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沙丘》讲的是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离开了地球,在太空中上建立了帝国,由帝国政府,兰兹拉德联合会,宇航公会这三股势力相互制衡,制衡的关键就是香料,也就是美琅脂,兰兹拉德联合会由帝国上的一些行星领主大家族联合组成。
包括帝国政府在内的各大家族,都在宇航工会占有一定股份,而宇航工会控制着香料和星际旅行,同时宇航工会也需要香料提供的预知能力才能进行星际旅行的故事。
扩展资料:
《沙丘》在故事的生动复杂方面,同金庸的小说有的一比。《沙丘》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思考。
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原创的“沙丘”科幻小说,共六部,沙丘小说第一部《沙丘》出版于1965年,赫伯特45岁那年;最后一部《沙丘终结篇》完成于1985年,赫伯特去世的前一年。
一、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
《沙丘》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它是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沙丘》入选了美国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幻·奇幻小说TOP100” 等多项榜单,更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
二、刘慈欣的《三体》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
三、威廉·吉布森的《神经唤术士》
吉布森在《神经唤术士》中创出Cyberspace符控流域一词,描绘出近未来一个绚烂无垠的虚拟空间。
如今网路虚拟已变成生活中真实的一部份,《神经唤术士》才以新书之姿进入我们的中文世界。这本书荣获1985年科幻文学星云、雨果、菲力浦、狄克三大最佳小说奖,不仅是科幻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更是人类想像的一次精彩突破,也是今日述及网际网路的出现与流变时,一定要回归的源头。
四、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
这本书是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的第一本书。这部小说于1979年10月首次出版,凭借其独特的喜剧科幻类型立即成为畅销书。阿瑟尔·登特自认为是个倒霉的地球人,生活中事事不顺,他得知外星人为了一项银河高速公路的工程计划,而要除掉阻挡工程进行的障碍物——地球。
五、奥尔道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1932年出版的反乌托邦小说。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一个未来主义的伦敦社会,人们被过度的肉体欲望所驱使,而没有任何道德影响。
赫胥黎揭示了快节奏、超级现代世界的阴暗面,在这个世界里,由于使用了一些基因工程、洗脑以及娱乐性行为和毒品,每个人似乎都很自鸣得意。赫胥黎的精妙作品获得了极大的赞誉,被《观察家》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小说之一”。
科幻迷们等待了半个世纪的新版电影《沙丘》终于上映了。 原著《沙丘》被很多人誉为“科幻鼻祖”。 有媒体称:“《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堪比《魔戒》在奇幻小说中的地位。”
的确,《沙丘》是第一部获得科幻最高“双奖”——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品。可能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很多我们熟悉的科幻片,都是从《沙丘》中汲取的灵感。
来源/电影《沙丘》片段
《沙丘》的开创性
《沙丘》原著小说共有六本,每本都是大部头。小说从构思到出版,前后历经八年时间,其中电影《沙丘》拍的是最为经典的第一本的前半部分。
弗兰克·赫伯特。来源/网络
小说勾勒出一个规模宏大、人物复杂、完整详实的科幻世界,故事背景设定在遥远的公元10191年,当时,人类在横跨十万光年的银河系建立起各个殖民星球。“红公爵”莱托·亚崔迪被迫携家带口,从美丽富饶的卡拉丹星球迁居到沙漠星球阿拉吉斯,也就是“沙丘”。
阿拉吉斯,“沙丘”。来源/电影《沙丘》剧照
沙丘是银河里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几乎不适宜人类居住,但它却是银河系里唯一出产“香料”的地方。这种香料可以增强人类的时空感知能力,没有它,整个宇宙的通信系统将土崩瓦解。因此,这种比黄金还要珍贵的药物就成了银河帝国各个势力觊觎的对象,成为搅动帝国统治的旋涡。然而,开采香料无疑是危险的,不仅会引来沙尘暴和游牧者的袭击,还可能惊醒几百米长的沙虫——这些怪物在沙丘下生活,如同鲸鱼在海中游弋。沙虫虽然令人闻风丧胆,但它又是神的化身,让人肃然起敬。
沙虫。来源/电影《沙丘》剧照
《沙丘》突出表现了作者赫伯特的生态学和系统思想的主张,他也是首位在科幻题材中引入环境生态观念的作家。正像它的献词里说的,它是献给生态学的。
20世纪50年代末,身为自由撰稿人的赫伯特受邀做了一项调研:美国农业部试图通过引入欧洲的耐旱植物来治理流沙。于是,赫伯特在美国俄勒冈州弗罗伦萨附近的不毛之地调研,他发现,当地“沙浪与海浪一样具有毁灭性······甚至会带来死亡”。他由此想到,能否创造新的生态系统,将沙漠变为绿洲?他将对流沙的兴趣扩展到沙漠和沙漠文化,他的创作灵感也开始闪光。
在小说中,赫伯特充分表达了他的生态学思想,例如——
“生命个体间的斗争是争夺系统中自由能量的斗争。血是一种高效的能量来源。······一个系统中的生命越多,适合生命生存的区域也越多。······生命会提高维持生命环境的容量,生命创造更容易得到的营养物,它通过从有机体到有机体的大量化学互动,把更多的能量注入系统。一个星球的生命形式无比巨大,同时也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了他对人口爆炸的担忧——
“超越有限空间内的一个临界点,随着人口增加,自由会衰减。地球生态系统的空间有限,就像烧瓶中的气体只能在有限空间中活动一样。人类的问题不是系统能容纳多少人,而是活着的人该怎样生活。”
小说中的生态学理念无处不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详解。
系统思想即系统论, 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 (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 的根本认识。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赫伯特之所以能将一个星球的完整 历史 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因为他掌握了生物、 社会 、经济等大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存在于各个体系的共同性特征集中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故事发展背景的银河帝国、沙化严重的星球、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等等。正是在《沙丘》中,赫伯特灵活运用了系统论的科学理念,将人类进化、 社会 发展等方面的共性特征高度概括,将 社会 生活的复杂性、真实性表现出来,得以在小说中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星球帝国。
也正是因为赫伯特在《沙丘》中致力于探讨生态学、系统论等人文问题,他刻意抑制了对科学技术的描写,以至于你在《沙丘》中看不到计算机。
来源/电影《沙丘》图片
星球大战中《沙丘》的影子
不过,也正是因为《沙丘》规模宏大,堪称“宇宙史诗”,要将其完美搬上大银幕绝非易事,因此,它也被称为“史上最难改编”的科幻小说。
小说面世五年后,1970年,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召集了一批不同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共同筹划拍摄一部关于《沙丘》的电影。这些人包括“异形之父”吉格、画家达利、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等艺术天才。
可惜,因为投资预算过大等原因,没有影视公司看好这个项目,电影筹划了半天,最后并未实际拍摄。后来,这个筹拍经历在2013年被拍摄成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了。
佐杜洛夫斯基。来源/网络
1984年,大卫·林奇终于将《沙丘》搬上银幕,却因为特效太烂等原因,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华盛顿邮报》书评版编辑罗恩·查尔斯回忆,当时还在读大学的他,和女友一起去观影,电影院里,他巧遇到了自己的导师。他本打算影片结束后,向二人炫耀他“渊博的科幻小说知识”和“深入的见地”,但片子放了一半,他就被脱离原著的情节搞得“恶心反胃”,恨不得丢下女友和导师一走了之。
1984版《沙丘》海报。来源/网络
21世纪后,美国科幻频道又尝试将《沙丘》改编为电视短剧,口碑还算不错,还在2003年拿下艾美奖“最佳视觉效果奖”。但是,电视剧跟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科幻迷还是想在大银幕上看到《沙丘》的瑰丽世界。
虽然《沙丘》此前的影视化很失败,但是,它的IP影响深远,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等众多经典科幻电影都不同程度地从《沙丘》中汲取过灵感。
1977年问世的《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在筹拍《沙丘》时用的一批特效人员几乎全部挖过来。而且,卢卡斯还看过这部难产的《沙丘》电影的概念手稿。
因此,《星球大战》的设定与《沙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事背景都是在“一个遥远星系”。虽然进入了太空时代,但 社会 体制都是帝国集权。《沙丘》中的战斗武器几乎全靠刀剑,除了飞船和飞机外,和古代战争片没啥区别。《星球大战》中的打战也热衷于表现刀剑近战格斗,只有绝地武士喜欢用光剑战斗,因为绝地以防御为主,光剑是“更文明时代的优雅武器”。
《沙丘》与《星球大战》中的近身格斗。来源/电影《沙丘》、《星球大战》截图
在环境设置上,主角同样是没了父亲的少年英雄在一颗沙漠星球上的崛起故事,不同的是,厄拉科斯有两个月亮,而塔图因却有着两个太阳。乔治·卢卡斯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他们都有沙漠。”
《沙丘》里有“香料”这种整个银河都觊觎的战略物资,而《星球大战》则有“原力”这样一种重要资源。在科幻与奇幻领域,一般把那种只要剧情需要,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多功能事物称为“Phlebotinum”,也就是“万金油”,“香料”和“原力”就是典型的“万金油”。
“香料”与“原力”。来源/网络
此外,《沙丘》里有严守中立的政治组织宇航公会,又被称为导航员公会。《星球大战》中则有同样的中立机构——导航员行会,连名字都差不多。
《沙丘》里有拥有“超能力”的半宗教团体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而在《星球大战》中则有同样的半宗教团体绝地武士团。
总之,《星球大战》从《沙丘》中汲取的灵感不是一点两点,以至于赫伯特在1977年接受俄勒冈州本地报纸《The Register Guard》采访时,开玩笑地说:“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起诉。”
类似于沙虫的沙掘虫。来源/电影《星球大战:绝地武士:绝地学院》截图
其他影视作品对《沙丘》的借鉴
佐杜洛夫斯基筹拍《沙丘》时留下一本厚重的分镜画本,1979年,吉格就利用这画本里的概念图为基础,创造出了影史上怪诞而又让人震颤的经典怪兽形象——异形。
吉格为《沙丘》做的概念设计。来源/网络
《沙丘》分镜画本体量惊人。来源/网络
太空恐怖电影《异形》跟《沙丘》在设定上不仅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在某种架构上也有些许微妙的平衡。《异形》从精神、架构上对《沙丘》所代表的“巴别塔”式叙事有所回应。
来源/电影《异形·契约》片段
所谓“巴别塔“叙事,就是故事抛弃了线性叙事,采取多条线索交叉进行,多个时空场景不断切换的段落式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有几个单独而又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自己的主角,也有完整的情节,鲜明的主人公形象,每一片段主体不同,因此带来不同的声音,各个片段对影片的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从而形成一种对话性的结构关系。
《阿凡达》的设定也跟《沙丘》高度雷同。《沙丘》里的沙丘是一颗拥有特殊资源香料的星球,原著民弗雷曼人受到殖民开采者的种族压迫,他们的标志是拥有与众不同的蓝色眼睛。之后,作为主角的年轻人闯入了他们的世界,开始学习他们的生存模式。而要成为弗雷曼人的一员,就必须经过一次考验,那便是驾驭这个星球的一种巨大生物——沙虫。
再看《阿凡达》的重要资源——遥远的星球潘多拉上,有一种别的地方都没有的矿物元素Unobtanium。 这里的环境也造就了与人类不同的种族:约3米的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Na'vi族不满人类拓荒者的到来,也不喜欢人类的机器在这个星球的土地上因为到处挖矿而留下的斑斑伤痕。主人公通过克隆技术,将自己变成 Na'vi族,并努力融入这个种族。而要成为 入Na'vi族的一员,就必须经过一次考验,那便是驾驭这个星球的一种巨大的飞鸟。
《阿凡达》中的巨鸟。来源/电影《阿凡达》片段
《沙丘》里的主角历尽艰辛,最终成为弗雷曼人的领袖,率领他们保护家园,并对殖民者进行军事抵抗,取得胜利。《阿凡达》里的主角则是带领Na'vi族人反抗军最终打败人类,成为Na'vi人的领袖。
《沙丘》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创意宝库,给电影创作者们带来很多的脑洞。除了电影,《沙丘》还衍生出开创即时战略 游戏 类别的经典 游戏 ——《沙丘魔堡》系列,《魔兽争霸》和《星际争霸》也受其影响。
来源/电影《沙丘魔堡》截图
最新这部电影《沙丘》, IMDb 评分为 8.3分 (9.8w人评分) ,豆瓣评分7.5分 (2w人评分) ,从普遍口碑来看,这版电影没有让广大科幻迷失望。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沙丘星球上与自己的宿命抗争。
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而人类每当能正视自己的渺小时,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来源/电影《沙丘》剧照
参考资料:
1、李洪季《赫伯特软科幻小说〈沙丘〉中的生态学和系统论》
2、王雪燕《论〈沙丘〉中的文化霸权意识》
3、徐颖颖《佐杜洛夫斯基电影神话语体的多维建构》
END
《沙丘》([美] 弗兰克·赫伯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沙丘
作者:[美] 弗兰克·赫伯特
译者:潘振华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2-1
页数:632
内容简介: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哈勃用望远镜揭开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纱,我们才知道宇宙中还有千亿个银河系。
“自由号”发现了黑洞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也许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 们只是永恒中一颗微小的沙粒。
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唯一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
◆《沙丘》是伟大的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传奇代表作。
◆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
◆美国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幻•奇幻小说TOP100”
◆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
◆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全球销量已突破1200万册。
◆《沙丘》被改编成红遍全球的即时战略游戏的鼻祖《沙丘魔堡》,由此衍生出的《红色警戒》《星际争霸》几乎成为每台电脑上的必装品。
◆催生了《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经典科幻电影。
媒体及名人推荐
《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图书馆杂志》
科幻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芝加哥论坛报》
这部作品所描绘的外星星球比其他科幻作家所描绘的更完整、更细腻,完美地平衡了技术描写和心理描写。 ——《华盛顿邮报》
随着气候变化、中东局势、能源危机层出不穷,《沙丘》比50年前更具现实意义。如果你还没看过,的确该找来读读。 ——《纽约时报》
赫伯特对于这个星球的创造,包含了复杂的情节发展,以及对生态、宗教、政治和哲学,是科幻史上一个伟大而又影响深远的成就——《路易斯维尔时报》
极强的感染力,情节令人信服,绝对天才的创意。——《星船伞兵》作者罗伯特•A•海因莱因
《沙丘》在故事的生动复杂方面,《沙丘》同金庸的小说有的一比。《沙丘》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终极思考,这个规模恐怕又是金庸所不及的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独一无二。只有《指环王》可以与之媲美。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
如果你只读过这部杰作的外延或改编作品,你都不算真的了解《沙丘》是怎么回事。这是一次“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完全领略的全沉浸式的体验”。——《合成人》作者帕特•卡蒂根
现代科幻史上的标杆之一,想象力创造上的丰碑。 ——美国科幻作家P•斯凯勒•米勒
在16岁那年,我第一次被《沙丘》打动,它成了我心目中的神作。八年来,很少有书能撼动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包括《权力的游戏》、《基地》、《安德的游戏》和《指环王》。于是,我又重读了一遍《沙丘》,发现16岁那年的感动历久弥新。真的有那么棒吗?当然了! ——读者评论
我经常默念书中的“恐惧是思维杀手”这句话。恐惧——通常是对失败的恐惧——是我们思维清晰、专注的最大障碍。默念这句话并不能消除恐惧,而是让我意识到恐惧并直视它。 ——读者评论
作者简介: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20-1986)
美国科幻小说家,作家。1920年10月08日生于华盛顿州。赫伯特是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是与阿西莫夫并肩的大师。他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一样,无人可以动摇。他更是首位普及“生态 学”和“系统思想”的科幻作家,他教会了科幻作家如何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
赫伯特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为成功的便是沙丘系列小说。该系列的前三部长篇《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曾被翻拍成电影并引起巨大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