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油画作品赏析论文

2023-12-10 09: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油画作品赏析论文

 【画作名称】《蓝衣少年》
  【创作者】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英国)
  【创作年代】1770年
  【类别】帆布油画
  【风格】洛可可
  【题材】肖像
  【规格】122cm×178cm
  【材质】 布 油彩
  【现存藏处】洛杉矶 亨廷顿图书馆   《蓝衣少年》是针对当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雷诺兹(Reynolds,Joshua)的理论偏见而画成的。 庚斯博罗33岁以后, 肖像画声誉已驰名国内外,伦敦的美术爱好者纷纷前来要求他画肖像。1768年升任院长的雷诺兹也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 他看到庚斯博罗画肖像艺术的巨大成功,心生嫉妒,常常出言不逊。于是,住在伦敦的雷诺兹和坚守巴斯的庚斯博罗形成了"两雄并立"的对立的两派,他们彼此贬抑。 一次,雷诺兹在给学生讲授绘画技巧时说:“蓝色不能在画面上占主要地位”。庚斯博罗得知后,表示蔑视这种"法规",遂用大量蓝色画了这幅举世闻名的《蓝衣少年》,借以否定并挖苦雷诺兹的那一绘画观点。《蓝衣少年》描绘了一个衣饰华丽的贵族少年形象。 其实,这一模特儿原型并非贵族,而是画家找来一个富有的工场主的儿子,庚斯博罗让他穿上蓝色华服,扮成王子模样而画成的。庚斯博罗用奔放的笔触,轻灵流畅地把少年那种倜傥风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宝石蓝的光色作用。这新颖别致的蓝色调不但没有任何不适之感,反而使人感到出奇制胜;这活泼、跳跃的蓝色绸缎,这变幻莫测的衣纹、高光;这不落俗套的蓝色调与含蓄、变换丰富的黄灰、蓝灰、绿灰、红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对比 。这里最成功地方是,画家用准确的色块再现了少年身上的蓝缎子织物的质感和薄软感。整幅画的风格清新流利,色彩富有节奏感,抑扬有度,从而使此画作成为十八世纪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占了重要的一页。 正如当时一位评论家所形容的,他把肖像绘成与歌剧一般富有韵致, 这是一个“经过人工处理的真实”。
  庚斯博罗与地位显赫的学院派画家雷诺兹相比,只不过是个"在野名流"。 但由于他重视艺术的探索,加上他那种无拘无束、感情外露的性格,素不为"权威"的压力所服,才使他能在艺术道路上有所突破。庚斯博罗为贵族们画了40年的肖像,被贵族们公认为桂冠画家,但他有时也厌烦画肖像,经常到野外去画他一生中第二个旨趣所在的风景画。 在风景画上,庚斯博罗的艺术成就也是明显的。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英国肖像画家、风景画家,融合尼德兰画派现实主义和法国牧歌式浪漫情调,创造了光色清新、富有诗趣的风格。作品多以柔和的色调描绘贵族奢华的盛装和高傲悠闲的姿态.为上层社会所喜爱。庚斯博罗是18世纪继荷加斯之后在英国画坛脱颖而出的天才画家。他虽然不大喜欢读书,甚至连普通中学都没有读完,但是,他“说起话来妙语连篇”;他虽然没有著述传世,“可是,以他写给密友的信来看,他的知识又很少有人可以与其相比”。

跪求一篇油画鉴赏选修课的论文

  油画的鉴赏
  *我们在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主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两方面来鉴赏。任何作品都靠视觉形象来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人们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观赏进行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一方面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了画家所反映的一个艺术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作用。另一方面是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认识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从这一点上看,对一幅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它同观赏者的素质条件相联系。优秀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容,起到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第一,看构图。整幅画面的构图是否突出主体、背景是否干净、主体位置是否恰当,构图是否平稳,还有造型是否准确。
  第二,看明暗关系。也就是黑白灰,或者说光线的关系。整幅作品的黑白灰关系是否明确,是否能够形成整体感,还是看起来很散,黑白灰不明显,会造成画面灰暗,或者找不到光源,没有立体感。
  第三,看色彩关系。所谓色彩关系,无非就是色彩是否有冷暖对比,是否在画面上表现出了环境色、固有色和自然色,简单的理解,可以理解成色彩的丰富程度。当然,色彩不可过,太过丰富,没了章法,就显得乱了。
  其次,看一张画的透视关系,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是否做到了。

  上述的掌握了,接下来便是看画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了,包括画面质感的体现,看笔触,是否能很好的体现各种质感,比如皮肤、山石、水果、瀑布等,还有人物表情、姿态、动物奔跑、翱翔的神韵是否栩栩如生。

  总之,要想品鉴一幅作品,那么你可以不会画,但你的眼界一定要高,你一定要看过大量的作品,包括世界名作、包括拙劣的作品,好的坏的你看的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了。
  我刚才讲的东西是形成理论的,你不可生搬硬套,那样太过于教条。希望你能充分理解,或许等你成为品鉴名家的时候,只要一眼,凭感觉就能判断一张画了。

求一篇世界名画鉴赏的论文

世界名画欣赏论文
--------梵高作品《星夜》赏析
《星夜》赏析
摘要:1889年,梵高由于精神病发作被送进的了疯人院。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充满了死寂,毫无希望之地,梵高的内心这似乎感到了安全和隐晦,疯狂的内心得以平静。正是在这里,他以歪曲的长线,破碎的短线,饱满的色彩。为全人类创造了一幅奇幻的星空景象。
一、作品叙述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星夜》为梵高圣雷米时期的代表作品。1889年,梵高由于精神病发作被送进的了疯人院。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充满了死寂,毫无希望之地,梵高的内心这似乎感到了安全和隐晦,疯狂的内心得以平静。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寻找到了自己艺术的突破,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作品中那些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 感受到梵高内心的情感倾诉。
二、作品形式分析
"他还做了另一个梦,把它告诉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梦想,看哪,太阳,月亮和十一颗星再向我们敬礼。"圣经起源中的一段话给予了这位为天才创作的灵感。星夜是梵高的幻想,是梵高心中的宇宙。梵高以心中的星夜作为题材,充分表现出处于人世之外的自己对于星空的理解及感受。
整个画面,作者充分运用的夸张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变形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作者运用弯曲的线条,以及线条旋转变化描绘出了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我们几乎无法从他的这幅作品中找到一条直线,作者的世界观仿佛在旋转。同时作者在色彩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全部运用大块的色域展现出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同时,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义。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
三、作品解释
有云的夜空充满了旋转,恒星发光闪烁着自己,明亮的新月。虽然功能被夸大了,这是一个场景,我们都可以涉及到,也是一个最适合个人感觉舒适,安心。这天保持观众的眼睛画走动,下面的曲线和制造出一种视觉圆点星点使用。这一运动一直扎根在旁观者所涉及的绘画,而其他因素:
下面的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丘陵有一个小城镇。有一个和平的本质结构的流动从。也许阴凉窗口颜色和火热的火花回忆我们自己的天空繁星温暖黑暗的童年和年满夜间想象中存在的东西。镇中心的点是高大的教堂尖顶的,执政的建筑物基本结束较小。这种尖顶蒙上了一个小镇上的稳定感,并创建一个规模和意义上的隐居。
为了画左侧有一个巨大的黑色结构,开发了一个更大的规模和孤立感。这种结构是宏伟的绘画相比,规模在其他物体。镜子弯曲的线条,创造的天空画的感觉深度。这种结构也允许观众解释它是什么。从布什山的一叶菜,形成分析,这是广泛和丰富多彩的。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四、作品评价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梵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凡·高的作品, 这幅作品是虚构的。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
  即使梵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 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梵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 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梵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 他说"凡·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 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 在这幅作品里,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 同时那漩涡关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梵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 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一视觉区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 而几乎没有对梵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 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 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凡·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 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 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 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 星星闪耀、汹涌, 柏树随着它们摇动, 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 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休斯)

参考文献:《西方绘画史图录》邵大箴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米勒传》 罗曼·罗兰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