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植物生理学报英文

2023-12-12 16: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植物生理学报英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审字[2010]476 号 已经于2011 年更名为《植物生理学报, 英文刊名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
属于国家一级期刊。
他是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植物生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报告、综述、实验技术和方法及学术研究动态等。

植物生理学报的介绍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审字[2010]476 号), 《植物生理学通讯》将于2011 年更名为《植物生理学报》, 英文刊名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植物生理学领域的世界最顶级杂志?

现在的名字叫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植物生理学其目的在于认识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
定义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意义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可看作普通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又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能利用太阳能 ,用来自空气中的 CO2和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因此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简史

产生
植物生理学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纪荷兰人范埃尔蒙的实验。他把一条柳枝栽在盆中,每天浇水,5年以后柳枝增重30倍,而盆中土的重量减少甚微,因此他认为植物的物质来源不是土而是水。这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现象。到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的J·普里斯特利,荷兰的J·英恩豪斯等人陆续发现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环节,证明绿色植物能在光下将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O2。意大利人M·马尔皮基,英国S·黑尔斯,法国J·B·布森戈,德国J·von·李比希,英国C·R·达尔文等人分别发现或阐明了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水分吸收与蒸腾、氮素营养、矿质吸收、植物的感应性和运动等现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1800年,瑞士的J·塞内比埃撰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生理学》。

走向微观
19世纪后期德国的J·von·萨克斯首先开设了植物生理学专门课程。在他和他的学生们努力下,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理学的进展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兴起,使植物生理学深入到细胞水平。30~40年代进入细胞器水平,如以离体的线粒体、叶绿体来分析呼吸和光合等作用的机理,50年代以后,更深入到大分子的组合,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离体酶系的作用,以至电子传递系统机理等纵深方面,跨入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方面。就研究的时间尺度而论,从范埃尔蒙实验的5年缩短到几天,几小时,甚至缩短到秒级,毫秒(10-3秒)级,微秒(10-6秒)级,纳秒(10-9秒)级甚至皮秒(10-12秒)级了。

走向宏观
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观。由对植物个体,扩展到群体、群落的研究。因为无论是在人为的农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单株生存;农业生产也常是以土地面积为单位,而不是按单株来计算产量。因此必须注意群体的结构和活动;植物体与外界环境及其他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通风透光、土壤水肥供应情况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现象和机理。这样植物生理学就与生态学接壤,并发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生态生理学这两门分支学科。

定量及模拟阶段
近代植物生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进入定量的阶段,在引入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后,开始了对植物生理活动的数学模拟。因为植物几乎是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唯一成员,所以在探讨生命起源、开发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拟等问题时,植物生理学也是必不可缺的。

最早记录
远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涉及植物生理活动的关于农业耕耘施肥的记述。其后在《氾胜之书》(约公元前100),《齐民要术》(533~544),《天工开物》(1637)等专著中更有许多阐述。明末《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1587~1660)在与范埃尔蒙差不多同时所著的《论气》一书中曾说:“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皆气所化也。”已明确指出了植物利用空气来生长。

在中国的发展史
中国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年代初,钱崇澍、张珽留学回国后,开始讲授植物生理学;李继侗1927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罗宗洛自1931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汤佩松自1933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农业研究所等处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常为国外文献所引用。他们所教育的第一、二代学生,是国内本学科的主力。30~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战后国内的动乱,各大学及研究所颠沛流离,植物生理学亦与其他科学一样未得充分发展,专业队伍总共不过30人。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程度不等地开展了工作,尤其是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目在中国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
学科内容
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一般分为以下10个方面。

光合作用
①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特殊功能。它们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太阳光。色素在受激发后发生电荷分离,电子经过一系列的载体传递后,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在一端分解水分子,放出氧气;另一端还原辅酶Ⅱ,同时造成质子(氢离子)转移,形成叶绿体中类囊体膜内外的电位差和氢离子浓度差,推动腺苷三磷酸(ATP)的合成。这样 ,将光能转变成还原辅酶Ⅱ与ATP中的化学能,最后经过一系列的酶反应,把从空气中吸入的CO2固定并还原成碳水化合物。[2]

植物代谢
②植物代谢。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合成代谢——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通过一系列酶反应,组成更复杂的包括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酶、纤维素等,构成植物身体的组成部分;或贮存物如淀粉、蔗糖、油脂,以供其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是分解代谢——把大分子的物质水解(或磷酸解)成为简单的糖磷酯 ,再经过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和还原的辅酶(NADH或NADPH)。

植物呼吸
③植物呼吸。同动物一样,植物也进行呼吸,但没有像鳃、肺那样专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分解代谢所形成的还原的辅酶或几种简单的有机酸,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呼吸链),最后把吸入的氧气还原成水。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电子传递同时偶联着ATP的形成,供应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氧化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异化作用(disassimilation)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将体内的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 形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一般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分子内部的氧,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植物水分生理
④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和代谢过程,绝大部分是在阳光照射下,气孔(器)开放、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叶面蒸发出去的。陆生植物适应于蒸腾作用对水分的需求,演化出各种结构。由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或管胞输送到地上部的叶和其他器官。进入大气时所经过的气孔能控制水分的散失。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更有减少蒸腾的特殊构造和代谢方式。

植物矿质营养
⑤植物矿质营养。除CO2和水外,植物还需要多种化学元素。需要量较大的氮(N)、磷(P)、钾(K),是农业上常需以肥料形式施加的元素。需要量次之的为钙(Ca)、硫(S)、镁(Mg)、铁(Fe),是构成植物体内生活物质包括某些酶的必要成分。此外还需一些微量元素,如锰(Mn)、锌(Zn)、硼(B)、铜(Cu)、钼(Mo)等。

植物体内运输
⑥植物体内运输。植物没有血液循环系统,但制造有机物质的光合器官(叶子)位于地上,吸收土壤中无机养料和水分的根系处于地下,生殖器官(花、种子、果实)等则要从两者取得营养物质的供应。适应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和各种器官之间物质运输的需要,植物演化出两种特殊的通道,即主要输送水和溶于其中的矿质元素的木质部,和主要输送有机物的韧皮部中的筛管。

生长与发育
⑦生长与发育。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膨大,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在寒、暖、雨、旱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的植物常有休眠期。种子多在冬季或旱季到来之前形成,在休眠状态下度过不良环境。从营养生长(叶、茎、根的生长)向生殖生长(分化花芽、开花、结实)转化的过程常与自然环境的年度变化相偶合。植物有一系列感受环境变化的机制,光周期现象是其中之一。植物的细胞具有很大的全能性,身体许多部分的细胞,离体后在人工培养基中,都可以脱分化而长成愈伤组织。在适当的情况下,又可以再分化,形成根、茎、叶等器官以至长成完整的植株。

植物激素
⑧植物激素。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各器官间的生理活动,除随营养物的供求关系相互制约以外,大都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相互调节和控制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植物激素,它们在某些部位形成,转移到另一些部位起作用。如最先发现的生长素就是在生长顶端形成,促进下面的细胞伸长。随后相继发现许多其他激素,如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除去通过化学物质而调节控制之外,植物中也能有迅速的物理的信息传导,如电位的变化。

抗逆性
⑨抗逆性。不同植物对不良环境的耐性和抗性的差异很大,有的能在极干旱的条件下生存,有的能抵抗低温。品种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界中,不同生境中植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决定的。在农业生产上,扩大作物的种植,了解抗逆性的生理机理,有助于采取措施以提高抗逆性,或为育种工作中抗逆品种的筛选提供生理指标。

植物运动
⑩植物运动。生活在水中的低等植物,有些具有特殊器官如鞭毛,可以游泳,作趋光运动。陆生植物虽然着生位置固定,却并非完全不能运动。根有向地(重力)性,叶子有向光性,是通过生长来运动,称为生长运动。有些植物能做机械运动,如睡莲的花昼开夜合;合欢的复叶晚间闭拢;含羞草和食虫植物猪笼草等,动作更为迅速。

中国最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什么

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名录
1 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新华文摘*
哲学研究* 心理学报* 社会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法学研究*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
教育研究* 体育科学* 中国语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学术月刊 心理科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社会科学战线
世界宗教研究 统计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民族研究 中外法学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法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政法论坛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世界经济与政治
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会计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财贸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科学学研究
金融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出版
科研管理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教育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语言研究
文献 古汉语研究 当代语言学(原为:国外语言学)
外国语 中国翻译 外国文学研究
现代外语 外国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研究 文学遗产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音乐学 世界历史
中国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敦煌研究
考古学报 文史(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中国体育科技(C)
台湾研究(SS) 中国高教研究(C) 档案学通讯
美术研究(C) 新美术(SS) 管理科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当代电影 中国土地科学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注:以上带*号的学术期刊为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

2 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数学学报(中、英文版) 数学年刊(A、B辑)
应用数学学报 计算数学(中、英文版) 数学进展
系统科学与数学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数学物理学报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航空学报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光学学报 半导体学报
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声学学报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无机材料学报(中、英文版) 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 化学物理学报
催化学报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物理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无机化学学报
有机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硅酸盐学报 天文学报
岩石学报 空间科学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地震学报 气象学报 大气科学
地球化学 地质科学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
矿物学报 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
经济地理 地理学报 遥感学报
生理学报 遗传学报 动物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微生物学报
实验生物学报 生态学报 古生物学报
植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研究 兽类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多样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遗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环境科学
植物学报(中、英文版)(S) 细胞生物学杂志(S) 强激光与粒子束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应用心理学

3 工学

低温工程 复合材料学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摩擦学学报 计量学报 传感技术学报
煤炭学报(中、英文版) 石油学报 钢铁(中、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机械工程
仪器仪表学报 振动工程学报 兵工学报
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内燃机学报 动力工程
内燃机工程 太阳能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学报 电子学报(中、英文版)
光子学报 光电工程 通信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原名:电子科学学刊) 微波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 自动化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英文版) 控制理论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化工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燃料化学学报 纺织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城市规划 水利学报
水力发电学报 海洋工程 测绘学报
汽车工程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 自然灾害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宇航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热力发电(C) 电信科学(C) 建筑学报(C)
光电子激光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控制与决策
水科学进展

4 医学

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营养学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病毒学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解剖学报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药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药学杂志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C)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S) 中华急诊医学(原名急诊医学)
中草药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

5 农学
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 土壤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中、英文版)
中国粮油学报 作物学报 茶叶科学
核农学报 棉花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昆虫学报(中、英文版)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菌物系统(真菌学报)
昆虫分类学报 园艺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果树学报(原名:果树科学) 林业科学 水产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蚕业科学 自然资源学报
水生生物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英文版)(S)
农药学学报(S) 中国畜牧杂志(C) 中国食品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二 国内学报级学术期刊名录

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
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理学版)
4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工学版)、(英文版)
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0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3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S)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