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化学通报发表日期

2023-12-06 05: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化学通报发表日期

著作《科学史》400千字 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 253千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与沈小峰等合作)《自然辩证法范畴论》 24.7千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 1993年第二版(与沈小峰等合作,获北京市、国家教两次二等奖)《九十年代前沿科学》 180千字 北京出版社1990年8月版(与王梓坤等合作中宣部推荐著作)《系统科学新论》 240千字 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与姜璐合作)《自然辩证法总论》 522千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与孙小礼合作)《科学前沿的疑难与展望》 20千字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科学蒙难集》 41.5千字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3月版《中国的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100千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13000千字 沈阳出版社1991年9月版(政治卷主编 全书副主编)《化学社会学》 540千字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与乔世德等合作)《化学家传》 250千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1991年2月版《化学五千年》 180千字 台湾晓园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化学哲学基础》 84.9千字 科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与唐敖庆、卢嘉锡、徐光宪等合作)《化学思想史》 42.5千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与张家治等合作)《化学方法论》 300千字 浙江教育出版报1989年2月(与廖正衡合作)《科学研究的艺术》 48万字 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科学符号学》 25万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现代科技精华》 44万字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科技哲学范畴》 27万字 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自然辩证法原理》23万字 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科学是什么》 25万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与李建会合作)论文《提倡简单性原则》2千字 《人民日报》1996年5月13日《探索科学的判据》 2千字 《光明日报》1996年12月22日《市场经济呼唤简单性原则》 2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7月《探索复杂性方法初探》 1.5千字 《光明日报》1989年10月版《科学哲学的思考》 3千字 《大学生》1988年2月版《科学前沿的哲学思考》 2千字 《北京科技报》1988年2月27日《关于混沌的哲学问题》 15千字 《哲学研究》1988年2月版《概率、模糊、混沌》 3千字 《北京科技报》1988年4月16日《科学自然观系统方法论》 2千字 《光明日报》1988年11月14日版《自组织理论方法初探》 25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年4月版《从牛顿力学到混沌理论》 2千字 《光明日报》1989年12月14日版《循环》 5千字 《百科知识》1987年10月版《新三论与新思维》 3千字 《大学生》1988年1月版《试论平衡与稳定》 9千字 《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6月版《耗散、协同、相变的哲学分析》 10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7年2月版《试论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3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6年5月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的趋势和问题》《哲学研究》1986年5月版《转化定律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二》18千字 《人文杂志》1985年6月版《循环发展律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三》 18千字 《人文杂志》1986年1月《试论自然辩证法的三个规律》 15千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6月《系统层次律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5千字 《人文杂志》1985年2月《试论有序与无序的范畴》 10千字 《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索》 1983年4月《试论有序与无序》 12千字 《人文杂志》《试论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规律、体系》 20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4年2月《再谈自然辩证法的范畴》 2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3年10月10日《自然辩证法范畴规律体系雏议》 15千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4年1月《自然辩证法“不可以有别于哲学范畴吗”》 1.5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3年10月10日《自然系统混沌和有序的转化》 12千字 《自然信息》1984年4月《试论对称和非对称》 12千字 《人文杂志》1984年4月《从平衡到非平衡认识系统的方法》 10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5月《熵、信息、有序与对称》 20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5月《化学哲学研究概况》 5千字 《化学通报》1988年5月《纵览群科、广育桃李》 2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8年7月《殚见洽闻、桃协芬芳》 2.5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5年1月4日《要重视化学社会学研究》 1.5千字 《光明日报》1989年8月14日《化学哲学研究新进展》 1.5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7年版《光电磁大统一》 4千字 《科学实验》1985年9月《著名化学家谢苗诺夫》 8千字 《化学通报》1985年3月《化学元素发现史的统计分析》 10千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化学耗散》 10千字 《方法(自然辩证法)》1983年12月《化学史教学与研究综述》 1.5千字 《化学通报》1984年7月教材《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2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 19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1月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点》 4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8月版《自然科学概论》 44.5千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 版(与沈小峰合作)《科技简史》 33.7千字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8月版(与徐长山合作)《现代科学技术概要》 31.4千字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化学史教程》 41.7千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与张家治合作)在国外发表的论文《The Method of Symmetry》 苏联科学出版社1987年8月

化学通报的投稿须知

4.1全文通栏编排,文稿务求论点明确、写作规范、数据可靠。来稿请按本刊网站主页上的投稿模板编写。4.2文章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段落标题不超过15个汉字,引言不作标题列出,在首页末行隔线下注明省部级以上资助项目及编号。文后附第一作者与联系人的照片与简历。4.3 署名作者必须是所报道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或具体指导者,一般不超过4人。作者应保证对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本刊不承担由作者原因产生的著作权纠纷的任何连带责任。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向本刊转让印刷方式及电子方式的出版使用权。4.4 中英文摘要必须能充分反映论文内容,中文摘要不少于150字,英文摘要为150~250英文词汇。文前加5个以内的关键词。4.5作者投“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栏目稿件时,上传文稿中须包括一页英文“图文摘要”,内容包括文稿的英文标题、作者、反映文稿主要内容的图(如结构式、实验曲线、谱图、照片等)1个以及50英文词汇。图文摘要单列1页,列于文稿的最后。4.6 图和化学结构式,请分别用Origin 5.0以上和Chemdraw 6.0以上准确绘制,每张图大小适中。表格请制成三线表,表内不显示竖线。图、表不宜超过5个。图、表均应在有关文字说明处附近居中编排,两边无文字。图、表的题目以中英双文粗体字撰写。图注和表注分别列于图题和表题下面。4.7 文中数字、量、单位和符号的表述方式请按国家标准执行。变量一律用斜体表示。4.8 化合物名称一律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3或4版)的命名和译法,新名词则直接采用英文。4.9 参考文献应引用亲自阅读过的论文,待发表和未公开发表的请勿引用。特别鼓励作者更多引用国内作者和在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1)期刊:作者.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多作者必须列出前三名,后加等或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作者及等或et al后面加.。外国人姓名采用名前姓后的著录形式,名用缩写字母,在缩写名后不加.。(2)图书: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页~止页.(3)论文集:作者. 论文集名. 出版者,年:起页~止页.(4)专利:专利申请者.国别: 专利文献号, 年.(5)转引网上文献必须列全网站的全部信息。

陈景的生平简介

陈景,1935年出生于云南大理,1948年秋,陈景考进滇西闻名的省立大理中学。1954年,陈景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学习,享受人民助学金,摆脱了家庭经济困难的负担,他越发自觉努力地学习,周末经常是在教室中度过。他将“锻炼身体、增长毅力、拓宽知识”作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座右铭,并立志有所收获。在大学四年级时,他就针对苯环上带有一个基团后,为什么会出现电荷的交替分布现象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写出了论文初稿。这是他的处女作,几经易稿后发表在《化学通报》1963年第二期上。1958年9月陈景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尚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昆明工作站(今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简称昆贵所)工作。

9只有一个地球的作者是?

袁翰青
袁翰青,化学家,化学史家,1905年9月7日生于江苏南通。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深造,1932年获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及化工系主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北大著名的“三大民主教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相继任科普局局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中科院西北分院秘书长、科技情报所代理所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曾在美国从事立体有机化学研究,发现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获美国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获得荷兰科学家范霍夫奖。

袁翰青院士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作为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史家,袁翰青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加值得记载和研究,晚年,他把自己最后的生命之光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科普事业。作为科学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名字将永远留传在中国科学史中,也将永远载入中国科普史中。

创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29年,袁翰青从清华毕业后,被公派到美国留学,从师伊利诺伊大学著名化学家亚当斯,并于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员。在此期间,他潜心科学研究,成就了在立体化学方面的辉煌。1932年,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教育部令南京中央大学等5校开设国防讲座。应南大校长罗加伦之邀,1933年,他毅然回国,在中央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从事科研和教学。1940年11月,他又奉命调往西北兰州,负责创建甘肃科学教育馆。从此,他开始了长达6年的科学普及工作。到了甘肃科学教育馆以后,袁翰青把建馆宗旨确定为普及民众科学教育。到任后,他主要做了4件事:设立科学陈列厅、放映科技知识电影、举办通俗科学讲演、进行学术巡回教育。

天文工作者李元先生曾著文详细回忆了当时袁翰青精心策划、支持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日全食观测活动:“1941年9月21日有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我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当时由张钰哲率领的中国日全食观测西北队,正是在甘肃临洮进行了中国境内有史以来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利用这一机会,天文工作者在当地放映科学影片,举办科普讲演和日食图片展览,在兰州和临洮掀起了一次宣传科学知识、破除愚昧迷信的科学普及高潮。”1944年春,袁翰青冒着战火往返于重庆和兰州,积极筹备、建议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程会、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兰州召开第二届联合年会。这是他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工作期间筹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盛会。他历来主张科学离不开普及,普及离不开科学,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辅相成。这次科学活动正是他的这种主张的佐证。这次年会邀请到150多人,从昆明赶来的曾昭抡教授及其夫人俞教授、从重庆来的张洪沅教授等人的到来为大会增光添彩。袁翰青不仅组织甘肃科学教育馆的工作人员撰写科普文章,还请国外知名专家到兰州作报告。1943年,他热情接待了到西北考察的英国李约瑟博士等一行,并邀请李约瑟在馆做了《国际生物化学的进展》的学术报告。后来,他又请来美国抗菌素专家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做了关于盘尼西林的性能、应用及制造方法的报告,并当场口译。1945年4月,袁翰青在中正公园四照厅做了题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学术讲演。他说,赛(科学)、德(民主)二先生对人类的贡献有四方面:一是思想方法的改变;二是人生观的改变;三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四是交通工具的改变。并说“自由与民主及近代科学发展之证明”,中国只有按此原则迈进,才能“走向现代化之途径”。

为新中国科普事业奠基

1946年后,他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成为享誉全国的“北大三大民主教授”之一。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政务院在中央文化部设立了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科学普及局,袁翰青被任命为局长。根据陶世龙先生讲,科学普及(简称科普)一词最早出现于1949年,科学普及局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是第一次。在此期间,肩负如此重大历史使命的袁翰青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无疑,兰州科学教育馆的经历,对他建国初期的工作起了不小的借鉴作用。

袁翰青在担任局长期间,强调要“把科普工作作为科学界的群众性工作来搞”,他认为做好科普工作的关键是普及,普及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当时科普局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二是积极开展各种科普活动,进行实验示范和组织、推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春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平门老校址举办的“首都春节科学知识展览会”。展览分三大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妇幼卫生以及从猿到人。展出12天,观众达10多万人次,成为轰动首都的一大新闻。

袁翰青不但对本身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对与科普有关的事情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李元先生回忆说:“1951年9月天文界的朋友们听说民主德国送中国青年一架小型的蔡斯天象仪,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台长来信嘱咐我,用那架天象仪把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推动起来。”10月李元回到北京之后就去拜访不久前访问过民主德国的袁翰青,他告诉李元,德国送来的只是一架天象仪的模型。不过,他很乐意介绍李元去见吴晗市长,因为吴晗对建立北京天文馆特别热心,并当即与吴晗通了电话。在中国科学院、全国科普协会、北京市三方的共同协作下,北京天文馆于1954年开始兴建,1957年月建成开馆。北京天文馆的筹建过程一直得到袁翰青的关心和支持。

科普创作贯穿一生

袁翰青不仅对全局性的科普工作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十分重视科普写作。科普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1954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财政经济组曾举行报告会,请钱三强同志做了《原子能的应用》的报告。当时,和平利用原子能成为科技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协副秘书长,袁翰青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原子能方面的知识,于是在北京做了一个有关原子能方面的科普报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55年这篇文章发表在第四期的《新观察》上,定名为《原子能的故事》。1958年为了打破美国等国家的核垄断,我国开始研制以防御为目的的原子弹和氢弹。对于科技水平相对薄弱的我国,除了掌握核心技术之外,还需要普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袁翰青写了《氟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硼烷的制备》两本书,于1958年出版。

《只有一个地球》是为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大会提供实际的背景材料和概念性的基础意见而准备的。这是一本对人类环境最完整的报告”,袁翰青被授权翻译。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翻译这样的书可能是科技出版界不多见的。袁翰青科普创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身体力行,把普及科学和发展教育联系起来。1954年至1956年之间,他写了《溶液》、《铜的故事》、《糖的故事》。《铜的故事》这本小册子讲述了铜在现代工业的重要性,铜的开采、冶炼、精炼,纯铜与铜合金的区别以及不同的用途。铜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光辉成就,以及我国采铜、炼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本书语言简练、内容丰富,并配有一页彩插——各种铜矿石图,的确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工业常识小书。

他在1975年身患脑血栓之后,右半身偏瘫。他决心把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坚持用左手写字,在报刊上发表短文。在1980年到1988年,对中学教育十分关注的他在《化学教育》上连续介绍了26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如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等。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这些科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崇高理想、坚韧的意志以及为科学事业的牺牲精神和创新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连载,受到众多中学教师的欢迎,为他们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袁翰青远在上世纪30年代就对化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积累研究史料,以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的权威。当他把科学研究的重点转为研究化学史后,同时开展了科普创作。1937年发表于《化学通讯》第二卷第三期的《狄拜耶教授》就是他最早的科普文章。另外,同年发表的《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也具有同样的性质。1954年10月25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含镍白铜——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之一》就是这一时期他的科普作品的代表作。在这篇不长的文章中,他从学生们常用的白铜墨盒谈起,指出“青铜和黄铜在我国很早就被利用了,在别的国家也利用得不算晚。惟有白铜这种合金是我国的特产,在历史上成为输出品之一”。他还指出,距当时不到一百年才有了用镍做电镀的原料,而我国利用镍做白铜却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1975年他半身不遂后最先想到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业余工作就是写科普文章。他在《北京晚报》《百家言》专栏发表了《“科学”“技术”两词溯源》、《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奖》、《漫谈X射线》、《“马和”发现氧气的问题》等短文,受到广大读者的传阅和欢迎。

袁翰青的科普创作一览

1.1937年发表于《化学通讯》第二卷第六期上的《狄拜耶教授》;

2.早期的科普文章:《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等;3.1954年出版《溶液》;

4.1955年出版了《铜的故事》;

5.1956年出版了《糖的故事》;

6.1958年出版了《氟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硼烷的制备》;

7.1974年出版了译著《只有一个地球》;8.1982年出版了《科学与人类》;

9.见诸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一直不断,《原子能的故事》、《晚明杰出的一位科学工作组织者、宣传者兼实践者》等;

10.晚年,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化学教育》、《百科知识》、《化学通报》等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介绍中外化学家生平事迹和重要化学史实的文章。他还在北京晚报的“百家言”栏目刊出的“科学、技术两词溯源”、“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奖”、“漫谈X射线”、“再谈X射线”、“‘马和’发现氧气的问题”等;

11.1980-1988年在《化学教育》上介绍了26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

12.1989年写了《重要化学史实》。

《化学通报》英文名字为chemistry吗??

《化学通报》英文名字是chemistry。《化学通报》英文名字为chemistry;后面一个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好回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