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自然》杂志封面

2023-12-08 07: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然》杂志封面

2002年11月21日的《自然》杂志封面讲述了大米的故事。中国科学院的冯琦及其同事发表了一篇关于栽培水稻品种水稻4号染色体测序的论文。有3500万个碱基对,占4号染色体的97.3%;对水稻4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共鉴定出4658个基因;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已完全确定;对水稻亚种间的比较、重复序列和基因簇进行了研究。

这是中国首次完成大基因组中单个染色体的精确测序。2003年1月23日,《自然》杂志的封面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徐星等人对“古氏小猛禽”化石的研究成果,证明它是四翼动物,可能会滑翔,代表着飞行进化向活跃的拍打飞行阶段,为鸟类恐龙起源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2004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的刘振峰和他的同事成功地确定了菠菜主要采光复合体的分辨率X射线晶体结构,这张照片成为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这一结果将人们对光合作用中光能收集和能量转移过程的认识提升到了原子数据的水平。2006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家关于恐龙进化的研究再次出现在《自然》杂志的封面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的孟进及其同事报道了来自中国内蒙古的中生代新哺乳动物,它将哺乳动物滑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7000万年,并进一步证实了中生代哺乳动物在形态上的分化,分类和生活习惯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理解。由于更准确的同位素“年龄”最终确定,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北京猿人头骨于2009年3月12日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

《科学》和《自然》杂志是怎么回事?

《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自然》:《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40.137(17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

扩展资料:

《科学》资金来源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竞争对手

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

原始北京人的生活环境

  北京直立人距今77万年:生活环境寒冷

  3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一个北京直立人的头盖骨。这个在大约90年前曾经轰动世界的“古人”再度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是因为中国科学家通过测定,把北京直立人的生活年代向前推了20多万年。以前我们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北京直立人“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现在科学家认为这些远古的英雄生活在77万年前,那时,他们生活的环境相当“酷”……

  1

  研究历程 测定年代费周折

  重新测定北京直立人遗址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冠军、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等人。他们采用了最新的方法———铝铍埋藏测年法。

  对于北京直立人遗址时代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初,最早发现北京直立人遗址的瑞典人安特生和奥地利人师丹斯基认为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530万年到180万年间“上新世”。上世纪20年代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中国学者杨钟健等,以动物群为主要依据,判明这个遗址属于距今180万年到1.1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

  “年代测定,对古人类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代的准确性,对研究不同地区的古人类间的演化过程、时序和迁移路线等方面,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古人类遗址在测年上“先天不足”,在非洲古人类遗址中广泛用于测年的、能更精确见证遗址时间的火山灰,在我国的旧石器遗址中很难找到。

  那么,我们教科书上写的北京直立人“距今50万年”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原来,那时是在上世纪80年前遗址发掘之初,由古生物学家根据同时发掘出的动物化石而推测出的结果。后来质谱铀系测年法曾被应用于周口店的年代测定,得出第1/2层约40万年、第5层约60万年。

  但是这一结论未被普遍接受。因为铀的衰变期不长,它测定60万年以上历史相当勉强,而铝铍埋藏测年法能够测量更久远的年代。沈冠军说:“这好比秤东西,普通秤无法用来测出汽车的重量,此次研究采用的铝铍埋藏测年法是一种能秤更大重量的‘秤’,它可以测定从距今三四十万年到四五百万年前地质事件的年代。”

  2

  测量工具 石英充当“万年尺”

  研究小组第一步是探测周口店不同地层的磁场,而土壤的磁场正是年代的标志。然后他们用最新的技术检验石英中铝、铍两种元素的衰变率,以得出北京直立人遗骨被泥土埋上的时间。

  那么,他们是如何用冷冰冰的“铝铍”来测定活生生的北京直立人的生活年代的呢?沈冠军说:“我们生活的地球始终受着宇宙射线的轰击,宇宙射线与地表矿物发生核反应,生成碳14、铍10、铝26等放射性物质,它们被叫作“宇生核素”。而这些矿物被埋到地下之后,不再受到宇宙射线轰击,不会再生成新的放射性物质,那些已生成的放射性物质会慢慢衰变。所以,通过测量和遗骨埋在一起的矿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变情况,就可以得出它们被埋藏的时间。沈冠军等人正是通过测定和北京直立人遗骨化石一同埋藏的石英中铝26、铍10等矿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变情况,得出北京直立人的生存年代。

  2003年,该方法被成功应用于南非一个古人类遗址的年代研究,其结果发表于《科学》杂志。“文章发表后,我们马上意识到,它有可能为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年代研究带来新的契机。”沈冠军说,“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上百万年遗址的年代,所需材料为石英矿物,在我国古人类遗址中,也相对容易找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测定某一地点堆积物的埋藏年龄时,需采集数千克以至数十千克堆积物,用水和稀酸浸泡,除去砾石、碳酸盐胶结物、黏土等杂质,筛选出至少200克粒径为0.2mm-1.0mm的混合砂,再纯化石英砂,必要时用手工逐粒挑拣,以确保石英砂的纯度。

  3

  生活环境 “酷”冷天气求生存

  当期《自然》杂志的封面上的大字标题是“Peking Man Was Cool”,“Cool”在这里既是指流行语“酷”,同时也在说北京直立人生存的环境相当冷。

  高星曾说,二三十万年,在古人类学研究上不是什么惊人的时间差,而这对北京直立人来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美国爱达荷大学的古人类学家齐奥冲(Russell Ciochon)表示,这个时间将北京直立人生活的环境,移向了一个更寒冷的时代。这种气候适合于非洲式的稀树草原生长,而这正是直立人喜爱的环境,这可能是他们对全球进行“大侵袭”的原因之一,而北京直立人正是向全球侵袭的“直立人”的一支。

  虽然直立人比较中意稀树草原,但太过寒冷的北方还是不那么好住的。到目前为止,从全球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上看,绝大多数的遗址分布在温暖的地带,比如南非、东非、印尼的爪哇岛以及我国南方地区。周口店位于东亚大陆靠北的区域,北京直立人一直是古人类中的“耐寒一族”,为古人类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难得的研究范本。此次测年的新结论进一步改写了北京直立人生存的气候条件。从年代上看,四五十万年前,正是被学界称为“间冰期”(两个冰期中的暖期)中最温暖的时段,而77万年前则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寒冷的时段。气候环境的改写,使得古人类学者需要重新认识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以用火为例,长期以来对周口店发现的用火的遗迹,中外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是古人类有控制地主动用火。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可能是自然野火,甚至可能是动物粪便“变质”留下的痕迹。高星认为,此次测年结果对应的气候条件,将使更多学者重新考虑人为用火的可能,毕竟77万年前的气候条件,对北京猿人的耐寒能力,提出了更巨大的挑战。

  4

  文化特质 沧海桑田无惧色

  科学家们已经发掘出很多北京直立人的化石和他们制造的石器。有证据表明北京直立人一直生活到大约40万年以前。如果他们在77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这里,就要历经气候变化。

  齐奥冲说“如果北京直立人在这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他们的行为传统肯定会在很多代之间传承,所以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这种“行为传统”和动物的本能不同,它包含有学习、变化、适应的成分。

  科学家们认为,周口店早期偏冷,可能还处于间冰期的初期,中、晚期较温暖。这里有过干旱的时期,出现过草原甚至沙漠,也曾出现过大面积水域。

  研究同时也表明,北京直立人已经有了很强的制造工具的能力。北京直立人用砾石当锤子,根据石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直立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一面打制为主,并且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认为,北京直立人遗址年代测定把其历史背景推到将近80万年前,这样就让它和同是生活在80万年前的陈家窝“蓝田猿人”、南京猿人处在同一历史背景下,这对中国古动物群的研究将有很大帮助。

  沈冠军表示,他们今年还将继续完善铝铍埋藏测年法,要把精度提高到4万年。
  经过中国科学家的测定,北京直立人生活的年代被推前了20多万年,这对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科学家们认为,北京直立人的真实生活年代对帮助了解人类“走出非洲”的路线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也让人再次关注一直在争论不休的“北京直立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先”这个问题。

  1

  “走到亚洲”或有多次

  在《自然》杂志刊发沈冠军、高星等人关于北京直立人活动年代重新确定的文章之外,还随刊发表了一篇美国学者的分析文章。文章中称,在2005年到2008年的一系列论文中,其他的中国科学家认为起源于200万年前的非洲的直立人在大约130万年前到达周口店西北方向的四个地区,以及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而之前估计他们到达的时间是170万年前。

  新的北京直立人活动年代数据意味着直立人可能分别到了两个地方———在大约100万年前到达北中国,在大约160万到150万年前到达爪哇岛,而后者可能到5万年前才灭绝。

  齐奥冲表示,南中国茂密的森林可能阻挡了爪哇直立人走到北中国。齐奥冲和同事、地理学家贝蒂斯三世(Arthur Bettis III)一同推测,在非洲的或者刚刚走出非洲的直立人曾经分别两次走入亚洲。一次是沿亚洲的南海岸来到了当时还和大陆连接的爪哇岛;后来他们又从中亚来到内蒙古地区,然后来到周口店。

  齐奥冲等人的文章探讨的“人类迁徙”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问题。虽然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同意现代人类最终的类人猿祖先生活在非洲,但对于他们何时走出非洲,走出非洲后的路线有着广泛的争论,现存“两次走出非洲”说,“三次走出非洲”说,“一部分人又走回非洲说”等等,错综复杂,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很难理解。

  2

  “单源”“多源”争论不休

  齐奥冲等人把我们之前说的“北京直立人”归于“直立人”(Homo erectus)的一类。“直立”的拉丁文是“erectus”。“直立人”已经可以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但脑容量较少,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而我们所属的人种叫“智人”(homo sapiens)。

  已经逝去的北京直立人和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正是“单起源说”和“多起源说”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两种假说都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直立人,然后大致在200万年前走出非洲,迁移到欧亚大陆。但单起源学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15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完全淘汰了其他地区的直立人们。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北京直立人的后代,而是他们的“终结者”。而“多起源说”主张现代人是在4个地区出现并连续演化,而且在各个地区之间都有基因交流,也就是说,北京人和我们有“血缘关系”。

  那么,中国学者持什么样的观点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表示,我国进行基因研究的学者大多持“单起源说”,而搞考古的大多持“多起源说”。

  3

  基因研究支持“一源”

  199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褚嘉祐教授等人的一篇论文《中国人群的遗传关系》,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在中国科学家中首先提出现代亚洲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论文认为,现代亚洲人类,当然包括中国人在内。也就是说,亚洲地区不存在从一两百万年前的直立人到现代人类的连续进化过程,“北京人”不是中国人的直系祖先。文章中的观点在今天看来都具有爆炸性。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这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近年来已经大致被学术界接受(当然还不时有一些不同的质疑之声),但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人类学领域,一种观点仍然持“多地区起源说”,也就是说,中国人是从东亚地区已经发现的那些古人类化石的后代,是独立起源的。

  2001年,金力等人的一篇论文《东亚现代人的非洲起源:12000个Y染色体的故事》在《科学》上发表,为现代中国人的“非洲起源说”又添了一枚重磅炸弹。具体说,褚嘉祐等的第一篇论文,是应用“微卫星”标记(STR)来研究基因的,而金力等人的那篇论文,是以父系遗传Y染色体标记来做研究的。金力说:“在做2001年的那篇论文时,我心想我是中国人,祖先是从非洲来的?我非要找出一个人,不是非洲人的后代……结果,我只能说,大概就是这样是对的。”

  4

  考古发现力挺“多源”

  从事多年考古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表示,他认为中国的古人类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就是中国古人类的后代,其中包括北京直立人。中国本土的古人类自然演化成了现代人,并没有出现大批的古人类被现代人类淘汰的情况。

  黄万波在三峡研究古人类有二十多年,综合其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东亚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一脉相承。北京直立人也有很多和现代的中国人类似的特征。比如说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扁鼻梁,而不像欧洲人那样的高鼻梁。不但如此,东亚古人类的“文化”也一脉相承,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比如说,非洲的石器中“手斧”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有170万年的历史,一直用到5万年前。这些手斧大多用黑曜做成,这是因为非洲的火山活动很丰富。而中国的手斧不太多,大多是砍砸器,材料取自河滩上的石英砂岩。

  对于基因研究得出的“人类单一起源”的理论,黄万波认为,用基因研究的方法推断人类起源有局限性,分析结果不完全可靠。

  那么,如果东亚人种是独立演化的,会不会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黄万波说,曾经有国外媒体说,我国科学家因为“民族主义”而持“多起源说“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只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5

  能否“通婚”尚未可知

  我们都知道,不同民族的现代人(智人)是可以“杂交”的,不然就不会有混血的基努·里维斯和Maggie Q出现。由此似乎可以推论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和他们之间的共同祖先之间也可以“杂交”。如果我们是北京直立人的后代,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和北京直立人“杂交”呢?想想它们深陷的眼睛,一身的毛发……还真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黄万波说,在北京直立人的时代,直立人之间应当是可以“杂交”的,但是北京直立人已经灭绝了,很难说我们智人能不能和它们“杂交”。至于现代人可以“杂交”的现象,黄万波表示不同地域的直立人之间基因的相互渗透可能提供解释。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现在仍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今后还将争论下去。黄万波表示,北京直立人生存年代的重新测定现在还不能作为任何一派的支持证据,或许要证实中国人是本土古人类的后代,还需要发现更古老的化石才行。

分享《减法》

《减法》。听这名字,你就觉得这本书特别有意思。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这个口号,也认同“不能把生活搞得太复杂”这个观点,但我为什么要再次讲这本名为《减法》的书呢?因为这本书的研究成果曾经荣登在《自然》杂志的封面上。

大家知道,在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两本杂志,一个叫《科学》,一个叫《自然》。《自然》杂志封面文章的研究者,后来写了《减法》这本书。所以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个理念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科学背景的学科。他用整本书来给我们论述,为什么做减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相信你听完这本书以后,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什么呢?我读了那么多关于复杂体系的书,我始终没有想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有的地方越修路,这个地方会越堵?

因为平常我们解决拥堵的办法就是修路,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地方修了路以后,反而比以前更堵了。还有一些城市,拆掉了几条道路以后,反而不堵了。这让我们普通人的大脑来想,想不出来。因为路明明多了,怎么还会堵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我们在后面会讲清楚这件事。

在开篇的时候,作者讲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发生在旧金山,这个地方我去过。旧金山靠着海,有一个叫作恩巴卡德罗的海滨。在二战以后,国家修了一条双层高速公路,通往那个海滨。但这个双层高速公路并不实用,而且因为有了它的遮挡,周围的环境也不会特别好看,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家就讨论公路应该怎么处理,是再把它往前延伸,还是拆掉它?

当时规划委有一位委员,是一位叫作苏·比尔曼的女士。她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测算,建议拆掉这条公路。但是拆掉这么一条双层公路,却遭到了大家强烈的反对。首先是上班族,认为这会影响他们通勤;其次是公路两边的商铺、汽车旅馆,认为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意……大家闹得不亦乐乎,天天为这个事打官司、吵架。

经过了很多年的争吵之后,政府终于把这条公路拆了。但大家没想到,公路拆掉以后就恢复成了一个公园,海滨变成了一个生态化的地方,游客来得更多了,而且根本没有耽误任何人上下班,同时周围商户和居民们的收入都得到了提高。所以,这是第一个以少为多的案例。

第二个案例更有意思。大家知道纳尔逊·曼德拉,他从监狱里出来,后来当了总统(南非前总统)。在一次演说中,他专门向一个叫作利奥·鲁滨逊的人致敬。各位知道利奥·鲁滨逊是谁吗?这是美国的一位黑人码头工人。纳尔逊·曼德拉说,如果没有利奥·鲁滨逊的努力,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就不会被取消。大家不明白为什么,那么这位利奥·鲁滨逊到底做了什么呢?

其实利奥·鲁滨逊只做了一件事。他作为一个黑人,特别反感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所以他只做了一件小事,就是在1984年的时候,他带领工友们拒绝搬运南非的货物下船。利奥·鲁滨逊和工友们不搬货物,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各个港口都开始拒绝搬运南非的货物。

接下来,那些在南非投资的厂商就不敢投资了,因为货物都不能下船。所以欧洲、美国的资本逐渐从南非撤出,导致南非整个种族隔离政策的崩溃。

那利奥·鲁滨逊做了什么增加性的动作呢?没有,他只是做了一个减法,只是说我不做这件事,从而导致这么艰难的斗争——连纳尔逊·曼德拉都为此坐了27年牢,他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斗争,还无法实现的目标,最终竟然能在南非实现。所以,纳尔逊·曼德拉要感谢这位码头搬运工的领袖。

这两个案例放在前边,让我们知道了减法的力量。所以作者在前言里就问大家:“你如果想知道加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就问自己一件事:你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忙碌了?”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一下,你会发现事情好像变得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习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矛盾变得越来越多。

因此,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让我们认识到减法的力量。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是什么内容呢?他通过长期的实验和科学的观测发现,人们更多地重视加法、更少地使用减法是一个惯例,他用实验证明了这件事情。对于科学,我们不能口说无凭,不能随便拿嘴说说。

作者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这个启发,来自作者陪他3岁的儿子搭积木。搭积木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有一座桥搭斜了,一边矮一边高。那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桥没搭平,大人们的习惯就是在矮的这边加一格,桥就平了。但是他发现,3岁的儿子没有加这一格,而是把高的这边拆掉了一格,桥也平了。所以作者说,这会不会是一个区别,会不会是小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区别?

于是他拿着这套搭了一半的玩具,到课堂上找了很多学生来搭,作者在旁边慢慢观察这些人的行为。他逐渐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增加一块。因为我们的习惯就是增加一块,大家想都不想,增加一块积木就平了,只有极少部分的人会减掉一块。

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有哪些

1、《自然》杂志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杂志每星期在全世界发行6万份,大约四分之一发行到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2、《科学》杂志

  美国著名的世界性权威杂志《科学》,《科学》和《自然》是两本最负盛名的国际科学期刊。《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

3、《科学美国人》

  《科学美国人》(英文原名:Scientific American,缩写:Sci Am)是美国的一本科普杂志,始于1845年8月28日,起先是每周出版,后改为每月出版;它为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到目前,有145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09年的本刊撰写者中有四位获诺贝尔奖。虽然被认为是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但这本杂志并不采用类似《自然》杂志同行评审的方式审查稿件,而是提供一个论坛来呈现科学理论和科学新发现。比较适合作为大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其中有关于最前沿科学进展的专栏文章,还有科学新闻扫描、名家访谈、从数字看世界、科学书评、趣味科学等内容。

4、《新科学家》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创刊于1956年,周刊。 它是一个自由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内容关于最近的科技发展,网站开始于1996年,登载每天的关于科技界的新闻。杂志并非是一个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但被科学家和非科学家广为传阅,杂志还经常刊登一些评论,比如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齐名的大众化高水平学术期刊。

5、《国家地理杂志》

  《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或简称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其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它是一本以视觉冲击力见长的杂志。它的栏目设置已不再重要,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栩栩如生的动物照片足以使人屏住呼吸、心驰神往。

6、《Newton 科学世界》

  最后来一本中文科学杂志:《Newton 科学世界》,希望它有一天能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科学期刊。《科学世界》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月刊,旨在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激励科学思维,促进科学生活,竭力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 1999年《科学世界》杂志引进日本《NEWTON》杂志的部分版权,使《Newton-科学世界》变成一本精美的国际性科学大刊。轻松流畅的语言,精致直观的图解,广泛而准确的内容,巧妙而诙谐的题目,使读者在阅读的享受中汲取知识,在不经意间了解科学技术进展,轻松步入科学生活。《Newton-科学世界》已成为读者最喜爱的科普刊物。《Newton-科学世界》的内容非常广泛,报道准确,咨讯权威,很好地反映了当今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她涉猎的领域既包括传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又包括如行为科学、考古学、军事科学和教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对世界各大实验室研究动向的跟踪,对著名科学家的访谈,对科技发展带给现代生活的种种变化都有着敏锐的观察,这也成为她不同于其他刊物的显著特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