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课程标准相关论文

2023-12-08 15: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课程标准相关论文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对广大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对新的教材体系不太适应,其次是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第三是教材容量过大,让大家有点措手不及。大家普遍的感受是有点不会教、教不会了。

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旧的历史教材总体上来说信息量较小,分析深刻,在体系编排上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所以老师们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从学生方面的因素来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正视学生的这一变化。

从时代的变迁上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 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和观摩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有了下面一些体会。

首先:处理好教材。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如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第三,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

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论文

摘要: 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虽然按照新课标要求建立了体育教学思想,但是,受到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而无法将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新课标要求体育教育要围绕着学生展开,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本论文针对“体育新课标”实施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新课标;影响

在中国的体育体系中,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国的各个小学陆续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实施了改革,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建立起来,对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1“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1.1“体育新课标”转变了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思想

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思想对推动中国小学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重点强调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的技能,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和训练,而没有从健康的角度参与体育学习。随着中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小学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教育,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思想注入其中,并在体育新课标中得以规范,形成小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所不同,新课标围绕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倡导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体育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2“体育新课标”使得小学体育教育模式有所创新

按照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教师对小学生讲解有关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并采用示范教学模式,学生模仿教师的运动方式,并接受各种单项动作的联系。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体育动作以指导,确保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做到标准化。由于师生之间疏于交流,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受到重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教学统一化,包括一些不适宜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方法依然在体育教学中执行,难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按照“体育新课标”所建立的教学模式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尊重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健康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化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体育训练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形式多样,除了模仿练习之外,还可以建立小组合作练习、自主练习、相互纠错等等方式,教师发挥着指导的作用。除了课内体育教学之外,还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结合课外活动,组织体育竞赛、体育游戏以及体育竞赛观摩等等,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主,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精神。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排练,在社区活动中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的自信心,使得体育热情被激发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小学生的社交能力,让小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2影响“体育新课标”展开的制约因素

小学体育教育中,虽然引入了“体育新课标”内容,并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实施了必要的改革,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体育新课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融入其中,使得体育教育中没有体现健康的重要性。其次,“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使得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一教育思想错误地领会为领导小学生开展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开展欢乐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结果导致小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却没有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没有实施必要的检测和评价,使得学生的体育技术能力和身体素质难以符合要求。再次,“体育新课标”强调小学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师生充分互动达到健身效果。但是,体育教师并没有领会自主学习的内在涵义,而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当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运动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教师也没有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而是依然以“灌输”的形式,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即使互动了,也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

3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只有爱上体育,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新课标”的目的就是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将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教育相结合。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充分认识,摆脱传统体育的单一传递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晏绍文,张冰.黄州城区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及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149.

[2]王道练.浅论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中的相关问题[J].教育观察,2011,(3):62-63.

[3]王建伟.体育新课标的实施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J].内江科技,2012,(2):35.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理念;效率
  论文摘要:本文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如何在实际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进行高中英语的教学,提出通过几种方法上的转变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的观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们的教学各方面进行改革,以便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通过实践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都是存在个性差异的,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和个人性格兴趣的不同,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面也保留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我因材施教,根据每一类学生的差异对他们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成绩较差的后进生,我选取了一些基础类的简单的问题问他们,让他们能够流利地回答,如果他们回答正确,我总会说“Very good”或“well done”。假如他们的回答有失误,我会以一种鼓励的态度面对他们,我会对他们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you can try next time.”他们听了以后会消除自己心里的不安,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更有勇气参与教学,只要他们肯参与,英语成绩就会提高。对于优等生,对他们提高要求,在成绩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加大阅读量,加大知识信息的摄入。
  二、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目前,教育中的主从型师生关系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师生感情的不融洽,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结果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使学生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尽量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来进行高中英语的学习。比如,高一英语必修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学生进入高中英语的第一课,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因此我把学生分组,并提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供他们讨论,如“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Make a list of qu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和想法,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让他们逐步养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课前,制作导学案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以便学生在预习时用双色笔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需要探究的疑难问题区分开来,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讨论,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做到了有的放矢,比如,讲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时候,让学生对应例句找出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祈使句,在引导词、时态、语序、人称、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方面的`异同,自己总结出它们之间的转变规律,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记忆也会非常深刻,掌握得也会十分牢固。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的相处对于完成教学和提高成绩是至关重要的,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每周固定时间让学生以匿名方式提出意见,不管课内还是课外,都尽量寻求与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英语课堂环境的宽松,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进而交流也会变得非常愉悦。课下经常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情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意识到,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外,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和细心。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新课改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育学》
  3.刘道义,《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新观念》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