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很正常啊,我投的只是《工程地质学报》,也需要类似的天数,你这EI,耐心等吧
《岩土工程学报》是EI检索,但不属于SCI检索。两种学报各有所长,关键是根据自己需要。
1、来稿请寄一式三份打印稿(本刊不接收手稿),图版、照片不要用复印件,请作者自留底稿。作者投稿时应声明稿件专投本刊且未正式发表。如稿件曾投它刊,作者应先向本刊说明情况并向它刊申请撤稿,以避免“一稿多投”事件发生。一旦查出违反上述规定者,责任由作者承担,并负责赔尝本刊经济损失。2、本刊亦接受国外或国际合作研究的英文稿件。对英文稿件的要求同中文稿件,应附有中文题目、作者及单位、中文详细摘要及关键词。3、编辑部在收到来稿后一般在6个月内答复作者是否录用。作者在6个月后如仍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则可改投它刊。4、本刊除具有印刷版外,还具有光盘版和网络版等电子版本。稿件一经录用,所有版本的版权即由作者转让给本刊,凡不愿将自己的文章以光盘版和网络版形式发表者,请在来稿时声明。5、依照《着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文字进行删改,对实质性内容的修改,应征求作者同意。6、来稿一经刊用,编辑部向论文作者收取文章发表费。稿件刊出后,按规定一次性向作者支付以上版本的稿酬,赠送当期本刊1册及印刷版抽印本30份。7、要求来稿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证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精炼。8、研究论文(包括中英文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篇幅根据内容需要而定,本刊不做具体限制。9、来稿的格式要求:本刊采用双盲审稿,故要求稿件的中英文文题、中英文作者及中英文作者单位单独占一页;论文另起页隔行打印,其书写顺序: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另起页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号;引言;正文;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图及说明;附表及说明;附图版及说明。凡不符合来稿格式要求者,本刊恕不受理所投稿件。10、作者只列出主要参加者(同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4人,多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6人),第一作者须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所从事的专业,联系电话或E-mail),参与辅助研究者可列入致谢部分。11、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请注明省部级以上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12、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中文字。文章标题结构层次一般分为二级或三级,各级标题用1、2、3……;1.1、1.2、1.3……表示,依次类推,顶格书写。13、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主要部分内容,尤其要突出其创新性的成果。英文摘要篇幅可适当增加为—个印刷页。关键词一般3~8个。14、对稿件要求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使用要准确。15、对测试数据要注明测试者、测试方法、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精度及误差范围等。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有关的论文要附原始数据。16、图表:文中只附必要的图表,在文中相应位置以方框表示并附相应的中英文图题、表题,附图要求线条粗细均匀,计算机绘制的线条图可按印刷时的实际尺寸绘制,双栏排图不宽于80mm,通栏排图不宽于170mm,图中文字最好用6号字。对图版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连同中英文图版说明一起拼贴在240mm×170mm的图版版心尺寸范围内。17、作者应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国内同行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特别是近两年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反映。凡引用他人的资料须在正文内标注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前后一一对应。参考文献表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非公开出版物作为脚注处理。引用他人未发表过的资料或数据,应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并加以说明。所有中文参考文献均需译成英文,并在该文献后用括号注明(inChinese)或(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18、本刊采用“着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中着录全部编着者,多着者间以“,”号分隔。着者一律姓先名后,名后不加缩写点,空1个字母的间隔。按着者姓氏拉丁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表,同时保留所有中文参考文献作为附录放在全文末尾。19、作者在得到录用通知及退改意见后,及时将修改后的打印稿和软盘以及清绘好的图件寄交给本刊编辑部。20、稿件在排印后,初校样寄作者校对,除录入排版错误外,文字一般不宜再作改动,请在指定日期内将校样寄回。
由于地球化学独领风骚,由于研究经费的日益充足,由于高水平测试仪器的日渐普及,由于对于SCI的盲目追求,由于地球化学容易出文章,由于上上下下对考核的需求,由于项目申请、评审的需求,由于职务、级别晋升的需要,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由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普遍的浮躁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心态失衡,遂吸引了许多人趋之若骛,有些人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岩石学或构造学)专业,也到处采样做起地球化学研究来了(惭愧的是,面对这种情况本书作者也未能免俗)。但是,毕竟多数人由于涉猎地球化学不深,只学了一点皮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地球化学的文章虽然很多,但是普遍水平不高。最明显的就是将地球化学研究降格为投图地球化学,以为只要样品点投在了图中的哪个位置,结论就自然出来了。不论什么地方采的样品,只要投在岛弧区,就认为是岛弧环境的。找个把哈克图解,把样品点投进去,把它们连接起来,不管它们是否同一个侵入体的,是否同一时代的,甚至把辉长岩、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和花岗岩(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统统当成一个系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说发生了结晶分离作用或混合作用。这是正确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吗?否,这是对地球化学的亵渎。投图地球化学不是真正的地球化学,我们不能用投图来代替地球化学研究。这种简单化、程式化和八股式的研究方法是糟蹋了地球化学。
全民搞地球化学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全民搞地球化学不免鱼龙混杂,把地球化学搞得不伦不类。大家一窝蜂地去搞地球化学,忽视了其他领域,岩石地球化学也是深入不下去的。比起花岗岩地球化学的风光无限,当下花岗岩岩石学和构造学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当然,我们不应当责备大多数人,他们这样做有的出于好心,有的出于跟风,有的出于无奈。这里有体制的问题,也有思想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讲明白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也与我们太过重视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而忽视了对花岗岩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关。有人说,《岩石学报》快成了《地球化学报》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们最近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花岗岩的物理性质,纯粹花岗岩岩石学和构造学的文章很难刊登。而国外在50~60年代在这方面曾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很多成绩,只是后来被人们忽略了。现在应当在现代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大大予以加强,让花岗岩的化学和物理学研究比翼齐飞,这样才能开创新局面。
我们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批评学术界的某些不正之风,探讨地球化学研究的误区,不是贬低地球化学的作用。我们应当继续深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而不是去削弱它,不能削足适履,压制地球化学不让它发展或减慢它的发展速度。中国地学研究长期落后于西方,好容易我们终于在一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是由于国家的投入,仪器的更新,研究人员的努力带来的。但是,相比西方先进国家,我们取得的这一点点成绩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与国内其他地学学科比,地球化学是进步得比较快;但是,与国外地球化学比,我们仍然是落后的。正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丝毫不能松懈,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例如,我们能否培养出几个世界级的地球化学领军人才,能够在地球化学领域提出一些有创造性的理论?地球化学(包括其他领域)的理论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有了一定的积累,地球化学是否应当率先向创造新的理论前进了呢?同时,我们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一定要与岩石学和构造学结合起来,要有岩石学和构造学的支持。花岗岩不同于玄武岩,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也应当不同于玄武岩。在这方面,国外没有给我们现成的答案,我们必须自己闯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