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中的五个w
文/高中华
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虽然我一直坚信文章是灵感的产物,当灵感叩门时,便会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正如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略一思索,蘸足墨,便笔走龙蛇,一行行遒劲秀丽的字迹就滚了出来。但我仍坚信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因为常言道:“ “好文不厌百回改”,“多改出佳篇”。
然而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写,轻视改的现象。如何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修改的重要性,并学会修改作文呢?我在自己的写作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姑且把它总结归纳为“五个W”。
一、为什么修改(why)。
谈到作文的修改,不由想起了“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首诗,引自清代才子袁枚的《遣兴》诗。讲的是自己对诗词作品修改的重视,在改好之前不拿给人看。的确,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词大家,都十分重视诗词作品的修改。
针对学生写作中重写请改的现象,我在班里发起“向写作修改能手学习”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古今中外作家因多次修改作品而最终走向成功的例子。谁找到的例子多,谁的体会最深刻,谁就被评为该活动之星。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不仅很快找到了家喻户晓的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泊船瓜洲》修改故事,还找到了鲜为人知的鲁迅改诗《为了忘却的纪念》、郭沫若为历史剧《屈原》改诗故事、托尔斯泰修改《战争与和平》的故事等等,并且让他们谈谈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改后有什么效果。在收集和品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修改作品的重要性,从此乐于修改,爱上修改!这样做比单纯的由教师苦口婆心得讲述修改的重要性要好得多。
二、修改什么(what)。
那么,当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时,要从什么地方入手修改,究竟要修改什么呢?
1、锤炼主题:我国古代作家十分重视立意在写作中的作用,因为“意犹帅也”。立意要求深、求异,这样主题才会更突出。
想起了多年前我班一学生发表在我校太阳草文学社专刊《心声》上的一篇文章《从“飞鱼吸毒”事件所想到的》。这篇文章修改之前表达的是对菲尔普斯吸食大麻一事的鄙视。我认为这样的立意别人已经写得很多了,重复他人的见解多么乏味,缺少新意和深度,能不能换个角度呢?聪明的孩子经过了苦苦的思量,终于找到了菲尔普斯在事后没有否认,而是果断承认事实的勇气以及美国泳协对此事明朗的态度为切入点发表看法。修改后的文章,因主题的深刻和新颖受到了好评。
2、调整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的内部组织,也是表达主题的形式和手段之一,如主题有修改,结构也应随之修改。
3、锤炼语言:文章是由字、词、句组成的。因而推敲和锤炼语言是文章修改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点古人为我们做了榜样。诗圣杜甫在他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推敲和锤炼。他性好佳句。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无独有偶,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亦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
三、何人修改(who)
一篇文章诞生之后,首先要去面见哪些人,接受哪些人的评头论足呢?
(1)自己修改。这是最为常见的,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对文中的成败亦了如指掌。我在中学时代在《济宁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献给老师的歌》,表达的是教师节前夕自己对三位老师的敬佩和喜爱之情。文章最初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后来总觉得过于平淡,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增加了题记,采用了三个小标题。我的题记是这样写的: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弹起吉它,唱一曲赞歌,献给我们敬爱的老师!三个小标题是:给“年轻”的老教师——夏老师;给““撵不走”的老师——翟老师(现嘉祥一中校长、齐鲁名师翟远杰老师);给爱讲“闲话的老师”——郭老师。这样就较好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该文发表后获得了好评。
(2)他人修改: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人往往更能一眼看出文中的毛病。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告诉孩子们虚心诚恳地请求和接受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指教是很有必要的。每篇作文写好后,可鼓励孩子们先在同位之间、小组内相互交换修改,然后再上交,由老师修改。
四、何时修改(when)
一篇作品到底什么时候修改合适呢?
(1)隔时修改:写完第一稿以后不必立即修改,可以再过一段时间,往往更能发现其中的毛病。
(2)反复修改:“善作不如善改”,要经过多次修改。事实证明:多次修改,多次都有收获。要修改到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五、在哪儿修改(where)
一篇文章往往在什么地方接受修改呢?
(1)课堂上,教室里:写作课上由老师或自己朗读给同学听,或在小组里交流,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的智慧往往能把作品的瑕癖看得一览无遗。较比闭门造车,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己的家里:在家里,把自己的作品大声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忙找找文章中不通的地方、不妥当的地方,共同修改,让文章改后更精彩。不由又想起了儿子小学时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比赛时的情景。他写的作文原题目是《我和妈妈比童年》,通过母子两代人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表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把文章给我读完后,我感觉立意尚可,只是记叙文的体裁太一般。于是我提议仿照他那个学期学过的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佳作《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用对话的形式来写。于是经过了一番修改,便有了《我和妈妈的对话——两代人的童年》一文。该文后来获县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并且受到了山东教育社作品入书的邀请(遗憾的是由于那段时间工作忙,错过了寄出版费的时间,未能入选。今天想起此事我仍感到对不起儿子)
有了这五个w,我们的文章修改后一定会锦上添花!
从东端紧邻微山湖的滨湖街道高庄村,到西端毗邻金乡县的李阁镇曹庙村,鱼台县稻改精神党员义务宣讲员的足迹遍布全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夏元荣老师表演的湖滨大鼓《弘扬稻改》在“千年运河曲声扬”济宁市第三届曲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政务微信公众号“微观鱼台”和“鱼台共青团”联合开通的“悦读·青听”发布第一期由大学生村官王智诵读的《稻改组诗》,瞬间刷爆了朋友圈;县老年大学书画班王德俭老先生创作国画作品《铁姑娘突击队》被学员们交口称赞……随着“践行稻改精神,争做干事创业排头兵”活动高潮不断,全县范围内各行各业践行稻改精神的党员模范如雨后春笋,在鱼台大地拔节生长。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践行稻改精神,争做干事创业排头兵”正成为鱼台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宣讲稻改故事 熠熠生辉的精神永不过时
“鱼台的稻改可谓是一部惊天动地的鸿篇巨著,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全县上下一盘棋,学校师生都参与进来,建站、挖河、修渠、平整土地,到处是突击队、处处红旗飘扬……”自2017年以来,75岁高龄的退休老党员龚恩全开始作稻改精神宣讲报告,仅用月余时间,先后开讲了20余场,为全县5000余名干部群众深入了解稻改故事、弘扬稻改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多亏了稻改,要不然鱼台翻不了身……”滨湖街道高庄村村民贾志堂听了宣讲员朱广德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稻改故事后,感慨地对记者说道,“宣讲员讲的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道理村民们都能懂,你们要经常来!”朱广德宣讲结束后,贾志堂拉着他依依惜别。今年4月5日,在李阁镇文集战斗无名英雄墓碑清明节祭扫仪式上,70岁高龄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李忠厚对中学生们的谆谆教诲还萦绕在耳畔,“稻改精神对中学生的启迪是什么?我认为是三个‘珍惜’,一个是珍惜当前来之不易优越的学习环境,一个是珍惜现在国家发展求贤若渴的社会背景,最后一个是珍惜老一辈人留传下来努力拼搏才能换取幸福生活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鱼台县开始进行稻改,现在许多精神矍铄的老党员宣讲员们也只有20来岁,当年挖河修渠建排灌站的亲身经历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了一堂堂精彩的宣讲课,他们把“弘扬稻改精神”专题宣讲课带进机关党支部、学校课堂、农村社区、厂矿车间,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温鱼台本土那段激情澎湃的干事历程,体味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力量。
据悉,鱼台县党员义务宣讲团覆盖了全县11个镇街,无论在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还是田间地头,宣讲团走到哪里就宣讲到哪里,用最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倡树文明新风,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稻改精神在鱼台广大党员群众中生根、入心、入脑。
以文化人,和煦文艺之风唱响稻改精神
笔墨当随时代,文艺创作也不例外。在鱼台县“践行稻改精神,争做干事创业排头兵”的火热背景下,祖籍李阁镇太公庙村的湖滨大鼓传承人夏元荣老师在一次比赛前夕,也在选择表演作品上陷入思考。
“我自幼随父学艺,七岁开始登台献艺,十二岁开始说唱长篇大书《大宋金鸠记》,十七岁拜鲁西南著名坠子艺术家祝永亭为老师,从事湖滨大鼓、坠子、渔鼓等剧种的说唱艺术。原来的《呼家将》《回龙传》《薛刚反唐》等十多部长篇传统剧目老百姓也都爱听,可我就是在这次比赛上没演咱的传统曲目,用一部《弘扬稻改》拿了一等奖!”作为首届鱼台文化之星、济宁市曲艺名家的夏老谈起来这次获奖也难掩自己的兴奋,她口中所说的比赛正是2018年4月在济宁举办的第三届曲艺汇演大赛。
记者问及夏老在选择表演作品时的初衷,满头银发的她解释道:“咱鱼台人有鱼台人自己的故事,任忠国老师写好了唱词,鼓励我用湖滨大鼓歌颂弘扬稻改精神,唱的就是咱鱼台精神,得奖了那就证明这次创作和表演得到市民共同认可!”在夏老自信满满的回答中,我们也为任忠国老师“文艺创作当随时代”的可嘉精神而感到由衷地敬佩。
青春正当时 用声音网聚干事创业正能量
“在金鱼分县之交/稻改/这个响彻云霄的号角/在济水之侧酝酿/乘着一叶扁舟/划开汪洋的黄水/疾驰而来/踩着泥泞/冒着风雨/经由农具厂房的灯光/燎原成鲁西南大地动人的绝唱……”
打开6月21日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微观鱼台”,一个新颖的栏目“悦读·青听”映入眼帘,一段饱满昂扬的音频响彻耳畔。这是由县文联综合科科长马培国创作的《稻改组诗》,而诗歌的诵读者是一名24岁的年轻党员——李阁镇路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智。
2017年,大学生村官王智来到李阁镇组织办公室工作,在路屯村,王智总想为村里做点什么,在与村党支部书记武体忠和驻村第一书记李伟的交流下,王智发现可以发挥自己的播音特长创办“知言一课”兴趣班,致力为路屯小学的孩子们培养对外表达的自信心和能力。
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他细心编写教材,自己配图注明讲解,加入语文、英语等课内知识,就这样“知言一课”走进了路屯小学,也走进了每一位“小主播”的心里。在得知“微观鱼台”即将开办“悦读·青听”栏目时,他主动联系县外宣办,给粉丝们上了一道听觉大餐。“用我们的声音呼唤大家的声音,让空中电波激发每个人心底的能量,分享好声音,凝聚精气神,唱响主旋律,网聚正能量。”“悦读·青听”栏目在卷首如是写下。
簿薄中国画 厚藏当年辛勤与汗水
在县老年大学的书画创作室内,老党员王德俭老先生正在挥毫泼墨。在他的画案这端,一幅《铁姑娘突击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问起王老这里面的故事,他停下手中的毛笔讲了起来。
“轰轰烈烈的稻改,是鱼台人不能忘却的记忆,那时候米滩村就是稻改工程的总指挥部。画里的‘铁姑娘’们就是咱米滩村的!为了让稻子长得好,铁姑娘突击队开展‘压绿肥’的工作。李运莲、刘传芝、陈爱莲都是新婚妇女,其她的都是未婚的姑娘。从1966年开始,以生产队在湖里撑船挖湖泥再运到米滩附近的西支河边,铁姑娘突击队用布兜往下抬,割野草,捞苲草,收集人畜粪便,拉来老墙头、宅子上的土与湖泥混合起来捂制积肥。经过米滩人团结奋斗,米滩村的水稻、小麦年年喜获丰收,每年上缴公粮一百多万斤,1975年更是达到二百万斤哪!现在都讲‘头雁效应’,依我看那时候的‘铁姑娘’都是‘头雁’啊。”
近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斌在《济宁日报》发表理论文章《践行稻改精神争做干事创业排头兵》,在全县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文章指出:“当前,鱼台县正处于爬坡过坎、负重奋起的关键时期。因此,县委、县政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和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工作,以‘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鱼台稻改精神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践行稻改精神,争做干事创业排头兵’活动,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决胜‘两个全面’、建设‘四宜’鱼台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东风浩荡满目新,砥砺奋进正当时。鱼台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新多种形式将宝贵的稻改精神有效传达到基层一线,让党员干部真正悟出真信念、学出真本领、干出真担当。(刘创)
Tel: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红星东路42号,邮编:272017
总有一种美好,潜藏在内心深处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总有一种美好,虽稍纵即逝却能如影随形般灵光闪现于脑海;总有一种美好,于我们自身美美与共,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奋斗前行。这种美好就是梦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有的甚至有无数个梦想。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作家梦",这个梦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可望而不可及。以至于在我人生已届不惑时方实现。
2019年4月28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那天,我的文章《麦收如歌》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发表了。
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是在5月9日的晚上8点多,当时文章已发表10多天了,我和妻子静静的坐在沙发上一起用手机看《学习强国》。我忽然想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 旅游 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征集活动,3月3日,我尝试着给《学习强国》通过邮箱发过几篇稿子,不知道采用了没有。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翻到"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征文选登栏目,赫然看到"李兴甲:《麦收如歌》"几行字时,我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激动地对妻子喊叫起来:"快来看,我的文章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表了!"
妻子赶紧凑过来:"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你看,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都一点不差。"
"文章能在《学习强国》上发表,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啊!赶紧发到朋友圈,分享一下。"妻子建议道。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和新闻工作者,之前,我也曾在《经济日报》《中国社区杂志》《大众日报》《济宁日报》《邹城市报》《邹城文学》等报刊发表过文章,也曾出版过新闻作品集《夯歌》。但大都是一些新闻稿,发表纯文学的作品很少。
这篇小文能在学习强国发表,着实令我欣喜万分。更令我惊喜的还在后面,中宣部从全国数万件征文中精选出部分结集出版,以此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给广大读者。书名为《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麦收如歌》有幸入选。文章从麦收的变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生活的变化,热情讴歌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此,我在散文写作上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创作两部散文集,近30万字,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村里春外》,生动反映了邹鲁圣地的乡村生活、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让人们看到了"村里之外的那个春天"。只有坚守初心,才能矢志不渝。《村里春外》字里行间都充满奋斗的激情,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总之,这是一本以小见大、 情感 真挚的图书。我相信,读者看过后,一定会感同身受。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引起共鸣。
此外,另一部散文集《乡村纪事》正在整理中。主要描写了乡村的美景和美好生活。我还尝试着写了纪实文学《炊烟散尽是新城》《乡官手记》《八路军征战尼山区纪实》等作品共30多万字。
2019年,我也如愿以偿地先后加入了邹城市作协、济宁散文学会、济宁市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终于圆了我的"作家梦"。
习惯了前行,往往会忽略了两旁的风景;艰辛中跋涉,却不能迷失了出发的目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照现出纳兰性德不忘初衷的真性情。梦想之美,美在追梦的路途上。梦想的意义不在于实现的瞬间,而在于追梦的过程。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彼岸不完全是成功的最终体现,因为梦想一直在路上,而追梦沿途就拥有最靓丽的风景;梦想之美不在于说而在于做,努力奋斗就会拥有美好的人生;梦想之美,美在把梦想作为不断奋斗的目标,一步一步去实现,永不放弃。所以,让我们一起追逐梦想吧,总有一天会遇见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