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23-12-09 19: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两个都是比较优秀的师范大学,优势也各有不同。

一、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档次对比

浙江师范大学:该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11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推研免试资格学校,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与丽水学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二、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学费对比

浙江师范大学:学校收费严格按照浙江省物价局批文和有关规定执行。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办法,新生入学时按学年制学费标准预交学费,按学年结算。师范类本科专业4000元/年,非师范类本科专业4400元/年,音乐表演专业9000元/年,其他艺术类本科专业7000元/年,高职专科专业6000元/年。

杭州师范大学: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实行学分制收费,学费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组成。学年开始时,学费按浙江省物价部门核定的预收标准进行预收,学年结束后结算。杭州师范大学文史类专业学费为5300元/年;理工类专业学费为5300元/年。

三、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师资力量对比

浙江师范大学:截止2018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在职教职员工2830余人,专任教师157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2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0余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

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7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0人。

杭州师范大学:截至2015年12月,教职工2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98人、教授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79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49人、共享院士5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

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 ,享受国务院津贴1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五个一批”人才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9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6人。

四、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教学建设对比

浙江师范大学:截止2018年2月,该校有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优势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曾获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拥有实验室48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验室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4亿元。

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42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实验室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8亿元。

杭州师范大学:截至2021年3月,该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省级优势专业1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1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

五、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学术资源对比

浙江师范大学:江师范大学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学教研(数学)》。

其中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自然科学版为季刊。此外,还发行内刊《教师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语文教研》、《中学物理教学》、《化学教学与实验》和《生物教学与实验》等。这些刊物在浙江基础教育界反响良好,为浙江省师资培训、教学教研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杭州师范大学:该校出版有《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杭州师范大学报》《健康研究》《美育学刊》等报刊,其中《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并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师范大学、百度百科——杭州师范大学

陈瑾的科研成果

1、《视野与方法:关于20世纪〈水浒〉文化研究的理性思考》,刊于《文史知识》2000年第10期2、《〈水浒〉:对权威话语的认同、质疑及颠覆》,刊于《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3、《文化格局上的守衡态势——对〈水浒〉宗教“泛泛论”的重新解读与诠释》,刊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秩序”以及“秩序”的悖反——对〈水浒〉中儒道释三教运演规律的再诠释》,刊于《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5、《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原则》,刊于《台州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6、《自我实现的内在人格——论〈史记〉中刘邦形象的审美意蕴》,刊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陈晓云的主要论文

1、《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明星》,《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2、《电影画面:象征的构成与意义的产生──新时期电影语言发展的一个侧面》,《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收入《当代电影美学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3、《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收入《中国电影年鉴1994》,中国电影出版社)4、《武打片散论》,《当代电影》1994年第4期5、《美国电影: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神话》,《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6、《纪实风格与平民意识——对一种影视文化现象的描述与批评》,《当代电影》1998年第5期7、《影视文化:工业时代的视觉神话》,《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收入《谁在说话——中国文化年报(2001年版)》,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8、《后电影:理论与创作》,《当代电影》2001年第2期(收入《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9、《中国电影:类型建构与产业化发展》,《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10、《2005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11、《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收入《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2、《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13、《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焦虑》,《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4、《“重建电影研究”》,《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15、《2006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当代电影》2007年第1期16、《<三峡好人>》(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2期17、《<剃头匠>》(对话),《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18、《街道、漫游者、城市空间及文化想象》,《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19、《试论“西部电影”的神话意识》,《电影艺术》1989年第5期20、《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循环怪圈》,《电影艺术》1993年第3期21、《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影视欣赏心理散论》,《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22、《黄建新电影:现代城市空间的建构及其意义》,《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23、《“天狗”的“愤怒”与另一种“现实”》,《电影艺术》2006年第4期24、《想象的“温暖”与重构的“现实”——对《第三种温暖》的一种解读》,《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25、《当代大学生电影观念管窥》,《电影通讯》1991年第10期26、《电影色彩: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27、《众声喧哗与个人独白——对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一种描述与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28、《革命历史阅读记忆影像表达——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一种阐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29、《2004年中国电影学研究报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30、《大学电影教育:在数字化繁荣的背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收入《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31、《新世纪以来中国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转型》,《艺术评论》2007年第10期3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33、《2001-2004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1期34、《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35、《2005-2006年中国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1期36、《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观念冲突》,《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收入《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拓展中的影像空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37、《重构神话——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文化的特征及其走向》,《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38、《三位一体:政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试论中国当代电影的历史走向》,《艺术百家》1992年第3期39、《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艺术百家》1994年第1期40、《怪圈:有意味的形式——对谢飞影片的一种阐释》,《艺术百家》1995年第1期41、《女星家族:从显赫到衰落——对中国电影文化现象的一种描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42、《孤独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一》,《文艺评论》1990年第4期43、《荒诞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二》,《文艺评论》1991年第2期44、《电影中的性:观念的拓展与表现的惶惑》,《文艺评论》1993年第1期45、《艰难的超越──论新时期电影的道德价值取向》,《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46、《抽象化:“探索电影”的走向》,《艺术广角》1988年第3期47、《论近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倾向》,《艺术广角》1989年第5期48、《女性神话母性情怀男性视点──谢晋电影研究之一》,《艺术广角》1991年第2期49、《寻觅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三》,《艺术广角》1991年第6期50、《平面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四》,《艺术广角》1992年第5期51、《神秘:电影之魅》,《艺术广角》1996年第6期52、《重写历史——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一点思考》,《艺术广角》1997年第6期53、《温馨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五》,《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54、《视听震惊与恐怖体验——对一种观影心理的描述》,《艺术广角》1999年第4期55、《明星:作为一种神话》,《艺术广角》1999年第5期56、《历史传奇与现代故事——对张艺谋电影的一种阐释》,《艺术广角》2000年第3期57、《网络时代的电影》,《艺术广角》2001年第1期58、《文化误读与审美错位——对近年华语电影创作的一种认知》,《艺术广角》2002年第2期59、《电影类型模式的反思》,《艺术世界》1992年第1期60、《“新潮电影”的色彩语言》,《百家》1989年第2期61、《误入歧途:娱乐电影的危机》,《电影文学》1989年第9期62、《当代电影的困惑》,《艺术界》1989年第9-10期63、《论电视观众的审美经验》,《求索》1991年第2期64、《当代地方文化建设刍议》,《浙江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65、《论当代电影的伦理超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青年教师论文专辑198766、《论新时期电影中象征的构成与读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67、《重读<人生>和<老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68、《戏剧化:观念的回归与创作的误区──论一种电影现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69、《教化还是娱乐——对电影功能的一种理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70、《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综述——兼及电影研究思维与批评方法的反思》,《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71、《革命记忆与爱情呈现——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72、《精神传承与形式转换——从夏衍电影改编实践看一种改编观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73、《张艺谋的电影传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74、《电影:科技与艺术的互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75、《当代军事电影:英雄模式的困惑──当代军事电影研究之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76、《先锋电影的回归》,《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77、《对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结构的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78、《双生花:一种电影叙事模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79、《中国电影的角色错位——论电影与文学、电视的关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80、《明星现象的文化批判》,《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81、《批判精神的丧失与电影批评的缺席》,《文艺报》1999年11月6日82、《戏剧化:当代电影的误区》,《文论报》1993年3月6日83、《商业电影:令人忧虑的创作倾向》,《文论报》1993年6月5日84、《中西电影:形态与功能的差异》,《电影文化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85、《大学影视教育与当代影视文化》,《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5月86、《对话:一种改编观念——对夏衍电影改编的一点思考》,《夏衍论——纪念夏衍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9月87、《中国文化的影像表达——跨文化视野中的华语电影创作》,《中国电影: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9月88、《沉沦与救赎——谢晋电影的主题阐释》,《论谢晋电影续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2月89、《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电影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90、《亚洲类型电影与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

任俊的科研成果

1. 任俊 著(2010) 《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任俊 著(2010) 《塞里格曼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任俊 著(2006) 《积极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4. 任俊 参编(2006)《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任俊 参编(2005)《心理学经典人物及理论》,安徽人民出版社6. 任俊 参编(2005)《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7. 任俊 译(2010),塞里格曼 著, 《你可以改变的和不可以改变的心理品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任俊 蔡晓辉, 积极幻想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2. 任俊 黄璐 张振新, 基于心理学视域的冥想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 (5)3. 刘颖丽 任俊, 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资源的交叉滞后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1)4. 任俊 周频,积极情绪增进与社区民众心理健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5(2)5. Jun Ren,Lingyun Huang,& Zhihui Huang. Implicit positive emotion counteracts ego depletion,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10,38(7)6. 任俊 周凌 罗劲,情绪变化的最近发展区探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7. 张宏英 任俊,学校环境中的儿童干预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8(1)8. 陈晓娟 任俊 马甜语,积极心理健康内涵解析,《心理科学》,2009,32(2)9. 任俊 施静, FLOW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0. Fan Li,Buxing Han,Jun Ren,& Jing Luo.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its correlated neural activity o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18(6).11. Jun Ren,& Yingli Liu. Chuang-tze:A positive psychologist in ancient China,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5(7)12. 黄之晖 任俊,《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6(3)13. 任俊,佛教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7,19(3)14. 任俊,基于满意感基础的管理模型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6)15. 况志华 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7,7(2)16. 任俊 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心理科学进展》,2006, 14(5)17.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6,33(5)18. 任俊,儿童希望的培养——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5)19. 任俊 叶浩生, 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20. 任俊 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21. 任俊 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学术论坛》,2005,1222. 任俊 陈晓娟,心理学非人性化和人性化的矛盾与冲突,《心理学探新》,2005,25(2)23. 任俊 叶浩生,论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的发展,《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3(1)24. 任俊 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11-3025. 任俊,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心理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26. 任俊 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3(4)(该文章同时被《新华文摘》2004第二十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第五期全文转载)27. 任俊 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心理科学》,2004,27(3)28. 任俊,科学和技术:天使般的魔鬼,《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429. 任俊 叶浩生,论积极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社会科学》,2004,1130. 高华 任俊,后现代视野下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教育探索》,2004,(1)31. 杨玲 任俊,创造型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培养,《高等理科教育》,2003,132. 任俊,谈西方主流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倾向,《教育探索》,2002,933. 任俊,谈心理学的统合与非统合,《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634. 任俊,人文主义倾向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常州师专学报》,2002,20(5)35. 李西林 任俊,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其意义,《常州师专学报》,2002,22(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