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土壤学报发表时间

2023-12-12 13: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土壤学报发表时间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研究员;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研究员;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研究员;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研究员;1996~2003年主编是季国亮研究员。现任主编是蔡祖聪研究员。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侯光炯的主要论著

1 侯光炯.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科学,1927,12(9).2 侯光炯.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之补救.自然界,1928,3(1).3 侯光炯,马溶之.江西省南昌地区灰化红壤性水稻土肥力之初步研究.土壤特刊甲种3号,1935.4 侯光炯.吾国红壤区域垦荒调查暂行办法.地质评论,1935,2(3).5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专报,1935(13).6 梭颇,侯光炯.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土壤专报,1935(12).7 侯光炯,朱莲青,宋达泉等.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土壤特刊乙种4号,1938.8 侯光炯,尚仰震,常帏轩.土壤中有效态可给态磷酸原藏量及其天然供给率之估计方法.土壤简报,1939(3).9 侯光炯.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土壤季刊,1941,1(3).10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土壤季刊,1944,4(1、2).11 侯光炯,席连之.甘肃东南部各种钙质幼年土之特性与其分类.土壤季刊,1945,(3、4).12 侯光炯.北碚土壤志.地理,1945,5(3、4).13 侯光炯,罗日东.嘉定层残积土之特性.四川大学农学季刊,1949,1(1).14 侯光炯.土壤粘韧率及粘韧曲线.土壤学报,1952,2(1).15 侯光炯.农业土壤生理性.西南农学院学报,1960(1).16 侯光炯.土壤学附地质学基础.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17 侯光炯.大窝耕作法的研究.土壤肥料,1975(2).18 侯光炯.农民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开辟了发展土壤科学的广阔道路.中国科学,1975(5).19 侯光炯.土壤学(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20 侯光炯.我省农业现代化应当在全力阻止恶性循环中起步.土壤通讯,1980(2).21 侯光炯.水稻土生理分类刍议.土壤通讯,1981(1).22 侯光炯,高惠民.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23 侯光炯.自然免耕理论在水稻和小麦生产上的运用.四川农业科技,1982(4、5).24 侯光炯,周源芳.农业土壤基础知识.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3.25 侯光炯.紫色土肥力研究50年.大自然探索,1983(4).26 侯光炯.大力推行“自然免耕”技术在经济上和科学上的重大意义.土壤通讯,1984(6).27 侯光炯,黄昭贤.半旱式小麦耕作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免耕·中国农业科学,1988(1).28 侯光炯,赖守悌,谢德体等.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综合研究报告·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1987(4).29 侯光炯.论中国式的水土保持自然免耕法.水土保持学报,1987,1(1).30 侯光炯,张绪林.论覆盖和等高垄作相结合收到水土保持和免灌高产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8,2(4).31 侯光炯,刘夜莺,刘陈等.改进土壤渗透性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9,3(4).

走上联合国讲坛的中国农民

2014年下半年,对于河南农民党永富来说,是极不平静的半年,也是极不平凡的半年。这几个月里,有激动、有兴奋、有憧憬。短短的半年时间,更是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责任和担当。
  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
  2014年7月,党永富赴美国纽约,受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可持续城市化与绿色创新专题会议”,并就全球生态污染治理作了大会发言。他发明的大力士肥料促进剂、新型肥料减量技术、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新型除草剂副作用及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已通过了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高级别专家鉴定。
  8月,党永富在印尼巴厘岛“第六届联合国文明全球论坛”上做了大会发言,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第68届大会主席约翰·威廉·阿什,联合国第66届大会主席、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纳赛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纳赛尔的关注和接见。潘基文称赞党永富是第一位在联合国推动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的人,他说:“过去联合国对生态安全只做些研究工作,今天有党先生你的加入,我们已进入实质性的生态治理,让世界生态污染治理迈进了一大步,未来您将会成为人类的英雄。”
  9月,党永富赴斯里兰卡科伦坡,应邀参加第七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同出席会议的其他国家政要一样,受到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的家宴款待。拉贾帕克萨总统为党永富签名留念,称赞他是世界农民的杰出代表。
  10月,党永富被聘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与保护委员会委员。
  11月,党永富在四川成都参加“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年会和高峰论坛,并当选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在致辞中表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这就是党永富2014年下半年的时间表。紧张、忙碌、充实。
  由党永富研制、中国提交的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被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泛太平洋农药科学会议和全球法规一体化国际研讨会三会合一的国际大会,评为国际农药与环境安全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党永富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生态安全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生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理事,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安全工程系统建设与农资次生灾害污染研究治理工作。
  抛开以上这些,党永富只是河南省商水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在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党永富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
  党永富生于河南省商水县,是一个苦水里泡大的人。他是一个执着梦想的人,遭遇无数次失败,不放弃;经过多少遍磨难,不低头。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为求生计到砖窑场、建筑工地做苦力;痴迷于除草剂副作用研究,借钱办厂,拜师攻关,只身远赴西北高原做实验;厂子破产时穷困潦倒,还不起债时被人羞辱……在他48年的人生履历中,满是坎坷与艰辛。
  党永富没有被困境和挫折打倒。这位农民出身的草根专家却创造了惊人的社会价值:他获得的发明专利“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每年可为我国增产可观的粮食。他发明的“奈安大力士”肥料残留灾害防控技术,通过喷施土壤与叶面,减少一次追肥的节肥增效生物技术,减少了肥料对粮食、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他还发明了治理重金属残留的“金不染”重金属固化剂。为此,业界称他为“揭开除草剂‘伤疤’的第一人”。他是我国从农民到荣获世界环境安全一等奖的第一人、国家农药残留降解国际专利战略研究首席专家,2012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荣誉背后,有传奇。更多的,是一颗对土地、对粮食安全的赤子忧心
  今年4月17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这是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从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其周边土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也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资料显示,仅就耕地修复而言,国土资源部于2013年底称,全国有5000万亩耕地中重度污染,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亿元,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一旦要启动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钱从何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的农耕地修复,难度更大。
  党永富认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都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关键还在于现阶段的防控。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提出了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重点强调的就是“土”要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要标准化施肥、施药,实现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管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也从传统农业走向了化学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耕种田地越来越依赖农药化肥,施用过量的化肥农药造成土地土壤酸化。过量地滥施化肥,使土地像人吸毒一样。原来每亩地施40~50公斤化肥,现在就要达到150公斤,蔬菜更是达到每亩300公斤。而实际上,肥料真正被土壤吸收的只有2%,其他的不能被土地吸收,随着地下水渗出,再流到河里,由于亚硝酸盐含量高,致使土壤板结,河里连鱼儿都没法生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粮食逐年减产的“癌症田”。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出现了癌化?
  党永富说,除草剂是一把双刃剑。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在自家责任田的试验中得出结论:除草剂除草,省工省时,但与手工除草相比是减产的。除草剂不仅影响当茬作物生长,还会产生残留影响后茬作物生长。
  为了解决除草剂副作用问题,党永富呕心沥血16年,可谓吃尽苦头。他领办的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寻找农药污染安全解决之道,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乔传令博士等专家的配合帮助下,在青海省植保站、青海省草原工作总站的支持下,他终于在2006年取得突破,准确找到了降解菌与除草剂混合使用的最佳安全配比,并利用定向诱导控时技术,实现了可和除草剂一起混用,既不影响除草效果,又能预防除草剂副作用。这项技术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
  党永富算过一笔账:中国有18亿亩耕地,假如除草剂添加剂应用面积达到15亿亩次,如果每亩地增产100斤,中国一年就可以增产1500亿斤粮食。如果按每人每年消费400斤粮食计算,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解决3.75亿人一年的口粮,国家有了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有粮国乃安。于是,他为自己研发的产品取名“奈安”。
  关注土壤生态平衡,对农场甜叶菊开展公益救助
  除草剂存在着显形之灾、隐形之灾和残留之灾,如果使用过量就可能打死庄稼苗,救不过来;后茬庄稼种上活不了,是因为除草剂残留没有消除。因为3~5年内不能改茬,大豆原来可亩产500斤,现在只能收获70斤,像这样的田地在东北被称为“癌症田”。党永富利用奈安除草添加剂,已经累计治理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癌症田”2000多万亩,2014年在黑龙江黑河地区通过签约已成功治理了150万亩“癌症田”。农作物在用了除草剂后会影响7~15天不生长,在“春争日、夏争时”的关键时节,停长几天就会影响产量。党永富通过试验对比发现,过量施用除草剂的可能会造成减产10%,而用了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后,可以挽回10%。
  党永富介绍,这种安全剂的主要成分是高活性的降解酶蛋白,能够降解土壤中除草剂及其他农药残留的有机磷分子,使其不溶性的剧毒成分瞬间分解为无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恢复微生物的生产环境,促进土壤生态平衡,防治土壤板结,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壤恢复生机,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实现作物安全生长。
  2006年8月,黑龙江、河南等省的农药鉴定专家对奈安的使用效果进行详细调查后作出鉴定,认为奈安生物降解剂能缓解除草剂的药害和残留,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中央电视台等6家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农业创新成果。2007年1月,河南省科技厅委托以李俊贤院士为主任委员的9位专家,对该项技术进行成果鉴定。鉴定结果是,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属国际领先技术,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2008年7月,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9年,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因该项技术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2010年,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被认证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2年9月20日,由党永富研制、中国提交的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被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泛太平洋农药科学会议和全球法规一体化国际研讨会评为国际农药与环境安全一等奖。
  2007年以来,由党永富提供产品、提供科研经费在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青海等全国8个省市试用奈安防控剂。这些地方的植保站、农技推广站、农户试验田接连传来捷报:奈安牌防控剂增产效果明显,同时消除了除草剂药害和残留。
  2011年,黑龙江垦区组织开展了以奈安除草剂安全添加剂为主、以两个科研所和18个农场科技园区为基地、六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甜叶菊)、44项次的绿色投入品联合试验示范,经各基地120多名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后得出结论: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既无污染、不影响除草效果,又有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重功效,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尤其是甜菜,应用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以后,不但产量提高,含糖量也提高了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每公顷甜菜可为糖厂增加收入约4000元。2011年,黑龙江省海林农场种植甜叶菊1.3万多亩,其中有600亩因受前茬除草剂残留影响发生药害,导致叶片枯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7月23日,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海林农场甜叶菊受到药害,中国绿协绿办副主任刘文举当即确定采取应急救助措施,党永富立即通知公司紧急发货,无偿提供救助品,一场甜叶菊除草剂药害救助行动就此展开。此次救助行动,施药期已是7月下旬,时间偏晚,如果施药期提前,成本可以大幅度减低,效益还会提高。这表明,奈安确有缓解药害、促进作物生长的功效,而且见效较快。
  实验证明,奈安对作物生长发育安全无害,并可促进作物生产发育,增强其抗药性。奈安与除草剂配合使用不降低除草效果。奈安具有减轻、缓解除草剂副作用的功效,能有效缩短除草剂对作物生长的抑制期,提高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奈安对除草剂药害、灾害的救助效果突出,可作为有关应急救助品。奈安对除草剂残留药害有降解作用,奈安应用技术是实施作物安全换茬、支持作物结构调整的绿色农业技术。鉴于奈安与除草剂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故可称其为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
  2012年,我国推广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6000多万亩次,已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治理了2000多万亩次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癌症田”,实现了农田安全改茬。从2005~2012年,累计为农民挽回损失200多亿元。
  党永富说: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我国农业近30年的发展,占有全球9%的耕地,却使用了超过世界总量30%的化肥,看到化肥过量使用很让人担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78年,我国农业化肥消耗总量只有884万吨;到了2013年,化肥使用量达到6500万吨,平均年增长率6%。化肥使用越来越多,土地却越来越‘瘦’,要想让粮食增产越来越难。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永富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他介绍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朱兆良博士在2008年土壤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国土壤氮素研究》,在总结国内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田化肥氮的去向进行了初步估计:作物吸收35%的氮,挥发11%进入大气污染,表观硝化-反硝化34%污染土壤,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其中NO排放率为1%、淋洗2%污染地下水、未知去向13%。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术实验与农民实际生产应用差距依然很大。专家的实验田是按照标准施肥,采购品牌质量较好的肥料。但农民存在贪图便宜买质量一般或很差的肥料、盲目施肥、过量施肥、滥施肥的现象。因此,数据所表现的与农民实际应用肥料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距,农民的施肥实际流失更多、污染更严重。
  同时,过量施用化肥,已经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大量氮素污染河流、地下水,给粮食可持续增产、食品安全,人类生存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化肥本身就是坏东西,化肥对补充作物营养、提高粮食产量功不可没,至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也不可能摆脱对它的依赖。
  通过科学手段,完善新型肥料减量生物技术
  如何解决化肥污染问题?对此,党永富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验,发明出大力士肥料促进剂,新型肥料减量生物技术,并申请了专利,主要是以工程菌长效γ-聚谷氨酸,经液体深层发酵、精制提取得到液体的长效γ-聚谷氨酸,通过阻隔肥料固化,激活残留在土壤内的肥料,实现肥料减量。
  党永富研究的成果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2012~2013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分别在河南、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北、江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0多个省份的30多个示范区,在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等作物上做了多项试验,效果明显。据氮肥工业协会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每年肥料使用量已超过6500万吨,按肥料减量30%计算,每年至少可为我国节省肥料1950万吨。
  “针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粮食可持续增产、食品安全、人类生存环境安全的问题,解决肥料与除草剂对土壤、水、空气污染的治理已迫在眉睫。”党永富如是说。我国是农业大国,维护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增产与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他通过艰苦努力,勤奋工作,认真协调,积极开展除草剂副作用显性药害公益性无偿救助,致力于将研发成果付诸实践。
  党永富以个人的力量,对除草剂次生灾害开展公益性无偿救助,从2007年至今在我国累计救助因除草剂副作用造成的显性药害面积800多万亩,不但为农民挽回了粮食损失,而且减少了上万起因除草剂药害引起的农民上访事件。在2007年之前,仅河南省每年药害面积就达上千万亩,目前基本得到了控制。2014年,在黑龙江等省区新治理150万亩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癌症田”,实现安全改茬,帮助农民从当初的种地赔钱,实现了种地赚钱。
  这就是党永富。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通过自己几十年的摸索、试验,研究出了治土保粮“良方”。他的研究成果经过一些地方的实际应用,不仅可缓解土壤污染治理,解决农药重金属残留,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粮食增产、肥料减量起到显著作用。随着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李庆逵的主要成就

李庆逵是我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土壤化学分析、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及施肥的研究工作。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现代土壤科学研究正处于创始阶段,李庆逵注意吸取欧美先进的研究方法,首先引进土壤化学分析,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土壤类型,选择了适合我国当时情况的土壤分析方法,于1937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土壤分析法》。5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1953年出版了《土壤分析法》新版本,1958年出版了再版本。《土壤分析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土壤科学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研究方法,成为我国30—70年代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对推动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庆逵不仅重视土壤化学分析,而且对土壤的基本性质也进行了广泛研究。1943年,他在美国《土壤科学》(Soil 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主要土壤的化学特性》(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Soil Groups of China)一文,是率先向国际土壤界介绍我国土类化学特征的文章,使我国土壤科学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土壤学术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助手们在我国红壤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并且采集了主要类型的土壤、成土母岩、半风化母岩的样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化学和物理化学分析,并将测定结果计算为矿物组成。先后发表了《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1957)、《华南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1958)、《中国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的一些问题》(1958)。这些文章详细地论述了红壤的发生分类及其基本属性,提出了在自然植被下红壤不一定是风化壳的论点。 1Ching-kwei Li,Sodium Hydroxide as a Substitute for Iodine in Robinso ns Sulfur Dioxide Method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Chinese,1933,3: 288~292. 2J梭颇(Thorp)著,李庆逵、李连捷译,中国之土壤土壤特刊,(乙种),1936(1)。3李庆逵、鹿笃伊,中国土壤的酸度和碳酸钙含量,土壤专报,1936(15):1~36。4李庆逵,对于含碳酸钙之土壤灼烧减重的研究,土壤专报,1936(15):45~46。5李庆逵,土壤分析法,土壤特刊(乙种),1937(3)。6李庆逵,中国各主要土类固定硫酸铵的程度,土壤特刊(乙种),1938(4):27~40。7Ching-kwei Li,Determining Organic Matter in Paddy Soils,Industrial a nd Engineering Chemistry,AnalEdUSA,1939,11:428~429.8李庆逵、尚仰震,中国中南部红壤之磷肥试验,土壤季刊, 1940,1(1):46~50。9Ching-kwei Li,Variations in Yield and Composition of the Wheat Plant as Affected by the Time of Applying Phosphatic Fertilizer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40,32:782~790.10李庆逵,磷灰岩之肥效试验,土壤季刊,1941,1(4):48~56。11李庆逵,磷肥可溶度与玉蜀黍生长之关系,土壤特刊(甲种),1941(4):26~30。12Ching-kwei Li,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Soil Groups of ChinaSoil Science,USA,1943,55:(5),343~351.13Ching-kwei Li,A Study of Methods of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vailable Nutrients in Soils,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 hy in Agronimy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48.14李庆逵,中国土壤代换性钾之分析结果,科学, 1949,31(6):171~176。15Ching-kwei Li and Roger HBray,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Contents of Soils as Influenced by Management,Soil Science,USA,1949,68:(3) ,203~212.16李庆逵,由矾石制造钾肥之实验,科学,1950,32:215~216。 17Ching-kwei Li,Exchangeable Potassium in Lateritic Soils of China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For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iol Science,1950,1:303~304.18李庆逵,计划中的中南区红壤改良试验,科学通报,1951,10: 1081~1085。19李庆逵、何金海、胡祖光,海州磷矿石肥效试验初步报告,土壤学报,1952,2(1):37~42。20李庆逵、鲁如坤,土壤分析法,科学出版社,1953。 21李庆逵、何金海、鲁如坤、胡祖光,磷矿石肥效试验第二次报告,土壤学报,1953,2(3):167~177。22李庆逵,对于进行磷矿粉肥效试验的意见,科学通报,1954,11:14。23Ching-kwei Li,CHHo,RKLu and TKHu,Availability of Rock Phosphate to Plant Growth in Red Earth,Acta Scientia Sinica, 1954,3(1):65~79. 24李庆逵、胡祖光,甘家山试验场对于磷灰石肥效试验的第三次报告,土壤学报 ,1956,4(1):43~49。25Ching-kwei Li,and Shio-ni Chang,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oi ls in China,Report for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1956. 26李庆逵,晚近农业化学的进展,科学通报,1957,4:105~109。27张效年、李庆逵,华南土壤的黏土矿物组成,土壤学报,1958,6(3): 178~192。28CB佐恩、李庆逵,中国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的一些问题,土壤学报, 1958,6(3):193~204。29李庆逵、石华,广东、湖南、江西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初步土壤区划,土壤 专报,1959(34):1~39。30李庆逵,关于红壤改良的研究,土壤通报,1959,5:3~8。 31李庆逵,从土壤肥力、磷矿粉性质及农业条件看中国磷肥问题,科学通报, 1959,24:820~823。32李庆逵、王美珠、张效年,我国红壤区某些主要土类钾的含量、状态及含钾矿 物的转化规律,土壤学报,1961,9(1~2):22~35。 33Ching-kwei Li,May-chu Wang and Shio-ni Chang,On the Status of Soil Potassium and the Seque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Potassium-Bearing Minerals in Some Important Soil Types in the Red Earth Region of China, Scientia Sinica,1961,10(8):985~997. 34李庆逵、于天仁,我国土壤科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科学通报,1964,2: 118~126。35李庆逵,从土壤钾素含量和状态看我国钾肥问题,科学通报,1964,9: 780~785。36李庆逵、曹翠玉、戎捷,应用放射性磷矿粉进行土壤性质对植物吸收磷素影响 的研究,土壤学报,1964,12(3):330~337。 37李庆逵,磷肥品种、土壤性质和植物磷素营养的相互关系,土壤学报,1966, 14(1):117~122。38李庆逵,磷矿粉肥效问题的理论基础,科学通报,1966,2:49~57。 39Ching-kwei Li,The 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in Rock Phosphate, Kexue Tongbao,1966,17(2):49~57.40蒋柏藩、鲁如坤、李庆逵,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及其说明,土壤学报, 1979,16(1):17~21。41李庆逵,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研究的进展情况——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第 十版译序,科学出版社,1979。42Ching-kwei Li and Rong-yen Chen,Ammonium Bicarbonate Used as a Nitro gen Fertilizer in China,Fertilizer Research,1980,1:125~136. 43Ching-kwei Li and Sheng-wu Qing,Phosphorus Balance on Paddy Soils Re claimed from the Salinized Waste Land,Northern Jiangsu Proceedings of Symposiu m on Paddy Soil,Science Press,Beijing;Springer-Verlag,1981:805~808. 44李庆逵,三十年来我国化学肥料的产销情况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农业现代 化研究,1982,3:1~5。45Ching-kwei Li,Present Methods of Fertilization for the Red Soils in South China,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Series (Japan),1982,No 15:333~340. 46Ru-kun Lu,Bai-fan Jiang and Ching-kwei Li,Phosphorus Management for Submerged Rice Soils,Transaction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 l Science,Symposia Papers 1982,Ⅱ:182~191.47李庆逵,五十年来我国土壤分析方法的进展——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代 序),科学出版社,1983。48李庆逵主编,中国红壤,科学出版社,1983。 49李庆逵,现代磷肥研究的进展,土壤学进展,1986,2:1~7。 50Ching-kwei Li,Fertilizer Application,Food Production and Changes in Soil Fertility through 30 Years Land Utilization in South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d Soils,Science Press,Beijin g;Elsevler,Amsterdam,1986:560~575.

熊毅的主要成就

熊毅参加工作后,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盐渍土概性、土壤胶体、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化学性质、水稻土性态等方面,说明他知识面的宽广和对事业的追求,为他以后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1979年起,他多次邀请美籍华人徐拔和教授来所讲学,传授新的学术思想和国际上的新进展,对中国土壤物理化学的研究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通过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调查,熊毅用发生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平原土壤形成条件、过程、特性和分类,改变了过去统称“冲积土”的命名,对各种层状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类型,特别是褐土、浅色草甸土(潮土)和盐碱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分布规律及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第四纪河流沉积规律,层状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对土壤水肥特性、水盐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开创性地研究了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根据沙、粘相间的沉积层次所形成的岗、坡、洼地形与水盐运动状况,总结出旱、涝、盐碱在发生上的联系,为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首次明确提出春旱、秋涝和土壤盐碱化是阻碍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在无排水条件下发展自流灌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是限制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和新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在他和席承藩合著的《华北平原土壤》一书和《华北平原土壤图集》中,至今仍不失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参考意义。 1 熊毅.中国盐渍土之初步研究.土壤专报,1936(15):39—43.  2 熊毅.水稻土之化学性质.土壤特刊甲种,1941(4):1—22.  3 Y.Hseung. Mineral Composition of Soil Colloids and Its Bearing on the Genesl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ils. Science Record,1942(1—12).  4 Y.Hseung. Mineralogical Studies of Loesses. Gumboties and Tills.1948(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论文).  5 Y.Hseung. Chemical Weathering in Relation to Mineral Content of Soils.1951(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论文).  6 Y.Hseung et al. On the Origin of Gumbot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Procecdings,1949,14:311—315.  7 Y.Hseung et al. Weathering Sequence of Clay-size Minerals in Soil and Sediments:Ⅱ.Chemical Weathering of Layer Silicates. Soil Sci.Soc.Amer Proc,1952,16(3—6).  8 Y.Hseung et al.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he clay Fraction:Ⅲ.of Some Main Soil Groups of China. Soil Sci.Soc.Amer Proc,1952,16:294—297.  9 Cюн и.Oбщая Xарaктеpистика коллоидов nочв Kитая. Почвоведeниe 1956(3):71—72.  10 蒋剑敏,熊毅.土壤胶体膨胀的初步研究.土壤学报,1956,4(2):129—140.  11 熊毅,席承潘.黄河流域土壤研究I.华北平原土壤概况和改良途径.土壤学报,1957,5(4):285—290.  12 熊毅.中国盐渍土分区.土壤学报,1957,5(1):50—59.  13 熊毅.土壤粘土矿物的结构及形成.土壤通报,1958(1):49—51.  14 熊毅,席承藩,张同亮等.黄河流域土壤研究Ⅱ.华北平原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学报,1958,6(1):25—42.  15 熊毅,许冀泉,蒋剑敏.中国土壤胶体研究I.黄土胶体的矿物组成和性质.土壤学报,1958,6(2):89—98.  16 熊毅,刘文政.排水在华北平原防治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意义.土壤,1962(3):6—11.  17 熊毅,许冀泉.中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土壤学报,1964,12(3):266—271.  18 Y.Hseu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oils of China. VⅢ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Abstracts of Papers,Vol.7.Soil Mineralogy.Bucharest—Rumania,1964:45.  19 熊毅,席承藩.华北平原土壤.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0 熊毅.I.土粒团聚及有机质在土粒团聚中的作用.土壤农化,1974(3):1—7.  21 熊毅.Ⅱ.团聚土粒的有机物质.土壤农化,1974(4):1—10.  22 熊毅.Ⅲ.有机化合物与粘粒的相互作用.土壤农化,1974(5):1—14.  23 熊毅.Ⅳ.有机无机复合机制.土壤农化,1974(6):1—11.  24 熊毅.Ⅴ.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性质和反应.土壤农化,1975(1):1—15.  25 熊毅.Ⅵ.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剖析研究.土壤农化,1975(6):1—12.  26 熊毅.土壤胶体的组成及复合.土壤通报,1979(5):1—8.  27 熊毅.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研究任务.中国农业科学,1982,(2):78—83.  28 熊毅.试论土壤生态系统.土壤,1983,15(4):121—125.  29 熊毅.土壤胶体,第一册(土壤胶体的物质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0 熊毅等.土壤胶体,第二册(土壤胶体研究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1:熊毅主编,李锦副主编.中国土壤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6.  32:熊毅,李庆逵主编.中国土壤(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3:熊毅等.土壤胶体,第三册(土壤胶体的性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