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集美大学学报主编

2023-12-06 15: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集美大学学报主编

(英文题目论著略)10、王婷,徐燕,谢潮添,纪德华,陈昌生*。基于SCAR标记的坛紫菜“闽丰1号”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水产学报,2013,37(5):688-695(通讯作者)11、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徐燕,徐元君. 坛紫菜SRAP分子标记体系的构建及种质材料的遗传分析.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3):247-25312、赵玲敏,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 5.8S rDNA-ITS区片段的序列分析在坛紫菜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水产学报,2009,33(6)940-94813、徐燕,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高亚辉. 坛紫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水产学报,2010,34(9):1354-136214、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赵国瑞,徐燕,史修周. 坛紫菜种质材料DNA指纹图谱构建. 水产学报,2010,34(6):733-74015、谢潮添,梅高尚,陈昌生,纪德华.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RNA提取方法的改良与比较研究. 水产学报,2010,34(2):220-22616、陈昌生等,坛紫菜薄叶新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渔业科学进展(原海洋水产研究),2009,30(2):100-10517、黄惠珍,谢潮添,纪德华,徐燕,陈昌生. 坛紫菜色素突变体色素基因的表达定量分析. 水产学报,2012,36(6):18、谢潮添,张元,陈昌生,徐燕,纪德华. 坛紫菜核糖体蛋白S7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2011,35(12):1814-182119、杭楠,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徐燕. 坛紫菜叶状体蛋白质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的比较. 水产学报,2011,35(9):1362-136820、张元,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周巍巍. 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响应. 水产学报,2011,35(3):379~38621、周巍巍,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张元. 低氮(N)、磷(P)胁迫对坛紫菜叶状体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水产学报,2011,35(4):543~55022、陈昌生,徐燕,谢潮添等,坛紫菜诱变育种的初步研究,水产学报,2008,32(3):327-33423、陈昌生,徐燕,谢潮添等,坛紫菜新品系Z-17经济性状的研究,台湾海峡,2008, 27(4):409-41624、陈昌生,谢潮添,纪德华等,野生坛紫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水产学报,2008,32(5):717-72425、陈昌生,纪德华,谢潮添等,坛紫菜耐高温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海洋学报,2008,30(5):100-10626、纪德华,谢潮添,徐燕。陈昌生。坛紫菜品系间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的ISSR分析。海洋学报,2008,30(6):27、陈昌生等,坛紫菜耐低盐品系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集美大学学报,2009,14(1)28、柳佩娟,陈昌生等,坛紫菜耐低N、P品系选育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9,14(2)29、谢潮添,纪德华,陈昌生,等.坛紫菜5.8 S rDNA和ITS区片段的序列分析及应用 .《高技术通讯》,2007,17(5):540-54530、谢潮添,纪德华,陈昌生等。ISSR标记在坛紫菜不同色泽丝状体种质鉴定中的应用,水产学报,2007,31(1):105-11231、陈昌生等。坛紫菜品系间杂交藻体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水产学报,2007,31(1):97-10432、纪德华,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ISSR标准反应体系的建立,海洋科学,2008.433、徐燕,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品系间杂交分离色素突变体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89-49534、陈昌生等。干露和冷藏对坛紫菜及杂藻存活与生长的影响,海洋学报,2007,29(2):131-13635、陈昌生等。冷藏保护剂对坛紫菜幼苗冷藏效果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56-46336、翁琳,陈昌生等。冷藏温度及恢复培养温度对坛紫菜叶状体存活生长的影响, 集美大学学报37、陈政强,陈昌生等。中国龙虾生长特点及促生长途径的探讨。海洋科学,2006,12:25-3138、 纪德华,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ISSR标准反应体系的建立。海洋科学,200839、纪德华,谢潮添,陈昌生等。野生坛紫菜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研究。海洋学报,200840、陈昌生等,野生型与红色型坛紫菜杂交嵌合体及选育的研究。海洋学报,2007,641、Niu Jianfeng, Wang Guangce, Zhou Baicheng, Lin Xiangzhi, Chen Changsheng. Purification of r-phycoerythrin from Porphyra haitanensis (Bangiales,rhodophyta)using expanded-bed absorption.J,Phyro1,2007,43,1339-134742、徐燕,陈昌生等,坛紫菜杂交优势的初步评价,海洋水产研究,2008,29(1):62-6943、. 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SRAP分子标记体系的构建及种质材料的遗传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8,18(3):247-25344、史修周,徐燕,陈昌生等,坛紫菜藻胆蛋白及叶绿素的测定与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8,13(3):221-22645、柳佩娟,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不同色素突变体的研究,海洋水产研究,2008,29(4),78-8346、陈昌生等。不同品系坛紫菜自由丝状体在异常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比较。台湾海峡,2004,23(4):488-49547、纪德华,陈昌生等。Co-γ射线辐照坛紫菜叶状体及单克隆培养的研究。台湾海峡,2005,24(2):171-17748、陈昌生等。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γ射线辐照及培养的研究。台湾海峡,2005,24(2):165-17049、陈昌生参编。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905-92150、陈昌生副主编。福建海水养殖,福建科技出版社,200552、陈昌生等,坛紫菜丝状体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水产学报,2005,29(6):745-75053、陈昌生等。南美白对虾的摄食、生长、存活与温度的关系。集美大学学报,2001,(6):  54、陈政强,黄永春,陈昌生等。四种添加剂对中国龙虾生长的影响。台湾海峡,2002,(1):63-67  55、陈昌生等。中国龙虾叶状幼体形态构造的观察,集美大学学报,2002,(1):  56、陈昌生等。延迟投饵对南美白对虾溞状幼体存活、变态和生长的影响。海洋学报,2003,25:  57、陈昌生等。中国龙虾叶状幼体的盐度耐受力。海洋学报,2003,25:  58、陈昌生等。Ca2+、Mg2+对南美白对虾存活及生长的影响。水产学报,  59、陈昌生等。中国龙虾的人工繁殖及早期叶状幼体培育的研究。福建水产,2003,(3)  60、陈昌生等. 波纹龙虾的人工繁殖及早期叶状幼体培育的初步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3,(3)  61、纪德华,陈昌生等。波纹龙虾早期叶状幼体摄食与饥饿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4,47.62、陈政强,陈昌生.不同类群九孔鲍免疫防御机能的比较,水产学报,2004,28(2):413-41863、陈昌生等。Ca、Mg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存活及生长的影响.海洋学报,2005,27(1):163-16764、陈昌生等。九孔鲍二倍体与三倍体核型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3,(4):291-294  65、陈政强,陈昌生等。不同类群九孔鲍免疫防御机能的比较,水产学报,28(4):413-41866、陈昌生。厦门海水养殖新品种的探讨。厦门国际海洋研讨会论文集,1998,295-305  67、陈政强,陈昌生等。中国龙虾摄食习性的研究。海洋水产研究,2000,21(3):43-48  68、陈政强,陈昌生等。盐度对中国龙虾存活、生长的影响。集美大学学报,2000,5(1):31-36  69、陈政强,陈昌生。中国龙虾人工养殖饵料的初步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9(4)308-312  70、 Chen Chang-sheng et al .The Study of Feeding ,Grouth and Survival in Panulirus stimpsoni Phyllosoma(I)。Abstracts Book the Third World Fisheries Congress,2001  71、陈昌生等。饥饿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I期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海洋学报,2001,23(3):105-111  72、 Chen Chang-sheng et.al. Study on halotolerance of phyllosoma larva of Chinese spiny lobster(Panulirus stimpson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1,20(3):409-415,  73、陈政强,陈昌生。中国龙虾的生物学特性。中国水产,2001(1):57-59  74、纪德华,陈昌生。中国龙虾叶状幼体的摄食、生长、存活与盐度的关系。水产科技情报。2001(6)  75、陈昌生等。几种江蓠养殖生物学比较。中国水产学会论文集,2000年,238-24213. 16.  76、钟幼平,陈昌生等。国内南方鲍的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集美大学学报,1999,4(1):51-5818.   77、吴永沛,陈昌生等。人工配合饵料养殖九孔鲍稚鲍的效果。台湾海峡,1998,17:125-128  78、吴永沛,陈昌生等。人工饲料及海藻养成九孔鲍营养成分比较。海洋科学,2000,24(9):4-6  79、陈昌生等。盐度对九孔鲍摄食、生长、存活的影响。水产学报,2000,21(1):41-45  80、陈昌生等。我国南方九孔鲍工厂化养殖可持续发展探讨。集美大学学报,2000, 5 (3):86-90  81、宋振荣,纪荣兴,颜素芬、陈昌生等。引起九孔鲍大量死亡的一种球状病毒。水产学报,2000,24(5):463-466  82、陈昌生等。敌百虫对九孔鲍稚鲍及真猛水蚤的毒性作用。集美大学学报,5(2):22-28  83、陈昌生等。氨氮对九孔鲍CAT和SOD活性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3)218-222  84、陈政强,单剑宇,陈昌生。九孔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水产科技情报。2001,85、陈昌生等,高体鰤摄食与温度、透明度的关系,集美大学学报,1996,1(2):75-79  86、陈昌生等,光照对礁膜合子生长发育的研究。水产学报,1996,20(1):30-35  87、陈昌生等,礁膜配子放散条件的研究。台湾海峡,1996,15(2):154-158.  88、陈昌生等,高体鰤胚胎、早期仔鱼与盐度的关系,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7,6(1):5-10  89、陈昌生等。高体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水产学报,1998,22(1):39-43  90、陈昌生等.高体鰤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观察。中国水产科学,1998,5(1):25-29  91、陈昌生。鰤鱼养殖中的病害及防治。集美大学学报,1998,3(3):110-119  85、钟幼平,陈昌生等。九孔鲍人工配合饵料的初步研究。台湾海峡,1998,17  92、陈昌生等。福建省细基江蓠繁枝变型人工栽培的探讨。集美大学学报,1999,4(2):65-71  93、陈昌生等。台湾菊花心江蓠引种及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中国藻类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2.94、陈昌生等,盐度和营养盐对礁膜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水产学报,1992,16(4):388-39195、陈昌生等,坛紫菜和条斑紫菜的原生质体的电融合,生物工程学报,1992,8(1):65-69  96、章景荣,陈昌生。绳江蓠的繁殖习性。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2,14(1):9-17  97、陈昌生,坛紫菜和拟线形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培养,台湾海峡,1993,12(2):180-184  98、陈昌生,小红毛菜的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3,15(2):1-6

于伟的主要科研成果

82.于伟:先秦儒家之“礼”与我国教育的教化功能,《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81.于伟:公民抑或自然人——卢梭公民教育理论的前提性困境初探,《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80.于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焦虑的理论省思,《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2期(第二作者)  79.于伟:十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9期(第二作者)  78.于伟:以科研为先导加大政府投入,《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2期  77.于伟:东师网教:构建“教育云”支持下的学习型社会,《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6期(第一作者)  76.于伟:福柯的“历史本体论”与教育思想研究的可能性选择,《教育科学》2011年第6期(第二作者)  75.于伟:历史本体论与走向情本体的教育,《教育学报》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4期转载  74.于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二作者)。《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73.于伟:试析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三种取向,《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二作者)。《成人教育学刊》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72.于伟:黄济先生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71.于伟:东师远程与继续教育:“尊重的教育”贯穿远教始终,《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6期70.于伟: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前提性问题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6期(第二作者)69.于伟等: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三个前提性问题,《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68.于伟:农民教育期望——高等教育改革一种可能的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67.于伟: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界说、思想源流及教育图景,《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66.于伟:改革开放30年农村教育研究主题的变迁与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国教育科学3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二作者)65.于伟:本土化信念:我国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前提性动因,《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二作者)64.于伟等: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63.于伟:基于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国际经验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62.于伟等: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一作者)60.于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二期59.于伟: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8日(第二作者)58.于伟:让中等职业教育惠及更多农民子女,《光明日报》,2008年9月25日57.于伟: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路在何方,《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第二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转摘56.于伟:中西合璧 相得益彰,《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7日55.于伟:身体规训及其合理性论析,《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54.于伟: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建立进出有序、供求平衡的管理机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53.于伟:论坚持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教育研究观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第四期;《中国教育报》转摘,2008年11月1日52.于伟: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向调整和农民工培训的城乡联动体系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二作者)51.于伟:美国《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的实施困境及其原因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50.于伟:快乐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教育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49.于伟:农民工多元身份形成的文化诱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8.于伟: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47.于伟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与对策,《中国教师》2007年第7期.46.于伟:加强农民工培训 提升农民工素质,《光明日报》2007年7月14日.(第二作者)45.于伟:简评《教育学》,《光明日报》2007年7月7日.44.于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教育研究》,2007年3期;光明日报2007年6月27日内容提要;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6日期刊看点介绍.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43.于伟: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光明日报>>,2007年1月2日;新华文摘2007年第六期全文转载42.于伟:专业设置: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四省七县的调研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A41.于伟:解决农村教师“进口”和“出口”的几个问题,《知识界动态清样》,2006年255期40.于伟: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1期39.于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7日 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6期全文转载38.于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37.于伟:儿童的存在特性与教化,《中国儿童报》,2006年5月3日36.于伟:论实用理性教育观的合理性—从为生存而教育谈起,《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35.于伟:论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第一期34.于伟:社会不重视理性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7日33.于伟:通过获取知识而获得能力,《社会观察》,2006年01期32.于伟:“学习目的”的三个层次,《社会观察》,2006年01期31.于伟:论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于伟:为人的生存而教育,《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1期29.于伟:论坚持合规律性的教育观,《教育学报》,2005年5期28.于伟:《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7日27.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26.于伟:贫困家庭大学生生存状况的个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年第2期25.于伟: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教育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24.于伟:福柯教室中的微观权力理论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 6期全文转载;23.于伟:西方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念、对策及启示,《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年22.于伟:过个休闲式的暑假,《人民日报》2004年7月6日21.于伟:班主任最需要尊重和理解——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于伟,《现代教育报》2005年4月15日20.于伟:家庭教育视域中的青少年生命意义缺失与充盈,《中国家庭教育》2004年1月19.于伟: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全球化与教育改革》2004年1月18.于伟:非公有制经济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2004.717.于伟:利奥塔的知识合法性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观的影响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16.于伟:现代性的教育观的危机与出路,《教育科学》,2004.8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15.于伟:师生关系中影响教育公平的不正当利益因素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月14.于伟: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13.于伟:论技术理性时代“完善的人”的消解及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12.于伟: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改革论坛》2003年2月11.于伟: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及职能,《比较教育研究》, 2003年第4期10.于伟:当前中小学教师过渡期待行为透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4期9.于伟:论科学变革与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于伟:现代人内心追寻的一种隐喻表达与解读,《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2期7.于伟: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6.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l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2001-2《北京师大学报》2001-3部分转载, 叶澜主编的《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1》综述5.于伟:984名女大学生若干性心理及其行为状况调查分析,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6-14.于伟: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99-11-53.于伟:青年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思想教育研究》,1999-10-62.于伟:关于青年学生性心理状况差异的调查分析报告,《东北师大学报》,1999-12-41.于伟:改进大学德育工作,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1999-11-1

王希华的科研成果

著作、教材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122、《现代学习理论评析》(专著)开明出版社2003.53、《心理学》(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6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副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7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副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6、《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导航》(参编)学苑出版社2007.87、《面对网络,父母该做点什么?》(参编)学苑出版社2008.5论文1、建构主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变革,心理科学,2005年06期2、教师网络德育素养如何提高,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7日(8)3、论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年04期4、大学生上网状况及其心理分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5、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趋势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6、有效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2009年02期7、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研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8、尊重自主——关注德育的生命价值,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9、网络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10、直面孩子的逆反心理,幼儿教育导读,2006年01期11、让孩子说“我能行” ,幼儿教育导读,2006年05期12、学校人际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课题1、“九五”期间主持市级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获二等奖。2、 “十五”期间主持中央教科所课题“学校德育工作手段现代化、网络化的研究”获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工作者。3、“十一五”期间主持省级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