络社会是离散的、开放的、无国界的,这使人们对网络上他人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较困难,容易滋生不伦理和不道德行为。有人往往认为,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是自由的,他人是看不到的,也追踪不了,因此经常在网络上攻击、谩骂别人,或者散布谣言,造成人心恐慌而不承担责任。
2.经济利益驱动
任何行为都有深刻经济根源,网络上出现不道德、不桌硐窒蠛途�靡蚕⑾⑾喙亍U�怯捎诓徽�钡木�美�媲�谷嗣穷��呦眨�锸拥赖铝α康脑际�?a href="http://www.studa.net/Law/">法律、法规的监控,在网络社会中任意驰骋,侵害他人隐私和权益、盗取银行密码、网络诈骗、网络聚赌、制黄贩黄、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诱使他人犯罪等。这些是因为具有高额经济回报,而通过网络犯罪难搜寻线索,又很少有现有法律法规制裁,这给不道德行为者获取非法利益留下运作空间。
3.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硬性规范约束企业和个人行为,但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还很欠缺,各方面法律工作正在完善当中,有些需要进一步改进。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一些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例如,在2000年3月我国为了防治和监管计算机病毒,颁布《计算机病毒防治监管办法》;同年9月20日国务院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国务院于2000年10月颁布并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年6月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依次规范公民的网上行为。但这些法规往往政策多,监督力度不够,或者受到部门和地区限制,致使已出台政策流于形式,不利于网络资源融合和网络空间的净化。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规范网民行为,净化网络空气,还原虚拟社会的本色。

三、网络伦理的构建

为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需要从技术方面、法律方面和伦理教育方面着手,构建网络伦理。
1.技术的监控
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以上伦理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约束,另一方面则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如通过道德向量规范网民的行为。边沁曾就伦理与法律的向量作了详尽阐述,他认为伦理与法律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只有当一个人行为危害他人利益,并造成重大损失,且这种损失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才诉诸法律,而在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前,通过道德向量调节来规范人们行为是可行的。基于此,要求政府或民间团体出台相应的网络伦理规则,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就有“计算机伦理十戒”和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等,这些都规范网络交易主体行为,增加网络间人们信任,减少道德风险。我国在这方面正在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外若交易主体违背伦理规范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惩罚,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3.加强伦理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伦理底蕴,只是网络发展速度太快,人们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下可能迷失,因此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上所述,首先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规范网民的行为,其次就是通过教育机制,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课程,通过持久、深入教育,使网络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国民的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再次就是开设相关讲座,可以在大学刚入学时候就开设讲座培养学生正确技术价值观,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的约束机制,是人们自律基础,通过规范网上企业道德行为,加强伦理教育。

四、结束语

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方便,又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和不幸。而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需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维护虚拟社会这共同家园,构建美好的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银瑞.网络伦理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4,(11):34-38.
[2] 刘新少.试论网络伦理规约的或然性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3,(6).13-16.
[3] 陈万求.网络论题难题和网络伦理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4):43-44.
[4] 黄寰.建设新型的网络伦理[J].社会科学家,2004,(5):71-75.
[5] 刘新少,罗文俊.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38-40.
[6] 袁纲.网络伦理研究现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

如果不合适建议您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