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你上GOOGLE键入“周笔畅”3个字,你就可以得到下面这个结果:已向英特网搜索周笔畅。共有157项查询结果,这是第1-10项。搜索用时0.03秒。
157条消息耶!都是关于她:这个星海音乐学院大一小女生。
R&B其实就是RhythmAndBlues,就是“节奏和布鲁斯”的意思。这一乐风起源于黑人音乐,节奏是指音乐方式,而布鲁斯则是指音乐的内容,又可叫作“蓝调”,其另一个含义是指忧郁伤感的情绪。
女版周杰伦
第一次知道周笔畅的名字,还是去年的8月份,在广州举办的周杰伦歌迷见面会上。
8月酷热的暑假,周笔畅和同学们在学校上补习课。因为要上高三了,功课当然得抓紧。一天,她的好朋友刘莎莎和麦晓文兴冲冲地告诉她:知道吗周笔畅,周杰伦要来广州开歌迷会耶!她们3个小女生,都是他的小FANS。
那一次的广州歌迷会,深圳电台准备组织一部分深圳歌迷去参加,条件是:唱一首周杰伦的歌,录制下来,寄到电台,然后参加评选。那之前的周笔畅,从初一开始就得过福田中学的歌唱第一名。所以她的好朋友一听说要唱歌才能去广州,马上想到了周笔畅。
“那天我们在午休的时候,就在教室里录制磁带。”周笔畅说:“因为以前同学要听我唱歌,甚至课间的时候都在隔壁班唱过,所以我一点也不紧张……不过教室里很吵啊,磁带里还可以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和桌子椅子碰撞的声音。”
那天她们录好后就给电台寄出去了,然后就接到了电台的电话,通知连她在内的6个歌迷,大家在30日的时候一起去广州。周杰伦的歌迷会是31日。他们要去先彩排。
第二天经过一上午的等待之后,录制正式开始。轮到深圳歌迷表演的时候,她们6个合唱了一首《龙拳》,一边跳一边唱。等到周杰伦正式上台后,他在问候过大家之后的第一句话是:“我刚刚在后面听你们唱我的《龙拳》,唱得真不错。我想邀请那位女生再和我唱一遍。”周笔畅大大方方地上台,随着音乐,惟妙惟肖地模仿偶像的舞蹈动作跳舞,并唱完了《龙拳》。事后的记者会上,周杰伦还在说:深圳的那个小歌迷唱得真不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此:女版周杰伦的外号就这样给叫出来了。
百事新生代,我是冠军
去年年底的时候,在深圳铜锣湾举行“百事新生代歌唱大赛”。周笔畅从初赛开始,预赛、复赛,直至决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凭一首《窗外的天气》获得了少年组的冠军和该次大赛唯一的“最具潜力新星大奖”。
周笔畅唱歌,绝不是简单的卡拉OK。
因为她妈妈是音乐老师,所以从幼儿园时代起,她就开始了登台表演。这样算来,她也有15年的“表演经验”。一首歌给她,最多听两遍,她差不多就可以唱出来。这应该是得益于她妈妈的遗传。作为在深圳建市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深圳人。她们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可以更多。比如初中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当时任深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的姚峰老师是通俗唱法方面的专家,她妈抱着侥幸的心理带着笔畅去拜访姚老师。姚老师听过周笔畅一首歌的演唱后,对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是可造之材,前途无量。此次拜访,极大地鼓舞了周笔畅。从此,她差不多把所有的业余时间花在听歌唱歌上,她决意上艺术院校的音乐系,走艺术之路。一个人的选择,你很难去讲对错,关键是首先要自己喜欢,然后,一路走得顺利!
很幸运的是,在福田中学6年的学习生活中,周笔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他们高三的班主任谭老师,教她们的数学。周笔畅说第一次记得是在学校的一次演出中,她从台上看见谭老师在台下的人群中,站在椅子上向她挥手。她觉得非常感动。她觉得一个班主任老师可以因为自己的学生而自豪,这就是对她最好的鼓励。所以一直到毕业,她和谭老师的关系都非常好。
记得高三那年谭老师的生日,她们同学偷偷订好了蛋糕、鲜花。上课铃声响后,谭老师刚走上讲台就发现有什么不对,同学们都不出声,她回头看了看,发现黑板上写着“老师,生日快乐”!正在惊讶的时候,拿着花躲在角落里的同学冲上台来了。谭老师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在外面预定的蛋糕也送到了。谭老师说不出话来了,课当然也上不成了。最后谭老师说:这节课我们不上了,我们跳舞好不好?
说到这,周笔畅得意地笑了笑,“因为,这一切都是我策划的!”
EP《多么的想你》
在周笔畅的干净整洁的书房里,最吸引人的东西有3样:一是一台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的电脑。和大多数的人一样,她也喜欢上网冲浪。然后就是一台钢琴,在电脑边上,绒布盖着,看得出是珍惜的。然后就是她的宝贝:几百张正版CD!
现在的周笔畅很少买CD了。“喜欢的就买,可现在哪有那么多自己喜欢的啊!”停了一停,她继续说,“再说现在上网听方便啊。我现在都用它”———她指了指她那个总是随身带着的MP3。
FLASH的热潮出现,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歌曲的MTV又有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flashMTV。即音乐的影像不再以真人的形式出现在电视上,而是以FLASH动画的形式在网络上播放。深圳的傲旗音乐原创基地年初打算把自己公司的原创音乐以命名《不精不选》,一张CD、一张VCD结集出版,并把他们的音乐放在网上的时候,这样,更多的人知道了周笔畅。
多么的想你下载地址:傲旗flashMTV大赛主页
其实这首歌最早的时候以EP的形式出过,一首原唱的《多么的想你》,还有4首萧亚轩,ELVA的翻唱歌———对了对了,除了周杰伦,目前周笔畅最喜欢的就是萧亚轩。她买起了ELVA所有的碟,她喜欢唱她的歌,特别是她的快歌。还有就Mariah烫arey(玛丽娅·凯丽),她的R&B唱法相当熟练,比如《Hero》。特别是《Crybaby》这首歌,真棒!
说到创作,周笔畅认为:自己目前还没那么厉害,还不懂得自己写歌啊!不过旋律就可以,自己哼哼!就记住了……不过创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好在我可以继续学习!唱歌是一个青春的职业,而创作的道路却可以走得更久远。
新生活,新打算
今年参加高考的周笔畅,现在已经是以总分超出重点线100多分成为星海音乐学院社会音乐系的一名大学生了。
在暑假参加昆明举办的“全国艺术新星国际交流大赛”获得银奖后回来,采访周笔畅的时候,她正在和妈妈收拾东西。虽然广州离深圳并不远,但是对于1985年出生的、一直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的周笔畅来说,也算是“18岁出门远行”了。
谈到未来4年的大学生活,周笔畅似乎充满渴望。“为什么,是终于可以不在爸妈眼皮底下生活了吗?”
“有一点啊!以前一直走读嘛!”周笔畅调皮地笑了笑。
“说到大学生活,我希望我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做好3件事。第一:我可以去歌厅唱歌,我要自己养活自己。第二,我要学会一样乐器。爵士鼓———以前没机会学这个,上大学了我一定要学会它。第三,我要把我的英语口语练得更棒。假如有可能,我希望去美国,在那里我可以学到正宗的、本土的R&B。”
这3个愿望,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许只是很难实现的事。可是周笔畅,你那么年轻、那么有天赋,你还那么聪明和有勇气,愿你再多一点幸运,你的愿望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编辑/海丁丁
编辑邮箱
向丁丁
卫星星
郝多多
艾叶草
这是我所知道的
就在三八妇女节当天,《女报时尚》编辑部发表声明称该刊已经于1月份正式停刊,原编辑部并未参与之后杂志社的出刊工作。
一句“青春没有回头路可走,各自的江湖,各自珍重。”道尽无奈和苦衷。因为涉及到编辑部的离职赔偿,想必这内部一定是出问题了,至于什么内幕,不得而知。
我看到这个消息不禁叹息,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再爱的杂志也买不到了。
嗯,那感觉就像你平日里经常去吃的早餐店突然有一天结业了,心里空落落的,不知该去哪才能吃到这么对味的早餐。
很多网友都表示很难接受这个现实,纷纷忆起那时年少流连于各个报刊亭,手捧杂志的日子,还在评论里晒出自己这么多年来买的杂志,搬多少次家都舍不得卖。
从1999年到2016年,刚好15年,这15年对于纸媒行业来说,不算嫩得能掐出水来,也不算老态龙钟,而对于首批即将老去的90后来说,恰巧是整个青春里最美好最诗意的时光。
从3.5块到8块,每个月能从钱包里掏出一顿饭钱来买一本杂志,确实是真爱。
可惜我们这波人已经踏入社会,每天对付着生活和工作,每天看着手机里的各类新闻,入眼的全是碎片式阅读,已经没有闲心好好翻看一本杂志了。
尽管现在可以掏出很多个8块钱,但却不复从前细嚼一篇篇文章时的心情。
是老了吗?只是一个时代过去了而已,就像《康熙来了》的停播,多少人叹息再也找不到这么好下饭的娱乐节目了。不管哪个行业都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像一个个巨浪,前仆后继。
可我们就是那么固执,那么念旧。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依赖手机,觉得《女报时尚》简直就是如厕的必备品,翻开一页随便一句就能把我击倒在地。
大三那年,我在学校书店找《女报时尚》,结果没找到,店员说店里没有卖这本杂志,后来我在他们的意见薄上写希望能有这本杂志出售。
隔了一个星期再去那家书店,架子上妥妥地摆放着色彩明亮艳丽的《女报时尚》,封面的模特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与张扬。
舍友说何必那么麻烦,直接在网上订就好了,每月准时送到。
可我就是喜欢这样“今天要特地去买一本杂志”的心情,或者是有时候经过书店,刚好看到出刊了,这种不期而遇更让人惊喜。
我最期待的就是杨小果的卷首语,读起来耐人寻味,她从不吝啬与读者分享编辑工作的累与乐,也喜欢把人性分析得很透彻,决绝后又是另一种洒脱。
还有幽默的小BT,总喜欢做平常人不敢想的事,脑子里总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每篇文章读起来都畅快淋漓,画风自成一派,想必会是个恣意快活的女生。
美妆栏目也是实打实的较真,从平价到大牌,产品测评走心不掺水,记得那时候我刚上大学,身边的同学都开始学着买化妆品打扮自己了,看了这个专栏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些美白面膜效果突出,其实是荧光剂在作祟,从那以后,我就没买过有美白效果的化妆品。
还有一个专门介绍新奇古怪产品的专栏,让人脑洞大开,我在上面知道了原来这世上还有软件能让人放下手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直至到现在,不管是手机内存不足,还是换了手机,这款软件一直都在。
还有很多作者和专栏我都喜欢,美食专栏写的不仅是美食还有情怀,平星而论写的是明星却又很接地气,读经典写的是古代人物却生动有趣。
我也在这上面认识了很多写手,或者说是作家,像一直在路上的蔻蔻梁,曾经被拒稿的刘同,专门解答情感问题的艾叶草,如今自己创业的咪蒙...
这样数着数着,突然发现我从未忘记,喜欢的那么多。
以前还常常摘抄杂志里面的语句,现在拿出来翻看,还是想给编辑们鼓掌,文笔精炼,游刃有余,句句戳心,虽说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不同的人写出来,读者就是感受不同,读完之后醍醐灌顶。
编辑艾叶草在《最好的告别是不告而别》里这样说: 那些看杂志的女生,我有时想,剧情给你们安慰,你们被故事感动,而生活是应当自己实实在在去过的,痛快享受斩钉截铁告别,决绝才是告别最好的姿态。无论面对怎样的关口,失恋、跳槽,抑或亲人离去,经历过才是人生另一重大的课题。
这样斩钉截铁,公诸于世的告别,何尝不是一本杂志保持本真,留给读者的最好姿态呢?既然留不住,那就让它定格在原地,最起码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