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广播电视信息杂志

2023-12-12 01: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广播电视信息杂志

新媒体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而提出来的名次,新媒体是一个返概念,比如:电梯广告,你可以叫他新媒体,也可以称呼他传统传媒;我们现在主要指的是互联网传媒。互联网传媒最大的优势就是精准度高,表现在受众专业,比如百度推送广告,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人上网搜索习惯来推送的,另一方面,随着公民个人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一些门户网站会分析账号主人的年龄性别来推送广告信息,这些比起报纸的泛大众传播方式,精确性强了很多。当然,按点击收费造成了很多水军论点,广告费花不到位,这个也是新媒体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适合中小企业业主投放。

单位评职称,想在《广播与电视技术》或《 广播电视信息》 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具体怎么操作?

做不了,只有个《中国传媒科技》

广播电视艺术学 专业 核心期刊有哪些?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1年版 (第六版)包括以下两类,请参考

G22 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
电视研究
J9 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
当代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7
电影文学
2
电影艺术
5
中国电视
8
当代电视
3
世界电影
6
电影新作

什么是电视杂志?需要详细的解释.(新闻学和传播学)谢谢大家了~

是介绍电视剧内容,花絮等的杂志。

中国的电视杂志与电影杂志的地位对比,似乎正与中国的电视和电影倒了个个儿。在这个众声喧哗(尽管这词有些老套)、各执一词的时代,中国的电视杂志却像患了失语症,不知道该怎样说话才好,于是只好东扯西拉地杂语。放眼看去,满目的电视杂志虽多,但没有一本能叫得响。这事看起来有些荒谬,与常理不符。但仔细想想,也不奇怪。

不尴不尬的出身

电视杂志先天出身不好,带着明显的计划体制色彩。几乎所有的杂志都是各省市广电管理部门或电视台的机关刊物、下属刊物。很多刊物当初甚至现在仍叫着“××(省市名)电视”的名号,一眼便能看出其身份来历。这种带有浓厚地区、部门色彩的特点给杂志们带来了不少限制。比如,它必须大力宣传鼓吹本省本台的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即使是一部臭到家的戏,也必须吹得天花乱坠。比如,它必须受限于上级主管领导的口味,缺乏市场观念和意识,等等。

近年来,有些杂志开始试图走出这个框限,使出了种种解数:给杂志改名,在北京这样的明星云集、娱闻汇聚之处派驻记者或设立分支机构,甚至将编辑部搬到北京……但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所有这些手段都还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电视杂志的不尴不尬还在于,它在与各地都有并且大都异常火爆的电视报的竞争中处于弱势。有些杂志像是后娘养的,领导更看重电视报;有些杂志则是电视报的附属,难以施展拳脚。中国的老百姓也习惯于每周买份电视报,而不是买本杂志。这与美国、欧洲的情况大相径庭。美国的《电视指南》价值数十亿美元,在全国各地出版不同的版本,一网打尽当地所能收到的电视台的各种节目,为当地的电视观众服务到家,其广告收入也十分了得。英国的《广播时报》则涵盖了从电视节目表、各种生活服务信息到深度新闻分析评论等众多内容,深得读者喜爱。

从欧美的情况来看,中国电视杂志的前景似乎是光明一片,但如何突破出身的尴尬,并在内容、定位上下功夫,将读者从电视报那里抢夺过来,还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不咸不淡的内容

电视杂志不光处于电视报的阴影之下,还处在各种大众媒体的娱乐报道的压迫之下,缺乏比较优势。当前的电视杂志除了介绍电视节目(干不过电视报)之外,多以明星动态、访谈作为自己的主要报道内容。与报纸、电视、网络相比,它缺乏时效性,毫无疑问地处于下风。有些杂志在难堪之中,将触角伸向电影,大量报道电影界的人物事件。但是这又将自己置于与电影杂志一较高下的境地,也难有胜算。因为中国好的电影杂志还真有那么几本。

总体上来看,现在的电视杂志在内容上处于不咸不淡、缺乏特点的境况。他们所炒卖的东西,从一些更快更高更强的媒体上一样可以看到,而且做得更好。

以我陋见,电视杂志在内容上可以从如下方面下手,一方面抢夺电视报的市场,一方面取得与其他大众媒体的局部比较优势。

一是将电视节目表的功能做足(如果是周刊,这一点更易实现)。在将电视节目简单排列的同时,每期重点推介那些为观众所喜爱的、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围绕这些节目或电视剧,搞好相关的深度报道,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还可以重点介绍境外(如台湾)有影响的电视节目。这些内地的老百姓看不到的节目,往往有着十分精彩的内容,通过纸介予以传达,也同样可以吸引读者。

二是扬长避短,做足深度报道。每期可以围绕有影响的事件或人物组织专题,重点报道,加强访谈。这样庶几可以避开在时效性上与其他媒介进行对抗,而以深度优势达到其他媒介达不到的效果。现在已经有少数电视杂志在做这样的文章,但是似乎力度还不够,无论封面的推介还是专题的厚度,都嫌不足。有的还出现了基本错位。比如《大众电视》在改版号上做了一个关于刘晓庆的专题,栏目名称却叫做“娱事专列”,而一个名为“特别策划场”的栏目,做的却是几位明星的简单访谈。建议借鉴一些综合杂志和电影杂志对专题的做法。

三是加强分析、评论。改版后的《卫视周刊》除了做了一些专题,也有一些有趣的评论,但还只局限于各说各话,更像作者自己的马路随感,而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重磅炸弹”,与报纸上每天都见到的“小资豆腐块”没什么区别。据说该杂志又在酝酿改版,但愿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不三不四的定位

如果不单看内容,电视杂志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杂志办给谁看。简单地说,是办给那些整天看电视的人看,还是办给那些追求时尚、喜欢追星的少男少女们看。可以说,这个问题在当今绝大多数电视杂志那里都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而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电视杂志的前景不会有根本的变化。

前面已经提到,现在的电视杂志大多以明星娱闻作为主要内容,港台偶像、哈韩哈日,尤其是这些杂志的重点关注对象。从这里看,似乎将读者定位于青少年。但是,从杂志的包装来看,又太过简单。版式、封面的设计,乃至标题的用法都不够时尚,缺乏冲击力,甚至十分“老土”,还是上个世纪的面孔。定价也大多偏低。从这方面看,似乎更符合胡同里整天守着电视机的那些人的口味。

内容与形式的严重错位,使得这些杂志在两端之间游走,最后是谁也没抓住,谁也不拿你当回事。

总之,在我看来,现在的电视杂志正是处于这种“三不”状态:不尴不尬、不咸不淡、不三不四。接下来会怎样,没法说,让我们且看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