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家畜环境卫生论文

2023-12-07 0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家畜环境卫生论文

畜舍中有害气体及其危害
对人和家畜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气体都称为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氨, 硫化氢等.
1.1氨气(NH3):

1.1.1NH3极易溶解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家畜中NH3主要由粪便,饲料等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低浓度氨可使呼吸和血管中枢兴奋,高浓度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引起中毒性肝病和心肌损伤. 低浓度氨气长期作用于畜禽,可导致畜禽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生产力下降.

1.1.2氨气在畜舍中常被溶解或吸附在潮湿的地面、墙壁和家畜粘膜上,当舍内温度升高时,溶解在水中的氨与水分离,对空气形成二次污染,并会再次附着在家畜的粘膜上。

1.1.3尿中的尿素(粪中微生物蛋白含的氮化合物比尿中的尿素氮难降解,这里不考虑粪氮产生的尿素)降解产生氨气(NH3);低浓度的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常易溶解在家畜的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上,使粘膜充血、水肿,引起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
1.2硫化氢(H2S):
1.2.1H2S为无色,易挥发,具有恶臭气味,易溶于水.长期处于低浓度硫化氢环境中,家畜的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增重缓慢.硫化氢浓度为30 ㎎ /m3,家畜变得怕光,丧失食欲,神经质.

1.2.2硫化氢靠近地面浓度更高。家畜采食富含硫的高蛋白饲料,当其消化机能紊乱时,可由肠道排除大量硫化氢(H2S),含硫化物的粪积存腐败也可分解产生硫化氢;

1.2.3硫化氢易被呼吸道粘膜吸收,与钠离子结合形成硫化钠,对粘膜产生强烈刺激,引起眼炎和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经肺泡进入血液的硫化氢,有时可被氧化成无毒的硫酸盐排除体外,未被氧化的游离硫化氢可氧化细胞色素酶,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氧化过程,最终表现为全身中毒。
1.3二氧化碳(CO2):

1.3.1CO2为无色无臭,略带酸味气体.其本身无毒.
1.3.2因舍内家畜的密度过大,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CO2)严重超标;如果舍内采用生火的方式取暖,而燃料不能完全燃烧便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CO)等有害气体。

1.3.3二氧化碳因由家畜呼吸排出,而且比重大,所以在畜舍下部、畜体周围的浓度较高。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性,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使空气中氧的含量下降而造成缺氧,引起慢性中毒。实际上,畜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般很少能够达到引起家畜中毒或慢性中毒的程度,其卫生学意义主要在于用它表明畜舍通风状况和空气的污浊程度。当CO2含量增加时,其他有害气体含量也可能增多。因此,CO2浓度通常被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可靠指标

2.畜舍中有害气体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

2.1氨气(NH3):

家畜长期处于低浓度氨的作用下,将会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升高,采食量、日增重、生殖能力下降,称为氨的慢性中毒。高浓度的氨可使接触的局部发生碱性化学灼伤,组织坏死,亦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中毒性肝病和心肌损伤等明显病理反应和症状,成为氨中毒。畜舍内的氨含量不得超过26ppm。

2.2硫化氢(H2S):

管理良好的畜舍硫化氢浓度一般在15mg/m3以下。一旦管理不善,硫化氢含量增加,致使人、畜中毒。高浓度的硫化氢能使呼吸中枢神经麻痹,使家畜因窒息而死亡。在低浓度的硫化氢长期作用下,家畜会出现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或偶发多发性神经炎,体质衰弱,体重减轻,抗病力下降,容易发生肠胃炎、心脏衰弱等,生产力大大降低。硫化氢在舍内空气中的含量不得超过10ppm。

2.3二氧化碳(CO2):

舍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意味着氧气含量相对不足,就会使家畜只出现慢性缺氧,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生产力下降,体质衰弱,易感染慢性传染病。据实验报道,家畜在含4%二氧化碳的空气中呼吸紧迫,10%时出现昏迷。

3.减少或消除有害气体的措施

消除舍内有害气体,是现代畜牧生产中改善畜舍空气环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首先,应合理设计畜舍的除粪装置和排水系统。其次在设计畜舍时,必须设置人工通风换气系统,将舍内有害气体及时排出舍外。此外,还应注意畜舍的防潮,因为氨和硫化氢都易溶于水,当舍内湿度过大时,氨和硫化氢被吸附在墙壁和天棚上,并随水分渗入建筑材料中。当舍内温度上升时,这些有害气体又挥发出来,污染环境。因此,注意畜舍的防湿和保暖是减少有害气体的重要措施。舍内地面,主要是在畜床上应辅以垫料,垫料可吸收一定量的有害气体。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对防止有害气体的产生也有重要意义。3.1在舍内置放吸附剂或吸附物

使用垫草或吸附剂,可以吸收一定量的有害气体。各种垫料的吸收力不同,麦秸、稻草和桉树叶等对有害气体有一定吸附能力,黄土的效果也不错,通过定期更换垫料的方式来达到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目的。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磷酸、磷酸钙、硅酸等,也可起到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其中,使用磷酸的效果较好,用硅酸作为吸附剂可以明显减少舍内的恶臭。

3.2调整饲料配方,减少尿中尿素分解产生氨气的机会

通过提高日粮蛋白质利用率可使总氮和尿氮的排泄量下降,从而减少氮的释放量(Oldenburg and Heihrichs,1996),Canh(1998)的研究表明粗蛋白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则氨气的浓度降低11%左右,氨气的释放量降低10%—20%。降低家畜日粮中的粗蛋白含量,但同时必须合理添加合成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以保证家畜的繁殖及生长发育需要。据报道:日粮中添加尿酶抑制剂也可提高氮的利用率,使尿素降解减少,氨气的释放量减少。因粪氮不易被降解,故可以通过使用细菌发酵过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猪的日粮来降低尿氮比例从而降低氨气的排放量。Cahn等(1997)报道:当日粮以谷物、木薯粉和油饼为基础时,添加30g/kg甜菜渣后粪氮占总氮的比例可从不添加时的22%上升到45%,氨的释放量减少45%。

3.3新建畜舍时要考虑好保温设施和通风设施

畜舍应采用单元式建筑,缩小空间有利于保温;建筑墙体采用隔热墙,既使用空心砖或墙体内夹一层泡沫塑料等隔热材料,从而使内墙温度不至于损失;仔猪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在圈内给予红外线灯取暖,地面采用热传导较差的塑料地板或接触面较小的钢编网,减少仔畜身体热量的散失,有条件的猪场还可以使用空调或暖气控制舍内环境温度,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因大多数畜场的畜舍都采用自然通风,在冬天时关闭窗户或用塑料布密闭窗户,这样便不利于舍内空气的流通,使有害气体滞留舍内,影响家畜的生产性能。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机械负压通风的方式来解决,在每个畜舍单元的门框上方、屋顶下30CM处安装小功率排气扇,对面墙角预置进风口,进行负压通风,把有害气体排出舍外,让舍外的新鲜空气进入舍内,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

提高家畜繁殖力的措施的论文

答:影响家畜繁殖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的影响
对于猪来说, 虽然每窝产仔数的遗传力估计值是低的, 但每窝产仔数受不同类型的遗传影响是非常大的.品种平均值的差异可高达每窝3~4 头仔猪.中国的多数猪种的产仔性能比国外品种明显为高.另外, 实践证明近交会明显引起繁殖性能的下降, 而杂交往往能提高每窝产仔数.
公畜精液的质量和受精能力与其遗传性力估计值是低的, 但每窝产仔数受不同类型的遗传影响是非常大的.品种平均值的差异可高达每窝3~4 头仔猪.中国的多数猪种的产仔性能比国外品种明显为高.另外, 实践证明近交会明显引起繁殖性能的下降, 而杂交往往能提高每窝产仔数.
公畜精液的质量和受精能力与其遗传性也有着密切关系.而精液的品质和受精能力往往是影响受精卵数目的决定因素.一头精液质量差、受精能力低的公畜, 即使与产生最大数目正常卵子的母畜配种, 也可能发生不受精, 或者受精卵数显著低于排出卵子数的现象, 因而使母畜的繁殖力降低.其所生后代有可能具有繁殖力低的遗传特性.我们可用直接观察受精的方法来确定公牛受精能力的差.
2 环境的影响
环境条件可以改变许多动物的繁殖过程.日照长度的改变, 与季节性发情动物的开始发情有关.日照长度和温度是母羊、母马发情的主要环境因素.在卵巢的正常活动下, 日照对母羊的排卵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有试验证明, 绵羊随配种季节的进展, 产双羔的比例逐渐增加, 并在配种中期达到高峰.其原因是日照时间的缩短对母羊分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能力有逐渐增强的刺激, 从而促使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逐渐增加, 促进了卵巢的活动, 有利于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排卵数目也相应增加.
日照不仅能影响母畜的性周期, 也影响公畜的生殖机能和精液品质.实验证明, 延长日照时间, 特别是在日照短的季节用人工的方法增加光照时间, 可改进公牛、公马和公猪的精液品质.对小公猪有促进其性成熟的作用.用孕马血清诱发母猪发情产仔的实验证明, 夏天比冬天处理的产仔数显著增多.环境温度对公、母畜的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通常高温比低温对繁殖的危害为大.对于公畜来说, 睾丸本身具有一定调节温度的能力以维持其产生精子的机能.当在炎热的夏季或高温高湿的环境下, 外界温度的升高往往会超过睾丸自身调节温度的范围, 致使睾丸温度上升, 造成公畜精液品质急剧下降.只有当环境温度恢复后, 睾丸才能逐渐恢复正常的生精机能.若在这一段时间进行配种, 母畜的受胎率将是很低的, 有些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夏季不孕症”.
3 营养的影响
营养也是影响家畜繁殖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 营养不足会延迟青年母畜初情期的到来, 对于成年母畜会造成发情抑制、发情不规律、排卵率降低、乳腺发育迟缓, 甚至会增加早期胚胎死亡、死产和初生仔畜的死亡率.
某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影响母畜的繁殖力, 只采食粗饲料的牛容易缺磷.缺磷能引起卵巢机能不全, 从而延迟初情期.对成年母牛可造成发情症状不全, 发情周期不规律, 最后导致发情完全停止.绵羊由缺磷所引起的繁殖机能紊乱与牛相同.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 显著缺钙并不会引起生殖器官的发育障碍或性周期的紊乱, 但钙的进食量过高会影响磷的利用.铜过低可能抑制家畜发情和使繁殖力减退, 增加胚胎早期死亡,这主要是由于铜对卵巢的机能有特殊影响的缘故; 缺锰会引起猪卵巢机能紊乱, 会造成发情和妊娠延迟、习惯性流产等, 每日服用 2 mg 锰, 能防治这种缺乏症; 某些个别地区由于土壤中缺硒, 也会引起母畜的早期( 妊娠3~4 周) 胚胎死亡.
维生素不足可以使多胎动物排卵数减少.缺乏维生素 A 和 E 可使发情不规律, 胚胎发育迟缓和初生仔畜生命力降低.母牛缺乏维生素 A 时,可造成犊牛生命力低, 胎儿吸收或发育不正常, 阴道上皮角质化而变得易感染.
此外, 牧草中植物性雌激素的含量过多也常常会影响母羊的正常繁殖力, 但适当的含量可能对母畜有良好的影响.例如母牛或母马等常常在吃青草后改进了配种效果, 即可能与此有关.
4 配种时间的影响
假若精子和卵子均属于正常, 则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变为配种时间是否适时, 也即排卵时是否有足够的精子达到受精部位( 输卵管壶腹)与卵子相遇.卵子排出后若不能及时与精子相遇而完成受精过程, 则随着时间的延长, 衰老过程的加深, 其受精能力会逐渐减弱, 最后丧失受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某些衰老的卵子即使能与精子受精, 也往往会影响早期胚胎的生活力或者使异常受精现象增多.由此可见, 每种家畜在发情期内, 都有一个配种效果最高的阶段.这种现象对排卵时间较晚的母畜, 如母牛特别明显, 生产实践也充分证明此点.
此外, 马和猪的发情持续期也比较长, 因此适宜的配种时间对卵子的正常受精更为重要.实践证明, 随着猪的开始发情与交配之间的间隔时间的增长, 含两个以上雄原核卵子的数目也增加.如在发情开始后延迟至 44 h 配种, 会有 4%的异倍体胚胎, 造成发育后期变性.
精子的衰老也是影响繁殖力的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 尤应注意这一问题.一般来说, 除超低温保存外, 无论采用哪种精液处理和保存方法, 精子都会随保存时间的延长使受精能力降低或更容易造成胚胎死亡.使用保存时间过长的液状精液受精时, 其卵子透明带内的精子数要比新鲜精液者为少.
5 泌乳的影响
母畜产后发情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早晚与泌乳期间的卵巢机能、新仔畜的哺乳、乳用家畜的产乳量及挤奶次数都有直接的关系.母牛的出现伴有发情症状的排卵一般在产后的 30~100 天.但由于挤奶和哺乳的方法的不同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例如, 挤奶牛在产后 30~
70 天即可发情, 而哺乳母牛出现发情的时间往往长达 90~100 天, 而每天多次挤奶又比每天只挤两次者推迟.母猪在产后泌乳期间尽管有时出现发情, 但症状往往既不明显也不发生排卵, 当哺乳 5~7 周断奶, 7 天后即可出现发情.总的来说, 哺乳会延迟产后发情.当母牛泌乳量大、受胎率低时, 在生产中往往是由于空怀期长, 泌乳量下降速度慢, 泌乳期延长的结果.而挤奶次数增加和吮乳刺激, 会使母牛卵巢机能恢复期延长.
6 管理的影响
家畜的繁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控制, 良好的管理工作应建立在对整个畜群或个体的繁殖能力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放牧、饲喂、运动或调教、使役、休息、厩舍卫生设施和交配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措施, 均对家畜的繁殖力有一定的影响.而管理不善, 不但会使一些家畜的繁殖力降低, 而且往往会造成家畜的不育.对于母牛的管理工作, 若能适当提高产前( 分娩前 8 周) 和配种前母牛的饲养水平, 提前或适当延长青年和老年母牛的配种期, 及早进行妊娠鉴定分群管理, 采用同期发情等技术措施, 可进一步发挥母牛群的繁殖潜力.
在现代化畜牧业中, 所谓科学的饲养管理, 其本身就包括提高家畜的繁殖效率.科学的饲养管理, 不仅表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家畜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需要, 也表现在对家畜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活动的人为控制的水平.就家畜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来说, 随着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越来越小, 人为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人为控制家畜的生存环境和干预它们生命活动的水平将不断发展, 家畜的繁殖力也将不断提高.
注意以上事项有助于提高家畜的繁殖能力.
现在有利用酶抑制剂提高家畜繁殖力.
下面介绍一种提高雄性家畜繁殖力的方法
1.松针:含有丰富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的松针抗生素,对种公畜有提高精液分泌量的作用.种公畜日粮添加 4% 的松针粉,可提高采精量8%~10%.
2.麦芽:大麦籽实经人工催发长0.5~1.0厘米的短芽后含维生素E 较多,对雄性家畜有提高生殖机能、改善精液品质的作用.用量:猪每天150克,家兔40克.
3.淡水虾:产于河沟、池塘中的雌雄虾都可应用.对性欲不旺的种公猪,每天100克,煮熟连汤喂给,连服2~3次,可收到一次交配成功的效果.
4.桑蚕蛹: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和12种氨基酸,对雄性家畜有强化性欲、提高精子活力等作用.用量:家兔占日粮的3%~5 % .

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学术简要

家畜环境卫生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的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它必须以物理学、化学、气象学、气候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病理学等为基础,同时与许多学科如饲养学、繁殖学、育种学、牧场经营管理学、环境科学、畜牧机械化、建筑工程学、临床兽医学和家畜各论等密切联系。它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因素和变化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卫生的要求和措施的理论根据和方法原则,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家畜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在提高家畜生产力,防止疾病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管理在家畜饲养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并掌握牧场设置、环境控制与环境监测的措施和基本技能。

家畜环境卫生学的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家畜环境卫生学概念一、家畜与环境二、家畜环境卫生学概念第二节 家畜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一、家畜环境卫生学在国外的发展二、家畜环境卫生学在国内的发展第三节 家畜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学科一、家畜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二、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性质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四节 学习与研究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意义一、家畜环境卫生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二、学习与研究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意义第五节 家畜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二章 环境因子对家畜作用的一般规律第一节 家畜的环境一、家畜环境的概念二、环境的分类第二节 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一、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二、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三、环境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四、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节性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三章 适应、应激与生物节律第一节 适应一、适应的概念二、适应的种类三、适应的表现四、适应过程的调节五、提高家畜适应力的主要措施第二节 应激一、应激的概念和性质二、适应与应激的异同三、应激原四、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机制五、应激对动物生产的影响六、应激的监测及应激的预防第三节 动物的生物节律一、生物节律的概念二、动物生物节律的表现三、生物节律的调控机制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四章 热环境第一节 热环境与动物热调节一、动物体温二、产热三、散热四、畜体热平衡及体热调节五、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第二节 环境温度对家畜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一、热辐射与空气温度二、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三、低温对动物的影响第三节 空气湿度对动物的影响一、空气湿度的概念二、空气湿度对家畜热调节的影响三、空气湿度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四、空气湿度对动物健康的影响五、畜舍的防潮措施第四节 气流对动物的影响一、气流的概念二、气流对畜体热调节的影响三、气流对家畜生产力和健康的影响四、畜牧生产中的气流控制第五节 空气热环境的综合评定一、有效温度二、温湿度指标三、风冷却指标四、湿卡他冷却力五、主要气象因素对家畜的影响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五章 海拔高度、气压、光照和噪声对家畜的影响第一节 海拔高度与气压一、海拔高度的概念二、海拔高度对环境的影响三、海拔高度和气压对家畜的影响第二节 光照一、光的概念二、光源三、光的一般作用四、光的生物学效应第三节 噪声一、噪声的概念二、噪声的测试三、畜牧场内噪声的来源四、噪声对人畜的危害五、畜牧场噪声的控制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六章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空气离子第一节 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一、大气的结构与组成二、大气污染第二节 畜舍中有害气体及其对家畜的影响一、畜舍中有害气体的产生二、畜舍中主要有害气体对动物的危害三、减少畜舍中有害气体的措施第三节 畜舍和畜牧场空气中的微粒一、畜舍和畜牧场空气中微粒的种类二、畜舍内微粒的来源三、微粒对动物生产与健康的影响四、消除或减少畜舍空气微粒的措施第四节 畜舍空气中的微生物一、畜舍空气微生物种类及危害二、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三、减少畜牧场空气中微生物的措施第五节 空气离子一、空气离子的产生二、空气离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空气离子对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四、影响大气离子浓度的因素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七章 土壤环境与动物生产第一节 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其对畜牧生产的影响一、土壤的物理组成二、土壤的物理性状与动物生产第二节 土壤的化学特性及其对畜牧生产的影响一、土壤的化学组成及性状二、土壤中化学成分对家畜的影响第三节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畜牧生产的影响一、土壤的生物组成二、微生物污染土壤对家畜的危害三、土壤的卫生学评价四、土壤污染的特性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八章 水环境与动物生产第一节 水对动物生产的影响一、水的生理作用二、水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三、动物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四、水对动物生产的影响五、畜牧场的用水量第二节 水体污染对动物生产的影响一、水体的概念二、水体污染三、水体污染及其危害四、水体自净作用第三节 水源一、各种水源的卫生特点二、水源的选择及其卫生防护第四节 饮用水源的卫生学要求与评价一、饮用水水源的卫生特性二、生活饮用水和渔业用水卫生标准第五节 水的净化与消毒一、饮用水的净化二、水的消毒三、水的特殊处理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九章 动物环境与营养第一节 热环境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一、热环境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二、热环境对饲料消化率和代谢率的影响三、热环境对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影响四、热环境对蛋白质及其它物质代谢的影响第二节 饲料营养物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动物饲料利用与畜牧场环境污染二、使用生物活性物质、日粮氨基酸平衡与粪尿氮排出量三、植酸酶的使用与粪尿磷的排放量四、日粮重金属的添加及其从粪尿中的排放五、动植物优良品种与动物粪尿中氮、磷的排出量六、先进饲养管理技术与粪尿营养物质的排放第三节 动物环境与饲料产品安全一、饲料产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二、环境污染与饲料产品安全三、饲料产品安全与动物生产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十章 畜牧场生产工艺与场地规划和布局第一节 畜牧场及其分类一、畜牧场的概念二、畜牧场的类型第二节 建筑材料的基本特性一、建筑材料的热工特性二、建筑材料的空气特性三、建筑材料的水分特性四、几种常用建筑材料的评价第三节 畜牧场生产工艺设计一、畜牧场生产工艺设计的概念二、现代畜牧生产工艺特点三、畜牧场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四、畜牧场工艺设计内容五、畜牧场工艺设计方法第四节 畜牧场场址选择一、地形、地势二、土壤三、水源四、社会联系第五节 畜牧场场区规划和建筑物布局一、畜牧场的分区规划二、运动场和放牧地的设置三、场内道路的规划及供水管线的配置四、建筑物布局第六节 畜牧场防疫和环境绿化设计一、畜牧场的防疫措施二、畜牧场的环境绿化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十一章 畜舍设计及畜舍环境控制与管理第一节 畜舍设计的概念及原则一、畜舍设计的概念二、畜舍设计的原则第二节 畜舍类型及小气候特点一、封闭式畜舍二、半开放式畜舍三、开放式畜舍四、各种家畜对畜舍小气候的要求第三节 畜舍结构和作用一、基础、地基二、墙和柱三、屋顶和天棚四、门、窗及其它细部五、地面第四节 畜舍的防暑与降温一、畜舍的隔热设计二、降温设备选型三、建筑防暑与绿化四、畜舍与畜体降温措施第五节 畜舍保温防寒一、畜舍防寒保暖设计二、供暖设备选型三、防寒保暖的管理措施第六节 畜舍光照的控制一、自然光照二、人工照明三、人工光照的管理措施第七节 畜舍通风换气一、通风设计二、通风换气设备选型三、管理措施第八节 畜禽饮水设备及污水粪尿的排出一、畜禽饮水设备二、畜舍的排水与清粪三、管理措施第九节 垫料的使用一、垫料使用的卫生学意义二、垫料的种类三、垫料的使用方法四、垫草用量第十节 畜禽饲养密度及饲养方式一、家畜饲养密度的卫生学意义二、影响家畜饲养密度的因素三、饲养方式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十二章 畜牧场环境保护第一节 畜牧场的环境污染一、环境污染的概念二、畜牧场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三、畜牧场污染物质第二节 畜禽粪便的污染、危害及其资源化处理一、畜禽粪便的特性二、粪便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三、畜禽粪便的处理四、畜禽粪便的利用第三节 畜牧场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其净化处理一、畜牧场废水污染物及其危害二、畜牧场废水处理与利用技术三、畜牧场废水处理与利用工艺第四节 畜牧场空气污染、危害及其控制一、畜牧场废弃物污染空气的主要形式二、影响畜牧场空气有害物质扩散的因素三、畜牧场空气恶臭的危害四、减少畜牧场恶臭气体的措施第五节 畜牧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一、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产生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概念及特点三、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意义四、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程序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十三章 畜牧场环境管理、监测与评价第一节 绿化环境一、绿化环境的卫生学意义二、畜牧场绿化带的设置第二节 环境消毒一、畜牧场常见的消毒二、消毒的类型三、畜牧场环境消毒方法第三节 灭鼠灭虫一、防治鼠害二、防治虫害第四节 尸体处理一、处理尸体常用的方法二、常见动物尸体的处理第五节 预防疾病的卫生管理措施一、建立完善的防疫机构和制度二、做好各项卫生管理工作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第六节 畜牧场环境监测内容与评价方法一、畜牧场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二、畜牧场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三、畜牧场环境质量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提要参考文献思考题

关于养羊的技术论文

近些年,我国养羊业发展迅速,养羊的良种率占据优势,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养羊的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浅谈高效养羊的技术要点

摘要:从高效养羊的概念、指导思想、实现高效养羊的途径、高效养羊的生产工艺与生产体系设计原则和高效养羊技术体系的要点等,多方位讨论了工厂化高效养羊新生产体系建立的有关问题,阐述了高效养羊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高效养羊 养羊业 生产新体系

1、高效养羊的概念与指导思想

1.1 高效养羊的概念

高效养羊特点是:羊场规模大,饲养密度高,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密集,生产周期短,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适应市场需求,饲养方式以全舍饲为主。这种理想的新体系也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羊生产体系,它要求生产者和管理者能够准确地掌握羊群对不同环境的反应特点,采用人为控制环境的配套技术,包括营养,繁殖,兽医保健等重要环节的调控,对养羊生产实行有效的控制,并能建立或组织完善的服务体系,达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生产与产业化服务的平衡协调。

1.2高效养羊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畜牧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生产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适宜,配套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体系中,最大潜力的发挥和调动新技术的效力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养羊业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形成支柱产业。

2、实现高效养羊的途径

从我国的养羊生产实际出发,建立新技术体系,推广和应用现代畜牧科技综合配套技术。在推动千家万户养羊的同时,依不同地区生态条件,组织建立养羊生产基地,不断推动专业化、规模化和集越化养羊的进程,提高我国养羊业的水平。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及杂交利用新体系。

3、建立饲草、料高产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的生产一供应新体系

养羊的成本60%~70%是饲草、料。要使养羊生产有利润,首要条件是保证饲草、料的充足、平衡供应和大幅度降低饲草、料生产成本。我国青、粗饲料,农副产品资源,特别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利用潜力巨大。

4、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变靠天养羊,粗放饲养的传统养羊习惯,建立巩固的饲草、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全价配合饲料工业,按营养需要进行标准化营养饲养。同时,要加强棚圈建设,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修建羊舍。北方和高寒牧区要大力推广塑料暖棚养羊技术,南方潮湿地区提倡修建简易楼式羊舍。

5、发展“龙头”企业、建立产加销、贸工牧生产新体系

在高效养羊生产中,时时刻刻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确保养羊业的活力,要建设好各类羊生产基地,突出特点,形成整体规模,抗御市场风险。

6、加强养羊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养羊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养羊生产,面向未来。紧密围绕养羊生产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采取实用技术的合理组装配套等方法,发挥技术的整体效应,是加快实现养羊现代化的关键。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广泛采用现代化养羊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养羊生产的科技含量。

7、高效养羊的技术体系与技术要点

7.1 优质饲草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要点

从生态学的食物链理论角度出发,这就是食物链的“源头”,只有加大发掘、扩大和“开源”的力度,才能有充足的“流”,高效养羊的生产基础才能牢固,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所以,应当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优质饲草高产栽培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7.2优良品种推广与品种改良技术体系要点

养羊生产方向 依各地的自然环境、消费习惯、经济、文化及市场的特点,科学地确定适合本地的养羊生产方向。适合饲养肉羊的,应以肉羊为主加速发展,适合发展山羊的,应加大发展的力度。

7.3高效饲养与管理技术体系要点

非蛋白氮的利用 充分发掘反刍动物可以利用非蛋白氮的生物学潜力,用好用足非蛋白氮。

饲料组合效应 建立正确判断饲料组合效应的测定方法,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饲料和饲草。

饲料卫生 建立饲料卫生的技术体系,减少饲料污染,生产无污染的绿色养羊产品。

饲草青贮与秸杆微贮 实行全部饲草的青贮和秸杆的微贮加工的技术措施,提高饲草的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羔羊早期断奶与代乳品 采用先进的羔羊早期断奶料或代乳品,对羔羊实行早期断奶,集中育肥,生产优质羔羊肉。

系统管理 将养羊生产视为系统工程,采用系统管理技术。

环境调控 对羊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标准化羊舍的设计,塑料暖圈及饲养设施的优化。

营养调控 按照各类羊的和生产目标营养需要特点,对羊群实施有效的营养调控,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各品种羊的生产潜力。

高效繁殖的计算机管理 建立羊群高频繁殖的计算机管理体系,发挥多学科技术的集合优胜,使养羊生产实现高效益。

7.4高效养羊的兽医综合保健技术体系要点

羔羊常发病的综合防治 对羔羊常发的18种疾病实行有效的综合防治,保障羔羊的健康。

种羊的兽医综合保健 建立种羊的综合保健体系,确保种羊的种用价值和高频繁殖对种羊的要求,在一年内任一时期都能保持旺盛的性欲和生产高质量的精液。

围产期母羊的综合兽医保健 对围产期母羊实行有计划的综合保健,确保母羊的健康和妊娠安全。

工厂化饲养羊群主要疾病的防、检、驱程序 按工厂化饲养的要求对羊群主要疾病实施重点的防、检、驱程序,确保大群的安全。

饲草、料及饮水的卫生质量控制 对饲草、料和饮水进行卫生控制,定期、定指标对所用的饲草、料和饮水进行质量检测,及时纠正不合格现象。

羊舍环境净化 定期检测羊舍环境,及时消除病原,最终达到羊舍环境的净化。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 采用综合措施,正确诊断和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选用对症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添加剂,注重营养的合理配合。

7.5过腹还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要点

工厂化养羊的积肥模式 建立适合工厂化生产的养羊生产积肥模式,多积肥,积好肥。

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稳产高产田的建立 在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农区逐步建立高产稳产田,建立相应的高产栽培模式。

农、牧结合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模式 依生态学原理建立新型的养羊业与农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形成各自的产业支柱。

参考文献:

[1]壬正周.食物链原理在畜牧业上的应用[J].家畜生态,1992,13,(2):36~ 39。

[2]卢德勋.计量营养学是当代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前沿[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2,13: (1) 11~ 13

[3]马月辉.我国羊肉生产的前景与途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3,16~8

[4]涂友仁.中国养羊业和羊毛生产概况[J].1993: 117~ 20

[5]顾洪如,牧草饲料作物在发展节粮型养殖业中的地位与作用[J].草业科学.1993: 347~ 49

[6]马玉昆.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1997

[7]邢廷铣.食物链与农牧结合生态工程气象出版社.199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养羊的技术论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