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北农学报编委会

2023-12-10 01: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华北农学报编委会

农业类核心期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麦类作物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等。

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9月,是经中共江苏省委文化教育部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

据2018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官网显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2018年—2023年)共有顾问2人、编委52人。

二、浙江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由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组成。

三、麦类作物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的麦类作物学术专刊。

据2018年12月《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麦类作物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学术顾问12人,委员57人。

四、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唯一的一种有关油料作物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

五、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1985年,《农业工程学报》创刊;2000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为月刊;2012年,改为半月刊。

据2018年4月《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农业工程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有委员120人、海外委员18人、顾问委员15人、编辑5人。

王黎明是谁?

王黎明目录
1、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作家
3 .清华大学教授
4.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5.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
6.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7、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

[编辑本段]1、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博士,硕士生导师。1963生,四川广安人。1984年于西南师大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中国地理学会计量地理与地理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地系统机理与模拟,研究重点包括人地系统时空数据集成、人地系统演替过程模拟、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发表论文40余篇。
在研项目包括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基于公里格网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空间态势分析”(2004BA608B-2)、863项目“区域遥感——经济信息空间集成模型系统和应用示范”(2003AA131090)、科技部基础性项目“多目标区域规划信息空间整合方法研究”(2003DIB2J102)等。
代表论文
王黎明、杨燕风等,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压力研究,地理学报,56(6),2001
王黎明、关庆锋等,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地理科学,23(4)2003
王黎明、毛汉英等,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研究,地理研究,19(2),2000
王黎明、冯仁国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相关性分析及其降维模型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6(6),2001
Wang Liming, Wenhui,1 Km Grid Spatial Data Platform for Regional Man-land System,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 2004。
代表著作
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1998年
王黎明,王力,“风水”中的科学与迷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编辑本段]2、作家
(图)
笔 名: 棠棣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2
民 族: 汉族
1963年出生,童年在沂蒙山区和兖州农村度过。当过兵,做过矿工,现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陆续在《诗刊》、《人民文学》、《中华散文》、《散文》等几十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作品收入多种选本。发表作品有《男子汉的五月》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孤独的歌手》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乡间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蓝色阴凉》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代表作:《照耀》(组诗)发表在《人民文学》1999年11月;《猫眼一线日当午》(散文集)收入发表在《中华散文》、《天涯》、《北京文学》、《散文》等刊物,发表的散文随笔近百篇,其中《人民文学》2000年第4期集中发表6篇。《滴水之声》由《新华文摘》2000年6期转载。《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王黎明卷·贝壳说》2001年12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近20年创作的诗作190首。
[编辑本段]3 .清华大学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7、1990、1993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高电压专业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后留校任教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93年---97年任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94年---98年任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压教研室副主任,1997.6年晋升为清华大学副教授。1998年5月至1999年10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UMIST)做博士后及Research Fellow,2002.3年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现为中国电工技术委员会电工陶瓷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新技术分专委会委员兼秘书;深圳市政府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和机电学科组组长,长期以来从事高电压外绝缘和电工电能新技术的研究。2003.4年起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负责筹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能源与电工新技术工程中心。筹建的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部电机系学科群的综合交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工新技术及应用、新能源及电力新材料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大学科研究平台。 该中心学科规划涉及;脉冲功率、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及其新应用、电力系统智能化监控及在线监测技术、电力系统和轻型及柔性输电技术、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电磁兼容、电力绝缘新材料等学科方向。主要研究经历有;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承担了国家级重点工程子课题项目研究工作六项;即我国最高电压等级750kV(交流),500kV(直流)高海拔输变电系统外绝缘设计和绝缘子选型研究、青藏铁路4000至5000米高海拔地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我国首条500kV、330kV(高海拔地区)、22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子科题项目三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九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还承担了各种横向课题五十多项。获得的主要科研奖励有;国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即“高压合成绝缘子”和“500kV紧凑型线路工程”);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50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获原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防污闪涂料应用技术”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20kV紧凑型线路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获原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超高压合成绝缘子” 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管道绝缘接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HXS棒型悬式绝缘子的推广应用”获原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国外奖;“工频预电压下空气间隙超作过电压特性研究” 1999年度获得英国皇家电气工程师协会(IEE council)科技教学进步奖。到2003.4月为止发表论文情况有;共96篇,其中国外刊物、国际会议、国内核心刊物共发表论文总数78篇,在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1篇,EI收录29篇,ISTP收录22篇;国内和国际会议论文中,获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2篇,其中在CIGRE 2002 GROUP 33中发表论文二篇,国内会议优秀论文奖5篇。
[编辑本段]4.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1955.10—)山东文登人。擅长雕塑。1975年毕业于烟台轻工业学校,后任烟台工艺美术工厂美工。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作品《金秋》入选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展;《蓝色时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岁月的牛》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出版“金手指美术丛书”《雕塑》。
[编辑本段]5.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
副编审。男,汉族,1948年10月出生,山东黄县人。新疆人民出版社汉编部副主任。197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出版了《乌孜别克民间故事》、《维吾尔民族民间谜语》二部译著;在报刊上发表过《鸡蛋奏鸣曲》、《思精文自好》等报告文学和杂文作品;还翻译发表了《延安抒怀》、《塔伊尔与住合提》、《金发少年》、《两只箱子》、《熊力士》等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若干篇。编辑图书约90种(计1500万字),期刊8种,复审书稿40余种。其中《哈萨克民间故事》等书获全国民间文学奖、自治区民间文学奖,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自治区新时期评文学作品奖。

[编辑本段]6.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1976.8-),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任河南省遗传学会理事兼任植物遗传分会委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参加选育小麦新品种1个,玉米杂交种1个,在《中国农业科学》、《实验生物学报》、《作物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二、研究领域与方向:
主要从事利用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方法进行植物遗传改良研究及其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三、工作学习经历:
1995.9-1999.7山东农业大学 农学师范 本科学士毕业
1999.7-2002.3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
2001.9-2006.7 山东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 硕博连读 博士毕业
2002.3-至今 河南科技大学 教师
四、学术及其科研成果
(一)科研成果
1、豫审小麦新品种“金丰3号”的选育,2006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2、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3、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近期发表论文
1.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李兴峰,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1958-1964.
2.王黎明,林小虎,赵封涛,王洪刚.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及其优良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中国草地,2005,27(1):57-63.
3.王黎明,林小虎,赵封涛,郑晓雯, 高居荣,李兴峰,王洪刚.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441-447.
4.王黎明,刘树兵,李兴锋,王洪刚.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123-127.
5.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陆文辉,王洪刚.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植物病理学报,2005,(1):111-116.
6.赵逢涛,王黎明, 李文才,林小虎,李兴锋,高居荣,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实验生物学报,2005,38(2):133-139.
7.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陆文辉,赵逢涛,李文才,高居荣,王洪刚.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作物学报,2005,31(8):1036-1041.
8.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陆文辉,王洪刚.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验生物学报,2005,38(2):126-132.
9.林小虎,李兴锋,王黎明,赵逢涛,王洪刚.禾本科小麦族三个物种的核型及进化关系分析.中国草地,2005,27(2):22-26.
10.陆文辉,林小虎,李兴峰,王黎明,陈寅初,王洪刚.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作物学报,2005,31(1):88-91
11.张志雯,陈于和,王黎明,李兴锋,王洪刚.小麦-簇毛麦种质系‘山农03071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西北植物学报,2006,26(5):921-926.
12、张富厚,王黎明,郑跃进,马占强,韦淑亚.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2006,12:44-50.
13、王黎明,朱玉丽,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47-1053。
14、王黎明,李萍,王合坚,王洪刚。早熟型小麦种质系山农0057的选育及其细胞学鉴定,河南农业科学,2007,11:27-29,32。
15、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小偃麦种质系“SN0606”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8825,8829。
16、李萍,王黎明,李本,王洪刚。小麦异代换系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3):3824-3825。
17、王黎明,李兴锋,刘树兵,王洪刚。普通小麦(T. aestivum)微卫星在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中通用性研究,华北农学报,2007,6:1-3。
18、王黎明,王合坚,李萍,王洪刚。抗白粉病小偃麦种质系SN996221的选育与鉴定。种子,2008,2:
五、承担课题
1、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09001130), 10万,2006-2011, 主持
2、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鉴定、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305711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万,2006.1-2008.12,参加(第二位)。
3、小麦多属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30671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万,2006,参加。
4、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染色体定位,河南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B210004),2008.1-2009.12,主持。
5、中间偃麦草中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河南科技大学校基金项目(2007ZY017),1万,2007.1-2008.12,主持。
6、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改革,河南科技大学2007年教学改革计划项目(2007Y-055),0.8万,2007.1-2008.12,主持。
[编辑本段]7、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1950 年6月生,贵州贵阳人, 1968 年 12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 1968年后在贵州省威宁县小海公社知青。1971年后任水城钢铁厂工人、车间副主任、轧钢厂副厂长、第一轧钢厂厂长。1983 年后在昆明工学院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专业学习。1992年后任水城钢铁公司经理助理、副经理、党委常委。1997 年后任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常委。2000 年1月后任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3年12月任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
[编辑本段]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
男,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兼任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专业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华裔骨科学会理事暨关节外科分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委员、江苏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卫生法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省人工关节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南京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骨科质控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江苏省医疗卫生领域难得的集医技、医德和组织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抗震救灾等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本人学的是生物学,考研的问题,有经验的进来给帮忙看看,谢谢了!

愿意上农学方面的吗,来河北农大吧.河北保定,也不算太远.考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吧,在农学院有好的导师.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是我国建校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 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学校现有24所学院,2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6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生命科学为优势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格局;66个本科专业……

我院农学0403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

(2007-10-31)

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关于表彰全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及其标兵的决定》(教思政[2007]13号),农学院农学0403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班集体。

此次评比,共表彰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l0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92个;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标兵5名,全国优秀学生干部117名;全国三好学生标兵l0名,全国三好学生l68名。

黄亚群 女, 1962 年生, 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自学考试农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讲《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生物统计学》、《应用统计学》、《试验设计与分析》、《试验设计与分析实践》等本科生课程, 该课程群 2004 年被评为河北农业大学精品课和河北省精品课。 针对不同专业和学历层次的学生编写的多媒体课件、试题集及有关教学辅导材料,发布于河北农业大学网络教学— Bb 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网页,以及河北省精品课网页。

主编全国自学考试《普通遗传学教学大纲》、《普通遗传学辅导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参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普通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林业出版社重点规划教材《生物统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完成科研课题 10 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市及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 项、三等奖 2 项。作为主研人之一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已于 2005 年 5 月 31 日 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近五年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 Study on inheritance of characters related to phosphorus efficiency in varieties of spring wheat 》被 ISTP 收录。目前主持农业部项目 1 项、河北省省校合作项目 1 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 1 项、国家“ 948 ”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3 项。
彦宏 ,男, 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专家、河北省玉米专家顾问组组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项目河北省首席玉米专家、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项目河北省玉米首席专家,兼任《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
讲授课程:主讲作物栽培学、专业英语、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产系统模拟、农学概论等课程。主讲的作物栽培学、农学概论两门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
科研成果:完成科研课题9项,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一项。
出版著作:编写出版《中国玉米栽培学》(副主编)、《作物生态学》(译)、《作物生理学导论》等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在研项目:
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河北省玉米项目,首席专家,2005—2009年。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下属“河北省平原区提高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研究” 专题,主持,2004—2006年。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下属“深州市小麦玉米两熟节水丰产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子专题,主持,2004—2006年。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 下属子专题“超级玉米品种种子各项指标鉴定研究”,主持,2005-2007年。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 下属子专题“超级玉米高产机理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河北)”,主持,2005-2007年。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黄淮海中北部(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参加,2006—2010年。
研究方向:玉米高产优质生理及栽培技术、作物种子生理、作物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
获得荣誉: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2005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先进农业科研人员” 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曾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行访问研究,赴日本、泰国、柬埔寨、蒙古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进行农业生产考察活动。

肖凯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开展访问研究一年,主要进行小麦耐铝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克隆工作;2001至2004年,在美国The Samuel Roberts Noble Foundation 国际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植物抵御非生物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围绕非生物逆境下植物特异表达启动子分离和鉴定、抵御逆境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分离、植物遗传转化和转基因系建立、基因功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Planta”、“Molecular Breeding”、“Plant Science”和“Plant Biology”等刊物上。作为主研人申报美国发明专利2项。先后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6项,获得科技进步奖励10余项,在国家农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累积影响因子IF 10以上。主讲农学博士生课程“分子生态学”和“作物高产优质分子机制”;硕士生课程“作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物分子生态研究进展” 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研究进展”;农学本科专业课程“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学”和“作物生产前沿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及作物生理、作物分子生态、作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目前主持科技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正定示范区“及子专题和河北农业大学“9816”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

主要科研成果:

1 .耐低磷小麦高效吸磷机理和遗传,国际先进水平,待申报科技进步奖,第 1 ( 2005 )

2 .河北省平原区小麦、玉米高光效技术体系及推广,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2 ( 2005 )

3 .杂种小麦的光合作用机制与光合生产力,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 1(2000)

4 .小麦 ~ 玉米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河北省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6 ( 1999 )

5 .冬小麦亩产千斤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县,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 8 ( 1999 )

6 .河北省中低产区玉米优良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部星火三等奖,第 5 ( 1998 )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正定县示范区)( 2004BA520A07-01-04),主持人。项目来源:科技部。起止年限:2005~2006

2.河北省不同类型区高产冬小麦的群体质量及其调控机理(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子专题)( 2004BA520A07-04-04 ),主持人。 项目来源:科技部。起止年限:2005~2006

3.节水条件下小麦衰老机理及延缓衰老调控技术研究,主持人。项目来源:河北农业大学“9816”重点攻关项目。起止年限:2005~2010

4.豆科模式植物MtAPase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持人。项目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后启动基金资助项目。起止年限:2004~2006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2004~2005) :

1 . Kai Xiao ,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a novel M. truncatula phytase gene results in improved acquisition of organic phosphorus by Arabidopsis . Planta 2005 , 222 : 27 – 36 ( Sci 收录 )

2 . Kai Xiao , Celia Zhang,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lant promoter that directs strong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of transgenes in plants. Molecular Breeding 2005, 15: 221 – 231 ( Sci 收录 )

3 . Kai Xiao ,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Improved phosphorus acquisition and plant growth in Arabidopsis by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a novel acid phosphatase gene from M. truncatula . Plant Science 2005 ( in press) (Sci 收录 )

4 . Kai Xiao , Jinyuan Liu, Gary Dewbre, Maria Harrison and Zeng-Yu W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oot-specific phosphate transporter promoters from Medicago truncatula . Plant Biology 2005 ( in press) (Sci 收录 )

5 . Kai Xiao , Gui-Hua Bai, Brett F Carver Nylon filter arrays reave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in wheat roots under aluminum stress. Journal of Integarative Plant Biology 2005, 47(7): 839 – 848 (Sci 收录 )

6 . Kai Xiao , Maria Harrison, Zeng-Yu Wang Cloning a Novel Purple Acid Phosphatase Gene from M. truncatula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05, 47(10) (Sci 收录 )

7 . Zeng-Yu Wang, Maria Harrison, Kai Xiao Root-specific phosphate transporter promoters. 2005 Provisonal Application for United States Patent ( 美国发明专利 )

8 . Zeng-Yu Wang, Maria Harrison, Kai Xiao Plants with increased phosphorus uptake. 2005 Provisonal Application for United States Patent ( 美国发明专利 )

9 .张永丽 , 肖凯 , 李雁鸣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 6-38 Py85-1 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 作物学报 2005 , 31(4) (通讯作者)

10 .张永丽 , 肖凯 , 李雁鸣 不同灌水次数对杂种小麦冀矮 1/C6-38 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作物学 报 2005 , 31 ( 11 ) (通讯作者)

11 .李宾兴,郭程瑾,王 斌, 肖凯 ,李雁鸣 缺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及其杂种 F 1 的磷吸收利用特性 . 作物学报 2005 , 31 ( 11 ) (通讯作者)

12 .张建恒,李宾兴,王斌,郭程瑾,李雁鸣, 肖凯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光合碳同化和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 38 ( 10 ) (通讯作者)

13 . 郭程瑾,李宾兴,王斌,李雁鸣, 肖凯 小麦高效吸收和利用磷素的生理机制 . 作物学报 2005 , 31 ( 12 ) (通讯作者)

14 . 郭程瑾,李宾兴,王斌 ,李雁鸣, 肖凯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 作物学报 2005 , 31 ( 12 ) (通讯作者)

15 . 张建恒,李宾兴,王斌,郭程瑾,李雁鸣, 肖凯 低磷条件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及其杂种 F 1 光合碳同化特性研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 11 ( 6 ) (通讯作者)

16 .郭程瑾、李宾兴、周彦珍、李雁鸣 肖凯 .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磷吸收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6 ( 4 )(通讯作者)

17. 张永丽,李雁鸣, 肖凯 ,李小娟 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 10 ( 3 )

18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旗叶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 华北农学报 2004 , 19 ( 1 )

朱兆祥的个人简介

朱兆祥1921年2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虹桥村一个渔业工人家庭里。祖父和父亲毕生为鱼店工人,每年渔汛期去嵊泗列岛捕捉大鲨鱼,割取鱼翅,采集和加工渔产品。长年的艰辛劳动和海洋生活,培养出他们在又忙又苦的生活中坚持下来的韧性和耐力,养成了他们勇于探索和冒险的精神。这一切对于童年的朱兆祥都有深刻的影响。2011年11月28日于北京病逝,享年90岁。1932年2月,他从农村小学转入宁波四眼碶小学插班,第一次读到郭沫若、朱自清等的白话文学和声光化电等现代科学知识,并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1933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后改名宁波中学)。1935年,因带头反对学校法西斯军事管理制度,险遭开除;这年冬天,他还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初中毕业后,因家贫缀学,在家靠抄写度日。10月,他离家去上海华一工业社药水电池保安灯厂当学徒。未成年即已体察到当时中国之社会黑暗、国家落后及生活艰难。1937年5月,工厂倒闭,他失业回家。8月,考取浙江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公费生,遂发奋攻读建筑科。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目睹国民党政府黑暗腐败、抗战不力,沪、宁、杭相继失守,宁波岌岌可危,遂参加宁波学生周刊社从事救亡活动,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40年初,他在鄞县梅园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支部委员和鄞县县委学委委员。1940年10月,他考取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由几位地下党员凑款相助到浙南龙泉分校入学,受到竺可桢和郑晓沧所倡导的浙江大学求是学风的薰陶,并继续运用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时就开始的超前自学的方法进行学习。1942年夏,在日本侵略军侵犯浙南的危境下,他和同学结伴长途流亡,到达遵义浙江大学总校,靠工读和奖学金继续学业。1943年起,因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优胜,学生时期就被学校聘为工学院数学助教,辅导微分方程、工程数学等课程。1944年,他随导师钱令希作毕业论文,以优秀成绩毕业,留校任土木工程系助教,主持材料试验室工作。此时他也曾有过出国深造的念头,但他目睹时局艰难,特别是受到闻一多被暗杀事件的激励,就以中国的革命前途为重,继续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浙江大学迁返杭州后,他找到党组织,以科学时代社为基点组织杭州科学工作者协会,开展科技界的民主活动。这也是他以后从事“科协”“科代”“科联”“科普”等组织工作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开拓发展的一个前奏。1949至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头10年中,科技界面临着在贫穷落后和战争疮痍的基础上重新组织队伍和开拓事业的艰巨任务。朱兆祥放下了自己向往的学术研究,投身于祖国的科技事业的组织开拓工作。1949年10月赴京后,参加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的筹建工作,并主持辅导处,推动全国科学普及活动。1950年,在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务委员,负责组建协会秘书处;并以中国共产党全国科联、科普联合支部书记的名义,协助推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秘书处的工作。四五年间,他奔波于全国,先后推动了20几个省市的科联、科普分会的建立。1955年10月,朱兆祥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赴深圳欢迎留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接着,朱兆祥协助钱学森和钱伟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筹组中国力学学会。正当他努力为新建的力学研究所做好学术管理工作、积极发展力学研究业务之际,“反右派”运动开始了,朱兆祥被指控为包庇右派,蒙受不白之冤而受到沉重打击。他被调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在这充满着辛酸和苦楚的坎坷之路上,他又在力学教学和新学科的创建上倾注了心血,不断地开拓。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和近代力学系任教的20几年中,先后开出10余门课程。从1963年起,朱兆祥主持近代力学系爆炸力学教研室的工作,领导了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的工作,使其健康地发展。20多年来他从教师科研队伍的形成和提高、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各个方面,为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从事空中核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及其引起的损伤和屈曲、材料冲击性能,以及力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专业。1985年秋,朱兆祥出任宁波大学首任校长。他怀着“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领导筹建这所由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爵士捐款兴建的宁波第一所综合大学。经过不到一年的艰苦筹建,宁波大学以一所包含文、理、工、商、法多学科的新型综合大学的面貌正式开学。宁波几辈人盼望建立一所大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宁波大学办学中,朱兆祥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学校只设学系而不分专业,放宽各系的培养面,倡导发扬浙东学派“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旨在培养既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和社会中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改革凝聚着朱兆祥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心血。1988年秋,学校初具规模,66000平方米校舍竣工,为8个学系聘集了宁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授队伍并全面招生,教学和科研活动正常展开,至此,他力请辞去校长职务,回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潜心结构动态屈曲和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工作。朱兆祥历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理事或常务理事,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理性力学和力学中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和《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爆炸与冲击》副主编。 朱兆祥从青年时代起就活跃在科学活动的组织工作上,竭尽全力支持和协助我国好些知名科学家如梁希、竺可桢、袁翰青、钱学森等,推动了许多全国性的和现代化的科学事业的进展。他在工作中成为党和这些科学家之间的联系中介,而且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1946年,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后,他参加以倡导科学和争取民主为双重任务的“科学时代社”,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团结进步科学青年的活动,并随后在实际行动上和周志成、丁?一起共同推动组织浙江大学讲师助教会,来支持当时被叫做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的学生运动。1948年又进一步协助心理学家陈立教授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杭州分会,一方面开展了日食观测等一系列科学活动,另一方面则宣传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呼吁团结起来以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束缚。1949年杭州解放前夕,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杭州科协党组成员和谷超豪、任雨吉等发动科协会员开展护厂护校、准备迎接解放的活动,阻止了杭州纱厂等迁台,保护了电厂、自来水厂等免受破坏,保存了钱塘江水利资源等重要资料,推动了雷达研究所的起义。5月3日杭州解放后,他和党组成员一起立即向解放军杭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代表张劲夫汇报了所掌握的杭州各企业和工农业情况,配合其协助接管,并使科协成为党联系科技界和工商界的桥梁。1949年10月,朱兆祥到北京协助化学家袁翰青组建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主持辅导处工作,按照政协共同纲领中普及科学知识的条款推动全国科学普及活动。根据他的建议,在各大城市推动建立科学馆、天文馆,组织科学展览,出版科学普及读物;在县城和农村则以文化馆为基点组织有关天文现象、农业病虫害和妇幼卫生等科学知识的巡回展览,其观众在华北和西北各省平均每县达8万人。他主张成立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促使科学普及工作发展成为科学界的群众性活动。与此同时,他参加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会活动,协助推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组织工作。1950年8月,他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务委员,负责组织协会的秘书处,协助协会主席林学家、梁希组织各省市的分、支会,在全国组织科学讲演会,从全年1万次发展到几十万次之多。同时,他又被选举为中共全国科联科普联合支部书记,义不容辞地协助推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秘书处的工作,开展学会活动。在多年从事科学组织活动中,他坚持科学工作者是各类科学团体的主体,竭力纠正团体的专职机关(秘书处)的“衙门化”倾向。他认为科学家在旧社会有反对黑暗统治的自觉,在新社会有在科学研究、教育和普及方面贡献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组织者要虚心为科学家服务,发扬民主,使科学家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55年10月,朱兆祥受陈毅副总理之命,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专程赴深圳负责欢迎在美国受到拘留、软禁等长期迫害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回国。对于这一历史性事件,香港报刊上曾刊登过钱学森一家踏上罗湖桥的广为人知的照片,而在桥头另一侧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代表祖国向他表示热烈欢迎的正是当时在国外尚鲜为人知的朱兆祥。接着,朱兆祥陪同钱学森考察全国南北10来个城市的工厂、大学和科研机构,并帮助他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以钱学森为所长的力学研究所的诞生,以及1957年以钱学森为理事长的中国力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力学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开拓性地设立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物理力学、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等研究室,不少研究方向当时不仅在国内是个空白,在国际上也是最新的前沿研究。朱兆祥一方面作为研究所的学术秘书,从学术管理工作方面协助钱学森开拓新学科;另一方面作为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从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研路线方面,以及从网罗人才、组织队伍、兴建新楼、制定规划等行政管理方面协助钱学森在短短的一二年时间内就把力学研究所建设得生气勃勃。甚至后来在遭受沉重的政治打击的情况下,他还受命于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负责去怀柔山区筹建力学研究所分部,以开辟不能在城市进行的火箭实验。当人们颂扬钱学森、钱伟长和郭永怀等对创建力学研究所的历史性功绩时,同样不会忘记朱兆祥所作的重要贡献。 以研究物质在爆炸和冲击载荷下力学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为主要特点的新学科分支——爆炸力学,是为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由钱学森倡导,由郑哲敏开拓发展,并率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设立了爆炸力学专业。朱兆祥自1963年主持爆炸力学教研室工作起,30年来为我国爆炸和冲击力学的发展作了重要的开拓性的贡献。作为一门新学科、新专业,国内外均无现成教材。朱兆祥勤奋地研究和论著,陆续开出弹性动力学、塑性动力学、冲击波物理、爆炸固体力学、非线性波等新课程,并编写了大量讲义。这些工作都是在他蒙受政治上的不白之冤长达19年之久的艰难时期中完成的,这就特别显得可贵。虽然由于他对自己编写的数百万字教材一直持严谨态度而不急于正式出版,但通过授课讲学及讲义的流传,他在这方面所花的心血不论在培养一代爆炸力学人才,还是在推动我国爆炸力学的发展上,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他还多次应邀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核防护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全国应用数学和力学讲座等处讲授塑性理论、现代连续介质力学、冲击动力学和细观固体力学等,使这些新学科在全国得到传播。1984年他在杭州讲学时编写的“爆炸和冲击中的力学问题”是他的众多讲义的结晶和代表作。为推动爆炸力学的学术交流和加强与工程部门的密切联系,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他与丁?一起主持了全国第一届爆炸力学会议(黄山),作了题为《爆炸力学的现状和任务》的报告。1981年在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会议(扬州)上,他作了《爆炸冲击和非线性波》的报告。1984年,他在第一届全国冲击动力学会议(黄山)上作了题为《高速撞击动力学现状和前景》的主旨报告,并和王仁共同倡议于中国力学学会下成立“冲击动力学专业组”。这标志着我国冲击动力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朱兆祥曾经从事混合炸药最优配比、空中核爆炸近区冲击波压力分布、爆炸驱动飞片等与爆炸直接有关的问题的研究。比较有系统的工作则是应力波的传播及其效应的研究,这是爆炸和冲击中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他曾和青年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到工厂和试验基地做了数百发炮弹的炸药对钢板接触爆炸的大型试验,在我国最早研究应力波在固体中引起的损伤积累和层裂现象,确定了主裂片厚度和炸药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值计算作了理论分析和估算,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计算主裂片厚度的近似公式。他和王礼立、虞吉林等在有关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弹塑性间断的研究,确立了弹塑性间断传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被国际上认为是一项有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弹塑性波的理论和应用”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研究了应力波在细长结构中引起的动态失稳,提出了一个计及应力波效应的动态屈曲准则,发现了随着应力波的传播在结构上发生相继的屈曲以及屈曲模态的跃迁现象。这是第一次把应力波和动态屈曲结合起来的开拓性研究。与开拓冲击动力学相联系,朱兆祥还积极倡导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50年代他翻译了诺沃徐洛夫的《非线性弹性理论基础》和特鲁斯台尔的《弹性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等书。他在投身爆炸和冲击动力学的开拓发展时,更强烈地感到材料力学性质研究在当前力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77年,在全国第二次科学规划会议上,他和郑哲敏等一起提出建议,把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列为力学规划中的重点。他率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出新课程:《材料本构关系理论》,并先后在昆明、北京、成都和长春等地讲了多次。该教材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他倡导,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了现代材料力学研究生班,培养了几批从事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的人才。在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方面,他从事过金属、高分子材料、层合材料和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特别着重研究了高应变率和大应变条件下的材料粘弹性本构行为。朱兆祥和他的合作者经过10余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建议和发展了一种新的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模型,揭示出大量工程塑料的非线性粘弹性行为可归结为平衡态下的非线性弹性与非平衡态下的线性粘弹性之组合,而表征材料线性粘弹性特性的一个个松弛时间参数,分别都只对应一个有效的应变率范围(辖区)。他发现高分子材料“应变率敏感峰”的存在,这些峰是按松弛时间排列成谱的。当他于1990年在日本东京首次发表这一结果而且预测这些峰和振动内耗峰之间存在着关联时,引起了日本同行的关注。 朱兆祥从40年代起在教育战线上先后耕耘了3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以重视基础知识、面向尖端科学为其教育特色的。学生中又始终保持着追求真理、积极向学的风气。所以朱兆祥一到新创立的该校就开出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振动理论等基础课程,接着就根据新兴的空间技术的需要开出比较深入的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减振理论等课程,为地球物理系空间环境模拟专业的教学打下了基础。1963年转入近代力学系后,就为爆炸力学学生陆续开出弹性动力学、塑性动力学、冲击波物理等课程,又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气体动力学、炸药爆轰、材料本构关系理论、非线性波等。他自己常常说:“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拚命学习新知识。开出新课程。”这样,他在中国科技大学期间几乎开创了每年开一门新课的记录。他每开一课,必自编讲义,有时还自刻蜡纸,赶在上课前把讲义发到同学手里。为了开出这些新课程,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这项工作了。他常对青年教师说:“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时间是在晚上、星期天和假期,不利用这三个时间,就无法在知识的大海中前进。”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朱兆祥平时接近同学,爱护同学,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他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跟他谈学问,谈思想,海阔天空,了无顾忌。他自己认为,教师应该常常听取学生的反响,更重要的是要从青年身上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新鲜的思想。他常带同学到矿山和兵工厂实习爆炸,和同学一起吃住,过艰苦生活。在爆炸中遇到哑炮险情,他总是自己冒险前去排除,不让学生干这样危险的事。因此同学都和他很亲近,有较深的感情。朱兆祥重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他向他在浙大时期的老师苏步青学习用讨论班活动的办法来培养青年和领导科研,通过集体讨论,教学相长,鼓励青年拓宽知识面,占领新领域,发现生长点,积极开展新问题的研究。在短短几年中,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爆炸力学专业成为力学界中颇具特色的一支队伍。在中国科技大学主持近代力学系期间,朱兆祥努力实施学校关于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面的教学方针,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教育,按照钱学森关于“物理学中的四大力学是近代力学的基础”这一指示精神,要求把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列为力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有条件的可以选修量子力学。他还提出在力学系本科生教学中应破除专业的界限,把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振动力学列为全系本科生的必修课,使得力学系培养出后劲足、适应性强、有创造性的人才来。朱兆祥出任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期间的贡献,更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成就。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而兴建的宁波大学提供了一个实施教育改革的阵地。朱兆祥在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宁波大学名誉校长谈家桢的共识和支持及同事们的通力合作下,短短几年内把宁波大学建成了一所初具规模而体现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大学。朱兆祥对于建设一所新型的综合性的宁波大学曾作过反复酝酿和调查研究,并得到回故乡访问的香港著名企业家包玉刚爵士的支持,他决定捐献巨资在家乡兴办宁波大学。在建校方案建议中,朱兆祥强调:“宁波大学应该是一所新型的综合大学”,“包括文(社会科学)、理(自然科学)、工(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将来如有可能,还应包括医、农、商、艺术等”,“便于适应知识爆炸和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便于发展新兴的边缘学科”。他特别提出:“在大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应付毕业后复杂的、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并有能力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因此学生的专业面宜宽,过窄的专业容易导致思想僵化和知识老化,为此在宁波大学中一般的只设系,不设专业。”朱兆祥没有意料到这个建校建议能够这样快地被采纳了;更没有想到一年之后从省、市到中央都一致要他来出任校长,于是他不得不在已过花甲的晚年放下心爱的科研工作,回到家乡,投入繁重的建校工作,实现他自己在方案中提出的办学思想。这所大学在建校伊始就设立了外语、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土木、机械、电子等8个系,有了一个新型综合性大学的雏型。为了放宽学生的知识面,学校真正地做到了只设学系而不分专业的设想,还实行了选择性较广的学分制,鼓励学生跨系选课。学校强调基础教育,重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和训练,但是学校不设基础部,而是请各系面向全校开课。朱兆祥在宁波大学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和科研应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并且肯定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必须为保证教书育人这一中心任务服务。他认为,依靠广大教师办学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实现。因此,学校的重大问题都提交以教师代表为主体的各种委员会和系主任会议讨论审议。在学术上则鼓励自由讨论,百家争鸣。朱兆祥认为,宁波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社会中坚人才,指的是在思想文化上敏锐先进,在科学技术上领先,有宽广的知识面,或者有组织经营能力,善于应付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局面,能独立工作、有创造性的人才。所以,他重视校风思想建设,提倡发扬浙东学派“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传统,以“诚实、勤奋、创新、服务”为校训,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立、自重、自强和自律的意识和能力,支持学生勤工俭学,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是在上述办学思想指导下,宁波大学在短短几年内就朝着为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富于科学和民主精神、团结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迈出了第一步。1990年首届学生毕业时,经上级教委和由杭州、上海、北京数十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充分肯定了宁波大学在办学和教育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中国新闻社以“中国高校的黑马”为题对外作了报道。这里所说的“黑马”,是英文darkhorse的汉译,意指赛马场中出人意外得胜的马。隐喻宁波大学有惊人的潜力。当朱兆祥应邀参加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时,师生们以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给以欢迎。这掌声不仅凝聚了师生们对他以耄耋之年为创建一所新型大学所付出的日夜辛勤劳动所表示的谢意,及对他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献身精神所表示的敬意,而且表达了师生们对他的办学方针和改革方向的有力支持和肯定。朱兆祥在宁波大学任校长期间所作出的成就是和他自己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后的思想解放分不开的。他自己认为,在他进高小时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洗礼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他在高中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思想武器,破除一切经实践检验应予扬弃的迷信,应是他一生中的第三次思想解放。他认为在经过这次思想解放后才开始真正地独立思考,服膺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建设宁波大学的过程中,他曾一再提倡竺可桢办浙江大学时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即向往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以理智为依据,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专横。这也正是朱兆祥在建设宁波大学和从事教学科研中所努力实践的。 1 朱兆祥译.非线性弹性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 朱兆祥,蒋大和.炸药爆炸作用下飞片的运动.应用数学和力学.1980(1):275—285.更正,1983(4):439.3 朱兆祥,李永池,王肖钧.爆炸作用下钢板层裂的数值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1981(2):351368.4 虞吉林,王礼立,朱兆祥.杆中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弹塑性边界的基本性质.固体力学学报,1982(3):313—324.5 Zhu Zhoxiung et al.A non-linear thermovis coelastic c onstitutive equa-tion for thermoset plastics at high strain-rate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achanics,Ed,Chien Weizang.Beijing:SCience Press,1985:92—97.6 朱照宣,朱兆祥.力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05—313.7 杨黎明,朱兆祥,王礼立.短纤维增强对聚碳酸酯非线性粘弹性性能的影响.爆炸与冲击,1986(6):1-9.8 朱兆祥.宁波大学校长报告书(1985年10月29日—1986年11月26日).宁波大学,1986.9 朱兆样.宁波大学校长报告书(1986年12月—1988年9月).宁波大学,1988.10 魏勇,朱兆祥,李永池.轴向冲击载荷作用下直杆弹性动态屈曲的研究.实验力学,1988(3):258—264.11 朱兆祥.应力波引起的弹性结构屈曲准则·庆贺王仁教授七十寿辰.塑性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6—70.12 朱兆祥.用宽覆盖度的恒应变率试验表征高分子材料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日本第10回固体冲击工学シソポヅウム讲演集,东京:东京大学工学部,1990:38—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