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核农学报2019

2023-12-06 21: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核农学报2019

核农学报有网络首发。《核农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核技术和生物物理技术在农业和生物学应用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它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原子能农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联合主办。
截至2015年5月6日,《核农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核农学报》编委会拥有顾问7人、编委56人,编辑部拥有编辑3人。
据2019年2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核农学报》共出版文献5204篇、总被下载864183次、总被引50110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725、(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350。据2019年2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核农学报》载文量为3227篇、被引量为28404次、下载量为41783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1.5。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探讨论文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探讨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细胞工程是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使得生物制药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细胞工程制药前景广阔。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概述了细胞工程制药领域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制药工业中应用的意义与展望。

关键词:

细胞工程;生物制药;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转基因;反应器;

1、生物制药及细胞工程概述

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综合利用,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分离出有效成分,制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产品[1]。天然的生物材料赋予了生物制药安全性高、副作用小、营养价值较高的特点,这些显着的优势使生物药物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这也是生物药物市场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胞工程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按照需求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设计和操作,使细胞在遗传学上的特性发生变化,达到改良或创造新品种的目的,在大规模地培养和繁殖后,最终提取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在工业上,主要包括上游工程(包括细胞培养、遗传操作和保存)和下游工程(包括转化细胞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应用)[2]。如今,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工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动物细胞工程制药

2.1、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概述及早期发展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最早能够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用动物细胞生产病毒,也就是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动物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后,再接种减毒或灭活的病毒来生产疫苗[3]。常见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流程,一般是先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细胞群(团)后,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再经过10~50代的传代培养,就初步得到了需要的细胞系。然而,由于自然界的细胞普遍表达水平低,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产品不仅产量低,而且成本高,因此,早期动物细胞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2、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创建,是动物细胞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随着杂交瘤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各种新产物相继出现,在生产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制品中具有重要意义[3]。198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创立抗原选择抗体学说以及发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3位科学家。他们提出将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能够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形成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这种方法得到的融合细胞可以稳定生产特异性强、效价高的单克隆抗体。

2.3、动物细胞大规模生产技术

动物细胞大规模生产指在人工条件下,在细胞生物反应器内大量培养有用的动物细胞,是生产药品的技术,也是制药业的关键技术。由于动物细胞对外界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细胞培养放大工艺需要从实验室规模逐级放大到生产规模,各个反应器中工艺的差别成为目前放大过程的一大技术挑战[4]。通过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已成为全球生物产业的主要支柱,目前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较多的生物制剂是蛋白和抗体。

2.4、动物生物反应器

动物生物反应器可以从转基因动物体内源源不断地获得人类需要的某种蛋白,并进行工业化生产蛋白质。依据产生蛋白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的生物反应器,如血液生物反应器、唾液腺生物反应器等。科学家发现,由于雌性动物的乳腺能够高效表达重组蛋白并进行一定的修饰,乳腺生物反应器成为最被看好的生物反应器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产物已经扩大到了抗凝血酶、凝血因子、人蛋白,还有各种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干扰素等许多具有极高医用价值的酶或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生产模式,由于其在生产天然产物时的高产量、低成本的优势[5],乳腺生物反应器在生物医药行业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5、动物细胞核移植

动物细胞核移植在细胞工程中同样具有良好的前景。将动物的供体细胞核取出,注入另一个去核并且处于减数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以产生新产品,再将其进行体外培养、繁殖、纯化、提取,最终用于疾病治疗。我国对鱼类的核移植研究最早,“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在20世纪60年代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鱼类细胞核移植。后来,我国学者又尝试在其他多种品系鱼类之间进行核质融合实验,并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揭示鱼类核移植后再程序化的分子机制,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鱼类核移植技术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6]。如今,动物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领域意义重大。由于动物细胞结构的复杂性和分工的明确[7],动物细胞工程具有巨大的优势。

3、植物细胞工程制药

3.1、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概述及早期发展

将植物直接入药或者从植物体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一种生产药物的传统方法。随着技术的成熟,处理和提取过程越来越简便,目前多种中药都是这样生产的。但是,这样的方法只适合容易栽培、繁殖速度快的植物,对于那些生长周期长、提取难度大的植物并不适合,所以受到了诸多限制。比如拥有抗癌成分的红豆杉曾因为人们的大规模砍伐,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8]。

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将植物细胞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对植物细胞进行一系列操作,改变植物细胞生物特性,最终达到改良或培育新品种的目的[9]。应用植物细胞及组织培养,具有杂质少、提取简单、有效成分含量高和培养周期短的优势。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目前主要体现在组织及细胞培养、遗传特性改造以及转基因植物等方面。

3.2、植物细胞工程大规模培养

最早提出应用植物大规模提取天然药物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他们从多升发酵罐中得到了大量药用成分呋喃色酮。我国作为植物药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能够帮助我国传统中药材发挥更大的价值。

丹参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的一味中药,其中的'主要成分——酚酸类和二萜类,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由于丹参有效成分含量低、生长缓慢,野生丹参资源遭到大规模破坏,加上各地培育出的品种质量良莠不齐等原因,其在数量以及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的供给需求[10]。经过实验研究发现,用一种10L规模的特殊植物组织反应器培养丹参发根,仅用50天,鲜重增殖倍数高达240倍,各种有效成分含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丹参发根生长及产物积累的方法,而且避免了农药等物质的污染。

3.3、植物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植物与转基因动物相比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细胞培养条件简单且易于成活;另一方面进入植物体的外源基因,可以在与其他植物杂交的过程中积累有益基因优化表达。利用转基因植物也能生产疫苗,以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将携带抗原基因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在植物体内表达和修饰这类特定抗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质。香蕉、胡萝卜、土豆等都可以作为受体植物。一些转化编码基因的植物疫苗,如HBsAg、LTB、诺沃克病毒等,已被用于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及细菌性腹泻。在生物和临床试验中,均展示了良好的免疫应答,相较于传统疫苗,具有生产成本低、成功率高、易形成规模化生产等优势。尽管植物转基因疫苗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报道的转基因植物生物试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11],成为我国制药业的重要进步。

3.4、植物生物反应器

植物生物反应器,又名“植物基因药厂”。这种技术拓宽了药用蛋白及疫苗的来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了生物制药产业规模,并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发,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发达国家都已把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发列入了国家重点生物技术研究的战略性计划[12]。我国开发植物作为反应器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于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发和投入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九五”计划对这一项目进行政策扶持后,目前已经取得了大幅度进展[13]。

4、细胞工程制药的意义与展望

研究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对于制药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据统计,世界上50%的医药产品来自细胞工程制药,其中,植物细胞提取物和动物细胞提取物大约各占1/2。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技术操作基础,在治疗免疫性疾病、提升治病疗效、创新医药品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8],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在不断取得突破,其影响和前景也日渐得到展现。如今,生物制药与细胞工程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在生物制药生产中的普遍应用,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4]。

伴随着更多新兴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未来细胞工程制药研发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平台寻找最佳研究方案。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结合,也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细胞工程制药发展迅猛,并且已在医药领域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应更加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快和壮大新一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世成,杨永红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特征及技术平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2-24.

[2]李刚,刘鹏,刘诚迅,等我国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2(4):28-31.

[3]胡显文,肖成祖.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地位[J].生物技术通讯,2001(2):39-44.

[4]刘小双,陈飞,赵孟江,等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pCO2的控制策略[J]药物生物技术,2019(2):82-87.

[5]谢晶莹,张勇,冯若飞乳腺生物反应器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进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61-66.

[6]王学耕,朱作言,孙永华,等鱼类核移植与重编程[J].遗传,2013(4):45-52.

[7]唐亚雄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I业中的地位[J].科技风。2020(6):198.

[8]成静,郭勇.植物细胞工程药物生产的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0(1):62-64.

[9]赵玉平,杨夏,高峰丽植物细胞制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169-170.

[10]晏琼提高丹参毛状根生产丹参酮的诱导和过程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郝宇娉,陆琳,杨志红.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20(12):86-102.

[12]张胜利,李东方,许桂芳,等.植物生物反应器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2):102-105.

[13]李从林.细胞工程在制药方面的研究[J]科技风,2021(5):173-174.

[14]陈劼.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地位[J].中国高新区,2018(3):58.

这种主食富含β-葡聚糖,铁含量还超高,不是燕麦那是啥?

有一种主食,口感和燕麦一样滑溜;营养跟燕麦也挺类似,但是它还没像燕麦那般已是餐桌上的常客,这种主食就是 青稞 ,也叫 裸大麦 。

青稞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虽然咱们基本没吃过,可却是藏族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有人说它是被埋没的「网红杂粮」,那它究竟营养如何呢?这篇文章就一起来看看吧。

富含β-葡聚糖

β-葡聚糖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它能减少血胆固醇的来源,还能增加血胆固醇的去路,从而起到降胆固醇的作用,而高胆固醇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所以 建议胆固醇高的朋友主食多吃燕麦、青稞。

β-葡聚糖降胆固醇的机制如下,想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

β-葡聚糖能阻碍胆固醇的吸收,这就减少了血胆固醇的来源。正常情况下从胆囊释放到肠道的胆汁酸,大部分都会被肠壁重吸收,然后运到肝脏被重新利用的,可是β-葡聚糖却能吸附着胆汁酸随粪便排出体外。

这样胆汁酸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身体就得动用胆固醇来合成新的胆汁酸,这个过程就增加了胆固醇的去路。 [1]

那青稞和燕麦比,哪个β-葡聚糖含量更高呢?

其实差不多,具体研究的数据如下。

SIKORA等对1700个燕麦资源分析的结果显示,β-葡聚糖含量在6.7%以上的有10个,在3.6%以下的有10个,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是1.8%、7.5%。 [2]

而侯殿志等对我国29种青稞检测的结果显示,β-葡聚糖含量在 2.89%~6.11%之间,平均含量 3.88%。 [3]

这个不好说。

从量上对比,确实是青稞胜出。

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青稞的铁含量高达40.7毫克/100克,这个铁含量是猪里脊的27倍。

不过周红等对12种青稞检测的结果却没有这么高,最低的约是5.18毫克/100克,最高的约是26.99毫克/100克,平均是16.79毫克/100克 。 [4]

而且青稞中的铁还是不容易吸收的三价铁,由于不知道青稞和猪里脊的铁的具体吸收率,所以还真不好对比它们俩到底谁更补铁。

不过 为了提高青稞中的铁的利用率,我们可以多吃些新鲜的蔬果 ,这是因为它们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三价铁的吸收。

另外选择青稞时, 最好选择没有经过碾磨的青稞籽粒 (卖的比较少)焖饭,或者青稞直接打的全麦粉做面食,这是因为碾磨去皮去糊粉层的过程会丢失很多铁,而这对素食朋友补铁尤为有意义。

大家最在意的 β-葡聚糖不降反增。

没有碾磨去皮的青稞籽粒就跟没有去皮的燕麦籽粒、糙米一样,口感比较糙,大众接受度低,所以网上卖的青稞基本都是磨过皮的青稞米(可以跟白大米类比)。

碾磨过程肯定会损失营养,那主要损失哪些营养呢?

研究 [5] 发现,随着碾磨程度的提高,淀粉含量上升,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总膳食纤维的含量均逐渐减小,具体如表。

不过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却有所增加,β-葡聚糖就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那它究竟增加了多少呢?

从青稞籽粒的4.9克/100克增加到了5.6克/100克。为什么蛋白、脂肪、灰分、不溶性膳食纤维都降低了,β-葡聚糖的含量却增加了呢?

这是因为β-葡聚糖主要分布在胚乳、糊粉层的细胞壁上,其中胚乳细胞壁中含有约75%的β-葡聚糖,而碾磨后剩下的基本就是胚乳了。

市面上的青稞有白色的、蓝色的、紫色的、黑色的。

根据我们的常识,自然是深色青稞更营养。如何营养呢?

研究者对12个青稞品种的检测显示,花青素含量分布在7.43~53.58μg/g,平均含量为14.87 μg/g,其中黑青稞的花青素含量最高。 [6]

另外一项研究 [7] 对7份白青稞、2份紫青稞、6份黑青稞的对比发现,抗氧化的总酚、黄酮、维生素E含量都是黑粒青稞中含量最高,其中:

总酚含量:含量最高的黑粒青稞比含量最低的白粒青稞高59.09%。

黄酮含量:含量最高的黑粒青稞比含量最低白粒青稞高66.67%。

另外深色青稞的蛋白含量和膳食纤维含量也比白色的高,所以 选青稞时优先建议选深色的,尤其是黑色的。

这就是关于青稞的营养知识,可能最让你吃惊的是: 碾磨后β-葡聚糖含量不降反增,另外去皮后口感也更好 ,我很喜欢用它直接焖饭,嚼起来QQ弹,超喜欢。

大家都怎么吃青稞呢?另外网上哪家青稞品质不错,价格还亲民,亲们推荐呀。

参考文献:

[1]Rebecca Mathews, Alison Kamil, YiFang Chu, 燕麦β-葡聚糖产品与心脏相关 健康 声称的全球概况, Nutrition Reviews, Volume 78, Issue Supplement_1, August 2020, Pages 77–99,

[2] SIKORA P,TOSH S M,BRUMMER Y,et al. Indenfication of high β- glucan oat lines and localiz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ir seed kernel β-glucan[J]. Food Chemistry,2013,137:83- 91.

[3]侯殿志,沈群.我国29种青稞的营养及功能组分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20,20(02):289-298.

[4]周红,张杰,张文刚,杜艳,党斌,杨希娟,郝静.青海黑青稞营养及活性成分分析与评价[J].核农学报,2021,35(07):1609-1618.

[5]鞠栋,亓盛敏,任晨刚,谢天.不同碾减率青稞营养成分及糊化特性对比分析[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9(09):1-3.

[6]孟胜亚,张文会,于翠翠,文华英,陈锋.西藏12个青稞品种(系)籽粒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9,36(06):1-5.

张帅,吴昆仑,姚晓华,迟德钊.不同粒色青稞营养品质与抗氧化活性物质差异性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2017,35(02):19-27.

#谣零零计划# # 健康 明星计划#

作物学报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学术论文吗

《作物学报》(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作物科学的术期刊。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1月中华农学会创办的《中华农学会丛刊》,后相继改名为《中华农林会报》、《中华农学会报》、《中国农业研究》和《农业学报》,1962年改为现名《作物学报》,卷期另起。 办刊宗旨是为繁荣我国作物科学技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态、种质资源、谷物化学、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农业气象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以及专题综述、评述等。本刊依靠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保障刊出论文的学术水平,所有刊登的文章须经两或三位同行专家审阅再经常务编委终审。读者对象是从事农作物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人士。
  《作物学报》从1999年起连续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的资助。2006—2018年连续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B类和学术质量建设)”资助;2019—2023年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的资助。从2001年起连续1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授予“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科技期刊”, 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8、2011、2014、2017、2020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授予“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2012、2013和2014年被CNKI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授予“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著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登载, 《作物学报》被列在“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的首位。据2014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登载,《作物学报》的“综合评价总分”达99.2分,位列198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首位。
  《作物学报》拥有由150位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其中有两院院士24人。本刊依靠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保障刊出论文的学术水平,所有刊登的文章须经2位以上同行专家审阅再经常务编委终审。

食品类核心期刊 一级期刊都有哪些 排名

有《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中国粮油学报》等。

《中国粮油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粮油学会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据2019年2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粮油学报》载文量为4562篇、被引量为33254次、下载量为329031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1.05。

报道内容:

《中国粮油学报》主要致力粮油食品行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报道,注重对行业的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方面的追踪报道,内容涵盖了谷物、油脂、饲料、储藏、信息自动化等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粮油学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