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普创作》杂志

2023-12-12 0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科普创作》杂志

《科普创作》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创办较早、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从办刊开始直到1992年更名为《科技与企业》杂志,中间历经14年

力一的先锋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在繁荣经济的同时,提倡科学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于1940年2月在延安成立。1941年8月召开第一次年会,力一和孙霁东作了“边区工业概况”的专题报告。会上选出了21人的干事会和作为常务机构的驻会干事会。力一是6名驻会干事之一,又兼数理学会负责人。为了提倡科学精神,宣传科学知识,《解放日报》与自然科学研究会合作编辑出版《解放日报》副刊《科学园地》,力一是主编之一。他以苏虹、李直、伊黎、李北、铁军等笔名撰写发表了“炮打原子”、“铼及其化合物”、“一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的一生”、“谈谈雷雨”、“虹及三环套”等一系列科普文章,其中尤以“炮打原子”最具传奇意义。该文系统介绍了原子、电子、原子核、中子、质子、α粒子以及核反应、核裂变的基本知识,还介绍了加速器、铀-235同位素的浓缩方法和核能应用的可能性。文章最后写道:“在铀原子核被分裂的时候,放出的粒子竟具有2亿电子伏特的庞大能力。这个成功就把怎样利用从原子里取出的能力为人类服务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种新的能力源泉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想不久会有新的对原子进攻的捷报传来”。力一这篇文章发表于1942年2月。2个月后费米才开始研究核反应堆,7个月后美国才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作为一个电讯工程师的力一能把触角伸展到核科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第一次刊登有关核科学的文章,这在当时全国报刊上也是少有的。“炮打原子”吸引了许多读者。例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科技局长、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的边拱,当时就把它剪下来一直保存着,并用紫药水作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边拱后来是力一在延安电器修造厂试验室的同事。一天,边拱与力一谈起该文,才知作者苏虹原来就是力一。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使力一的后半生与原子能、加速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加速器就是轰击原子的大炮。1992年,正当“炮打原子”一文发表50周年之际,《科普创作》杂志发表了邬枫和陆洪的纪念文章“半个世纪的史诗,五十年的传奇”,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

贾祖章的早年经历是什么?

贾祖璋1901年9月24日出生在浙江海宁,他在清王朝度过了少年时代,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明所致。因此,自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22岁起开始科普创作,28岁出版第一本科普读物——《鸟与文学》。

1934年《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贾祖璋与周建人、顾正均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稿。同时,为开明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为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做了大量的拓荒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贾祖璋走上了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的艰辛道路。

1936年贾祖璋开始期刊编辑工作,其中著名的期刊有《中学生》、《进步青年》、《旅行家》、《农村青年》、《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众》、《学科学》等,这也是他献身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贾祖璋以旺盛的精力,写下了大量作品。《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他写过一些短文,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白丝翎羽丹砂顶》、《一种似蟹非蟹的动物》等。

在“文革”中,贾祖璋所在单位北京科普出版社被撤销,年已69岁的贾祖璋也被下放到福建平和县,和他的长子贾柏松在一起。当时,各类报刊多数被砸烂停刊,他不仅被剥夺了工作权,而且实际上还被剥夺了写作权。这对于一位不苟言笑、只知埋头做学问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身处逆境的贾祖璋,此时的心情虽说无奈,但他又不愿意虚度年华、浪费时光。他只身到野外的稻田、菜园、果园,观察植物生长、昆虫活动和鸟类繁衍的动态。同时,还大量阅读当时所能找到的科学和农技书籍,从1970年到1976年的6年间,共写了50本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的实践和阅读,为科学春天到来后的科普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才有了荣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范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等名篇的问世。

粉碎“四人帮”以后,贾祖璋、贾柏松父子结束了下放生活,回到了福州。在安排工作时,按贾老的本意还是到福建师范学院好,因为那里有可供他做研究的图书馆,遗憾的是该校当时没有接纳他们居住的宿舍,父子俩只好去可提供宿舍的渔业公司报到。一家人住得十分拥挤,贾老住的一间房子只能放一张床铺、一张写字台,顶到天花板的高大书架占满了有限的空间,慕名的来访者只能坐在床沿上和他谈话。

那时候物资供应很紧张,什么都要票,有一次,贾老正在用煤球炉子煮凭票买来的一点猪肉,由于忙着看一位作者送来的稿子,以致锅里的水烧干、猪肉焦味出来才发现。那位作者心中感到非常不安,贾老反而安慰他不必放在心上,然后去关上炉子,又继续看他的稿子。在贾老身上没有一点名人和大作家的架子。

刘后一资料(急)

刘后一(1924—1997),笔名湘江、祥夫、刘博夫。湖南省湘潭县人。高级编辑。
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生物系。1950—1952年任东北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52—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编辑。1953—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翻译、科学出版社编辑。1957—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从事科学研究兼学报编辑、编委、科普杂志《化石》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动物学会,1957年加入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普协会,1980年加入中国人类学会、中国作家协会。1979—1990年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87年退休。1982—1997年任《世界儿童》顾问。
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科普创作。1963年在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科普读物《算得快》(累计印数1000多万册)。 40多年来,翻译、创作科普书籍40多本,并多次获全国及省市优秀科普作品奖。他还致力于科普创作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曾应邀去成都、重庆、长沙、西安、哈尔滨、阜新等地讲授科普创作课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