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强 男,1969年出生,汉族,山东滨州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现为聊城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王一川教授,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从周星教授进行影视艺术学方向博士后研究。2005年任职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师至今。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大众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任职中华美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天津写作协会副秘书长;明道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国大学语文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天津美学学会会员;南开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主讲教师;北京师大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主讲教师。曾任《语文报·大学语文专版》执行主编、《中国图书评论》学术现场与读书一问栏目主持人; 1. 《历史的诗学对话》,《文艺研究》2004年6月(《文学新书评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私人媒介”与大众文化的转型与裂变》,《文艺研究》2007年5月;3. 《作为文人镜像的现代韵白——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分析》,《文艺争鸣》2004年2月;4. 《“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5. 《现代性诗学中的文化体验》,《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2月;6. 《先锋命名的历史语境透视》,《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4月;7. 《书写概念的产生及其意义》,《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9);8. 《语言拯救记忆》,《福建论坛》2001年6月;9. 《重写20世纪: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与文体形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3)10. 《小说如文》 《文学与文化》第8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11. 《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 《从文化认同到奇俗异观:新民俗舞蹈及其他》 《艺术评论》2009年第8期;14. 《生产“大众”》,《中国美学年鉴》2005,河南人民出版社;15. 《网路时代的私人生活》,《文景》2005年7月;16. 《博客与大众的自我生产》,《文景》2005年10月;17. 《汉语的无纸写作时代》,《艺术广角》2001年4月;18. 《孙颖舞蹈:静悄悄的美学革命》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4月;19. 《博客与知识份子的网路生存》 《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20. 《寻绎思想境遇的关键时刻》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1期;21. 《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汪晖访谈录》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3期;22. 《诗话哲学与历史批判》(会议发言稿)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8期。23. 《神话、想像与地理》(对话)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09期。24. 《从纯审美到泛审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月(《哲学年鉴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6. 《话语分裂与文人自我的生成》,《文化与诗学》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7. 《山寨文化的消费想象》, 《人民论坛》2008年2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09.2);28. 《“网络知情权”,一场虚幻的狂欢?》 《人民论坛 》2009年第3期上;29. 《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 《人民论坛 》2009年第2期下30. 《误读中国与形象重塑》 《人民论坛 》2009年第4期下;31. 《对“利”的合理追求值得肯定》 《人民论坛》2009年5月上;32. 《“注水现象”的另类解读》 《人民论坛》2009年5月上;33. 《热捧专家与管理危机》 《人民论坛》2009年第12期;34. 《“媒介调查”与社会良心》 《人民论坛》2009年第15期;35. 《公民问责与政治信赖》 《人民论坛》2009年第18期;36. 《网络广场的非理性缺陷》 《人民论坛》2009年第16期;37. 《媒体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生产》 《人民论坛》2009年第25期;38. 《从新闻奥巴马到电影奥巴马》, 《人民论坛》2009年第29期;39. 《“强大弱势群体”的“被”后焦虑》 《人民论坛》2009年第19期;40. 《学术轻飘飘 思想夜深沉》,《江淮晨报·合肥客》2010.04;41. 《后情感时代的文化表情》,《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7月;42. 《德勒兹、鲁赛尔乃至陈冠希,大众文化还能造神吗?》,《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5月;43. 《道德在左 情感在右——谈王小帅电影<左右>》,《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4月;44. 《媒介改变社会 改变生活》,《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45. 《在媒介裂缝中走失》,《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3期。46. 《图像 一种改变世界的方式》,《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1期。47. 《李安的文化诡计》,《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2期。48. 《电视广场里的“吵女”》,《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8期。49. 《“国家主义”之后的梦想成真》,《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10期。50. 《中国大片的视觉殖民时代》,《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天涯》2007年第3期)。51. 《文的教育与文的阐释》,《母语·文章·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2. 《汉语的四类修辞形态》,《母语·文章·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3. 《简论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4月;54. 《小沈阳:埋葬了文化小品时代》 《东方早报》2009年4月28日;55. 《青春文化高开青年文化低走》 《东方早报》2009年5月4日;56. 《建国大业 一场后现代视觉旅游》 《东方早报》2009年9月21日;57. 《蜗居与大型资本的两种面孔》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1日;58. 《“30秒中国”背后的文化战略转型》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02日;59. 《三枪:张艺谋诱惑机制中的傻乐至死》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6日;60. 《反故事:田苏菲的神话》 《文学报》2009年4月9日;61. 《新官场小说的市侩主义》 《文学报》2009年11月19日;62. 《“恶搞”流行:新旧媒体冲突的结果?》 《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11月;63. 《身体的诗意栖居》 《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24日;64. 《2008长篇小说推荐》,《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65. 《点评2009高考作文》,《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66. 《新语文:拒绝还是接受》,《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8日第7版;67. 《写点儿小感觉》,《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1期;68. 《王小波的坏》,《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1期;69. 《文学语言不一定要准确》,《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2期;70. 《来点儿陌生化》,《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2期;71. 《文章是想象》,《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3期;72. 《一首诗的形象解读》,《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3期;73. 《写有意味的语言》,《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4期;74. 《媒介时代,汉语怎幺了?》,《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8年第2期;75. 《饿不死的杂种》,《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1期;76. 《小团圆的热销与文学阅读的退化》,《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12期;77. 《什刹海:现代北京的古典传奇》,《环球旅游》2006年第9期;78. 《20年前的那些爱情》,《学汉语》2004年;79. 《〈雷雨〉叙事策略的修辞论阐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月;80. 《想像先锋》,《艺术广角》2001年1月;81. 《民族认同的狂想与英雄神话的升腾》,《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2001年2月;82. 《英雄叙事及其终结》,《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3. 《先锋:我们对它期待什么》,《山花》2001年2月;84. 《自我焦虑的修辞术》,《大舞台》1998年6月;85. 《经典话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6月;86. 《历史的叙事化与叙事的历史化:杰姆逊的诗学建构》,《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3月;87. 《雷雨的叙事策略》,《西北论坛》1998年1期;88. 《百年一金庸》,《滨州日报》1992年9月5日;89. 《武功描写的审美内涵及社会情绪渗透》,《滨州师专学报》1992年3期;90. 《试论新派武侠小说哲理型的武功描写》,《滨州师专学报》1994年1期;91. 《建设现代化校园语言环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滨州师专学报》1996年3期;92. 《英雄叙事诗的历史性终结》,《昌吉师专学报》1999年4月;93. 《审美系列课程的设置及其意义》,《中国学校教育研究》,论文集,法制出版社1998年;94. 《作者是怎么死的》,《滨州师专学报》2000年3月;95. 《告别英雄》,《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96. 《试论作者死亡》,《唐山师专学报》2000年2月;97. 《政治化趋势下的高校薪改》,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期)98. 《电影贺岁化与“傻乐时代”的文化消费》,《东方早报》2010.1.2599. 《天天春晚:是悲是喜?》,《东方早报》2010.2.05100. 《中国的“青春期烦恼”——焦虑背后的中国社会变局》,《人民论坛》(总280期),2010年1月(下);101. 《“80后”集体焦虑是社会转型的代价》,《东方早报》2010.3.19.102. 《3D时代的新视觉霸权》,《东方早报》2010.3.30.103. 《何处安放赵本山的“慈悲”》,《东方早报》2010.4.14.104. 《尊严的逻辑》,《人民论坛》2010年第10期;105 《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天津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1全文转载,《新华文摘》、《高校文科文摘》摘要转载);106. 《官员问责的更深层面》,《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107. 《国强民窘为何愈演愈烈》,《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110. 《诱惑机制下电影的奇观化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8日;111. 《3D大片时代的新视觉霸权》,《艺术广角》2010年第3期;112. 《段子文化中的政治心理》,《人民论坛 》2010年第18期;113. 《唐山大地震:灾难叙事下的泡沫情感》,《东方早报》2010年7月26日;115. 《“追风族”的集体焦虑症》,《人民论坛 》2010年第22期;116. 《导演们为何偏执于“清纯”》,《东方早报》2010年08月13日;117. 《老男孩与理想承诺的落空》,《东方早报》2010年11月16日;121. 《利益性政治与公益型政府》,《凤凰周刊》2011年12月,第35期;122. 《信赖透支背后的危机》, 《凤凰周刊》2011年12月,第36期;123. 《从现实主义到傻乐主义》, 《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124. 《赵本山的现实世界》, 《中国报道》2010年第12期;12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子弹在飞》, 《东方早报》2010年12月20日;126. 《普通人生命经验的鲜活表达》, 《辽宁日报》2010年12月17日;127. 《“凝视”塑造的“凝视者”》, 《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2期;128. 《期待专家型社会》,《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129. 《赵本山的“俗人控”》,《东方早报》2011年2月9日;130. 《“小清新”敌对“小资”》,《南方周末》2011年4月21日;131. 《恐慌闹剧与断裂的沟通体制》,《人民论坛 》2011年第10期;132. 《穿越剧 年轻人的情感旅游》,《东方早报》2011年4月25日;133. 《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21世纪长篇小说的五种文体图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134. 《景观化的中国》,《文艺研究》2011年第4期;135. 《高速路口的政治隐喻》,《人民论坛》2011年第13期;136. 《从娱乐到傻乐——漫谈中国大众文化》,《天一讲堂.2010》,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3月; 1.《我点击我存在:网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2.《你酷我评:英雄流言》,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年。3.《定格:世界名着经典人物志》(与人合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3月。4.《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5.《汉语形象中的现代文人自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参编教材1. 《美学与美育》(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8万字,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2. 《大众文化导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担任第四章撰写,共计2万字。高教出版社(北京),2004年。3. 《美学教程》(复旦博学 21世纪重点教材)担任第7章共计2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 《文学概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试点教材),担任第二(部分)、三、四章的撰写,共计8万字。王一川教授主编,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已完成项目: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九十年代媒体与文学》(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负责人(省部级项目)。自筹资金,已完成。2.《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TJYW06-2-003),天津市十一五规划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文学中的汉语形象》(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课题(文人文学中的汉语形象)负责人(省部级重点项目)。赞助资金2万元,已完成。4.《白话文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南开大学青年项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5.《白话文与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南开大学文科创新基金,3年,主持人;已完成。6.《审美课程的设置》,滨州师专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2千元,已完成。7.《金庸小说修辞论阐释》,滨州师专青年项目,主持人(市级项目)。赞助资金3千元,已完成。进行中项目:《新世纪长篇小说现实主义文体变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1047),3年,主持人。
如果A是分块对角矩阵,则分别对每个分块矩阵求逆就行了。如果分块矩阵不是分块对角矩阵,求逆则比较麻烦,一般按普通矩阵求逆就行了。
但是矩阵的逆的存在是有前提的,矩阵的行列式必须不等于零。你问题中的矩阵的行列式为零,所以逆矩阵不存在。
贾探春
贾府里的三小姐探春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她最出色的表演是在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她无所畏惧,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打了王保善家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决断果敢的气概。
《红楼梦曲》里写道:(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说明了她后来是离家远别了,后四十回续书写她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但据曹雪芹的初衷,她可能是嫁给了一个王子,成为王妃。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签上写道“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
成。大喜,大喜”这些看似是玩笑话,但也可能是条伏线。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和习惯“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又根据舒四爷所见《乾隆五十五,六年间钞本》说《红楼梦》里“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参阅舒批《随园诗话》),或者早期抄本确有探春嫁为王妃的情节安排。无论那一种说法,总之探春最后是远走高飞了。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贾探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是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为赵姨娘所生,与贾环同母。她也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为人精明能干,从十二钗的判词中推断最终远嫁他方。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注释]
这一首是写贾探春的。
1.自——本。精明,程已本误作“清明”,与第三句头两个字重复。小说中说“探春精细处不让风姐”(第五十五回),又写她想有一番作为。
2.“生于”句——说探春终于志向未遂,才能无从施展,是因为这个封建大家庭已到了末世的缘故。脂批:“感叹句,自寓。”意思是说有作者身世感慨在。
3.“清明”二句——清明节江边涕泪相送,当是说家人送探春出海远嫁。册子上所画的船中女子即探春。原稿大概有一段描写送别悲切的文字,现在所见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这个情节而且把“涕送”改为“涕泣”,一字之差,把送别改为望家了。画中的放风筝是象征有去无回,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第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迷—— 风筝。)所以 ,放风筝的“放”不是“放起来”而是“放走”的意思,小说特地描写过放走风筝(说是放走病根儿)的情节,则画中放走风筝的“两个人”,当就是后来遣探春远嫁的设谋者,但不能落实,有可能是对投向王夫人怀抱、不承认自己生母的探春怀恨记仇的赵姨娘和贾环。“千里东风一梦遥”,也是说天长路远,梦魂难度,不能与家人相见,与我们现在读到的探春嫁后又回娘家探亲不同。
探春的红楼梦曲
分 骨 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赵姨娘作为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上”“下”的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这是探春发自肺腑的一段话。“我早必走了”一句,正好说明周围的人在心里是用庶出———低下的眼光来看她,这样的环境实在是呆不下去!“我但凡是个男的”正好说出她是个女的而且又是庶出的无可奈何的悲哀。“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正是说明了此时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低下,但又无法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哀伤。所以探春说完了这话后,“不禁滚下泪来”( 第五十五回) 。
以上论述说明了在那宗法制度的社会里,人们是用庶出———低下的眼光来看探春的,由此形成了探春内心的隐痛。
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探春作为一个女性,就必然要遵循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模式。诸如“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 女子须自甘于“卑、弱”,“苟不甘于卑而欲自尊,不伏于弱而欲自强,则犯义而非正矣。”。宋明以来更是大力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
然而,探春是一个天性好强之人,她自信不比男子逊色:“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第三十七回)大观园的诗社就是她发起的,五十六回的兴利除弊让人看到了她的精明强干。另外居室“秋爽斋”的陈设也显出探春爽朗,胸襟不凡的性情。因此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言其“才自精明志自高”。很明显,探春的个性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模式格格不入。只因身为女性,就要受社会的限制,“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更不要说“立一番事业”了。这是探春背负的第一重的尴尬,也是悲剧的开始。
2、 探春又是庶出,受到家庭宗法观念的歧视,就是在家庭这个范围也不能尽情施展她的才志,宗法家庭对庶出的限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束缚着她。“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封建社会,使探春处于尴尬不利的境地:一方面她是主子姑娘,享有封建贵族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她又是“姨娘姑娘”、为世俗所轻,而且大家从言行上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及她是庶出的姑娘。
正如兴儿向尤氏姊妹夸赞探春之后所说:“可惜不是太太养的。”凤姐在连夸探春三个“好”之后,也颇为惋惜地说:“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太太肚子里。”她对平儿说:“将来攀亲,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为庶出不要的。” “庶出”直接影响的是她将来的婚姻,迎春就是个例子;而且也影响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虽为贵族,却平空比被人低了一截。以她的个性这一点是无法忍受的。
“庶出”已经成为一块治不好、挖不掉的心病,也使她形成一种独特的心态:尽力向贾政、王夫人一边靠,也竭力离赵姨娘远些,最好让别人忘记自己是姨娘所生,只知道她是“主子姑娘”。然而,她不但无法改变“庶出”这个事实,而且她的生母赵姨娘偏偏又是一个自轻自贱,为众人所不齿的人物;胞弟贾环更是猥琐不堪,处处遭人嫌弃。每每总是惹是生非,就算大家嘴上不说探春的什么,可难保心里不知都嘲笑了她多少回了?因而,探春就处于一种更难堪的地步。远离生母根本就斩断与之荣辱与共的必然联系?探春左右不了前者,摆脱不了后者,这是她背负的第二重尴尬。
3、 探春可以反抗命运,但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事实毕竟是事实,庶出的低下一直是探春一生拂不去的阴影和埋藏在心底的隐痛,由此就引起她的自卑感。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她的自卑是和失望如影随形的。探春实际上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 母爱,她在情感上有着寒冷感。当平儿在她面前说了句:“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仅仅是这一句略带感情的话,就使她一反平日英爽刚毅的风度,突然变得十分委婉温情,“不但没了气”,“又伤心起来”,并说“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哪里还有好处去待人?”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在探春的心里,她早就觉得自己是唯一没有受到爱和温情的人。“与其说她的自卑和失望是形影相随的,不如说她的自卑是在失望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这就使得整个探春的形象笼罩在一声沉重的叹息之中。”
自卑中的反抗 1“ 由于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2)建立优越感,获得心理补偿,是消解自卑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是探春走出自卑困境的最初的尝试。
探春代理凤姐管理家务,她自知人微言轻,故而一开始便“ 发威动怒”, “ 找几件利害事与有体面的人开例作法子”,以树立威权。即使是在一些小事上,探春也极力显示出自己的威严。如盥沐: “ 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那捧盆的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连颇有身份和实权的平儿也屈身服侍, “ 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再如她进餐: “ 只觉里面鸦雀无声,并不闻碗箸之声。”( 第五十五回)一次,探春专心于下棋,回事的管家林之孝家的不敢打扰,只得“ 站了半天”( 第六十二回),可见其“ 气象严厉”。探春“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架于他人之上”,正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有需要“ 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3)。
其实探春的这些行为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只因心里那份自卑存在,她只有在表面的言语,行动上表现出优越感,才能平衡她的心。因为心中有那份不平的怨气,所以她不可能象迎春那样——丫头婆子们闹翻了天,她也不出言喝止,尚自拿着《太上感应篇》置身事外。她要反抗,而以一人之力对付整个等级森严的制度,无疑是飞蛾扑火。
2、 她深深自卑的外化也表现为刻意保持的强烈的自尊。最能体现探春强烈维护自身尊严的,莫过于“抄检大观园”一回——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统治者最露凶残、最显横暴、危害最烈的一次行动,它完全撕去了“诗礼簪缨”贵族之家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像一头发疯的母兽,在自己的窝里任意啮咬。在大观园居住的众多姑娘(除宝钗因“亲戚情面”之外)连同贾家一族的命根子宝玉的居所及使役的丫鬟婆子,无一不被“抄检”。面对受邢、王二夫人指使有恃无恐凶相毕露的一班豪奴恶仆,一贯乖张的宝玉不敢抗拒,向来小性的黛玉缄口不言,唯有探春表现了坚决的不合作态度,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并给了执行抄检的首恶王善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说实话,我看《红楼梦》的时候感到心里很压抑,当看到探春的那一耳光时心中的郁闷之气才得以疏散,真是大快人心。我们看到她率领众丫鬟“ 秉烛开门而待”, 秋爽斋中满布着仿佛可以点燃得起来的怒气, 正在一触即发的等待着前来搜查的人们。惯于颐指气使的凤姐, 在这个少女的威凌之下, 也完全失去了她特有的机灵泼辣, 只有唯唯诺诺、连声赔笑的份儿。可是那个挑起一场风波的始作俑者、陷害晴雯的引火人——王善保家的,偏不相信,“一个姑娘家就会这么厉害起来, 况且又是庶出的”;于是“ 乘势作脸”,竟然“当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的笑道:‘连姑娘的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甚么’”。面对这种放肆的带有侮辱性的搜身, 不可轻侮的探春岂肯罢休? 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想好, 就听得“啪”的一声, 王家的脸上早已着了探春一巴掌。这响亮的一掌, 是为人所不敢为的一掌, 更是伸张正义大快人心的一掌。
这场斗争中, 探春因她的庶出身份也使她置身于被侮辱于被损害的群体之中。且不说探春关于封建家族“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的洞彻之见,也不说“渐渐的来了”“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的政治预言,只看她在抄检过程中的忧愤绝望、激烈狂怒,就可以体察探春对家族体统和自身尊严的视之重,护之切,忧之深,虑之远。探春忧愤,因为她亲眼看到了家族“自杀自灭”的开始;探春狂怒,因为往日的奴才也敢凑上前来轻慢“主子姑娘”。那一记响亮的耳光,既是对抄检行动的无声抗议,也是对蔑视探春、认为“又是庶出,他敢怎的”的豪奴的当头一棒!这一记耳光,响彻大观园,震惊荣宁二府。打在王善宝家的脸上,未必不痛在贾府统治者心里。刚强的探春,“素日平和恬淡”的探春,以这样看似“过激”的方式,发出了自己抗议的呼喊,表达了对家族当权者“自杀自灭”愚蠢行为的强烈的不满!也维护了自身不容侵犯的尊严!
3、 自卑的反面是自信,反抗自卑往往也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而成为一种坚定的自信。正如探春《簪菊》诗所言,“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第三十八回),强大的自信支撑起了探春傲岸不群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樊篱。大观园里的第一个诗社是她发起的。大观园内的女儿们大多不是老宗祖所说“认得几个字罢了”,他们大都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有学向,有才华,可是为什么只有这位三小姐组织发起诗社呢?可见这“才”是无人可比的,也是别人不曾有的。
她关心家族命运,深知贾府积弊。因此,当她理家时,便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 兴利除宿弊”,表现出非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魄力,真真是“脂粉队里的英雄”。
第五十五回开始,写凤姐有疾,“不能理事”。而王夫人不愿多管,“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协理”。只是考虑到李纨“尚德不尚才”,有可能“逞纵了下人”,才又“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并且明言:等“凤姐将养好了,仍交给他”。探春上任之后,立即显示出她的勤勉、办事能力和原则性。此文在此不做详述。我们来看探春趁协理之机做得改革:一是蠲免重叠费用,节流开支。二是对园子实行“承包”,开源增收。“承包”的想法是手赖大家花园管理的启示来的。李纨对“承包制”作了简赅的概括:“省钱事小,园子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探春的这一新举措的效果良好,承包人在任务的逼迫、利益的驱动下,整个荣府及大观园自然地得到了维护和保管,根本不用主子操心,可谓达到了‘无为而治’。正是探春革除弊端,依理治理,以利驱人,在贾母等要人都不在家时,致使荣府的秩序一片井然,各级奴才都不令而行,尽职尽责。回目上,曹雪芹题的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个“敏”字,赐予了她无比的智慧。
对赵姨娘的态度 虽然赵姨娘是探春自卑的根由,可我认为,“儿不嫌母丑”,探春对赵姨娘不是冷酷无情的,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生母的无奈。
赵姨娘是贾政侍妾,虽生有一儿一女,但在贾府地位仍“极低贱,甚至比未嫁的丫头及年老的用人还差一段”。“子以母贵”,生母赵姨娘的这种卑贱身份却不免让探春难堪。加之赵姨娘不能安分守己,“ 每生诽谤”,使探春在王夫人跟前也常受到她的牵累(第五十六回)。在探春管家的时候,赵姨娘去闹。在赵姨娘刚去的时候,探春是“马上让座,叫姨娘慢慢说,谁欺负了姨娘,我给你做主”,可是没想到赵姨娘说竟然是自己给她没脸,大闹一场。所以在赵姨娘不厌其烦地重复“你是我生的……你是我养的”的时候,探春才不得不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刚升了官……”,来叫着姨娘闭嘴,也好少出丑叫人家笑话。
每每和赵姨娘的冲突都会深深触痛了探春敏感的神经。她的心情应该是“恨铁不成钢”吧,这种心情应该是父母用在子女上,可是在探春和赵姨娘这里,正好反过来,从探春的话里可以看出她对着姨娘的希望“你看看人家周姨娘,安安分分的,谁还能小欺负看了她?姨娘你怎么就不能收敛点,只有首先多多自重,人家才会尊重你啊。”在探春心里,不希望着姨娘做到多么贤惠,只要和周姨娘那样不生事就不错了,可惜连这么小的要求赵姨娘都做不到。探春只有一次次的失望。
探春也是真心关心赵姨娘的。从赵姨娘和芳官等小丫头子打架来说,园子里的婆子丫鬟哪个不是看热闹的?有谁去真心劝解?也就只有探春是真心着急,真心去劝架罢了。“何苦不自尊重?大吆小喝,也失了体统。”从探春那失望又急切尴尬痛苦的话里,我们看到了探春的无奈。每次看到这里,想着探春的“我自己一个女孩家还没人疼没人顾的,哪又有力量去疼 别人……”我想,其实探春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赵姨娘即使去抗争,也要用正派用有尊严的方法。她的内心是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亲娘的。可赵姨娘总是不争气,经常弄到“人嫌狗不待见”的地步,探春也只有陪着尴尬了。
探春对赵姨娘的感情这点在电视版的探春远嫁那集表现的很明显,探春向赵泪别,说明骨肉亲情毕竟还有的。探春的一些“过激”行为只能说是一时气愤所致。生母毕竟和自己骨肉相连,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形象的意义 探,叹也。如果探春生到现代,事业一定会很成功。可偏偏生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使她从出生就带了致命伤——庶出的女儿。即便有才,可那个社会需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生的尴尬,活着更尴尬。而她却又不甘心,偏偏要争一争,弄得自己“没人疼没人顾”,或许就是叔本华所说的人生即痛苦。人只要有所求,痛苦就不可避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可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探春以自己的方式向众人表现出一个“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红玫瑰”。刺多只因太多不平,刺也只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探春,只不过限制、束缚乃至埋没的地点、时间、条件不相同。人与生存的环境始终是对矛盾。我想探春形象之所以有生命力,秘密就在这里。只要这种矛盾存在,探春形象的意义就存在。
开放分类:
文学、红学、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红楼人物
参考资料:
1.《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雪芹、高鹗著 1990年8月第1版
2.《《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彭知辉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9月第4卷第3期
3.《管家有术,补天无力——贾探春理家改制片论》 孙洪军 刘玉梅
4.《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6月第6卷第2期
5.《“都是些阴微鄙贱的见识” ——论赵姨娘》 李希凡 李 萌
6.《红楼梦学刊·二○○五年第六辑》
7.(1)出自《自卑与超越——探春心理剖析》 梅桐生 《贵州文史丛刊》 第57-58页
8.(2)(3)出自《超越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76、74页
9.《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