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火花》杂志主编

2023-12-09 23: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火花》杂志主编

作家西戎原名席诚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故乡山西省蒲县西坡村有三四个青年离家寻找出路,唯有席诚正一人投身中国共产党。席诚正的“席”,与西坡村的“西”谐音,所以席诚正以西戎为笔名。西戎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于1989年秋季专程回蒲县举办创作讲座,以提高家乡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他还经常借本县东岳庙会期间回家乡,为庙会题联、作诗、书法,以繁荣蒲县文化。西戎1935年于蒲县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汾省立第六中学,因家中变故辍学放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4月参加蒲县牺盟会工作团,从事抗日宣传活动。随后转入新军决死二纵队所属吕梁剧社,以文艺演出活动宣传抗日。1940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2月随剧社赴延安,在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派到八路军一二O师剧社编辑股任干事,开始文艺创作,写出第一篇小说《我掉了队后》。1942年秋天,在晋绥根据地文化工作队,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4年参加晋绥边区纪念抗日七周年“七七文艺奖征集活动,与人合作编写的秧歌剧《王德锁减租》获甲等奖。同年8月调《晋绥大众报》任编辑。1945年6月与马烽合著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并印刷成书向国内外发行,影响深远。除此还创作了一批小说、散文、剧本等。1949年4月任《晋南日报》记者,在北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年底随军南下在四川成都创建《川西日报》,任编委兼副刊主编。随后又调《川西农民报》社任社长兼总编辑。1952年调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辅导组任副组长,从事专业创作,有《纠纷》、《麦收》、《宋老大进城》等作品,1955年调回山西任省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作协山西分会副主席、《火花》杂志主编,业余创作了《灯芯绒》、《赖大嫂》等一批优秀小说。文革时期受到迫害曾下放到运城西膏腴大队劳动。1975年恢复工作,任《汾水》杂志主编。文革后历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山西作协名誉主席、省老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山西作协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以及山西省人大常务委员等职务。在此期间创作有《春牛妈》、《在住招待所的日子里》等小说和《叔伯兄弟》等电影剧本以及大量散文。1992年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离休。离休后笔耕不辍,2001年1月6日病逝于太原,享年79岁。 西戎6岁时入初级小学读书,作文成绩突出,除完成课业外,喜欢听书场说书人说书,爱看戏剧,这对于他后来走上文艺创作道路有着一定的影响。1933年9月,西戎考取了蒲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住在县城当教师的堂兄家就读。堂兄是一位曾在太原上大学时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青年,在他的影响下,西戎课余阅读了大量鲁迅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和《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鲁迅关于故乡的描述,尤其是《社戏》中的情景描写,深刻地感染了西戎;而古典小说中关于人物性格的刻划,让西戎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两年后他高小毕业,考中了设在临汾的省立六中,却因家境窘困,无法再入学读书,成了一个放羊娃。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由作家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蒲县宣传抗日,对西戎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久,16岁的西戎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体牺盟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由于他有文艺特长,被分配作文艺宣传工作,半年后转入吕梁剧社。1939年底,西戎随吕梁剧社到了延安,进行短期业务学习。他们驻在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桥儿沟,于是,能够旁听鲁艺的课,并接受鲁艺老师的辅导;能够观看鲁艺等文艺单位的演出和电影,这对西戎来说,是一次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机会。只是这次机会仅有五个月,之后就回到晋西北,继续从事文艺活动,并经历了反扫荡战斗。1940年冬季,共产党的上级组织再一次安排吕梁剧社赴延安学习。这次学习,在西戎的人生与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49年7月,西戎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国内第一次文代会,之后,即随解放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战斗,年底去了四川成都,筹建《川西日报》,任编委兼副刊主编;一年后又调任《川西农民报》总编辑。他用多年办《晋绥大众报》的经验来办《川西农民报》,把报纸办得通俗易懂,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后来归队到了四川省文联,任创作部长兼《川西文艺》主编、《川西说唱报》社长,培养和发现了流沙河等一批文学新人。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仍然挤时间写作,有小说《查夜》、《秋收季节》(与流沙河合作)、《秀女翻身记》(与陈谦合作)以及几篇散文、评论问世。但是,他感觉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于山西老家,语言不同,很难得心应手地体验生活并写作,因此而陷入苦恼中。他把这种苦恼写信告诉了在北京的老战友马烽,马烽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把他的情况转告了时任中央文学研究所负责人的丁玲。丁玲直接找了中宣部,于1952年11月把西戎从四川调到北京,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辅导组副组长,主要是从事创作。第二年初夏,他回到了山西汾阳县深入生活,兼任县委副书记,在贾家庄村蹲点搞合作化扩社试点工作。通过深入生活,西戎写出了一系列成功的短篇小说,包括:《纠纷》、《一个年轻人》、《麦收》、《宋老大进城》、《盖马棚》、《行医事件》等。这些作品在西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从内容上看,涉及到了许多农村的重大问题,是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纠纷》表现的是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一个年轻人》讲述的是传统观念与新思想之间激烈冲突的故事;《麦收》突出了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宋老大进城》表现的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变化;《盖马棚》和《行医事件》则反映出干部在农村工作中需要改进的作风问题。《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通过这次深入生活,西戎感觉到继续在北京工作,与自己熟悉的山西农村毕竟有距离。于是,1955年他回到了山西,任省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兼《火花》文学刊物主编。这段时期西戎的主要精力是用在《火花》的编辑工作上。从1956年初筹办、10月出版创刊号,到1966年7月停刊,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尽职尽责,广泛组织稿件,除了对准备发表的作品认真审阅、修改外,还阅读大量自然来稿,从中发现有潜力的文学人才。对于许多来编辑部的青年作者,他总是耐心辅导。在他和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火花》的发行量逐期上升,最高曾达到12万份,成为中国有很大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火花》办刊十年,为推动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推动山西的文学创作,培养青年作者,尤其是对于形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流派——“山药蛋派”,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完成刊物编辑工作的基础上,西戎选择了永济、运城等地作为下乡体验生活的地方,获取创作素材,陆续写出了小说《姑娘的秘密》、《王仁厚和他的亲家》、《女婿》、《两涧之间》、《一头骡子的故事》、《灯芯绒》、《冬日的夜晚》、《赖大嫂》、《春播序曲》、《平凡的岗位》、《丰产记》等;独幕话剧《圈套》,电影文学剧本《兴业春秋》(与李逸民合作),多幕话剧剧本《青春的光彩》和长篇报告文学《在荣誉面前——植棉能手吴吉昌受奖记》等一批优秀作品。1962年,西戎发表了短篇小说《赖大嫂》。这篇小说既给他带来过荣誉,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小说通过赖大嫂三次养猪的经验,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批判了自私自利思想和损公肥私的个人主义,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作品是西戎长期深入生活,感受到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在新时代的表现,了解到中国的政策与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创作的,所提问题尖锐,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因此,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作协于当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对这篇小说作了充分肯定,作为“写中间人物”的代表性作品推广。然而,到了1964年,文艺界的“左倾”思潮盛行,中国全面开展了对“中间人物论”的批判,西戎的《赖大嫂》成了“中间人物论”的“黑样板”,认为是塑造了落后的人物形象,调和了阶级斗争,被打成“毒草”。到了“文革”中,《赖大嫂》更成为西戎的一大罪状,遭受了批判。

火花是文学社吗?

  火花 文学社,这个可以有。但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火柴盒上的贴画,曾经是收藏的大热门。

  咱还说火花文学社,这个确实有,由山西文联主办。

  50年代中期,以《火花》杂志为主要阵地,汇聚了一批在创作风格上与赵树理明显趋同的作家,主要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由于这些作家都集中在山西,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又都以赵树理为楷模,文学批评界曾一度以文学流派视之,命名为“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这一派的形成,是在建国后,特别是五十年代末,以《火花》为阵地,赵树理发表了《锻炼锻炼》,马烽写出了《饲养员赵大叔》、《自古道》、《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写出,了《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写出了《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发表了《伤疤的故事》,胡正写出了《两个巧媳妇》、《三月古庙会》等短篇小说,被文艺界称为“火花派”或“山西派”,又谐谑呼之曰“山药蛋派”,正式形成一个独立的流派。其特点是:多以山西农村日常生活为题材,采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侧重反映山药蛋派为现代小说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将20年代以来的乡土文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首刊于1958 年8月号的《火花》杂志。
  目前,《火花》分山西和北京编辑部,北京有《火花-文化创意产业》版。
  

投稿的话,《南风》《最小说》《火花》《萌芽》哪个稍微容易点?

建议你投萌芽吧
萌芽是一个中国知名青春文学文化品牌。全方位的青春文学文化平台;具有50年辉煌历史、仍为中国权威畅销的原创青春文学杂志;历时8年,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销售已逾百万册的国内畅销青春文学书系品牌;
近60万会员,每天百万流量的超人气青春文学文化网站;
1956年 “任何参天大树都是萌芽长成的”
3月,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7月,《萌芽》杂志创刊,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
1960's 艰难岁月VS无人不知的《萌芽》
《萌芽》杂志创刊后,就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来稿数量激增,发行量也直线上升。创刊号印数36000册,一年不到就达到20万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青年习作者的园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坛。而今天50岁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萌芽》。
最初,《萌芽》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为月刊,但只出了两期,因纸张供应紧张而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计出版了98期。
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萌芽》复刊。
1966年7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再度被迫停刊,共计出版31期。
1980's 属于文学的80年代
1981年,《萌芽》杂志复刊,哈华同志主编。复刊后的《萌芽》很快便博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1983年,湖南省青年作家彭见明1983年刊发表在5月号《萌芽》上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以及湖南省青年作家刘舰平刊于6月号《萌芽》上的小说《船过青浪滩》,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9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可见《萌芽》所刊作品的生命力之顽强。
当时《萌芽》的最高发行量突破30万份。与此同时,大型文学杂志《萌芽》增刊《电影电视文学》,在上海创刊。开风气之先,发行量高达36万。
1984年10月号《萌芽》发表的浙江省青年记者吴民民的报告文学《冰海沉船》,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6年5月,哈华离休,曹阳接任主编。以后的十年,《萌芽》被誉为“作家的摇篮”。(《萌芽》增刊改名为《电视电影文学》杂志,于86年5月划归上海市文联。)
为了激励与扶植青年创作,复刊后的萌芽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萌芽文学奖,并恢复了推出年轻作家的“萌芽丛书”的出版。如今的《萌芽》编辑中,就有多位从当年的“文学奖”中脱颖而出。
1988年6月,《萌芽》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0年6月,《萌芽》杂志设计封面被评为国家刊物封面整体风格设计大奖。
1994年6月号《萌芽》,闫连柯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荣获第三届“上海市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中篇小说二等奖、优秀作品编辑奖。
1996年 文学杂志的市场之路
1995年,赵长天接任《萌芽》杂志主编。
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1996年1月号《萌芽》又进行了改版,内容栏目化,开本从16开改为大16开,定价6.00元/册。
这明示了《萌芽》办刊的目的不再限于培养青年作家、少年作家这一小众圈子,同时扩大范围,将眼光放远到提高广大青年读者的文学素养上。杂志将读者群重新定位在“大、中学生”,即以大学生为主,向下辐射到高中生,向上辐射到工作一两年的青年读者。改版后的萌芽更贴近生活、贴近校园和青年学生,既是一本青年文学刊物又是一种青年文学修养性读物,《萌芽》的品牌栏目有:小说家族、校园清泉、青春心事、校园扫描、第一类接触、异域传真、社团之页等等。
1996年8月号《萌芽》,上海作家王周生的小说《星期四,别给我惹麻烦》,荣获《小说月报》’97百花奖、优秀编辑奖,以及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萌芽》新人奖推出张磊、刘文诚、周洁茹、商羊、张雄、路玮、王淑瑾等一批文学新人。
1997年,萌芽杂志社与沪南供电局合作,每月向全国贫困地区赠阅《萌芽》杂志一千册,持续一年。并面向贫困地区举行了“沪南杯”散文征文活动。
2000年,考虑原价6元的月刊,给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族每月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萌芽》杂志的开本从大16开,改回正16开,降价为4.8元保持至今。
通过不断的市场实践,“用一本杂志来体验青春,用一本杂志来感受文学”成为新时代萌芽的办刊口号。阅读萌芽成为大中学生的时尚。
2000年,迎着这样的奇迹,萌芽及时推出了由学生自己担纲编辑的“刊中刊(AMAZING)”不断更新栏目,“少年小说”、“学园Q弹”、“爱上男主角”、“大牌档”、“众议院”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栏目,使文学杂志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沙龙。
基于1999年起又成功举办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培养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畅销书作家和文学新锐,萌芽的影响力再度节节攀升,销量达到每月的50万册上下。
2001年,随着优秀作者的队伍庞大,应读者的强烈要求和编辑部人员的积极筹划,《萌芽》恢复增刊的出版,一年为2期,为中长篇小说专号。
2001年,国家出版署批准《萌芽》作为“双效”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2005年,萌芽杂志被评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被列为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同年,萌芽杂志社被评为上海市宣传系统第一届(2003年—2004年)“文明单位”。
1999年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的作文革命
早在1997年末,中国的舆论界就对中学语文教育投入了极大关注。《萌芽》作为时代青少年与文学之间的媒介,具有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一场作文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
1998年,《萌芽》联合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著名高校,向中学教育的“唯理模式”叫板,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就这样应运而生。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初赛优胜者参加复赛,最后确定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
1999年3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圆满成功。当年有7位一等奖获得者幸运地得到了保送联合主办高校的破格录取资格,自中国大陆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次因作文比赛的奖项,获得深造机会。
自1999年7月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始,至第七届大赛止,新概念作文大赛由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独家协办并以“中华杯”冠名。
2005年,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由掌上灵通有限公司独家协办,以“掌上灵通”冠名,简称“灵通杯”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至今新概念作文大赛已历时7年8届。7年来,参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多人次。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校合作力量由最初的7所陆续扩大为10所到后来的13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加入了联合主办单位队伍。1999年以降,全国不计其数的媒体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冲击,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
“新概念”的参赛稿件给文坛吹来了清新之风。许多作品使评委铁凝、叶兆言等成名作家无法相信这样才华横溢的文章出自中学生之手。评委会主任王蒙甚至欣喜地说:“我们可以搁笔了。”作家赵丽宏也发出了“青春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的感叹。许多潜在写作的年轻作者被发掘出来,文学的基础人口获得了拓展。而起步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80后”作家,更成为如今文坛最活跃的分子之一,他们的作品之畅销是文学出版业中的奇迹。
另外,韩寒这名当年由大赛发掘出的一等奖获得者、媒体眼中的“高才留级生”所引发的话题,至今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的冲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体舆论都不得不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审视与思考。
每年由大赛衍生出的出版物《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和《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特色作品选》的销量也历年保持较好的销售势头,成为广大青少年业余课外阅读的重要补充。而且后来每年出版《新概念才气作文选》
2000年 萌芽网站建立——青春文学文化家园初具规模
1999年《萌芽》杂志策划成立网站,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方便编、读、写三者通过虚拟媒介更好地交流办刊心得,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即时消息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2000年3月26日萌芽网站正式成立。
2005年4月,改版后的网站一期顺利改造完毕。成为一个融《萌芽》官方信息发布、论坛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学爱好者集散地。
杂志读者可通过登陆 了解萌芽杂志、新概念大赛、萌芽书系及萌芽网站社区的全方位“萌芽”官方信息,也可在网站的平台上与萌芽杂志社、萌芽作者、萌芽读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
2006年5月,萌芽网站完成二期改版,新增萌芽播客、聊天室、在线投稿《萌芽》杂志系统等新功能,进一步改造论坛结构,同时吸引大量萌芽作者聚集网站与读者面对面沟通。
目前,网站的注册会员数量已逼近70万。日均流量百万,论坛日均发帖量15000帖。萌芽网站业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青春文学文化家园”。
2003年 萌芽书系——国内畅销青春文学图书品牌诞生
2003年,作为青少年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的刊物,《萌芽》杂志借助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稿源优势正式以“萌芽书系”的品牌,推出青春读物。
早在杂志建立初期,《萌芽》编辑部就不定期地与全国各地出版社合作,为决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搭建作品推广的平台,推出“萌芽丛书”。
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后,《萌芽》也时有图书策划编撰的成果。应该说,在2003年“萌芽书系”品牌确立前,《萌芽》推出的图书已经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消费群和可靠公信力;这个品牌的确立,已经使《萌芽》的图书编辑走向更专业更成熟更规范的运作模式。
至今萌芽书系已与全国各大出版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托萌芽杂志社自身的社会效应及经济实力,本着大力扶持青年作者的宗旨,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于青年作者成长的图书出版条件。
已出版的图书囊括长篇纪实文学、长篇小说、个人中短篇小说集、萌芽作品合集、萌芽作品年选等各个种类,诞生了畅销书作家蔡骏、那多、李海洋、马中才、王皓舒、朱婧等实力作者。品牌旗下文学出版物已达50多种,每种最低以10000册起印,至今销售达上百万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