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获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奖励;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4和2005年分别获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2、3等奖励(第二获奖人)。2005年起担任<<物理化学学报>>和<<电子电镀>>杂志编委。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被SCI期刊共引用300余次。另外还申请了10项国家专利。回国后主要开展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拓展与应用、面向燃料电池的电催化基础、以及基于打印技术的金属定位沉积、组合合成和筛选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与上海市科委项目数项。指导研究生获台湾印制电路板协会2006年“PCB论文竞赛”大陆地区高校第2名、上海市2006年“科创杯”发明2等奖,以及2007年“挑战杯”全国决赛特等奖。指导的2007年首届毕业研究生中2名获上海市和1名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并分别就职于GE、DOW氏化学和宝钢等公司。同时1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还分别获得德国“洪堡学者”和“亥姆霍兹”奖学金。
朱永法,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能谱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青获得者。主要从事半导体薄膜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环境催化以及光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267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6篇。论文总引用达9700余次,H因子为57。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多项纳米净化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出版专著三部。朱教授是“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物理化学学报》、《工程材料》编委,《化学学报》顾问编委;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级计量认证高校组评审组长;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ISO/TC201表面分析国际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委员。
1964年11月23日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江阴市。 1981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专业为物理化学,研究方向为合成氨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吸附性能。 1985年从南京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就读于桂琳琳教授和唐有祺教授,专业为物理化学,研究方向为加氢脱氮催化剂的固体表面化学。 1988年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并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曹立礼和宋心琦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扩散反应的研究,于199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从1995年10月到1997年3月,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在爱媛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就读于河野博之 (Hiroyuki Kawano)教授,主要从事固体表面卤化物的离子TPD研究。1997年3月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继续从事表面化学,环境催化和薄膜材料化学研究。目前朱永法教授是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能谱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青获得者。主要从事半导体薄膜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环境催化以及光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267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6篇。论文总引用达9700余次,H因子为57。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多项纳米净化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出版专著三部。朱教授是“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物理化学学报》、《工程材料》编委,《化学学报》顾问编委;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级计量认证高校组评审组长;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ISO/TC201表面分析国际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