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投稿方式: 邮箱投稿,刊内各栏目有对应的邮箱。
《人民教育》投稿须知:
《人民教育》杂志创刊于1950年5月1日,当年毛主席为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人民教育》第一届编委会由成仿吾、叶圣陶、柳湜、徐特立、孙启孟等著名教育家组成,承担起了新中国教育新闻宣传事业的开创工作。
作为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期刊,《人民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和重大部署,宣传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投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推出了素质教育“汨罗经验”、教育均衡发展“寿光模式”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地方典型经验和斯霞、霍懋征、李希贵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在1998年和1999年两次全国重点期刊评比中,均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0年《人民教育》获新闻出版总署“首届国家期刊奖”等五项政府奖,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
2010年4月,《人民教育》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题写贺信,充分肯定《人民教育》是“具有较高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优秀刊物,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勉励《人民教育》“继续当好教育新闻事业的排头兵”。
《人民教育》主要面向中小学、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和关心我国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
《人民教育》为半月刊,彩色双封面,16开本,6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每期定价5.00元,全年定价120.00元。
郑立平,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班主任培训工作专家、山东省教师培训课程专家、国家关工委青少年发展中心特聘专家、教育部班主任国培特聘专家,已出版著作《把班级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优秀教师成长之道》《为师之鉴——教师心头的悔与恨》等11部,参编《班主任工作实务》等七部,应邀在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多场,《山东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等杂志封面人物;《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20多家报刊媒体做过推介宣传,深受青年教师喜爱,被誉为班主任民间领袖,正带领一大批有教育理想追寻教育幸福。
“我们的时代是需要名师的时代。”杨再隋教授多年前发出的这声呐喊至今仍在耳边回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在初为人师时,心中都有一个“名师梦”——希望有朝一日能脱颖而出,成为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梦的火焰”越来越微弱,直至熄灭。于是,不再有梦的我们,开始蹉跎岁月,把教书当成谋生手段,不再发展自己,不再享受课堂,不再反思教学,也不再关注学生的成长……用商友敬老师的话来说是成了“可怜的口力劳动者”。这样的教育教学生活毫无诗意、毫无幸福感可言,不再有“梦”的我们再也没有激情和动力去改变它。这也成了眼下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教师的职业幸福。
“没有梦的人生是更加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钱理群)。那么,究竟是什么破灭了我们心中的“名师梦”,让我们的专业发展就此止步?
贰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答另一个问题:名师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如“是因为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敬业的精神、博爱的情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等等”,或者说“名师之所以会成为名师,是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源于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痴迷和对儿童的关爱等等”,这样的回答很正确,说得也很理性,都是专家们高度概括之后“名师的共性”。纵观当今小语界名师,他们身上的确有这些特点,用成尚荣老师的说法是“名师的基质”。但在解读与比较当今小语界名师“成名的历程”过程中,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一点共性:这些名师的成“名”都跟赛课有关,基本上他们都是从赛课中走出来的。通过赛课,他们或一课成名,或名气由小变大。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包括自己县里、市里的一些名师。这一串串名字,经过一次次赛课,走到我们面前,成为普通老师眼中的名师。
因此,给我们普通一线教师的感觉是:想要成为名师,你必须经过赛课,县级、市级、省级,一直到国家级,你在哪一级胜出,就是哪一级名师。而赛课也成了打造名师、孕育名师的摇篮。可以说,赛课成了我们广大一线普通教师专业发展、成就名师梦想的唯一途径。
叁
那么赛课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先从什么是赛课说起。在我眼中,所谓赛课,通俗地讲就是课堂教学比武,看谁的课上得好看、精彩。从比赛的形式上分,一般有各级优质课评比和其它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课堂教学评比等。如果从1989年全国首届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开始算,赛课至今为止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一般来说,赛课从校级开始,胜出的老师参加乡镇级赛课,依此类推,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比赛来选拔优胜者,最终参加国赛。
从这个过程看,赛课无疑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一路上你必须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你还将茶饭不思,辗转难眠,为“课”消得人憔悴。它还是一条残酷的路,因为每一级比赛,最终都只有一位教师晋级,而其余参赛者只能淘汰——哪怕你也是一等奖。由此可见,赛课成全了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教师,却淘汰了剩下所有教师。这种以丛林法则成就名师的方式,代价太大、太残忍。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在小语界想实现专业成长、成为名师,路只有一条——赛课。其实,路艰辛一点无所谓,世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易行的,怕就怕这条路看起来有希望、走得通,实际上它却是死路、绝路。而赛课对于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恰恰就是这样一条绝路。
此外,赛课看似是一条公平公正,用实力说话的路,实际上也有它不公的一面。在赛课机会方面,一般中心小学教师比完小教师多,城区小学教师比农村小学教师多,有“背景”的教师比普通教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赛课,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赛的已经不是参赛者个人的水平,而是整个团队的水平。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个团队,那么资料收集、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根本不用你操心,你只要熟悉教案,到时在台上“演”一遍就行——这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那么,如果背后没有这样的团队呢?这一点我们农村一线教师深有体会。这种种“坚硬的外壳”让我们广大一线教师难以突破,因为这些都不是靠你一已之力能解决,以至于当有赛课的机会时,经常会听一些老师说:“这样的机会怎么可能轮到我呢?”
我这么说不是想全盘否定赛课,毕竟通过赛课的确成就了一大批名师。我想说的是,通过赛课,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成就少数名师的同时,却让绝大多数普通教师可悲地成了陪衬,成了“牺牲品”。现实生活中,我们即讨厌赛课,又不得不依赖它——因为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名师的唯一途径。它犹如一副无形的枷锁,牢牢地锁住了我们每一位普通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图片
肆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名师,也曾是我人生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但几次赛课失利,让我心中“梦的火焰”越来越微弱。心有不甘的我不断地诘问自己:难道就准备这么结束我的专业发展之路?难道我的教师生涯就准备这么度过?如果不想就此罢休,打算继续上路,那么,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又在何方呢?……这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地敲打着我的心门,让我困惑、让我迷惘,也让我寝食难安。
我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应该也是绝大多数被筛选下来的普通老师的问题。敢问适合我们的专业发展的路——在何方?虽然我们一直苦苦地在追寻、在努力,想找到一条赛课之外的通往“名师”的路,但一直寻找无果。犹如在漆黑的夜里行走,找不到方向,也看不见希望。如果说一部分老师是看到赛课这条路因为太窄,通过的人极少极少而丢弃自己的梦想,那么又有一部分老师是在寻找新路的过程中,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真的没有其它路可走了吗?直到我看到刘发建老师——
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全国语文名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新教育》等杂志封面人物。从教三十一年,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在鲁迅启蒙教育、汉字文化启蒙、名家经典阅读、儿童写作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有《狼牙山五壮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五个课堂实录刊发于《人民教育》。出版《亲近鲁迅》《落地麦田野课堂》等教学著作。编著《小学生鲁迅读本》《跟着名家学语文》等书。
这才发现教师成长、发展的路,原来还有一条……
伍
刘发建老师走的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呢?这条“路”真的适合我们每一个老师走吗?对于这一点,周一贯老师在《语文课堂的田野性格》一文中,对刘发建老师所走的这条路有一段很形象、很到位的描述,他说:
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也未在大型观摩课堂上露脸的农村青年教师,只是常年默默耕耘在小学语文的日常课堂上。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奇迹,但在我看来却很正常。青年教师用心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正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我无意贬低公开课的教学研究价值,但它毕竟是在非常时间、非常空间、由非常老师和非常学生组合而成的“非常课堂”。而日常的课堂却是教学原生态的自然存在,它具有许多天然合理的健康基因——它没有公开课那样非常的境况和太多的负担,师生真实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之中,不会受太多功利干扰,因而这样的课堂往往是真诚、自然、朴实、简约的。应当说,日常的课堂正是青年教师赖以扎根的肥沃田野。刘发建语文课堂的动人之处,也正是那种基于日常课堂优秀品质的田野性格。
从以上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发建老师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的,这是一条完全与赛课相反的路,也是一条更适合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如果说赛课是通过课堂历练,来成就自己的专业成长,那么刘发建老师同样也是用自己的课堂——日常课堂,向世人证明:用心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同样能走出一条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其实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真途径)。他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思考的是“我们要引导孩子牢记这样的历史,更要引导孩子面向和平,播撒和平的信念”;他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思考的是“可爱的鲁迅为何一直是那样冷冰冰地高高在上”;他教《将相和》时,思考的是“如何撩拨起孩子心底对民族历史和鲜活人物的浓浓兴趣,如何让孩子体验到亲近母语的生命快感”;他上《尊严》一课时,思考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启蒙,一种生命的启蒙。只有每一个孩子认识到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的教学才获得最本质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刘发建老师的课很难模仿,因为里面没有技巧,有的只是思考。通过他的课,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独立思考的教师和一个教师的独立思考。正因为如此,他的课与那些比赛的课(公开课)不一样,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唤醒和启发,让我们以同样的姿态去思考自己的每一堂“家常课”。
这是刘发建老师自己走过的路,也是指给我们的路。这条路很公平,是真正面向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这条路很宽,走再多的老师,也不会感觉拥挤;这条路没有时间限制,只要你愿意,每天都能上路;这条路历练的机会很多,每天都可以研究课堂,反思教学……总之,这条路让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看到了希望,重新燃起了“梦的火焰”。只要我们像刘发建老师一样,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课堂,认真地去反思自己的家常课,爱儿童,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同样可以成为名师。
陆
这个时代虽然需要名师,呼唤名师,但绝不是一两个,而是越多越好,最好是人人都成为名师。因为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靠的绝不是金字塔顶端的这些名师的几堂公开课,几次讲座,几个理念,它靠的应该是金字塔底座的千千万万个普通老师的千千万万节普通的家常课,以及比这更多的对每一堂课的反思、尝试与再反思、再尝试。
刘发建老师走出的这一条路,正是把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教师往这个方向引导,让我们扎根日常课堂,幸福地享受课堂。如此,我们离幸福的职业人生也就不远了。因为此时,你已经找到了作为教师的意义与价值,是否是“名师”,已无关紧要。
孙建锋,江苏徐州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教于深圳罗湖区凤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