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植物病理学报官网

2023-12-06 10: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植物病理学报官网

《植物病理学报》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植物病理学各分支未经发表的专题评述、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以反映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中国植物病理学期刊有哪些?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

刘宗善

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

《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

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

《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

《植物病理学报》

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

《植病知识》(1957~1966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

《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

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

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求教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5种

国外:
Phytopathology
Plant Disease
Molecular Plant - Microbe Interaction MPMI et.al
国内: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微生物学报
真菌学报
病毒学报
线虫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最主要就这几个了,分类也分得很好,特别是国内的可以到网站上去查询,还可以下载的,不错,其他国外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细,做的主要是植物病害都有交叉,可以查看sci的微生物和植物学里面的东西,都是适合的。

植物病理类常投哪些期刊? SCI的期刊有哪些?

常投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 植物学报 、 植物研究、 菌物学报、 植物科学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 西北植物学报 、 广西植物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SCI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病理在生产中作用

研究植物不正常状态和病态的症状、致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原理和措施等的科学。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目的在于保护植物免受或减少病害,求得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和稳产。研究范围涉及寄主植物与寄生物和引起病害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以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等为基础,同时又和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农业药物学、生物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史

植物病理学是人类在与植物病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法国人杜蒂叶最早注意到小麦黑穗病是因小麦种子沾染了某种黑粉所致;同时,法国的普雷沃证实了这种黑粉是微生物,从而提出用硫酸铜对麦种进行消毒防治的建议。但正式确立植物病原学说的是德国人H.A.德巴里。他研究了黑粉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活史后,发现先有真菌的孢子侵入植物,然后才发病,从而确证真菌有寄生性和致病性,推翻了当时流行的所谓植物腐烂或朽败是因为“郁汁”所致等“生物自然发生论”的谬误概念。当时,德国的J.屈恩研究了许多植物病害的真菌病原,写出了第一本农作物病害著作。早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者多为真菌学者,如法国第一个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负责人普利略和A.米亚尔代。后者在1865年发表了第一篇植物病理学论文,并发明了杀菌剂波尔多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意大利、日本也相继开始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证实细菌为植物病原之一的研究工作,始于1878年美国J.伯里尔对苹果火疫病的研究。其后荷兰的J.H.瓦克发表了郁金香黄化病的病原是细菌的研究报告,从而进一步证实了J.伯里尔细菌病原说的正确性。病毒可使植物患病的认识因19世纪俄国人伊万诺夫斯基确认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染性而被证实。但对病毒病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在美国的W.M.斯坦利于30年代发现病毒为核蛋白结构,特别是4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后,这方面的进展更为迅速。

中国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当时,北京农科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植物病理学课程,邹秉文为此撰写了国内第一本专著《植物病理学概要》。此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岭南大学曾先后设立了植物病理学系。30年代以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病原真菌学,以后逐渐向其他研究领域发展。1950年后,中国在各农学院中建立了植物保护或植物病理专业,并培养专业研究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重点进行了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如对小麦黑穗病、黑粉病及小麦线虫病的大面积防治等。通过对小麦 3种锈病流行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的全面协作研究,明确了小麦锈病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和病原体不同生理小种的特性,并选育了多种抗病良种。此外,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甘薯黑斑病、苹果树烂皮病、马铃薯病毒退化病、白菜软腐病和白菜孤丁病等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等也作了研究。正在开展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将对控制植物病害开辟新的途径

国际上较早的植物病理学会组织是成立于1909年的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SPP),学会的《植物病理学报》创刊于1911年。欧洲国家以植物病理学会命名的组织成立较迟,但专门学报的出版则较美国为早,如德国创刊于1880年的《植物病理学杂志》。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于1929年,1955年开始出版《植物病理学报》。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于1963年在英国成立,中国植病学会为该学会理事国。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症状学。研究植物发病机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状态的类型的学科。症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前者大多为器官和组织的变色或枯死,植株生长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种子或果实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变劣等。后者主要是借助显微技术观察到的染病植物组织生长发育的改变和破坏,属病组织学或病细胞学的研究范畴。

(2)病原学。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学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为致病寄生物(又称病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菌原体、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和线虫,以及寄生性原生动物和种子植物(见植物病害病原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见植物病害)。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温和低温的伤害,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质或农药中毒,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少等。

(3)病理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从个体水平和微观水平上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受病植物体内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

(4)病原生态学。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学科。它从种群水平和宏观水平上研究各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地理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生态平衡同病害发生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见植物病害流行)。

(5)流行病学。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以病原生态学为基础,定量调查与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的因素,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依据若干最关键的因素数据建立预测病害流行的数学模型,供实际预测预报之用。

(6)抗病性。

研究内容

包括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和遗传规律,人工诱导植物以增强其抗病性,或采用杂交方式将抗病基因组合于某一农作物品种等。80年代以来运用遗传工程解决植物抗病性的工作发展迅速(见植物抗病性)。

(7)病害综合治理。鉴于采用单一措施预防或治疗一种病害往往效果不大,防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着重于综合治理,以恢复或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目的(见植物病害防治)。

方法和前景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病原学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学显微制片技术,通过微生物学和医学中常用的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则验证。抗病育种的研究要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和数学统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电子计算机在植病流行学上的应用,为进行病害流行因素之间关系的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使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更加迅速准确,综合治理措施更为合理,对病害生态体系的研究更为深入;另一方面是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可使许多植物病理现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机制从分子水平加以分析研究,并运用遗传工程进行抗病育种。现在,植物病理学还在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如种子病理学、植物收获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将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而化学防治将趋向于研究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治疗剂和抗性激发剂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