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术期刊绿色设计

2023-12-09 02: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术期刊绿色设计

pbj是生态基因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期刊。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后新兴的生物生命科学的交叉新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生物体,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及其活动的本质、规律,系统生物学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在医学应用上,系统生物学代表新一代医药开发和疾病防治的新方向。

生态学期刊

一、《应用生态学报》

是中国生态学方面的一本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反映我国应用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

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

二、《生态学报》

(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我国生态学及生态学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宗旨:报道生态学领域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推动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培养造就生态科学研究人才,为知识创新服务,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服务。

三、《生态学杂志》

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栏目主要有: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分子、种群、群落、景观等生态学。

刘志峰的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有30多篇分别被SCI、EI及ISTP收录,出版《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干切削加工技术及应用》等8部学术专著。1、 刘志峰,王淑旺,万举勇,刘光复, 基于模糊物元的绿色产品评价方法, 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2), 166~1702、 黄海鸿,刘志峰,王淑旺,刘光复, 面向回收的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2006, 37(12), 144~1493、 郭伟祥,刘志峰,刘光复,黄海鸿,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2006, 37(12), 150~1544、 唐涛,刘志峰,刘光复, 绿色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03, 39(11), 149~1545、 江吉彬,刘志峰,刘光复, 基于层次网络图模型的可拆卸性设计,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21), 1864-18676、 潘晓勇,刘光复,刘志峰, 三维环境下产品拆卸过程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增刊, 2002, 增刊(38), 6~10, EI收录7、 王淑旺,刘志峰,刘光复, 机电产品回收关键技术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增刊, 2002, 增刊(38), 76~81, EI收录8、 刘志峰,刘学平,王淑旺,刘光复, Recycling Strategy and a Recycl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Based o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 129(0), 500-506, SCI,EI收录9、 刘志峰,林巨广, 废旧产品回收工艺流程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 中国机械工程, 2002, 13(20), 1773-177610、 刘志峰,林巨广, 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方法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2, 13(17), 1476-147911、 刘光复,刘学平, 绿色设计的体系结构及实施策略, 中国机械工程, 2000, 11(9), 965-968, EI收录12、 刘志峰,许永华, 绿色产品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0, 11(9), 968-971, EI收录13、 刘志峰,夏链, 硬车削及其加工技术, 工具技术, 1998, 32(3), 9-12, EI收录14、 刘志峰, 干式螺纹加工工艺研究, 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8, 17(6), 1002-1004, EI收录15、 刘志峰,刘光复, 工业产品可拆卸性设计系统模型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1998, 9(1), 69-71, EI收录16、 刘志峰, 挤压丝锥CAD, 工具技术, 1997, 31(11), 15-18, EI收录17、 刘志峰,刘光复, 纯铝工件内螺纹的挤压加工, 工具技术, 1997, 31(7), 22-23, EI收录18、 张永清,刘志峰, 非接触式刀具磨损在线检测方法——光纤位移检测法, 工具技术, 1996, 30(11), 37-39, EI收录19、 刘志峰, 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6, 15(4), 531-534, EI收录20、 刘志峰,宋守许, 绿色产品制造技术—清洁生产, 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6, 15(3), 418-422, EI收录21、 宋守许,刘志峰, 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 机械科学与技术, 1996, 15(1), 40-44, EI收录

设计的设计发展

个人制造,正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形态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体现。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 Lab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2006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对MIT研究人员围绕Fab Lab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努力和尝试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讨论。设计、发明、创造将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设计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科研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Fab Lab创新2.0模式的核心理念。相关构想和实践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与设计的热情,丰富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手段,构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Fab Lab即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国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新颖的实验——一个拥有几乎可以设计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厂。该中心主任Gershenfeld教授认为,迄今为止,数字革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个人通讯和个人计算。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的发展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无所不在的个人通讯网络及个人计算已经形成。如今,人类正处于第三次数字革命的前夕,在这次以“个人制造”为核心的革命中,相关的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露出苗头。从某种意义上说,Fab Lab正是这即将到来的革命大潮前跃起的浪花。

生态经济的期刊

《生态经济》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全球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3年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生态经济》杂志以“深入读者、深入产业”为基本编辑思想,力图以全球视野,全面关注和报道最新生态资讯,关注全球生态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传播生态经济知识,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瞩目,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企业家的助手和读者的益友。由于依托新华社、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自然之友”等专业咨询机构,发挥出版社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网络和书刊互动的资源优势,《生态经济》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影响力正日益上升。 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前沿论坛绿色经济产业观察绿色设计家园故事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5年)云南省第二届期刊评选优秀期刊、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栏目奖(生态警示录)(2006)全球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主编:高晓铃ISSN:1671-4407CN:53-1193/F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新闻出版大楼4楼邮政编码:650034邮发代号: 64-5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生态经济创刊时间:198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

我国环境科学有关的重要学术期刊有哪些?

有《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保护科学》、《环境工程》等学术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主要报道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工艺、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等。

《环境保护科学》把握环境保护科学发展动态,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各个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经验、新理论等刊登学术性论文。

《环境工程》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获奖情况:中国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对人类的影响

1、环境科学家监测环境质量、解释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战略来恢复生态系统。

2、此外,环境科学家们还帮助规划、发展、建设建筑物、运输通道、以及保护水资源的设施,考虑高效、有益的土地利用规划。

3、由于环境科学跨学科的性质,专业的团队间通常共同合作进行环境研究或发布环境影响评估。还有一些专业的组织协调发动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并帮助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交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