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英国杰出的军事家,英国陆军元帅,战略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蒙哥马利是英国人眼中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拉曼战役,他率领第8集团军彻底击败了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名将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赢得了北非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中,蒙哥马利亲自导演了一出“沙漠战中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欺骗敌人的活剧。
2、(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沙漠之狐" 隆美尔,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他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更主要的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著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3、(俄国)朱可夫:朱可夫于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18年参加红军。早在当坦克团长的时候,就提出坦克战的新理论,主张建立坦克兵团,反对按传统办法将坦克分散配属给行动缓慢的步兵,以便发挥快速闪击作用。这一理论在哈勒欣战役中经受了考验。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形势岌岌可危之际,他受命出任方面军司令。他一跨进斯莫尔尼宫,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无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他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建立纵深的防御配系,并以部分兵力出击德军侧后,终于打破了希特勒妄图夺取"十月革命的摇篮"的迷梦。
4、(美国)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他是一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乔治·巴顿作战勇猛顽强,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是一个最具个性和人性的人。使之成为第二世界大战中一颗耀眼军事明星。
战争与和平是相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始终的一对孪生姐妹,人类社会有多久,战争就存在了多少年。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
一.关于战争
古往今来,铭刻在人们的意识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世界的征服者;
有许多大人物是因为战争而铸就不朽之名;
辉煌的历史多是在战争时期或是达到了顶峰,或是化为废墟;
………
对于战争,不同的人都各自有着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解释。
英国17世纪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状态,他就像人体的疾病一样,偶尔要发一发,以去处痼疾,协调身体。
二战风云人物巴顿坚定地认为: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为壮观的竞赛,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甚至一位科学家曾讲到:“我不知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来打,但我知道第四次,那一定是用石头和棍棒。”
在众多人的眼中,战争是一种灾难,是可怕的,是万恶之源。它杀戮无辜人民,抢掠他人财物,毁坏繁荣城市,抹去地球上那历尽沧桑,日积月累起来的文明。
然而,什么是战争?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本质又是什么?对这几个问题,上述的三种人物,因个人思想原因或客观条件制约,都没能准确而合理地给予解释。
直到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高声地吼到:
“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发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政治贯穿于整个战争行动中,并在战争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
他在著作中所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越接近现代,战争则越像克劳塞维茨所说的那样。从最初远古人类因个人、部落利益而战,逐渐发展到为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而战,甚至席卷全球,形成世界级的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其原因不过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一方是新崛起的势力,想坐上霸主地位;另一方是老霸主,想极力保住原有地位。又因为在当时,国际和谈等手段并不流行,本来经过和谈或许就能解决的政治问题,最终以塞尔维亚青年的一声枪响而爆发。从而造成1000万人死亡,3400多亿美元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又造成5000万人死亡,1.1万亿美元的损失。
而此后的四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则是大国因政治、经济利益去控制、指挥小国去攻打小国,甚至直接出兵的政治手段。
由此可见,战争的的确确是政治手段的一种延续。然而在战争实施过程中,战争手段日益扩大化、丰富化,逐渐显现出超信息化、高科技化、隐蔽化以及局部化等特征。有资料显示,美国正采取实际行动,有计划地落实其独霸太空的图谋。俄罗斯也在加紧研制自己的太空装备,声称在2008年前做好太空战准备。
虽然战争有时会在客观上刺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扩大,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制止战争,保持和平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
二. 艰难的和平之路
每当战争一开始,总会有一种力量阻止它,直至战争隐退,它才显现,那就是和平。
现代世界,维护和平主要是靠国际间相互达成的法规,以及由多数国家组成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安理会。
近代战争公约是从海牙公约开始的。海牙公约,即“海牙法规”,是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所通过的13个公约和一些声明文件的总称。主要是限制作战手段或作战方法。
1928年生效的日内瓦议定书,全称是《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在法律上禁止使用化学和细菌武器。
1929年生效的非战公约在国际法上,特别是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最重要的法律根据。
特别是1979年,《埃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埃以两国30多年的战争状态,把世界和平又向前推了一步。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高潮。
2000年,韩朝两国领导人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这一系列的公约和行动,似乎都在预示着:世界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然而,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小规模的战争也时有发生。世界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战争并存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而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旧的格局被打破,地区间种种矛盾突现,战争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具有独立性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故而无法从根源上消除战争。
再一方面,战争与和平本身就是统一的。在和平中走向战争,在战争中走向和平。1917年的平安夜,打了近10个小时的英德军队全部放下武器,手牵手,高高兴兴地开了一个“篝火晚会”,虽然他们明天仍要拿起武器相互拼杀。
余 言
既然战争是无法从根源上避免,我们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是:在国内,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扩大和平势力,以尽量减少战争的爆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消除意识隔膜,不论是何种国家体制,都应亲如兄弟姐妹般团结起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正如约翰·堂恩所说的:“谁都不是孤岛,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一个海角,世界就少了一点;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
也正是由于对那该死的战争的回顾,我们才更应该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再完美的战争,也有它致命的缺陷----总会有人因为战争而离开.
看看近代的中国,南京大屠杀,那悲惨的一幕幕,相信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还历历在目吧.
1973年冬, 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百姓惨遭杀害,数以万计妇女横遭强暴,日军的暴行比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更加残忍。尽管铁证如山,但近年来,日本国内不断发生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件。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它是悲壮的,是令人愤奋不平的.
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我们是否还应该想想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当犹太人被纳粹活埋时,痛苦便伴随着他们,战争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更多的无奈,更多的痛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人曾在24个地点对犹太人进行了至少30次屠杀,杀害了上千名犹太人。二战前,波兰共有350万犹太人,其中大约有300万人死于纳粹的大屠杀,目前波兰的犹太人仅有约2万人。许多波兰人一直都认为他们是纳粹的受害者,对于自己的同胞曾屠杀犹太人的说法难以接受。
当这些战争所带来的恶梦已慢慢开始随着时间逝去,新的恶梦又突如其来地爆发了.
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又带来了更多的无奈,美国士兵虐待战俘,更是令人胆寒.
据报道,美军用来虐待战俘的方式至少有20种之多,其行为的非人道性和恶劣程度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用美国陆军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的话说,这是一些“残忍、无耻、下流的虐待犯人行为”。不仅如此,对此事件负有不容推卸责任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还透露说,现在已经揭露出来的虐俘情况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照片和录像带,可能使这场丑闻变得更加严重。有报道说,这里还有凶杀、强奸等明显的犯罪行为。
诸多的战争带来了诸多的恶梦,可我们想要的是和平,只是和平,只有和平.
当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维护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排名历史名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阶段。让我们回顾历史,它不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创伤,也促使我们深思如何改变战争局势,停止伤害的事态,维护世界的和平。当然,在那些野心勃勃的独裁者,他们一心想征服世界。他们在二战时期影响力之大,那么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都有哪些吗?带着疑问,下面就跟随历史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10山本五十六(1884~1943)
山本五十六(日文平假名: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日本海军大将。
山本五十六是海军史册上的一个鬼才,用兵诡异,珍珠港之役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大胜之后率部参加了珊瑚海大海战、中途岛大海战,虽然尽皆失利,但是与他的指挥关系不大。
瓜岛之战后不久,被美军击落座机葬身于大海。如若山本五十六没有这么早死去,太平洋战争日本或许还会多坚持数年。他本身是个赌徒,1923年在欧洲时经常出入摩纳哥的赌场,常常赢钱,最后成为摩纳哥赌场历史上第二个因为赌技太高而被禁止入场的人,他把战场也当作赌场,只不过赌赢了珍珠港,赌输了中途岛。
综合评分:军事92,政治10,魅力5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9戈培尔(1897~1945)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德语:PaulJosephGoebbels,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德国政治家,演说家。其担任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长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于1923年加入纳粹党,作为纳粹中不多见的文艺青年,又极具演讲才能,因此颇受希特勒赏识。上任后第一件事即是将纳粹党所列禁书焚毁,他对德国媒体、艺术和信息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便是出自戈培尔。在位期间,充分发动宣传机器,为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做宣传。
1945年4月30日依照希特勒的遗言继任总理,并且和苏联军队交涉投降条件,但是苏联要求无条件投降因此谈判破裂。同年5月1日,携全家自杀殉党。
综合评分:军事5,政治90,魅力80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8邓尼茨(1891~1980)
邓尼茨,二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将领。德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于1891年9月16日出生在柏林。在一战中,他担任潜艇艇长,1918年10月被英军俘虏。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并再次加入德国海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是纳粹头目中少有的军事人才,在担任潜艇部队总司令期间,邓尼茨训练部队,创造出另盟军闻风丧胆的“狼群战术”的潜艇作战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大西洋曾给英美等国的海上运输造成极大威胁。
但在担任海军总司令期间盲目推行无限制潜艇战,轻视海军诸兵种及陆海军协同作战,令德国海军战绩平平,因为航母时代来临了,潜艇也必然是配角。希特勒死前任命邓尼茨为他的继承者,作为帝国联邦大总统和德意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1945年被捕,1956年被释放,他作为纳粹主义的狂热追随者,继续在西德境内进行亲纳粹和复仇主义宣传,直至病逝。
综合评分:军事90,政治80,魅力60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7希姆莱(1900~1945)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语:?HeinrichHimmler),台译辛姆勒,是纳粹德国的一名法西斯战犯,历任纳粹党卫队队长、党卫队帝国长官、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音译为盖世太保)首脑、警察总监、内政部长等要职,先后兼任德国预备集团军司令、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和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1]对欧洲600万犹太人、同性恋者、共产党人和20万至50万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德国对苏联的东方总计划的倡导者和鼓动者。许多武装党卫队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
希姆莱乐于执行各种命令,严格遵守纪律,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很受希特勒赏识,以至于苏军打到柏林城下时,希特勒置古德里安的计划于不顾,让没打过仗的希姆莱出任德国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结果被轻易击溃。
纳粹德国土崩瓦解之后,希姆莱改头换面,准备潜逃,1945年5月21日,希姆莱被英军俘虏。1945年5月23日,希姆莱在检查口腔时,咬破藏在口腔的氰化钾胶囊而自杀。
综合评分:军事10,政治85,魅力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6戈林(1891~1946)
赫尔曼·威廉·戈林是纳粹德国的一位政军领袖,与“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关系极为亲密,在纳粹党内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他担任过德国空军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跨及党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一战时的王牌飞行员,参加了啤酒馆政变,对希特勒上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纳粹党的二号人物,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德国空军元帅,德国帝国元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作为元帅的指挥才能实在糟糕,而且好大喜功,爱夸海口,他在补给、后勤、战略、飞机性能、技术与工程等诸多领域几乎可说是无知的,但他又因为与希特勒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不会被撤换,致使德国空军在进入战争的考验时暴露出一连串领导层的缺失,这方面戈林有很大的责任。
1945年4月25日被盟军逮捕,在纽伦堡审判中,戈林被控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并被判处绞刑,但他在执行绞刑前数小时在狱中服毒自杀。
综合评分:军事15,政治70,魅力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5莫德尔(1891~1945)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德国陆军元帅,因为防御能力出色,被称为“防守大师”、“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939-1940年历任第4军参谋长和第16集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指挥第3坦克师闪击苏联,10月升任第41装甲军军长。翌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
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4年获元帅衔,先后出任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焦土作战抵抗苏军的战略进攻。同年8月调往西线,任B集团军群司令,组织对盟军的防御。1945年4月,在鲁尔战役溃败后自杀。
综合评分:军事95,政治10,魅力50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4古德里安(1888~1954)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WilhelmGuderian,1888.6.17~1954.5.15),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
他开创了装甲兵集群作战的先河,成为各国陆军纷纷效仿的对象,在对波兰、法国、苏联的战争中给予敌人以重创。1945年被逮捕入狱,1952年被释放后在美国国防部任高级顾问。
综合评分:军事97,政治10,魅力80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3曼施坦因(1887~1973)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德语:Erichvon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生于柏林。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1913年入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副官和师作战科长,参加东、西两线作战。1934年任第3军区参谋长,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方案。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
德军经“斯大林格勒”惨败后,整个南线部队向西退却,曼施坦因却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爆发大规模坦克战,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军损失严重。
此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被迫节节后退。1944年2月,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军和第42军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因此被解职。战后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
综合评分:军事99,政治10,魅力85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2隆美尔(1891~1944)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Rommel),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成名于北非沙漠,因而人送外号“沙漠之狐”。在意大利军队被英军赶出埃及退往利比亚时,希特勒为了挽救盟友,命隆美尔任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到任后立即发动奇袭,以少胜多一举攻占班加西,后攻占英军北非要塞托卜鲁克后,晋升元帅军衔,此后一直与英军在利比亚和埃及间进行拉锯战,终因人员、装备、补给得不到补充而被蒙哥马利击败。
回国后担任西线B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元帅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唯一的缺陷就是在大兵团作战中没有显露出应有的才华,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相当优秀的军事统帅。1944年因被怀疑参与刺杀希特勒而被赐死。隆美尔一生奉行禁欲主义原则,不喝酒、不吸烟,一生钟爱妻子,死后仍受到敌人尊重足见其人格魅力。
综合评分:军事95,政治10,魅力90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NO.1希特勒(1889~1945)
出生于奥地利,父母去世后混迹于维也纳,靠着流浪救济度日。一战爆发后服役于巴伐利亚步兵团,1919年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1923年因啤酒馆政变被捕,出狱后大肆宣传极端种族主义,反共、反资主义等以得到民众支持,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后成为第三帝国元首,1939年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种族灭绝政策的核心人物。
希特勒上台后挽救了德国低迷的经济,并且出台了许多对德国民生有极大改善的政策。但其在后期军事指挥上,过度的专制和自负,使其错过了大量机会,并且封杀了许多军事人才,于1945年4月底在总理府的地下指挥部自杀。
综合评分:军事20,政治95,魅力99
以上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风云人物盘点,如你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历史网!
在二战风云人物的排行榜上,不写他肯定是不完整的;写他又不知如何着墨。因为是他在希特勒的反人类滔天恶行中,助肘为虐,推波助澜,无疑对盟国、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犯下了弥天大罪。但单从纯军事和军人的角度讲,他是“深海狼王”,是他创造和运用的“群狼战术”,在二战中名噪一时,让盟军闻之胆寒。他是公认的军事奇才,或许他错生了国度,否则他一定是另一种彪炳千秋的人生。他就是二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将领,德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悲哉,壮哉!
如果一个人在充满阳光的大道上,向着已经看得见的目标前行,哪怕再遥远,他也容易坚持,那是眼前的目标给他的动力和毅力;如果一个人在黑暗与迷茫中,在未知的世界里仍然坚定前行,那一定是他心中远大的理想为他坚定了决心与意志,卡尔·邓尼茨就是这样拥有远大理想的人。
1891年9月16日,卡尔·邓尼茨生于德国柏林近郊小镇格林瑙,1910年4月邓尼茨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任帝国舰队汉莎号巡洋舰见习水手;1912年秋任布雷斯劳巡洋舰海军候补军官。
即使是现在都不难想像,潜艇因生活环境恶劣、安全性差等固有的特点,通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既神秘又恐惧,因而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到潜艇上工作,特别是早期的潜艇。但邓尼茨例外,他偏偏爱上了潜艇,志在深海建功。1916年10月,他志愿加入潜艇部队,并在一战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艇艇长,1918年10月在袭击了一只英国商船队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他开始研究新的潜艇战术,即“狼群战术”,1920年返回德国。
按战败时的协约规定,这时德国的舰艇已被协约国瓜分,或惨遭解体,德国海军已经名存实亡。经历了战争的惨烈和战俘的生活,面对奄奄一息的德国海军,很多人选择离开了部队。可邓尼茨却毅然决然地再次加入了海军,而且坚信:“我们不久就会有潜艇!”这在满目疮痍、一派凋零破败景象的当时,有此行为和信念,已是非常之举,其骨子里透出的职业军人特有的坚毅、勇气,甚至天生的杀气不言自现。回到海军后,邓尼茨继续倾心尽力研究潜艇战术,训练潜艇人员,致力复苏德国潜艇力量。
二战开始后,他运用他发明的“狼群战术”,仅1939年9月—1943年5月,被德军潜艇击沉的
盟军舰船就达2491艘,总吨位为12727910吨,可谓战绩辉煌。
奇袭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与胆识,需要“最为大胆与强烈的进取心”。这既是邓尼茨的一贯追求,也是他一贯的指挥艺术与风格,更是形成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指挥艺术最高成就的重要因素。奇袭斯卡帕湾就是他这种指挥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
斯卡帕湾是英国海军本土舰队最重要的锚地,英军防守十分严密,在斯卡帕湾的7个入口中,有6个设有重兵把守,并密布防潜网和水雷;第7个入口则非常狭窄,水流湍急,且一战时在关键航道沉有3条旧船,基本难以通航。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企图突破斯卡帕湾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是九死一生。但邓尼茨却偏偏不放下这一念头,一直设想让一艘潜艇突入斯卡帕湾给英军以沉重一击。
经过缜密的筹划,他亲自挑选了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艇长普里恩上尉和他的U-47号艇执行这一任务。这是一个在当时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方案,但邓尼茨不仅想了,而且坚决地施行。普里恩上尉和他的U-47号艇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克服了种种困难,在 1939年的10月8日离开德国的基尔港,于10月14日午夜0时27分奇迹般地驶进了斯卡帕湾,并将停泊在港湾的排水量为29000吨的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击沉,致使舰上包括英国皇家海军第二战列舰分舰队司令布拉格若夫少将在内的24名军官和809名水兵丧生。10月17日上午11时,U-47顺利返回德国威廉港。
当天下午,全体艇员乘飞机飞往柏林,受到希特勒的亲自接见并共进晚餐。此次行动为德国海军赢得了荣誉,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也堪称典范,被希特勒称为:“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作战 历史 上最为引以为豪的战绩。”这无疑是邓尼茨指挥艺术的胜利,是他“最为大胆与强烈的进取心”的一次生动而成功的实践。
准备打仗、打胜仗是军人的责任与追求,思战谋战、研战练战则是指挥员的天职,更是一名指挥员成长为高级将领的必备素养和品质。只有敢打仗并勇于和能够打胜仗的人,才佩戴上那金光闪闪的将星。从这个标准来衡量,邓尼茨是无愧的、合格的,他从入伍那天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人。
一战中他被英军俘虏,监狱的生活不仅没有让他绝望、悲观,反而使他静下心来思考完善他的潜艇战,经过近10个多月的苦思冥想,他形成了“狼群战术”——这个被后来证明十分有效的作战概念。出狱后,他回到部队继续丰富和实践他的想法。1935年7月,邓尼茨被任命为仅有3艘作战潜艇的韦迪根潜艇作战支队支队长。尽管力量如此弱小,但却成了他的大舞台、大天地,在上级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他很快提出了一整套的训练方案并付之实施。这些训练严格地按实战要求,在各种气象环境和广阔的海域进行,邓尼茨和另一名参加过战斗的教官,在海上从一艘潜艇登上另一艘潜艇,亲自为艇员们讲授攻击战术和操艇技巧,使艇员们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激励,有力地推动了潜艇支队的建设,邓尼茨本人也得到了迅速成长。
韦迪根潜艇支队第一年训练结束后,1936年秋邓尼茨担任了潜艇部队司令。这使他如鱼得水,得以施展实践他倾尽心力研究的潜艇战成果——“狼群战术”,也可在更大的舞台上宣传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直至1939年9月二战爆发,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经过无数次的演练逐步成熟。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惟潜艇屡建奇功,战绩赫赫,应该说这首先得益于潜艇部队长期近于苛刻的、方法正确的实战训练,而邓尼茨功不可没。
看得远、想得前,即战略眼光与前瞻思维贯穿于邓尼茨整个军事生涯,形成了他军旅人生的一道独特风景,也为他黯淡悲催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冷峻而光鲜的色彩。纵观邓尼茨的一生,应该说他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的人,有很多事情都为此做了说明。
早在1937年,邓尼茨就敏锐地注意到,虽然英德两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但英国绝不会对德国的强大无动于衷,不久一定会爆发战争,必须未雨绸缪。因此,他一边迫不及待地再三向上级请求加速潜艇部队的建设,一边开始高强度的潜艇训练,并把训练安排在他设想的未来战场的公海上。
1939年6月邓尼茨请求海军司令向希特勒报告,他和他的军官们担心不久可能会和英国发生战争,而一旦发生战争,潜艇将担负重要责任。7月22日,海军司令传达了希特勒的答复,他将设法决不同英国发生战争。尽管如此,邓尼茨的担心仍然没有消除。在总司令讲话后,他告诫他的军官们:“有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无论何时爆发战争,英国一定站在敌人一边,对此你们思想上要有所准备。”9月4日,即在英国对德国宣战的次日,他对他的下属军官们说:“你们要十分认真地对待这场战争!你们要清醒地看到,战争将是长期的,可能要持续7年,如果战争以打成平局告终,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邓尼茨的清醒和冷静不仅表现在二战爆发的初期,即使在1940年夏天德国完胜法国,举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之中,普遍认为英德战争也会马上结束时,他仍然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认为对英国的战争还将持续下去,要求所属人员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幸而言中,后来 历史 的发展毫无二致地证明了邓尼茨判断的准确性。
纵观邓尼茨从士兵到将军、元帅、总统的一生,就其成长历程来说,他还是具有典型的军人特质:正直、血性,也不乏军人内心深处特有的良知。他不是靠阿谀奉承,而是靠自己的本领、靠能力实绩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早在一战前,邓尼茨在布雷劳恩任年青的军官时,他所服役的军舰曾作为“护卫舰”护送皇帝到科孚岛休养。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很多的机会和皇室贵族接触,但他一直保持分寸,恪尽本分,从不刻意去巴结权贵,其人格反而得到了贵族们的尊重。他的这种人格保持了一生,也让他受益终生。
邓尼茨的“血性”突出表现在战斗中的绝决,在绝望中的坚持,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的挣扎。这贯穿于二战始终,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邓尼茨就十分清楚德国的潜艇兵力较之对手微弱到什么程度,但是人们看到了他始终以进攻的姿态坚持到了最后!为国家而战,他用坚定的信念与行动对军人的定义做了最好的诠释。应该说他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有着军人内心深处特有的良知。在对待德国发生的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排犹事件的态度上,他自己坦承:“对于迫害犹太人的一些骚乱事件,我们这些军官们毅然表示反对。在1938年11月9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我的上级——伯姆海军将军那里,并对他说,这种事件必将遭到主持正义的全体军官的一致反对。我请求他把这一意见转达给予海军总司令,使总司令就这次暴行向国家领导申诉时,肯定会像我所估计的那样得到前线的支持……”当时他还仅仅是一名海军潜艇部队的上校指挥官。
1942年1月,为了打击盟国的海运,希特勒曾提出要对沉船的幸运者也进行打击,这一想法刚一提出就受到邓尼茨和海军司令雷德尔的一起抵制。事后邓尼茨曾回忆说:“向沉船幸存者开火是一种有悖战争伦理的事情,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他忠于元首,但又不惟命是从,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1943年2月26日,也就是在他刚就任海军总司令不久,他就对希特勒关于拆毁大型军舰的建议提出反对意见,让希特勒龙颜大怒……这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出身潜艇军官,于公于私大家都认为他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但邓尼茨就是邓尼茨,他不会从一己之私利出发,也不会为自己的乌纱帽而去做违心的事。类似这样触怒龙颜的事还有多起,从中似乎多少可以让人窥见他的人格和内心的良知。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杰出人才尤其如此。国家兴则个人兴,国家衰则个人衰。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孕育出伟大的民族。国家的机遇,就是个人的机遇。国家偏离正常轨道,个人必然走上悲哀的命运。和平与进步永远是人类 社会 的主题,正义的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一个人只有投身于正义的事业,他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当然人生天定,一个人不能选择国家,但可以选择人生。假如邓尼茨不是从军从政,而是选择做一个技术人员,他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但 历史 没有假设,不管怎么说邓尼茨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海军将领。他充满悲剧的一生,悲哉,壮哉!
《二战风云人物》根据国防大学马骏博士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二战人物》的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回述了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麦克阿瑟、巴顿、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隆美尔、希特勒等二战风云军政人物的人生经历,详细分析了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感受历史的风云激荡的同时,也让人对人生获得新的认识和感悟。在与大人物的心灵对话中,获得不同凡响的人生体验。
主要有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隆美尔、麦克阿瑟等人物的名字,一般人都耳熟能详。他们与一段风雪激荡、奇伟诡谲的历史连为一体,书写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生传奇。他们的人生轨迹、荣辱得失,不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大格局、大背景,也深深启发今天的人们思索人生、探寻成败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