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1938~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参见彩图插页第142页),报社先后设立了一些代销处。《新华日报》在组织上先后受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大部分时间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经常为该报撰写重要社论和文章。该报的宣传方针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面向人民群众,作人民的代言人。《新华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从事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提供了有力阵地,在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运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它遭到国民党的限制、监视和迫害,1947年2月28日被强行封闭停刊。先后在《新华日报》担任领导的有,社长潘梓年、傅钟、张友渔,总编辑华岗、吴克坚、章汉夫、熊复。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该报曾办过华北版、太行版、华中版,均隶属当地党委领导。
今天,我们把当年《新华日报》的这些报道介绍给读者,就是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把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要讴歌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新华日报在硝烟中为抗战呐喊
1938年是日寇大举侵略中国的第二年,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到武汉,又从武汉撤退到重庆。这一年的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诞生。在国民政府从武汉撤退的前夕,《新华日报》从武汉迁到重庆出版。1938年10月25日,是《新华日报》从武汉撤退到重庆出版的第一天。翻开这一天的《新华日报》,那一页页发黄的报纸,跳动着为抗战呐喊的强音———
这一天《新华日报》的《发刊词》说:
“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在这一天的报纸头版上方,用醒目的粗大黑体字发出誓言:
“本报将尽其棉(绵)薄,提倡与赞助一切有利于抗战之办法,设施,方针,力求其迅速确实的实现,而对于一切阻碍抗日事业之缺陷及弱点,本报亦将勇敢地尽其报急的警钟之功用。”
“本报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地高举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之旗帜,而在解放的洪流中,树立起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根基。”
在这一天的《新华日报》上,四个版都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前方战事、揭露了日寇暴行,介绍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如有一则消息说:
晋北寇军陷重围
我进袭五台迭获胜
曲阳击溃敌寇八百
(中央社坝曲廿四日电)晋北之敌,已陷重围。廿一日夜,我夜袭五台东北南茹村,敌步骑五百余,仓皇应战,人马自相践踏。我军浴血冲杀,敌伤亡过半,退据墙垣顽抗。我军先以火力封锁,继即施行火攻,敌大部葬身火窟,残余狼狈向西逃窜……
在消息《敌炸沉长江二商轮死乘客难民七千余人》中,报道说,(中央社汉口廿四日上午十一时电)襄阳轮于廿三日晨,由汉开往宜昌,驶至上游廿八英里一带,适遇敌机来袭,敌机见此商船,即猛烈投弹,并以机枪扫射。该船当即下沉。事后调查,该船乘客约二千余人,均在凶残敌机猛炸之下遇难……
(中央社汉口廿四日电)二十三日有铁壳大煤船一艘,在城陵矶被敌机炸沉,内有难民约五千人,遇救者仅百余人……
此外,还有消息“苏联真理报谓,抗战胜利终必属我,联合抗日战线已成有力组织”等。《新华日报》在第二天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时,及时发表社论《坚持持久战》,在报眼位置醒目地刊登毛泽东语录“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新华日报》在保卫大武汉工作中,除留一部分人员坚持到10月25日最后一天外,其余工作人员及全部机器材料于10月22日乘轮船撤退赴宜昌,途中突遇敌机袭击,16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12月5日,《新华日报》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这一天,报纸发表社论,《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社论说:
“惟是本报产生于抗战烈火之中,自始即为抗战建国而努力,一切言行但求有益于国家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并在头版上方用黑体字呐喊:
殉难烈士精神不朽!踏着烈士血迹前进!完成抗战建国事业!为死难诸烈士复仇!抗议日寇非人暴行!血债应该用血来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这天,《新华日报》破天荒加张,由四版变为八版,用5个版刊登16个烈士照片和事迹介绍,以及各界人士的悼念文章。这16个殉难的新华报人是:潘美年,李密林,项泰,程德仁,罗广耀,陆从道,李鉴秋,胡炳奎,王祖德,罗仁贵,潘香如,季履英,胡宗祥,许厚银,李元清,易竟成。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大篇幅报道“百团大战”
鼓舞国人的士气
翻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百团大战”堪称其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当年的《新华日报》对此作了充分、详尽的报道,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士气。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2月初,历时5个多月。在通讯尚不发达的抗战年代,《新华日报》在最快的时间内,用好版面、大篇幅、多形式,对百团大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8月25日,《新华日报》在二版刊登消息,报道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将士电慰受日军飞机轰炸的重庆市全体同胞,首次向世人传递了“百团大战”大捷的喜讯,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
“××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以敌机连日轰炸战时首都重庆,害我无辜,故特率全体将士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惨暴罪行,为被难同胞雪恨……”有意思的是,同时还刊发了日本发言人此间的谈话,称“此次华军集中大批兵力,破坏平汉、同蒲、正太铁路,结果路基电报交通俱遭毁坏”云云。
8月26日,八路军袭击正太铁路取得胜利消息传到重庆,举国沸腾,《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以胜利回答敌寇暴行》,社论认为“只有抗战,才是生路,只有团结抗战,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并为此发出“庄重和坚决的誓言”———
“我们决不会在敌寇惨暴的轰炸前面消沉屈服!敌机能够破坏我们的财物,摧残我们的肉体,消灭城市的繁华,却绝对毁灭不了我们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心。”“我们将更努力于各自的本位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抗战的力量。”“我们决用最大的力量,来坚持抗战,巩固团结,使民族解放这个全民的伟大事业,真能决定于全民的积极参加……”
9月9日,《新华日报》刊登长篇通讯《百团大战在华北》,详细介绍了百团大战中各主要战场的战况及其意义,其中对八路军袭击敌寇主要目标是这样叙述的———
“我×支队于24日晚开始向预定之目标———正太井队娘子关段及以北各据点敌人,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声势,数日来已获得初步胜利,连克正太线上之乏驴岭、北峪、地都、蔡庄等要点,另一部向冈岭挺进……”“在白晋线上,20日晚冒大雨猛攻漳源车站(沁县北),突破铁丝网三层,冲入街内,于21日晨,始将残敌肃清,适遇沁县援敌向我反攻,亦被击溃。我以一部继续攻击故城,与敌大的杀伤,并将沁县至漳源铁路完全破坏,24日晚,决死队与×旅×团攻克魏家坡要点……”把党报在战争年代所肩负的使命和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太平洋战争爆发”
告诉世人“消灭法西斯的时候到了!”
1941年冬季,太平洋战争爆发了。针对这则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新华日报》作了浓墨报道。12月9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标题为《日寇竟甘冒大险发动太平洋战争》报道了“寇陆海军在马来亚实行登陆,英美太平洋各根据地遭轰炸,英加澳荷等国对日本宣战”的新闻。针对这则新闻,当日的《新华日报》还专门配发了社论:
太平洋大战爆发
共同消灭法西斯恶魔的时候到了
日本帝国主义者挑动的太平洋大战终于爆发了!日本强盗于八日上午正式对英美宣战,而日寇空军于七日便已开始大规模的轰炸夏威夷、珍珠港、关岛、马尼剌,日寇的海陆军同时又侵入泰国与马来半岛。华盛顿的美日谈话尚在举行之际,而日寇的战军却已出动,这种不宣而战的无耻行为,恰与希特勒匪徒如出一辙,而且更甚于希特勒。我们军民实表示无限愤慨!
日本强盗突然对英美挑衅,这决非偶然的,东条内阁,本是战争内阁,本报过去曾一再指出它的冒险性和投机性……
当日的《新华日报》头版还刊登了好几则与太平洋战争相关的重大新闻。如《罗斯福召特别会议将请国会对日宣战》、《敌寇发表狂妄宣战声明》;在报眼位置上还醒目地刊登了题为《日本宣布封锁香港》的消息,充分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几天后,《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宣言》:
本月八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已对英美两国宣战,轰炸夏威夷、菲律宾、香港与新加坡,陆军在马来亚北部登陆。在日本宣战后,美国及英国亦已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了!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日本法西斯这种新的侵略行为,是与他十年以来对于中国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也是与德意法西斯对于欧洲对于苏联的侵略行为完全一样的。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将无处不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时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也将无处不起而抵抗。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割分为进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进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的明朗化了。
配合《宣言》,《新华日报》的第三版刊发了周恩来同志的长篇文章《太平洋战争与世界战局》,文章说: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当天的报纸还配发了《太平洋形势图》。
其实早在10月18日,《新华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标题为《军人法西斯气焰益高东条奉命组阁》报道,说“寇人士自称:新阁政策将仍为解决‘中国事变’建立‘东亚共荣圈’”,针对这则消息,《新华日报》当日还刊发了名为《日寇大冒险的信号》的社论,提醒世界人民提防日本的侵略野心。在这则新闻刊发后的第二天,周恩来还在《新华日报》上刊发了题为《太平洋的新危机》的代论,在文章中他强调指出:
“近卫下台,东条上台,滚的快,上的也快。其人其事其时,都说明日本法西斯军人再也不能忍耐目前沉闷拖延的局面,而必须自己出马,探取冒险行动了……”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证明了周恩来文章的判断。
刊登毛泽东周恩来文章
为抗战提供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敌人既已侵入我们国土,杀戮我们人民,我们只有起来自卫,起来应战……敌人企图速决战,我们便应之以持久。敌人欲歼灭我主力,我们便分散而消耗他……四年抗战,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永远征服不了的民族。长期抗战,已不仅是可能,而且已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唯一的胜利的解放道路……”
这是1941年7月7日“七七”事变四周年之际,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七七”四年》代论文章的精彩一段。
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几乎每天在一版刊登一篇社论,对国内外时局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尤其是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亲自撰文,发表了一系列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文章,为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38年12月7日、12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论全面抗战与游击战争”,并连续四天刊登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的“论新阶段”重要报告。1945年7月6日,在中国人民抗战8周年前夕,《新华日报》在原有四个版面的基础上,扩出四个版,全文刊载当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作为亲自领导《新华日报》的中共负责人,周恩来亲笔撰写了很多代论,报纸在发表他的文章时总是用他亲手书写的标题和签名,以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如从1941年5月25日至7月20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周恩来写的“代论”就有5篇,分别是《论目前战局》、《论时局中的暗流》、《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七七”四年》、《团结起来打敌人》。
在《论时局中的暗流》代论中,周恩来阐述了对时局的看法:
“在中国,日寇正展开以封锁中国为中心的军事进攻,我全国军民正坚持团结抗战的国策,准备用自己的力量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是中日战争中的主流”、“但在战争主流前进之中,并不是没有暗流或逆流的。暗流不仅是自然界难免的现象,而且是人类政治活动中必不可免的现象。暗流并不一定每次都成为巨流,更不一定每次都冲破了或淹没了主流,然而人们必须认识和提防暗流,在中国更须反对暗流,才能使我们抗战主流更加汹涌澎湃的前进……”
此外,经常给《新华日报》写文章的还有董必武、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这些文章如同战斗的冲锋号角,鼓舞和激励了全中国人民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和斗志,为全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
忠实记录胜利时刻
中国人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侵略者前面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11日)的《新华日报》上出现了少有的通栏大标题:《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据合众社本晚接获东京广播:日本政府已接受促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唯一要求为保留天皇。”
这天的《新华日报》以巨大的特大号标题字,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奏响了八年抗战史中的最强音。这对中国人来说,意义太大了。当天的报纸刊发的一篇社论———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万岁!
全重庆,全中国,全世界是一片欢声,记者执笔中的斗室周围,是欢呼和爆竹混成一片的声音,男女老幼,他们跳跃,他们欢呼,他们鼓掌,他们说不出理由地狂呼大叫,全中国人,都欢喜得发疯了!这是一点也不值得奇怪的,半世纪的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刷了,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中国人民骄傲地站在战败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前面,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呀。谁说我们不该欢喜得发疯,谁说我们不该高兴得流泪呢?……
穿过漫漫60年的光阴,透过发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当年新华报人那力透纸背的记录,依然能在阅读的一瞬间,点燃我们的血液!那苦难深重的抗战岁月,跃然眼前;那喷薄而出的爱国激情,令人热血澎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这是历史将永远铭记的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第二天出版的《新华日报》,忠实记录了这一历史关键时刻。登载了日本投降、日本天皇对国民的敕书、日本内阁引咎辞职以及蒋介石电邀毛泽东来渝共商国家大计等一系列消息。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翻阅1945年的《新华日报》,满纸的硝烟战火,满纸的奔走呼号。我们看到敌后解放区,如何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与敌伪军队浴血奋战;看到沦陷区人民的艰难生活;看到民众为抗日出钱出力;看到东北、山东、淮北的相继解放;看到国共谈判;看到日本战犯被捕;我们也看到“停止内战,共挽危局”的呼吁,看到扩大内战、骨肉相煎的痛楚……
当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欧亚其他战场的风云变幻,当年的《新华日报》也作了详实记载和一针见血的点评。让我们截取1945年报道中的一个片断:
4月14日,《世界民主巨星殒落罗斯福总统逝世遗体定明日安葬纽约海德公园杜鲁门继任美第三十三任总统》;
4月15日,《国务卿通告遵循罗斯福遗轨美国外交政策不变》;
罗斯福去世给同盟国带来巨大损失,日本乘机惺惺作态,4月19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日寇且慢自我安慰》,告诫他们“更大的苦难正在今天的后面”;
4月23日,《法西斯的末日到了苏军攻入柏林西线美军占勃兰登堡》,报道欧洲战场上东线和西线的战况。
5月8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盟方昨日宣布德寇无条件投降投降仪式在艾森豪威尔总部举行》;
5月11日,《欧洲战争时期已经过去和平发展时期开始》……
从这些报道中,历史的脚步声清晰地传来。
战争不仅是国力、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民族精神、民心士气的较量。八年抗战,让我们铭记的不仅是伤痛和悲怨,更有胜利与尊严。在这场实力悬殊、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一步步从失败走向胜利。这段历史,折射出中国人顽强的意志。
回望过去是为了以史为鉴、拥抱未来。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发展则是世界各国的必由之路。
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不妨复习一下《新华日报》60年前社论中的这段文字:“抗战是艰辛的,这艰辛我们终于傲然地忍受过来了,可是,要使中国人民的牺牲不虚掷,血汗不空流,要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自由的国家,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后死者的肩上,就有了更大的责任!”
还活着,《孤勇者》的作词者唐恬是一位80后的湖南女孩。之前她一直在从事唱片相关的工作,还负责过《超级女声》栏目的主要工作和唱片制作。她参与作词的第一首歌就是周笔畅的《笔记》。《追光者》《无名的人》《如愿》等歌曲的歌词都是唐恬所作。
《孤勇者》这首歌虽然是英雄联盟动画《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的中文主题曲,但因为歌词直击人心,充满着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对无名英雄的歌颂,这首歌也被配上了各种有关医护人员、消防人员、交警等等各个岗位上无私奉献者的画面,传唱度极广。
唐恬写的每一句歌词都充满着对人生的热爱和感悟,她说“我从未想过放弃,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走过。人民日报曾刊发词作者唐恬的文章《用音乐温暖前行中的奋斗者》。
《人世间》《如愿》《孤勇者》等歌曲的词作者唐恬罹患癌症多年,这让她格外珍惜平凡生活中的希望与美好。“歌里要有人”,于是她用歌词描绘普通人,用文字去温暖人。
1945年3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文章指出:"在中国,提起'新闻自由'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据统计,国民党政府为管制报纸、通讯社、新闻记者及图书杂志出版事业、书店、印刷所和戏剧电影,颁布了二十九种特别法规……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民主的中国报纸,就厄运重重,动辄得咎。"文章收集了许多材料,文章指出,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有无言论自由是判断民主还是独裁的重要标准:"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一个国家,如果其所统治的人民没有起码的说话自由,则其统治必属独裁。而以现时术语称之,则为法西斯的专制,断乎不能是民主。"文章指出:言论出版限制使人民愚昧和无知:"十数年来,因为检查制度的树立,使报纸的使命,未能充分达成……报纸之所提供于国人的,几乎全国一致、千篇一律!"这种做法的"终极的结果,便演成人民的无识和不知""使人民的脑子一型化、僵化硬化"。文章号召人们不做懦夫,不做奴才,使报纸为民主服务,"我们要建设真正的民主政治,自由世界应从报纸能尽自己的责任、替人民服务、用公正的舆论来监督政府指导政府开始。"
1945年9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时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九一"记者节所感》。文章指出,新闻从业者戴着重重的枷锁:"有消息不能报道,有意见不能发表,每天做应声虫,发公式稿,替人圆谎,代人受罪,在老百姓中间造成了'报纸上的话靠不住'的印象,圆谎八年,把中国新闻事业的声誉和地位作践无余;而使我们羞惭的是在这么长的年月中,中国新闻记者竟默认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不仅不能用集体的力量来打碎这种铐在手上的链子,挣脱缚在喉间的绳索,居然有不少自称新闻记者的人为这种制度辩护,用国情不同之类的话来替这种制度开脱。"
1946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文章《报纸应革除专制主义者不许人民说话和造谣欺骗人民的歪风》。文章指出:"戈培尔的原则,就是把所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完全统制起来,一致造谣,使人民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全是法西斯的谣言,毫无例外。到了戈培尔手里,报纸发生了与其原意相反的变化,谣言代替了真实的消息,人民看了这种报纸,不但不会聪明起来,而且反会越来越糊涂。看德国,不是有成千成万人替希特勒去当炮灰么。"文章又指出报纸有两种:"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前者,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是有好处的,没有它,所谓文明,是不能设想的。后者,则与此相反,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对于国家民族,是一种毒药,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1946年2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何思敬的文章《出版法应是民间出版事业的自由保障书》,文章指出:"文明国之道路就在于使人民的才智有发展之可能和真正的机会。出版是文明的指标,但文明国决不以其政府出版物而自豪,文明国常以民间出版事业之兴盛而自豪,常以其民间出版物的品质之优良、种数与数量之众多而自豪。"文章还指出:"文明国在宪法中不仅保证人民思想、信仰、言论、出版之自由,而且明文宣告放弃检查制度或禁止采用检查制度。……出版法--真正的出版法就是人民自由出版之保障书,其任务在保障民间的出版事业有自由可享,在使民间的出版事业成为自由的事业,成为人民的自由的机关之一,成为文明的母胎。人类有了文字、纸张、书籍、印刷机、照相术、电报、电影以及各种电传技术等文化财产以来,全靠大多数人民能够自由使用,这批文化财产或印刷文明才算得到了最正当的使用,有了正当发展的机会。人民的自由出版是近代文明的道路;近代文明的道路就是要建设一个进步的民主的幸福的丰富的持久和平的世界;因此,它需要文明的创造,因此它需要文明的批判和自由研究--健全的文明都容许文明的批评,它没有什么经不起文明的批评之理--而文明批判与自由研究就需要不仅在一个民族内而且在诸民族间自由的精神交通,人民的自由出版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文明创造的交通机关。"
“三创三先”:江苏新的时代精神
张颢瀚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催生伟大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伟大成就充分表明,江苏大地蕴含着的“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三创”精神等都是江苏发展的精神火炬,是激励全省干部群众开拓创取、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历史新时期,更需要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时代精神,铸造推动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
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需要新精神
从“三创”到“三创三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精神来源于实践,不同的社会实践会产生不同的精神,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实践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精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三创”精神为动力,江苏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总体建成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当前,江苏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处在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面对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崭新的、艰巨的、在全国具有开拓性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与新时期、新任务相适应的新的时代精神的引导和鼓舞,需要在原有精神上进行深化与拓展。在经过广泛征集基础上,提出的“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精神,反映了江苏广大群众的意愿,把握了江苏科学发展中的时代脉搏,切合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发展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前后衔接的两大历史阶段和两大标志性目标。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相对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发展的方向和方式都要逐步探索,正是凭借着艰苦创业打基础、勇于创新走新路、全力创优争一流的精神,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更为江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江苏肩负着中央寄予的“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殷切期望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方式路径清楚,正要求我们在“创业创新创优”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争先领先率先”具有江苏典型特征的新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三创三先”,江苏优秀文化与现代化实践的深度结合
“三创三先”精神体现着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江苏大地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历史上的江苏不据中原之利,却自隋唐以后就担负着中华文化灿烂发展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甘落后的精神文化;明清两朝时江苏更是商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经济、文化均在全国领先;再到近代率先吸收接纳西方现代文明成果,在思想文化上和产业经济上均开中华民族近代文明之先,无不反映出江苏以创求先、以先促创的地域先进特质和优秀文化传统。
“三创三先”精神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人民精神风貌的凝练。无论是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苏南农民“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争创一流的张家港精神、勇于争先的昆山之路精神、华西精神等,都是“三创三先”精神在江苏改革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动表现和典型阐释。
“三创三先”精神内核早已被江苏广大干部群众认可接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鼓舞和引导江苏全省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江苏人民奋勇创业、努力争先,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和谐社会建设结出丰硕成果。“三创三先”精神正是这种新时代精神的集中凝结,已经成为江苏的发展之魂。
“三创三先”,引领江苏人民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的精神火炬
“三创”又深化拓展为“三创三先”,顺应时代、适应任务,增加了内涵、强化了力度,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江苏由“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跨越,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精神火炬。
在“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中,一个“创”字凝聚改革开放的时代性要求,生动地体现了江苏改革发展“走新路、开新局”的时代性要求。同时,“三创”精神也蕴含精神动员和工作务实的要求,大力弘扬了以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为主要内涵的创业精神,以思想解放、敢冒风险、与时俱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精神,以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为主要内涵的创优精神。
“争先、领先、率先”精神更是对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江苏城乡在工作实践中呈现出的目标取向与发展理念的集中凝结,突出的是一个“先”字。“争先”体现为一种主观主动的积极进取意识,是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和追求。“领先”作为引领发展、领风气之先,体现了江苏一直保持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意识,也体现了江苏在改革开放中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领先状态。“率先”首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整体要求,更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由全面小康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定位。“三先”精神使“三创”精神得以进一步升华,契合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和时代要求。
“三创三先”精神是对“三创”精神继承,更是当前江苏发展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任务,对“三创”精神的拓展与提升。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三创”的实践过程,也是“三先”的实践过程;江苏将要更多地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率先遇到发展中的难题,没有勇于争先、敢于领先的精神、意念与勇气,既无法应对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也难以推进“三创”实践,也难以完成中央对江苏由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跨越的战略任务。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代精神,上合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定位要求,下应江苏人民追求发展的期盼,是引领江苏人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精神火炬。如今,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让“三创三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振科学发展的“精气神”,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事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鼓劲加油。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教授)
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引领旗帜
叶南客
“创新、创业、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简称“三创三先”)是对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高度新概括。这一新概括充分体现了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化延续性和开拓性,是站在“两个率先”时代背景下,对7800万江苏儿女的新要求。
“三创”与“三先”相得益彰,它既可以体现合二为一“创先”的一般性精神要求,更能充分体现江苏地域精神的特殊要求。从其特殊性看,它包涵了江苏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新江苏的社会实践内容,贯穿着“两个率先”宏伟的目标性要求、“六个注重”的实践性要求。它将历史的继承、现实的关怀、未来的引领高度统一。
“三创三先”是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引领性要求
中央历任领导对江苏的发展都寄予了厚望,多次明确要求江苏要发展得比全国快,要为全国发展大局多挑重担、多作贡献。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决策新部署。争先,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鲜明精神特质,体现为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意识和精神状态;领先,既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定位,又是一种引导和行为过程;率先,是中央领导对江苏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而这一切的“先”路径,历经十多年的传诵,不仅已成为江苏人的文化共识,也在全国范围形成了较大较好的影响的“三创”精神。这种以创业为基础、创新为灵魂、创优为追求,以争先领先率先为步伐的精神,突出了党中央对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在新起点上再创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的期待,是实现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导向。
“三创三先”是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要求
“三创三先”吻合了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期待。在新一轮竞争中,江苏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和方兴未艾的快速发展时代赢得发展先机,必须坚持率先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江苏有基础也有条件率先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和建立,而且需要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既体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又揭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途径。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实践活动中,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向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过程。这一精神不仅吻合了中央对江苏率先发展的期待,而且早已激发了“两个率先”的追求,成为江苏各地各部门奋力拼搏的精神支持和现代化实践。
“三创三先”是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性要求
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建设“幸福江苏”的发展路径。江苏目前正处于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并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攻坚期。现实的发展需要具有价值导向力、文化凝聚力、普遍动员力的精神。以思想解放、敢冒风险、与时俱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精神,以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为主要内涵的创优精神,以工作业绩上努力争先进、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在全国领先示范、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程中率先达标为主要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争先、领先、率先”精神正是基于江苏实践的现实呼唤,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它必将在“美好江苏”、“幸福江苏”的建设中贡献力量。
总之,“三创三先”精神为江苏在新的起点上“领率先发展之路、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发展之美”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支持。在建设“幸福江苏”的新征途中,“三创三先”生动地体现着“走新路、开新局、勇领先”的现实要求,蕴含了一种精神动员和务实的要求,必将在进一步增强江苏儿女的先锋意识、首位意识、奋斗意识、标杆意识,在进一步激发江苏儿女建设幸福家园的热情,在进一步提升江苏全社会精神风貌中,发挥巨大的精神能量。
(作者系南京市社科院院长)
江苏“为天下先”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郦 波
“为天下先”包含敢为天下先、领天下风气之先与能为天下先、当为天下先等丰富内涵,是江苏地域文化精神一个重要特质。新时期江苏精神“创新、创业、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充分继承发展“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涵,具备现实的张力与历史的深度。
敢为天下先,“争先”、“创新”变革精神的延续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江苏文化是由吴文化、金陵文化、徐淮文化、维扬文化与苏东海洋文化等五大区域文化组成。
吴文化形成于泰伯奔吴。泰伯带周人奔吴,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却后来居上。泰伯让贤奔吴是谦逊退让,但其行动方式与精神却成天下之创举。苏州吴县人范仲淹实施北宋庆历新政,其“先天下之忧而忧”至今振聋发聩,这是与吴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一脉相承的。
金陵文化又称宁镇文化,是华夏文明史上南北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重要舞台。历经四次南北文化的大冲撞、大交流,结果无一例外都为金陵文化带来了创新的变革机遇,金陵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整合平台,其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为江苏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徐淮文化又称楚汉文化,具有典型的英雄主义色彩。不论是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还是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都体现了雄视古今、开创一代的精神。开创精神是徐淮文化的特色,也是对江苏文化精神的最大贡献。
维扬文化因大运河文化的兴起,自隋唐起就渐执天下商贾文化之牛耳。维扬文化在经济上的“争先”之势后来也深刻影响了苏东海洋文化。近代以来,西方海洋文明与中国传统大陆文明发生激烈碰撞,苏东海洋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变革,对近代江苏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大区域文化或在政治、或在经济、或在历史、或在人文,都各具典型的争先意识与创新精神。争先与创新的变革精神是江苏文化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江苏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动力。“敢为天下先”必须要有“争先”意识,要“争先”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驱动力。所以,“争先”与“创新”的变革精神是江苏文化精神的出发点。
领天下风气之先,“领先”、“创业”变革实绩的递进
江苏文化因“创业”而“领先”,又因“领先”而“创大业”的变革实绩,重要的是源于江苏独特资源优势。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江苏平原面积占68%,水域面积占17%,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从人文资源角度看,在交通方面,江苏居南北要冲,自古以来陆路、水路交通极为发达,漕运与海运更一度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核心运输方式。在商业方面,建业(南京)、京口(镇江)、吴郡(苏州)、广陵(扬州)等城市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就成为了贸易重镇。在历史文化方面,获评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居全国之首,苏州古典园林与明皇家陵寝明孝陵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学术文化大师辈出,在教育方面,江苏自古重文重教。在技术方面,江苏人勤奋善思,在水利、纺织、造船、冶炼、陶瓷等诸多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正是有了以上优势,创业的成功几率大大增强,创业精神倍受推崇,江苏文化“领先发展”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发展永无止境,领先永远都只是暂时的领先,都只是过程中的领先。“领先”与“创业”的变革实绩既是江苏文化精神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加油站”。
能为天下先、当为天下先,“率先”、“创优”变革能力与垂范意识的发展
江苏文化具有“率先”、“创优”的变革能力与垂范意识,根源在于江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智者文化,其“率先”精神以独具的历史眼光与深厚的文化储备,每在历史发展关键节点上都能获得先机,在创业过程中落脚在创优的制高点上,从而对一个时代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经出现过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江苏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变革的中心与桥头堡。第一次大发展在明清之际。江苏民营纺织手工业发展迅猛,催生了商品贸易的大发展。第二次大发展在近代,洋务运动获得的第一批实绩是在江苏成立金陵机器制造局、苏州洋炮局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随后,南通张謇、无锡荣氏兄弟、无锡薛氏父子等纷纷倡导实业救国,开启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期。
每当面临大的发展机遇,江苏的创业者总能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江苏文化的“率先”精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于江苏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对现世的信心、情怀与抱负。
因为有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有领天下风气之先的发展实践,所以才有“两个率先”的使命与抱负!因为有创新、争先的发展基点,有创业、领先的发展中继,所以才有创优、率先的理想与信念!正是“创新、创业、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构成了江苏精神的核心价值,成就了江苏文化“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俗而雅正 美而平实
贺云翱
“三创三先”作为新时期江苏精神,从战略高度概括总结、提升了江苏人民的创造力、发展力、影响力,对当代和未来的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指导、引领和激励作用。同时,具有好记、易懂、可以广泛传诵、人人皆可理解和运用的实践性特征。
“三创三先”在表述上以“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两句十二字架构,上句首字和下句尾字均为同字同声,前后对称,结构平衡,更似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具有高度的韵律美、均衡美、和谐美,让人琅琅上口,过目不忘。其上联“三创”以同字同声开头,以不同的字缀合,构成三个不同内涵的双字词组,整体表达上具有顺次递进更上层楼的涵意和美感:先讲求“创业”,只有人人具有“创业”之志和“创业”之举,一个地区才有平稳发展的牢固基础;继之以“创新”,则比“创业”提升了一层要求,科技优先、人才第一、创新驱动确已成为江苏的现实要求和发展优势;再为“创优”,即在“创新”的前提下讲究“创优”,最终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目标和态势,形成江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下联“三先”与上联构词上正好相反,它以不同的字为词头,以相同的字收尾,表述上三词相续,层累叠加,简洁激越,韵律上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冲击力。“争先”以平声起,显示江苏人民面向国内外“争先发展”的从容与勇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必须要具备强烈的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不甘人后,善于创业,“争先”既针对每个个体,也是就江苏全局而言,对群众和干部都有激励作用;“领先”续以上声,反映的是江苏人民一贯的努力与进取的品格,“领先发展”是江苏的责任,也是江苏的潜力和优势的实践表达;“率先”收以去声,展现出江苏响应中央号召而率先发展、乐于奉献的决心与意志。平、上、去三种声调巧妙搭配,又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意境,进而可以产生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江苏既是文化底蕴深厚,又极具现代发展意识,“江苏精神”要成为全民共识和行动纲领,必讲求最广泛的认同和参与,以“三创三先”为江苏精神,积极昂扬,富有江苏地域传统特色,对江苏人民而言十分容易理解和运用,因为在江苏历史上诞生过许多平白而隽永的励志精神,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无不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它们与新时代的“三创三先”精神共同构成了江苏地域精神的文明长河。“三创三先”在尊重和传承江苏地域精神的基础上,还兼顾到社会不同阶层及其不同的目标诉求,更契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苏人民的期望与要求,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江苏精神”的提出和传播,必能为江苏贯彻“六个注重”、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江苏发展史上写下宝贵的篇章。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附:《新华日报》专题报道:
“三创三先”,江苏发展之魂
——新时期江苏精神诞生记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委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由“三创”深化拓展为“三创三先”。
为何要对新时期江苏精神加以丰富、拓展和提升?这12个字怎样从海量的征集意见中脱颖而出?它代表了什么含义?本报记者全程跟进征集的整个过程,为您揭示新时期江苏精神的诞生历程。
“海选”收到6300多条应征稿件
4月2日,省、市各主要媒体刊发新闻:即日起,省征集小组在全省范围公开征集拓展提炼新时期江苏精神表述。
征集小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此举是省委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个注重”的重要指示,特别是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推进“两个率先”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物质建设进程,也是一个思想建设进程;不仅应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而且应该塑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江苏精神”。罗志军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报告中特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大地上正是有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进入新时期,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既要继承好、弘扬好,又要不断地加以丰富、拓展和提升,铸造出新时期江苏精神。
新闻媒体快速行动、报台网联动,《新华日报》开辟专栏推出评论、中国江苏网开设征集网页、江苏手机报开通信息接受平台。全省上下、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自发投稿占总数90%以上,一些来稿以家庭、部门为单位酝酿报送。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住在福利院的离休老干部何健男看到征集消息后,深思苦虑至凌晨三点,专函报送省委主要领导。首轮征集短短15天内,收到各类稿件6300多条,其中省内占85%,外省占15%。
应征稿件有专题报告,有网评文章,有长篇信函。一些稿件不仅提出了简约凝练的概括表述,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论证。
征集小组对征集稿件认真分类归纳梳理,电脑软件检索显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主要有:创新创业、率先领先、崇文重教、开拓奋进、开明开放等。其中,“创新”893次,“率先争先领先”561次,“开明开放”509次,“创优”466次,“创业”453次,“崇文重教”296次。经过筛选,从6300多条中初选500条,从500条中遴选200条,从200条中精选50条,为专家论证提供了基础。
层层遴选 分析论证
在初步归纳整理50条的基础上,征集小组组织省社科联、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10多位专家学者,集中时间反复分析论证。
经过深入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新时期江苏精神是江苏发展之魂,是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引领旗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深入拓展新时期江苏精神,要集中体现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总要求。具体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必须”: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特征和风貌,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必须体现我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战略内涵,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必须体现江苏优秀文化核心价值,涵括区域精神内涵,具有继承性标志性;必须体现大众化,具有好记易懂的通俗性传播性。
按照上述原则,专家们反复推敲征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句,对重点条目深入研究和归纳提炼,最终初步选出10条表述。这10条表述有的是依托“三创”精神拓展提升,有的是根据江苏优秀历史文化归纳整合,有的是紧扣江苏“两个率先”发展要求概括提炼。
从8月初开始,组织了第二轮征集,主要是征求对初选10条表述的意见。省主要媒体和省辖市媒体同步发布,10条表述排序不分先后。中国江苏网增设专栏,开通网络投票,设置网民留言版。还专门发函征求10位先进典型、10位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10位乡镇书记、10位街道书记、10位企业和高校负责人以及部分老同志老领导意见。
看人民日报关键是要看写作者的态度,比如一件事情人民日报的社论如果是对其批判的,估计最近可能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治理,只不过出台时间的的问题。政府每出台相应的政策都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作为官方媒体,他们的报道一般是对一个问题的政策出台做好铺垫工作。例如新华社在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连发6篇评论 痛批过高地价高房价,随后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通知中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