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经济周刊论文

2023-12-06 1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经济周刊论文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祝顺!

  据WTO官方网站消息,今年7月12日,中国和美国就如何执行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达成一致:中国同意在裁决生效后14个月内,即2011年3月19日以前执行裁决。

  美国胜诉的依据

  2007年4月10日,美国在WTO指控中国限制外国出版物和音像制品进入中国市场,限制外商的营销权。这些指控是根据WTO《货物贸易协定》和《服务贸易协定》分别提出的。
  美国根据《货物贸易协定》认为,中国只允许政府指定的公司或者国有公司进口电影、家庭娱乐视听产品、录音制品和读物(包括书籍、杂志、报纸和其他电子读物),不合理地限制其他中国公司和所有外国公司的进口权,违背了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关于给予外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承诺,也违反了《关贸总协定(1994)》关于国民待遇原则和普遍取消数量限制的规定。
  同时,美国根据《服务贸易协定》,认为中国没有给予外资经销商与本土经销商同样的待遇,违反了中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承诺和国民待遇义务。具体包括:
  1、中国禁止外资经销商作为读物和电子出版物的独家代理商;对有读物分销权的外资企业,在注册资本、经营项目、许可程序等方面施加了比本土经销商更多的限制;限制外资企业向中方占多数股份的中外合资企业销售家庭娱乐视听产品;对有家庭娱乐视听产品分销权的中外合资企业,在经营项目、许可程序等方面“歧视性地”提出比本土经销商更多的要求;禁止外资经销商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信分销录音制品。
  2、对于某些进口读物的分销,中国没有给予与本土读物同样的待遇,只有政府批准的国有企业才有资格营销;对通过网络销售的录音制品,中国“歧视性地”设置了比本土产品更严格的内容审查机制;对用于剧院播放的进口电影,中国只允许两家国有企业进口经营,而对于国产电影,任何有经营权的公司都可以经营,这是一种歧视。
  2008年3月27日,WTO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台北以第三方身份参与诉讼。
  美国的指控涉及中国《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等法规中的诸多内容。中国首先提出了管辖权异议,认为有两个指控事项不属于专家组的管辖范围(被专家组采纳);其次引用“公共道德例外”,称对这些进口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的内容审查是为了保护公共道德,这是《关贸总协定(1994)》第二十条所允许的。
  2009年8月12日,专家组作出一审裁决,基本上支持了美国的指控,同时认为中国没有充分证明这些措施是“保护公共道德所必需”;美国也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中国禁止外企申请许可证并分销进口电影。中美双方均不服,提出上诉。WTO上诉机构除了认为专家组在“公共道德例外”方面分析有误之外,维持了专家组的裁决。

  还有多少周旋余地?

  按照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如果不愿执行裁决,还有一定的周旋余地。
  首先,案件裁决以后,败诉方可以与胜诉方协商执行裁决的“合理期限”。现在,中美双方已经就这个“合理期限”达成一致,即14个月,到2011年3月19日到期。
  其次,如果胜诉方认为败诉方的执行措施不符合裁决的要求,双方又无法协商一致,就需要再走一个“诉讼回合”,即胜诉方申请设立专家组审理败诉方的执行措施,败诉方如对结果不服,还可以上诉。
  再次,如果败诉方仍然不执行,胜诉方可以申请WTO授权对败诉方采取报复措施;至于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报复,如果还无法达成一致,需要通过仲裁决定。
  最后,如果有争端方是发展中国家,裁决时需要给予特殊照顾。在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败诉方不愿执行,就通过这个复杂的执行程序一步步地拖延时间,导致案件在执行环节拖了很多年。
  除执行程序之外,在实体上中国仍然存在不失自由裁量的余地。
  一是根据《关贸总协定(1994)》第二十条,如果为了保护公共道德,成员国可以不受条约义务的约束。虽然中国在这次诉讼中没有充分证明这些措施是“保护公共道德所必需”,但并不等于说我们以后就不能根据“公共道德例外”对进口出版物进行内容审查。美国在以前的案子中也曾引用“公共道德例外”来证明其贸易措施的合理性。
  二是授权外资经销商申请经营许可并不等于一定授权经营,受理申请的机关当然要根据中国的标准审查其资质。
  三是即便这些外商获得了经营许可,仍然要按照中国的法律接受政府监督,接受对违规经营的行政处罚。这说明WTO仅仅是一个规范调整贸易政策的国际组织,不是超国家的主体,不仅不能影响成员国行使国家主权,相反,应该给国家主权让步。

  是否开放取决于中国

  中国出版物市场巨大,出版业正在不断发展。刚刚出版的《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披露,到2009年底,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突破1万亿元大关,其中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印刷业增长24.9%,数字出版增长50%左右,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2009年我国出版图书70亿册(张),连续5年位居世界前列;报纸437亿份,日报出版总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期刊31亿册,电子期刊出版量达到9000多种,电子图书50万种,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执行裁决,对美国进一步开放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市场,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根据WTO最惠国待遇原则,中国对美国开放市场,也必须同时对所有成员国开放——欧盟、日本早就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发达国家确实有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如美国的读物、影视和音乐,日本的网络游戏和动漫等。它们不仅与国内产业竞争中国市场,获取利润,还会影响国人的思想观念。
  如果中国“犹抱琵笆半遮面”,在同意履行裁决的同时,利用上述周旋措施与美国“兜圈子”,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这不是中国的独创,美国也经常在执行裁决时“兜圈子”,少则2年~3年,多则5年~6年,甚至拖得胜诉方灰心丧气,案件不了了之。
  不过,以笔者之见,有步骤地开放文化市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 开放的经济需要合理的政体和多元的文化与之相配套,包容才能发展。我们应该在巩固民族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建立多元文化体系,帮助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理解。
  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开放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优秀产品,兼容并蓄,创造自己的国际文化品牌。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拒绝,而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参与国际竞争,最终“走出去”。

  本文系《中国经济周刊》专栏文章。
  罗汉伟
  法学博士,致力于国际经济法和WTO法研究,长期关注中美贸易关系。

6月份前想发3篇金融类的论文,谁能提供国内公开发表的刊物信息

自己挑中了三个发邮件给我索取具体联系方式吧,记得选我最佳后把链接一起发过来,大家都是学生,不可能在毕业这种问题上骗你的。

ps:你最好把你的文章改改通顺一点,能发英文的就发英文,速度快一点。

经济视角(B版)
经济视角(B版)
经济研究导刊
经济研究导刊
陕西综合经济
陕西综合经济

资源与人居环境
资源与人居环境
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物流与采购
中国物流与采购

中国农垦经济
中国农垦经济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中国民用航空
中国民用航空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英文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英文版)

中国经济信息
中国经济信息
中国教育科学探究
中国教育科学探究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粮食经济
中国粮食经济
中国合作经济
中国合作经济

中国黄金珠宝
中国黄金珠宝
中国经贸导刊
中国经贸导刊
中国集体经济
中国集体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中国纺织经济
中国纺织经济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
中国城市经济
中国城市经济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冶金经济与管理
冶金经济与管理
亚太经济

新疆农垦经济
新疆农垦经济
新疆社会科学
新疆社会科学
新经济杂志
新经济杂志

新西部
新西部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现代经济探讨
现代经济探讨

消费经济
消费经济
乡镇经济
乡镇经济
现代电力
现代电力

现代日本经济
现代日本经济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外向经济
外向经济

网络与信息
网络与信息
卫生经济研究
卫生经济研究
文明与宣传

投资北京
投资北京
投资研究
投资研究
WTO经济导刊
WTO经济导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外国经济与管理
铁道经济研究
铁道经济研究
铁道运输与经济
铁道运输与经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特区经济
特区经济
特种经济动植物
特种经济动植物

税务与经济
税务与经济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水利经济
水利经济
水利科技与经济
水利科技与经济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文汇
世界经济文汇
世界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市场经济研究
市场经济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审计与经济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上海综合经济
上海综合经济
上海经济
上海经济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农村经济
上海农村经济
上海商业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商业经济
商业经济
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时代
商业时代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西焦煤科技
山西焦煤科技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西经济年鉴
山西经济年鉴
山东纺织经济
山东纺织经济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山东经济
山东经济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人口与经济
人口与经济
企业经济
企业经济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村经济与科技
农村经济与科技

农村经营管理
农村经营管理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农场经济管理
农场经济管理
南方经济
南方经济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内蒙古煤炭经济
内蒙古煤炭经济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煤炭经济研究
煤炭经济研究
绿色中国
绿色中国

辽宁经济
辽宁经济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林业经济问题
林业经济问题

粮食科技与经济
粮食科技与经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科技与经济
科技与经济

科学.经济.社会
科学.经济.社会
经济科学
经济科学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经济论坛
经济论坛
经济评论
经济评论
经济前沿
经济前沿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师
经济师
经济世界
经济世界

经济视角
经济视角
经济数学
经济数学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与管理
经济与管理
经济与管理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资料译丛
经济资料译丛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决策探索
决策探索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宁夏)
金融经济(宁夏)
金融与经济
金融与经济
经济
经济

经济导刊
经济导刊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经济动物学报
经济动物学报

经济工作导刊
经济工作导刊
经济工作月刊
经济工作月刊
经济经纬

交通科技与经济
交通科技与经济
教育与经济
教育与经济
江苏农村经济
江苏农村经济

江西农业经济
江西农业经济
建筑经济
建筑经济
技术经济
技术经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嘉兴学院学报
嘉兴学院学报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集团经济研究
集团经济研究
环渤海经济了望
环渤海经济了望
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

化工技术经济
化工技术经济
化工经济技术信息
化工经济技术信息
沪港经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经济管理
华东经济管理
湖南经济
湖南经济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合作经济与科技
合作经济与科技
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评论
国际经济评论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国际石油经济
国际石油经济
广西农村经济

广西商业经济
广西商业经济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广东经济
广东经济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广西经贸
广西经贸

广西粮食经济
广西粮食经济
管理与财富
管理与财富
工业技术经济
工业技术经济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港澳经济
港澳经济
港口经济
港口经济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纺织信息周刊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Economy
地理信息世界
地理信息世界
当代经济
当代经济

当代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科学
当代经济科学
当代经济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

当代经理人
当代经理人
北方经济
北方经济
北方经贸
北方经贸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边疆经济与文化
边疆经济与文化

兵团职工大学学报
兵团职工大学学报
China & World Economy
China & World Economy
财贸经济
财贸经济

茶叶经济信息
茶叶经济信息
产业经济研究
产业经济研究
出版经济
出版经济

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
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我国近年城镇失业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那么非国有经济就必须参与进来,但是一部分处于劳动年龄的人,由于就业观念作怪不愿进入非国有企业,从而为失业者。
  (四)技术进步的影响
  “机器排斥工人”历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无时不存在着,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经济,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等资本吸纳的话劳动数量明显减少,这样,在新增投资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资本总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加,反而减少,失业人数的增加就不可避免了。此外,技术进步还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引发失业人口的生成。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逐渐被淘汰,被淘汰的产业部门游离出大量劳动力,而那些新的产业部门则需大量劳动力就业,由于技术素质要求的不同,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又不能完全甚至大部分进入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保留下来的传统产业部门,由于技术装备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必然会有一部分职工失业。并且科学技术进步越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越快,含有传统旧技术的企业与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差,排斥和失业的人数就越多。
  (五)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我国目前尽管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已开始出现。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充足,不仅使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招一些正式和临时的工人。同时随着投资增长,建筑业需要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建筑工工人,从而也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投资下降,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正式工人下岗,大量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和建筑工人又纷纷回到农村,此时,隐性和显性的失业都会增加,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O,国外企业的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加大,这就更加大了我国就业的压力,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六)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观念陈旧,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只有政府安置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主动性不强,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再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饭碗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铁饭碗观念”的职工。这种“铁饭碗观念”,反映在就业领域上,存在“重国有、轻集体、厌个体”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到国有经济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不愿到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自愿失业;表现在就业形式上,认为只有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因而不愿从事一些新的就业形式,如临时工、非全日制工、小时工等。
  综上所述,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目前体制改革引发的分流、下岗问题,也有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结构性失业,还有我国人口原因引起的新就业问题等等。对失业原因的多方面、多层次认识,有助于我们根据产生失业的不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三、治理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尽快帮助失业人员认识形势,面对现实,而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帮助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失业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不例外。第二,要认识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就是“流动”,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找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劳动者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业未必是坏事,而是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第三,要认识到劳动力过剩是相对的,就业机会是永存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就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失业人员择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放开眼界。要逐渐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劳动光荣的观念;要不卑不亢、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2.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尤其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
  当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失业措施中的重要一项;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也是我国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对于减少失业人口特别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我国的职业培训更加有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体系完备、运作规范高效的新型培训制度。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制定职业培训的长期规划,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职工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劳动预备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再就业培训的发展上。国内外实践表明,再就业培训是一种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这要比单纯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和生活补助等措施积极得多。因此,国家应该从失业救济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失业人员的就业转岗培训,使失业救济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第三,积极开辟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增加人力投资,扩大职业培训范围,在资金上保证培训的长期化和制度化。
  3.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
  从理论上讲,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定的劳动力投入与相应的资本结合,推动经济按一定的速度增长;反过来,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即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一般说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出就业增长下降趋势,呈现出“有增长,无就业”的特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其作用越来越有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的作用,还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从现阶段来看,模式的选择优于速度的选择,只有在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创造就业的增长模式。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包括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狠抓资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吸收更多的劳动,创造更大的产出。
  4.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它不仅是制约经济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产生大量失业人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为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再就业环境,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取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从所有制结构来讲,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其次,从产业结构上讲,在调整、改造加工产业,推进基础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各国的经验看,在第三产业中,社区和个人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发达国家目前的这个比重一般在40%—5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目前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左右,发展的潜力还相当大。第三,从企业结构上讲,要在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造就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
  5.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劳动力市场越规范,越透明,交流越活跃,越有利于各种劳动力参与公开、公平和有序的竞争,有利于调节劳动供求,促进劳动就业。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健全,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清除那些分割市场阻碍要素流动的过度干预,创造一种面向全体城乡人员和劳动力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市场,这样的市场既可为失业人员创造平等竞争的求职机会,又对下岗职工形成就业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向市场自谋职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择优聘用人才创造条件,有利于创造劳动需求。建设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加强职业指导和转业转岗培训,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再就业困难。中等以上城市要加快实现市级劳动力供求信息计算机联网,并积极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统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