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台湾历史研究杂志

2023-12-10 22: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台湾历史研究杂志

在台湾学术界代表史学研究最高水准的刊物,一般认为是“中央研究院”创办于1933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季刊)与创办于1971年的《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年刊)。就台湾高校而言,堪与匹敌的当推五所大学主办的五大历史学报台湾大学的《历史学报》、台师大历史所的《历史学报》、东海大学历史所《历史学报》、成功大学的《历史学报》、政治大学历史所的《历史学报》。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主办的《史学汇刊》也堪称质量不低。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高校历史系出版的学生刊物如《史原》、《史绎》(台湾大学)、《史学会刊》(台师大)、《史化》(淡江大学)、《史苑》(辅仁大学)等,都曾在高校历史研究学术园地扮演过活跃角色。

研究台湾历史最著名的人是谁,还有其著作?

二楼也请看清楼主的提问,其中包括现今台湾现状研究的。
目前研究台湾历史最著名的人当首推曹永和先生。

曹永和先生(现已七十六岁),台北市人。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曹教授精研早期台湾史,尤其是荷郑时代,学界公认为该领域之泰斗。《台湾早期历史研究》乃曹氏长年浸淫所凝聚之结晶,是台湾史之经典作品。书中之各篇论文展现独到之见解或新发现,照亮不少历史盲点;考证尤称细致,旁征博引中外资料;立论亦严谨客观,不妄下断言,深具史家风范。曹教授博览群书,见野宽广,故能将台湾史置于东亚史甚或世界史的范畴做整体观,乃一兼能见木又见林之大学者,诚难能可贵。
曹教授精多种语文,除中、日文外,亦通英、荷文,故学术资源丰富,以「活的百科全书」驰名台湾史界,并广受国际学术界之重视。他经常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不仅个人名闻国际学坛,亦大裨台湾史在国际上之声誉。被评定为第十九届吴三连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历史学类得奖人。
曹永和先生是最资深的台湾史研究者之一,在历史学的领域中,有其卓然超群的地位。他的研究范畴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台湾研究」,举凡与台湾开发、发展有关的,包括与中国大陆、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曹永和都予以关注,且都有精辟的研究成果。
在曹永和五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发表过数以百计的研究作品,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有「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及「胡椒贸易在东亚」,可说是他的代表作。「胡椒贸易在东亚」是台湾史学界首次在著名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的作品,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则以明郑的台湾开发为主要研究课题。

著作目录:
期刊论文
1.1941.12,〈士林古碑〉,《民俗台湾》1卷6期,页20-22。
2.1941.12,〈士林传说〉,《民俗台湾》1卷6期,页24-25。
3.1941.12,〈士林寺庙志〉,《民俗台湾》1卷6期,页36-41。
4.1941.12,〈士林听书〉,《民俗台湾》1卷6期,页44-45。
5.942.6,〈民俗采访会-大龙峒三题〉,《民俗台湾》2卷6号,页45。
6.1951.12,〈士林的传说〉,《台湾风物》1卷1期,页24-25。
7.1954.5,〈士林古碑〉,《台湾风物》4卷5期,页29-36。
8.1956.12,“Incunabula in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7期,页1-4。
9.1961.3,〈从荷兰文献谈郑成功之研究〉,《台湾文献》12卷1期,页1-14。
10.1962.6,〈欧洲古图上的台湾〉,《台湾文献》1期,页1-66。
11.1963.4,〈早期台湾的开发与经营〉,《台北文献》3期,页1-51。
12.Ts'ao, Yung-ho, 1967, “The Acceptan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China: A Brief Observation in the Case of Taiwan,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Its Inter-relation in the Settlement of Chinese in Taiwan,”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vol. 6, nos. 1~4, March, 1967, pp. 52~72.
13.1972.6,〈台大图书馆所藏最早西洋刊本——一四七九年刊博物志〉,《图书馆学刊》2期,页121-125。
14.1975.12,〈清季在台湾之自强运动——沈葆桢之政绩〉,《中华文化复兴月刊》8卷12期,页17-24。
15.1976.3,〈荷据时期台湾开发史略〉,《台湾文献》26卷4期、27卷1期合刊,页213-223。
16.1978.3,〈台湾荷据时代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台湾风物》28卷1期,页18-39。
17.1985.5,〈台湾早期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与言》23卷1期,页3-17。
18.1988.12,〈有关日本长崎华商「泰益号」文书与台湾商界的关系〉,《史联杂志》13期,页1-15。
19.1990.6,〈台湾史研究的另一途径——「台湾岛史」概念〉,《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15期,页7-9。
20.1993.11,〈台湾史的研究〉,《台湾研究通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台湾研究室,页20-23。
21.1995.5,〈简介维也纳国立图书馆所藏荷兰时代台湾古地图〉,《台湾史料研究》9号,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页133-154。
22.Ts'ao, Yung-ho, 1997, “Taiwan as an Entrept in East Asi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tinerario, Vol. XXI (1997), No.3, (Leiden, 1998), pp.94-114.
23.1998.9,〈十七世纪作为东亚转运站的台湾〉,《台湾风物》48卷3期,页91-116。
24.1998.10,〈多族群的台湾岛史〉,《历史月刊》129期,页93-95。

其他著作请参考:

赖瑞和的学术论著

1.经审查的论文(仅列2002年以后发表者)1. 〈唐「望秩」类官员与唐文官类型〉,《唐研究》,第16卷,2010年12月,页373-401。〔此为唐史学界排名第一的学术期刊,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主编,有严谨的匿名审稿制度〕2. 〈小说的正史化﹕以《新唐书‧吴保安传》为例〉,《唐史论丛》,第11辑(2009 年2月),页 343-355。3. 〈论唐代的检校郎官〉,《唐史论丛》,第10辑(2008年2月),页 106-119。4. 〈论唐代的州县「摄」官〉,《唐史论丛》,第9辑(2007年1月),页66-86。〔《唐史论丛》为中国唐史学界最重要的刊物之一,编委包括中港台最知名的唐史学者,有评审制度〕5. 〈论唐代的侍御史知杂〉,《中华文史论丛》,第82辑(2006年6月),页83-95。〔此为中国大陆最著名的文史期刊之一,撰稿者多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第一流学府的第一流学者,有严谨的匿名审稿制度〕6. 〈论唐代的检校官制〉,《汉学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页175-208。〔此为台湾排在前五名的文史类期刊〕7. 〈论唐代官员的办公时间〉,《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5年第4期,页73-77。〔此为大陆史学界排名第二的期刊〕8. 〈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关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唐研究》(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主编),第9卷,2003年,页315–342。9. 〈唐代校书郎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3分,2003年9月,页527–58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为A&HCI期刊,在台湾的文史类刊物中常排名第一〕10. 〈唐代待诏考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新第12期,2003年,页69–105。〔此为香港排名第一的文史期刊〕 1.〈唐代文学研究与唐代官制——以基层文官为例〉,收在《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论文集》(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5),页123-139。2.〈论王维的〈相思〉和相关的课题〉,收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集》第7辑﹕《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创系四十周年纪念专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05),页121-149。 1.《唐代基层文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 年11月,列为《联经学术丛书》之一。vii + 481页。〔此书实际上在 2005 年初才出版面市,并在出版之后获得国科会「补助出版人文学及社会科学专书奖」奖助新台币 20万元〕。本书的简体字版,已在 2008 年 5 月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唐代中层文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 年12月,648 页,列为《联经学术丛书》之一。出版后获得国科会「补助出版人文学及社会科学专书奖」奖助新台币 20万元。简体版将由北京中华书局在 2010 年 11 月出版。 1.1. 〈论唐代的检校郎官〉,「第八届国际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31至12月1日在台湾台中国立中兴大学召开。2. 〈论唐代判官的含意、起源和演变〉,「第七届国际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国唐代学会和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联办,2005年10月27-28日在台北大学民生东路校区)。3. 〈唐代官名和官制对唐代文学研究的意义〉,「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马来西亚新山市南方学院中文系和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2004年7月3日)。4. 〈论唐代的县尉〉,「第六届国际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国唐代学会和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暨研究所联办,2003年11月6–7日台北国家图书馆)。 1.学术随笔1. 〈追忆杜希德(Denis Twitchett)教授〉,《汉学研究通讯》,26卷4期(2007年11月),页24-34。2. 〈万里寻碑记——我怎样找到《大悲菩萨传碑》〉,《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三期(2002年4月),页134-183。 1. 《坐火车游盛唐﹕中国之旅私相簿》。台北﹕人人出版社,2002(探访唐代文史景观的摄影集和文字记录)。含240张彩色照片,124页。简体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194页。2. 《男人的育婴史》。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212页。简体版﹕ 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2月。3. 《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台北﹕尔雅出版社,1999。406页。简体版《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