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影响因子为1.51,综合影响因子为1.60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1948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正式公开出版,1956年,随校名改称《中南财经学院学报》,1958年,在原《经济问题》以及中南政法学院学报的基础上,创办了《政治与经济》月刊,1975年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创办了《理论与实践》,1979年11月《理论与实践》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学报》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5月,原《中南财经大学学报》变更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一)专著1.《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2.《单位刑事责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 《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4. 《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 《日本刑法精义》(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6. 《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二)译著1.《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2.《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3.《刑法各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4. 《刑法学基础》,法律出版社2005年5. 《刑法讲义总论》(新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 《刑法讲义各论》(新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 《刑事政策学》(新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共著1.《中国刑法原理》(上),赵廷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2.《中国刑法原理》(下),赵廷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3.《量刑通论》,喻伟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4.《刑种通论》,陈兴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5.《刑法学全书》,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6.《西方近代刑法学说史略》,马克昌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7.《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周光权合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 《刑事案例诉辩审评——强奸罪、拐卖妇女儿童罪》,黎宏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四)主要论文1.《增设“传染性病罪”刍议》(与罗丽合作),《法学》1989年第7期2.《论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制度和量刑方法》,《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3.《对我国刑法中死刑制度的反思》(与王龙合作),《法学评论》1990年第5期4.《论我国刑法中的假释制度》,《法律科学》1991年第2期5.《论非犯罪化》(与王龙合作),《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6.《论保障人说(上)》,《法学评论》1993年第3期7.《论保障人说》(下),《法学评论》1993年第4期8.《论刑法中的行为》,《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9.《中国における法人犯罪论にかんする一考察》,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486号(1997年3月)10.《美国近年来的法人刑事责任论述评》,《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11.《德国的法人刑事责任论》(与单民合作),《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2.《中国の法人处罚论に关する研究—米国法·日本法との比较に即して—》(1),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271号(第37—124页)(2000年5月)13.《中国の法人处罚论に关する研究—米国法·日本法との比较に即して—》(2),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273号(第79—147页)(2000年9月)14.《中国の法人处罚论に关する研究—米国法·日本法との比较に即して—》(3 ),日本同志社大学《同志社法学》第274 号(第240 —298 页)(2000 年11 月)15.《论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学评论》2000 年第4 期16.《从一案例看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 期17.《论单位犯罪的主观要件》,《法商研究》2001 年第4 期18.《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法律科学》2001 年第4 期19.《论我国刑法中的“伪造”》(与罗丽合作),《中国检察》2001 年第9 期20.《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法商研究》2002 年6 期21.《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概念的特征》,《法学评论》2002 年4 期22.《近年来国外法人犯罪研究的新趋势》,《比较法研究》2002 年4 期23.《罪刑法定原则的现代展开和刑事司法公正》,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司法改革评论》第4 辑(2002 年10 月)24.《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清华大学《清华法律评论》2002 年第1 期25.《日本的法人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刑法论丛》第5 期26.《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与申键合作),《法学评论》2003 年第2 期27.《单位犯罪的若干问题新探》,《法商研究》2003 年第4 期28.《论交通肇事罪的若干问题——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为中心》,《法律科学》2003 年第4 期29.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30. 《刑法因果关系论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5期31. 《论“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及其实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32. 《论放火罪的若干问题》,《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33.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现状与展望》,《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34.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因素》,《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35.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36. 《行为无价值论批判》,《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37. 《刑事和解:一种新的刑罚改革理念》,《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38. 《日本近年来的刑事实体立法动向及其评价》,《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39. 《法益侵害说和犯罪的认定》,《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40. 《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41. 《论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42. 《紧急避险法律性质研究》,《清华法学》2007年第3期。43. 《禁止“类推解释”之质疑》,《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44. 《结果无价值论之展开》,《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45. 《论财产犯中的占有》,《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46. 《关于“刑事责任”的另一种理解》,《清华法学》2009年第2期。47.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48. 《过失犯若干问题探讨》, 《法学评论》2010年第3期。49.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的思考》,《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50.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分析——兼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体系是以宪法(或根本法)为核心,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法律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宪法(或根本法)属于第一层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等基本法律属于第二层次,基本法之下还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层次的法律等等.与此相适应,较低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即低于)较高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层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第一层次的宪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姚建宗:《法律效力论纲》,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20页.
在法学理论中,法的效力层次有时也被称为法的效力等级,或法的效力位阶.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体;(2)适用范围;(3)制定时间.
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即指不同等级的主体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高的主体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于等级低的主体制定的法.在各个法的体系中,法的效力层次要贯彻以下两个规则:(1)在整个法的效力层次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宪法的效力统摄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层次除要贯彻它的一般规则外,由于法的复杂性,法的效力层次还存在一些特殊规则:(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2)新法优于旧法;(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页.
法的效力层次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导致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宪法至上原则;(2)等差顺序原则;(3)特别法优先原则;(4)实体法优先原则;(5)国际法优先原则;(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页.
由于法律本身是有层次或等级划分的,因而其效力当然具有层次或等级性.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则其效力范围施于其所辖地方范围内.全国性法律的效力层次高于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层次.
我国法律的效力层次是多层次性的结构体系.在法律效力层次结构体系中,各种法律的效力既有层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我国法律效力体系.对于法律效力层次的具体划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最高层次: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层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层次属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为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层次为第三层次.
地方层次:地方立法主体制定的地方法规,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规和自治地方法规,特别行政区地方法规,其法律效力的层次为地方层次.
--张根大著:《法律效力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页.
可以根据法律的位阶高低来识别法律效力的层次高低.识别法律效力层次高低的具体标准主要有三条:(1)根据主体识别.立法主体的地位高,其制定出来的法律的效力层次也相应比较高.(2)根据立法依据识别.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法律而制定,则这个法律的效力层次低于另一个法律的效力层次.(3)根据效力范围识别.如果是全国性的法律,则其效力范围施于全国,法的有效条件是指法律规范得以实施生效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法的有效条件就内部环境而言,有以下几点:(1)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2)必须与上一等级的法律规范不相冲突或抵触;(3)法律规范必须在它约束的时间、对象和范围之内才有效.就外部环境而言,其条件为:(1)它必须是在合法政权机关的制定或认可下产生的;(3)它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国家强制力保障.
--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应然法律效力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完全的应然法律效力;第二个层次是相对的应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应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后失效日之前这一连续的时间段中法律所具有的应然作用力.相对的应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后生效日之前这一时间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后因溯及力问题仍被适用而产生的某一时间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条件下的应然作用力.
--张根大著:《法律效力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由于法律规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它是按照另一个法律规范决定的方式被创造的,因此,后一个规范便成了前一个规范的效力的理由.调整另一个规范的创造的那个规范和另一个规范之间的关系,用空间比喻语来说,可以表现为高级和低级的一种关系.
--[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凡是这样一个承认规则被接受的地方,就为私人和官员提供了确认主要的义务规则的权威性标准……在一个有各种不同的法的“渊源”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承认规则相应地比较复杂:即确认法的标准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个成文宪法,立法机关的法规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将这些标准排列为相应从属和优先的次序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冲突作出规定.正是按照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制度中,“普通法”从属于“制定法”.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杜景义、宋金娜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页.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