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建筑结构学报编委

2023-12-09 17: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筑结构学报编委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教授(2013年12月9日授予)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专家,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委员,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高级专家。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编制组主要起草人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规程》编制组主要起草人《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主要起草人建设部行业标准《低层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要求》编制组负责人;《建筑结构学报》杂志编委《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杂志主编《钢结构》杂志编委《建筑钢结构进展》杂志编委《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编委《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I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Systems》,《土木工程学报》等7本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编委。

郑刚的学术任职

(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4)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5)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施工分会副理事长(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8)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保险与风险研究会常务理事(10)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委员(12)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委员(13)天津市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4)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软土地下工程技术委员会(TC204)委员(15)《岩土工程学报》编委(16)《土木工程学报》编委(17)《建筑结构学报》编委(18)《地基处理》编委(19)国际期刊 Cogent Engineering-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编委

赵国藩的经历

赵国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国内系统介绍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60年代在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他在出版的专著《工程结构可靠度》一书中提出可靠度实用计算法及荷载、抗力统计模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发行1万多册,被其他学术刊物引用上百次,为中国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90年代,赵国藩专题组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变量相关性的广义随机空间内的可靠度分析法和精度较高的二次二阶矩法、四阶矩法、体系可靠度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分析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等研究成果。赵国藩系统地研究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机理,为中国规范提出了裂缝控制计算方法。他运用断裂力学理论,用激光散斑法测定混凝土的裂缝特征,提出了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分布模型和混凝土构件裂缝失稳扩展计算方法。他在混凝土静、动力学研究、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高强混凝土抗震设计研究等方面都有学术建树。赵国藩长期在工程技术第一线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解决国家能源建设的重点工程二滩水电站的关键技术,国家提出“七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题“水电工程筑坝技术——高拱坝体型优化及结构设计的研究”和“八五”攻关专题“高拱坝建设关键技术——高强度大体积混土材料特性研究”。赵国藩专题组承担了“七五”攻关专题中的子题“平面应变状态下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及“八五”攻关专题中的三项子题:一、动荷载下混凝土强度变形特性及其试验方法;二、全级配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研究;三、混凝土复合型及动态断裂特性研究。在“七五”及“八五”近十年间,根据二滩拱坝大体积、大骨料(最大粒径150mm)、全级配(四级配)拱坝位于地震区须考虑动力荷载以及拱坝多轴受力等特点,研究了拱坝混凝土宏观多轴静力性能及动力性能,还应用断裂力学研究了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特性及地震作用下的动态断裂特性。这四项子题被国家电力部分别鉴定为“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和“部分成果国际领先水平”。“七五”和“八五”攻关专题分别获能源部1991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电力部1996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汇总研究成果“混凝土静、动力学特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工程中来,为工程服务,赵国藩领导的课题组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难度大,尤其在国家重大土木、水利水电、港口建设等投入大量资金的工程项目中,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的攻关研究,得到了众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科技工作者的支持、认同和赞誉。赵国藩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带领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成为中国首批硕士点,并于1984年创建博士点。他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生68人,硕士生87人,博士后9人,访问学者2人。 他历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纤维混凝土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十多个学术职务。赵国藩曾任《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编委,现任《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水道港口》等5个国内学术刊物编委以及国际刊物《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编委。赵国藩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各种学术会议。1985年到,曾先后20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委员、分组会主席、主席团成员、主席等职务。1994年起,他担任《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研究委员会第1—10届会议委员、常委及1996年第6届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他先后14次应邀去瑞士、日本、捷克、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大学讲学。1994年至2000年,他担任国家科委“攀登计划”中工程与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1999年10月,赵国藩教授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功勋教师。

李爱群的业绩介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宝钢教育奖特等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Journal of Asian Building and Engineering”、“建筑结构学报”等8家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隔震减振、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和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3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40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等科技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主编著作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2014年1月,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爱群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基于长大跨桥梁具有投资大、工作环境恶劣、服役周期长、灾变后果严重等特点;针对传统的桥梁维护管理手段单一、自动化和科学化程度低,亟需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的现状,历时十年,攻克了长大跨桥梁状态评估中的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了长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检)测关键技术与系统、长大跨桥梁风特性及风致抖振的精细化分析方法、长大跨桥梁疲劳损伤演化模型与多尺度分析方法、长大跨桥梁的时变可靠度评估方法等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于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十余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跨桥梁,以及国家级文物桥梁兰州黄河铁桥,创造直接、间接经济效益10余亿元,为确保长大跨桥梁的安全、耐久和科学化的养护管理提供了先进理论与系列技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