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医学杂志app

2023-12-07 11: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法医学杂志app

分子层面对生物的研究,在个体水平上主要是看单个基因的变化以及全转录本的变化(RNA-seq);在对个体的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群体水平的研究。如果说常规的遗传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个体或者个体家系的话,那么群体遗传学则是主要研究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的遗传规律。 在测序技术大力发展之前,对群体主要是依靠表型进行研究,如加拉巴哥群岛的13中鸟雀有着不同的喙,达尔文认为这是自然选择造成的后果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应的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进化学说。直到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提出了中性进化理论[2],也叫中性演化理论。中性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分子生物化学的发展。可以这样理解中性理论:一群人抽奖,在没有内幕的情况下,每个人抽到一等奖的概率是相等的,这个可能性和参与抽奖的人的身高、年龄、爱好等因素都没有关系。中性理论常作为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假设理论(CK)来计算其他各种统计指标。 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单位是群体,比如粳稻、籼稻、野生稻,就能够构成不同的群体;我们国内的各省份的水稻也可以作为一个个群体。 群体遗传学大概可以分为群体内的研究和群体间的研究。比如研究云南元阳的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如果研究是的云南元阳的水稻和东北的水稻,那就可以算成是群体间的研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研究是相互的。 测序价格的急剧下降[3]使得大规模的群体测序得以实现。

常见的变异类型有SNP、IdDel、SV、CNV等。重测序中最关注的是SNP,其次是InDel。其他的几种结构变异的研究不是太多。

有参考基因组的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叫做重测序,没有参考基因组的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则需要从头组装。随着测序价格的降低,越来越多物种的参考基因组都已经测序组装完成。 plant genomes [4]网站实时显示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的植物,其中2012年以后爆发式增长。在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更多的是有参考基因组的物种,尤其是模式物种,植物中常见的是拟南芥、水稻和玉米。

主要的分析流程见下图。现在的测序公司基本上都会帮客户完成整个的分析流程,因为主要耗费的资源是计算资源。我认为在整个分析的流程中最重要的是Linux目录的构建,混乱的目录会导致后续的分析频频出问题,重测序分析会生成很多的中间文件,良好的目录管理会使得项目分析流程井然有序。 该部分涉及到的软件的安装和基础的Linux基础知识就不详细说明了。

正选择似乎可以更好地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就是一个基因or位点能够使个体有着更强的生存力或者是育性,这样就会使得这个个体的后代更多,如此一来,这个基因or位点在群体中就越来越多。

正选择能够使有利的突变基因or位点在群体中得到传播,但是与此同时却降低了群体的多态性水平。也就是说原先该位点周围的核苷酸组成是多样性的,在经过正选择之后,这个位点周围核苷酸的多样性就渐渐的趋于同质化了。这就好比一块田,里面本来有水稻和稗草及其他杂草,由于稗草的适应性增强,稗草在逐渐增多,水稻慢慢变少,最后甚至是只剩下了稗草。 我们将这种选择之后多态性降低的情况叫做选择扫荡(Selective Sweep)。检测选择扫荡的软件有SweeD[7]。选择扫荡有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如2014年 Nature Genetics关于非洲栽培稻的文章就使用了SweeD来检测非洲栽培稻基因组上受人工选择的区域[8]。

负选择和正选择刚好是相反的。简单理解成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突变,从而自己或者是后代从群体中被淘汰。这也导致群体中该位点的多态性的降低。就好比我有10株水稻,其中一株在成长过程中突然不见了,那么对我的这个小的水稻群体来说,这个消失的水稻的独有的位点在群体中就不见了,整体的多态性就降低了。

平衡选择指多个等位基因在一个群体的基因库中以高于遗传漂变预期的频率被保留,如杂合子优势。

平衡选择检测的算法有BetaScan2[10],这是个Python脚本,输入文件只需要过滤好的SNP数据即可。

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有效群体大小, 是每个位点的突变速率。 但是群体大小往往是无法精确知道的,需要对其进行估计。

分离位点数 是 的估计值,表示相关基因在多序列比对中表现出多态性的位置。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分离位点数量,比如SNP数量。 为个体数量的倒数和:

指的是核苷酸多样性,值越大说明核苷酸多样性越高。通常用于衡量群体内的核苷酸多样性,也可以用来推演进化关系[11]。计算公式为: 可以理解成现在群体内两两求 ,再计算群体的均值。计算的软件最常见的是 vcftools ,也有对应的R包 PopGenome 。通常是选定有一定的基因组区域,设定好窗口大小,然后滑动窗口进行计算。 3KRGP文章就计算了水稻不同亚群间4号染色体部分区域上的 值[12],能够看出控制水稻籽粒落粒性的基因 Sh4 位置多态性在所有的亚群中都降低了。说明这个基因在所有的亚群中都是受到选择的,这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Tajima's D是日本学者Tajima Fumio 1989年提出的一种统计检验方法,用于检验DNA序列在演化过程中是否遵循中性演化模型[14]。计算公式为: D值大小有如下三种生物学意义:

叫固定分化指数,用于估计亚群间平均多态性大小与整个种群平均多态性大小的差异,反映的是群体结构的变化。其简单估计的计算公式为: 的取值范围是[0,1]。当 时,表明亚群间有着明显的种群分化。 在中性进化条件下,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假设种群中的某个等位基因因为对特定的生境的适应度较高而经历适应性选择,那该基因的频率在种群中会升高,种群的分化水平增大,使得种群有着较高的 值。 值可以和GWAS的结果一起进行分析, 超过一定阈值的区域往往和GWAS筛选到的位点是一致的,如2018年棉花重测序的文章[15]:

ROD可以基于野生群体和驯化群体间核苷酸多态性参数 的差异识别选择型号,也可以测量驯化群体和野生型群体相比损失的多态性。计算公式为: 和 一样,ROD也可以和GWAS结合起来:

群体结构分析可以简单理解成采样测序的这些个体可以分成几个小组,以及给每个个体之间的远近关系是怎么样的。群体结构分析三剑客, 分别是 进化树 、 PCA 和 群体结构图 。

进化树就是将个体按照远近关系分别连接起来的图。

常用的绘图软件是 Phylip 和 Snpphylo 。进化树修饰的软件有 MEGA , ggtree 等,推荐网页版工具 iTOL ,无比强大。 外群定根法:当群体的个体的差异很小时,可以引入其他物种作为根。如在对三叶草建树时可以引入水稻的序列作为根进行建树。

PCA是很常见的降维方法,如微生物研究中常用来检验样品分群情况。PCA计算的软件很多,plink可以直接用vcf文件计算PCA,R语言也可以进行PCA计算。

PCA图在群体重测序中有如下几种作用:

进化树和PCA能够看出来群体是不是分层的,但是无法知道群体分成几个群合适,也无法看出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更无法看出个体的混血程度。这时候就需要群体分层图了。

可以将进化树和群体分层图结合进行展示,如下图:

先了解下概念,此处借鉴基迪奥生物网站的解释[22]。 要理解 LD 衰减图,我们就必须先理解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概念。连锁不平衡是由两个名词构成,连锁 + 不平衡。前者,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概念混淆;后者,让这个概念变得愈加晦涩。因此从一个类似的概念入手,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LD 的概念,那就是基因的共表达。 基因的共表达,通常指的是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呈现相关性。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转录组因子和靶基因间的关系。因为转录因子对它的靶基因有正调控作用,所以转录因子的表达量提高会导致靶基因的表达量也上调,两者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个正相关关系,可以使用相关系数 来度量,这个数值在 - 1~1 之间。总而言之,相关性可以理解为两个元素共同变化,步调一致。 类似的,连锁不平衡(LD)就是度量两个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变化是否步调一致,存在相关性的指标。如果两个 SNP 标记位置相邻,那么在群体中也会呈现基因型步调一致的情况。比如有两个基因座,分别对应 A/a 和 B/b 两种等位基因。如果两个基因座是相关的,我们将会看到某些基因型往往共同遗传,即某些单倍型的频率会高于期望值。 参照王荣焕等[23]的方法进行LD参数计算:

随着标记间的距离增加,平均的LD程度将降低,呈现出衰减状态,这种情况叫LD衰减。LD衰减分析的作用:

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常用在医学和农学领域。简单理解成将SNP等遗传标记和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和表型相关的位点,然后再倒回去找到对应的基因,研究其对表型的影响。这些被研究的表型在医学上常常是疾病的表型;在农学上常常是受关注的农艺性状,比如水稻的株高、产量、穗粒数等。GWAS思想首次提出是在心肌梗塞的治疗上[24],首次应用是在2005年的文章上[25]。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模型是混合线性模型[26]:

所有的参数软件(如Emmax)会自动完成计算。

GWAS结果文件通常只有两个图,一个是曼哈顿图,另外一个是Q-Q图。一般是先看Q-Q图,如果Q-Q正常,曼哈顿图的结果才有意义。

MSMC(multiple sequentially Markovian coalescent)[27],底层算法很复杂,类似于PSMC。MSMC的主要功能是推断有效群体大小和群体分离历史。

这样看起来更直观:

LAMP(Local Ancestry in Admixed Populations,混杂群体的局部族源推断),用于推断采用聚类的方法假设同时检测的位点间不存在重组情况,对每组相邻的 SNP 进行检测分析[28],在运算速度和推断准确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用于推断群体分离和混合[29]。图是这样的:

测序方案关系到后续的分析,不同的样本量对应不同的测序方法和分析方法。

[1]. 自然选择(维基百科) [2]. Kimura, Motoo. "Evolutionary rat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Nature . 217.5129 (1968): 624-626 . [3]. 测序价格变化趋势 [4]. plant genomes [5]. DePristo, Mark A., et al. "A framework for variation discovery and genotyping using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data." Nature Genetics . 43.5 (2011): 491. [6]. Biswas, Shameek, and Joshua M. Akey. "Genomic insights into positive selection." ** TRENDS in Genetics . 22.8 (2006): 437-446. [7]. Pavlidis, Pavlos, et al. "Sweed: likelihood-based detection of selective sweeps in thousands of genom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0.9 (2013): 2224-2234. [8]. Wang, Muhua, et al. "The genome sequence of African rice (Oryza glaberrima) and evidence for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Nature Genetics 46.9 (2014): 982. [9]. Bamshad, Michael, and Stephen P. Wooding. "Signatures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4.2 (2003): 99. [10]. Siewert, Katherine M., and Benjamin F. Voight. "BetaScan2: Standardized statistics to detect balancing selection utilizing substitution data." BioRxiv (2018): 497255. [11]. Yu, N.; Jensen-Seaman MI; Chemnick L; Ryder O; Li WH (March 2004). Genetics . 166 (3): 1375–83. [12]. Wang, Wensheng, et al. "Genomic variation in 3,010 diverse accessions of Asian cultivated rice." Nature 557.7703 (2018): 43. [13]. Li, C., Zhou, A. & Sang, T. Rice domestication by reducing shattering. Science 311, 1936–1939 (2006). [14]. Tajima, Fumio. "Statistical method for testing the neutral mutation hypothesis by DNA polymorphism." Genetics 123.3 (1989): 585-595. [15]. Du, Xiongming, et al. "Resequencing of 243 diploid cotton accessions based on an updated A genome identifies the genetic basis of key agronomic traits." Nature Genetics 50.6 (2018): 796. [16]. Lu, Kun, et al.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reveals Brassica napus origin and genetic loci involved in its improvem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 10.1 (2019): 1154. [17]. Zhou, Z., Jiang, Y., Wang, Z. et al. Resequencing 302 wild and cultivated accessions identifies genes related to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soybean. Nat Biotechnol 33, 408–414 (2015). [18]. Liang, Z., Duan, S., Sheng, J. et al.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of 472 Vitis accessions for grapevine diversity and demographic history analyses. Nat Commun 10, 1190 (2019). [19]. Alexander, D.H., Lange, K. Enhancements to the ADMIXTURE algorithm for individual ancestry estimation. BMC Bioinformatics 12, 246 (2011). [20]. Francis, Roy M. "pophelper: an R package and web app to analyse and visualize population structure."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17.1 (2017): 27-32. [21]. . [22]. . [23]. WANG Rong-Huan, WANG Tian-Yu, LI Yu.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plant genomes[J]. HEREDITAS , 2007, 29(11): 1317-1323. [24]. Ozaki, K., Ohnishi, Y., Iida, A. et al. Functional SNPs in the lymphotoxin-α gene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Nat Genet 32, 650–654 (2002). [25]. Klein, Robert J., et al. "Complement factor H polymorphism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Science 308.5720 (2005): 385-389. [26]. Yu, Jianming, et al. "A unified mixed-model method for association mapping that accounts for multiple levels of relatedness." Nature genetics 38.2 (2006): 203. [27]. Schiffels, Stephan, and Richard Durbin. "Inferring human population size and separation history from multiple genome sequences." Nature genetics 46.8 (2014): 919. [28]. Sankararaman, Sriram, et al. "Estimating local ancestry in admixed populati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82.2 (2008): 290-303. [29]. Pickrell, Joseph K., and Jonathan K. Pritchard. "Inference of population splits and mixtures from genome-wide allele frequency data." PLoS genetics 8.11 (2012): e1002967. [30]. Chen, Jia-hui, et al. "Genome-wide analysis of Cushion willow provides insights into alpine plant divergence in a biodiversity hotspot."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2019): 1-12. [31]. 孙宽,侯一平。法医族源推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J]. 法医学杂志 ,2018,34 (03):286-293. [32]. genek.tv

动物该不该被用于医学研究中?

当然应该啦,各种各样的药物和治疗技术哪一项不是在动物身上先实验再用于人体实验的。

酒精和84会不会中毒

张小龙小号致歉
下载 App
注册登录
网传酒精不能与 84 消毒液混用,会产生毒气,是真的吗?
最近朋友圈热传 84 消毒液不能与酒精混用,点进去看那些文章也没有说两者不能混用,我的化学常识也并不能辨别这件事的真假。

210 个回答
魏俊年
魏俊年​
化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我不禁仰天长叹,各位真是读书读太,久,了,没一个说到点子上。。。

不要把酒精和84消毒液混用,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是:

酒精太贵了!浪费可耻啊,同志们!

建议只用84消毒液,而且请不要直接用!不要直接用!兑水稀释20-100倍再用,效果更好,伤害更小!!!

这样,一瓶10块钱买的84消毒液,你可以用到疫情结束都还剩半瓶,就不要去抢医用酒精了,妈蛋,医用酒精都炒到快50块钱一斤了,就别用了吧。这尼玛都快接近还算不错的白酒的价格了。。。。

求求不要瞎抢了,把物资用到真正该用到的地方去吧。。。

//补充一下,评论区大家关心的,洗手和洗衣服的问题。除非你非常确定自己接触了病毒,否则,正常香皂洗手,洗衣粉洗衣服就可以了,不要糟蹋自己皮肤和衣服。。。84即使稀释500倍,对皮肤还是有轻微腐蚀作用,长期擦酒精,对皮肤也不好。

84消毒液稀释后,效果已经好到不得了了,我们搞科研的,在实验室玩病毒,事后消毒也就是用这个,加酒精不会提升效果!

回过头来,为什么一定要稀释20-100倍?

因为市售84消毒液一定是加了氢氧化钠的,为的是稳定消毒液,降低分解速度。因此使用时,为了让次氯酸根分解快一点,就要充分稀释,摇匀,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参与进来,中和部分氢氧化钠,降低pH,从而大幅提高杀菌灭病毒效果!同时,稀释了也能降低其腐蚀性,使用更安全。

该效果强于医用酒精!强于医用酒精!

当然,最重要的是便宜。。。用来洗公共厕所,防止粪口传播也不错。

化学原理太复杂,不解释了,直接上结论吧。

就算你把84和医用酒精混合用了,也就是炫富费钱,浪费战时物资,很欠揍的,可能会被打死吧?这就是最大的风险。。。

84消毒液,绝对不可以混用的,是酸(洁厕灵,醋),胺/氨(某些,季铵盐不含氯 的清洁剂/杀菌剂)。醇类是完全okay的,因为有氢氧化钠在,次氯酸根和醇反应速率慢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除非脑子进水了,我实在没看出来这么做的必要。

编辑于 02-11
收起​
疯子疯子02-09
这是个正经回答
爆米花爆米花02-09
妈蛋,涉水次氯酸钠有效氯10%以上出厂价才一吨1000不到,调成84消毒液有效氯也就5--6%,卖10块一瓶?75消毒酒精卖50?进货价一吨才6000不到,暴利。。。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更多回答
毕导
毕导​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博士在读
专业 已有 1 人赠与了专业徽章

看了一圈本问题下面的回答,基本都是在说,84和酒精可能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但反应程度很低,就算产生有害气体也很少。而且两者混合不仅不会提升效果,反而会相互降低效果。

个人觉得都没答到点子上,因为“有害气体很少”是多少?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论述,产生的那一丁点气体究竟达没达到有害的标准?

先说结论:有文献明确指出,84和酒精混用,会产生氯气和氯仿,而且浓度可能超过人的安全范围。下面详细解释一下。

01 一个实验探究

我先自己做了个实验,取20 mL未稀释的84消毒液、20 mL酒精,充分混合。(注:84在实际使用中都是要稀释100倍再用的,本实验为了探究,不作稀释。)

混合后会产生许多小气泡,在浅黄色溶液中缓慢上升、逸出。

所以84和酒精混合的确会放出气体!但是不是氯气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实验中发现84和酒精混合会放热,主要原因是酒精稀释放热。小气泡的产生应该与升温有关。而次氯酸钠不稳定,升温时它会发生歧化和分解两个反应[1,2]。分解反应产生氧气。

此外84溶液中时刻存在下面几个平衡反应[2],升温会促进氯气跑出来。

因此,84与酒精混合产生的小气泡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氯气。

很遗憾我家里没有气相色谱,无法进一步实验了,期待本实验启发后人开展更为详细的研究。

02 一篇文献实锤

到目前我们的实验结论其实有点尴尬。如果产生的是氧气,你倒是可以上去吸个神清气爽;但万一84和酒精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甚至是其他有毒气体,我岂不是要被冠状病毒笑死了?

我仔细查了文献,找到了答案:84和酒精混用会产生氯气,而且浓度很可能超出安全范围。

2015年一篇刊登在《Austral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澳大利亚法医杂志)》上的论文[3]讨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法医实验室里,我们搞卫生的时候应该把桌子、仪器上残留的DNA除干净,否则会干扰后面的师弟师妹做实验。

然后作者还真就测试了84(当然,84在澳洲并不叫84)和酒精混合搞卫生的效果,并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了它俩混合用会不会产生有毒的氯仿和氯气!

作者实验中的擦桌子手法是这样的:先喷84溶液,5分钟后擦干,再喷70%酒精,5分钟后再擦干。这个手法和妈妈们还是比较像的,实验结论如下:

单独用次氯酸钠溶液擦桌子,完全不会产生氯气(如下图1abc);
用次氯酸钠擦完桌子,再用水擦一遍,也不会产生氯气(如下图1c);
用次氯酸钠擦完桌子,再用酒精擦一遍,突然就产生了氯气!而且已经超过了安全浓度!(如下图1a)
用次氯酸钠擦完桌子,再用水擦一遍,再用酒精擦一遍,只产生少量氯气,在安全范围内。(如下图1b)
注:“擦桌子”是个代称,作者测了擦玻璃、塑料、金属

用次氯酸盐和酒精清洁过程中氯气(1a-c)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a-c)的排放,红线代表澳大利亚的安全浓度标准
作者都擦了三次取平均,数据肯定没问题。总之这个搞卫生实验严格证明了:即使是先喷84,擦干后再喷酒精,就那点残留的接触,也会产生有害量的氯气。(这可能是酒精促进了84中氯气的挥发,而不一定是化学反应)

他还在封闭空间(一个58×55×47 cm的手套箱)中将1%的次氯酸钠溶液与酒精直接混合,检测到了高浓度的氯仿!不过只要在开放的屋子里做实验,就完全检测不到氯仿。

这个实验说明,84和酒精混合会发生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仿。不过我们在家里完全不用管这回事,只要你别闷在被窝里直接混合84酒精。

【一个提醒】作者用的次氯酸钠浓度是0.25~1%,平时我们用84是要稀释100倍的,浓度大概0.05%。所以只要你规范使用84,就不用太担心氯气。但如果你为人豪放,喜欢玩浓度大的,就还是会有危害。

03 84和酒精混合究竟发生什么反应?

有机反应十分复杂,可能发生很多乱七八糟的小反应。

首先,伯醇和次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极慢的反应,但得到的产物不是醛,而是二聚酯[4,5]。这可能是因为反应机理是经过半缩醛中间体[6]。

但我们的84是碱性,所以只能以微乎其微的速率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是一种低毒性、闻起来很香、喝起来有点甜的易挥发液体。

84的水溶液、乙醇的乙酸乙酯溶液在相转移催化剂比如四正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下,乙醇会氧化为乙醛[7]。

如果不加催化剂,这个反应其实也会以极其缓慢的速率进行。

在碱性条件下,乙醛和氯气会发生卤仿反应生成氯仿和甲酸根[8]。氯仿也会水解变甲酸根[9]。甲酸根和84又会氧化变成碳酸根[10]。它们碰到氯自由基又会发生奇怪的反应。

在有机化学的世界里,这些乱七八糟的副反应就像语文阅读理解,只要愿意写,总能编出一堆来。

综上所述,84和酒精混合的确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乙醛、乙酸、乙酸乙酯、氯仿、甲酸、碳酸……但量都非常少。

0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84和酒精混合会放热,并产生小气泡,可能是氧气或氯气;

2、有文献明确指出,84遇到酒精会产生氯气和氯仿,且浓度可能超出安全范围;

3、84和酒精会发生复杂的有机反应,产物包括但不限于氯气、乙醛、乙酸、乙酸乙酯、氯仿、甲酸、碳酸……

所以,84和酒精混合产生氯气不是一则谣言!它俩单独都能杀冠状病毒!你想消毒随便拿其中一个就行!别自己瞎混合搞创新!

初中课本的化学简单,因为它只教你,84和酒精几乎不会反应。生活中的化学复杂,因为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是“几乎不会反应”背后,剩下的“那一丁点反应”有多大危害。

生活远比书本复杂,实验远比理论微妙,次要矛盾有时候就会转化为主要矛盾。

生活中的奇葩实验探究,毕导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最后给大家看一下我今天沾过84的餐巾纸(我家纸本来就是黄色的……)

参考文献

1、

2、

3、Ballantyne K N, Salemi R, Guarino F, et al. DNA contamination minimisation–finding an effective cleaning metho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15, 47(4): 428-439.

4、Nwaukwa S O, Keehn P M. The oxidation of alcohols and ethers using calcium hypochlorite [Ca (OCl) 2][J]. Tetrahedron Letters, 1982, 23(1): 35-38.

5、Stevens R V, Chapman K T, Weller H N. Convenient and inexpensive procedure for oxidation of secondary alcohols to ketones[J].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980, 45(10): 2030-2032.

6、Stevens R V, Chapman K T, Stubbs C A, et al. Further studies on the utility of sodium hypochlorite in organic synthesis. Selective oxidation of diols and directconversion of aldehydes to esters[J]. Tetrahedron Letters, 1982, 23(45): 4647-4650.

7、Mirafzal G A, Lozeva A M. Phase transfer catalyzed ox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J]. Tetrahedron letters, 1998, 39(40): 7263-7266.

8、

9、El Din A M S, Arain R A, Hammoud A A. Kinetics of hydrolysis of chloroform and bromoform in aqueous solutions[J]. Desalination, 1998, 120(1-2): 41-51.

10、Savinell R F, Ota K, Kreysa G.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M]. Springer, 2014.895-900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王豆皮王豆皮02-15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回复王豆皮02-15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文轩
文轩​
江门市邦德涂料有限公司 技术部工程师
2月15日更。
说明一下,我发表回答本意就是辟谣,没想到一些科普大佬发表专业性的回答(带有文献引用)之后,就有一些人就来杠我,非要在我面前秀一下智商,说我怎么怎么不对,真的特气人!我这里就想问一下,我再怎么不对,你觉得你比我更专业?还是你化学比我好?还是化工经验比我更丰富?事实上你都没有!答主这里不针对“毕导”,只是让那些杠我的人好好看!好好学!“毕导”引用文献中实验采用的是1%的次氯酸盐和乙醇(密闭环境中)混合成液体,原文结论如下

文献中英文版,想要的可以私信@文轩
实验室创造了密闭环境条件,1%的次氯酸盐与乙醇混合,检测出6ppm的氯仿,低于10的接触标准;开放的环境下,更是检测不到氯仿,氯气更是“有时”才会超过建议的暴露标准!(这里我想说,就算没有乙醇,84也会自发释放少量氯气)

84日常稀释使用浓度远远低于1%,而且都是开放空间,怎么可能得到高于接触标准(10ppm)的氯仿浓度呢?更何况,84自发释放少量氯气本就不可避免,难道单独使用84就会中毒吗?知乎同志们!我的回答没有问题!你们别再看到专业回答与我观点相悖就来杠,文轩很无辜!有时间好好学习不好吗?

更一下,有些人一直质疑我说乙醇在84中的存在。我一个化工行业的告诉你们,84里就是会加入一些无水乙醇,你再怎么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就是会这样,就是能抑制某些反应产物的稳定存在。(答主之前说是抑制反应,难道产物都不能稳定存在的反应,不叫抑制反应吗)很多事都是实践出真知,别老是没头没脑的杠,自己亲身体验一下才是真的知道!
这是一篇关于84挥发气体的探究(仅供参考)
感谢这位老哥的提议 @竡麦十里


ru.wikipedia.org

下面进入主题!
最近,各大媒体以及朋友圈疯传“84消毒液与酒精不可混用,会产生氯气,有毒!”

作为化学毕业生,目前也从事于化学工作,这几天来对于朋友圈以及各大媒体的谣言也已见怪不怪,可当看到“84与酒精混合产生氯气”,我觉得我几年来的化学教育受到了侮辱,不得不开篇立文,对此谣言予以纠正!

一、源头。

这个谣言是84和洁厕灵不能混用的变版,84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HCl),两者混合会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为剧毒气体。造谣者为了提高点击率与热度,故作“84消毒液与酒精混合产生氯气”,此为妖言惑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二、混用。

讨论84和酒精的反应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两个现实问题。首先,工厂在生产84消毒液时都会在其中加入少量的乙醇(即酒精)作稳定剂,目的是为了保持化学平衡,抑制其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氧化,光、热分解等),那些说84与酒精反应生成氯气的,合着生产完了最后瓶里都是氯气呗?所以说84消毒液本身就含乙醇!其次,对于大家来说,不可能存在84与酒精的混合,84与酒精本来就是单独使用的为什么要混合呢,大家都说化学有多可怕,那提出让84与酒精混合的那个人岂不是更可怕呢?

三、反应。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84与酒精的反应。这里告诉大家,84中的次氯酸钠与酒精当然会反应,而且是一系列的复杂反应,需要把氧化和卤仿过程分开讨论,一步一步的分析,同时还要考虑乙醇与次氯酸钠相对量的多少以及溶液的碱性强弱(条件)。具体反应(反应树)如下

这里借鉴了一些专业人士的分析
总之,84与酒精混合不会得到氯气,但不建议混合使用,会降低杀毒效果甚至产生诸多有害物质,不仅84与酒精,各种类型消毒剂都应单独使用,安全第一!

最后,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让我们一起抵抗疫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kelzhusadkelzhusad02-08
双手双脚赞同,高中化竞的内容,为了辟谣,我在家都亲自混合过一遍了!!!
花仙女花仙女02-07
我想问下 平时用84拖地擦桌子 然后酒精的话平时喷喷手机啊垃圾桶之类的消毒 就不是混合兑一起 但是两种都有用 会有害吗 或者影响消毒效果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中科院物理所
中科院物理所​
物理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到了关键时期,除了减少外出、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之外,还要对经常使用的东西多消毒,比如手机屏幕、电脑键盘、门把手、水龙头、钥匙等等。它们有可能造成病毒间接传播。

“消毒”这个词经常在生活中听到,那么,究竟什么是消毒?

● 消毒与灭菌 ●

消毒是指利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消灭大部分微生物,使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数目减少到安全的水平。但是会有细菌孢子、滤过性病毒、结核杆菌及真菌等无法完全杀灭。如果要追求彻底消灭任何形式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孢子、芽孢等),那就是“灭菌”了,需要使用高温、高压、放射线辐照等方法 [1]。

高压蒸汽灭菌锅
从消毒的定义就知道,可以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大都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不然怎么能用来杀灭病原体呢?常见的消毒药品有75%医用酒精、84消毒液、碘伏、对氯间二甲苯酚(具有杀菌功能的洗手液就含有它)等。

常用的就是75%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了。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这两种消毒剂。

● 医用酒精 ●

我们都知道,乙醇可以和水任意比互溶,而消毒用的75%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是75%。那么为什么就要75%浓度的酒精,其他浓度的酒精难道不行吗?这就要从乙醇消毒的机制讲起。

乙醇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杀死细菌:蛋白质变性和溶解脂质膜[2]。从这点看,酒精浓度貌似越高越好。但是高浓度的酒精具有很高的渗透压,吸水性强,会使细菌的细胞壁快速脱水而凝固,形成一层坚固的包膜,阻止了酒精进入细菌内部,影响了酒精的杀菌能力。而浓度为75%左右的酒精不会使细菌表面快速凝固,使得酒精能不断向细菌内部渗入,进而使内部的蛋白质变性,最终杀死细菌。经过实验总结,消毒用的酒精最佳的浓度是70~75%。

病毒具有核衣壳结构:遗传物质位于病毒的内部,组成病毒的核心;而蛋白质则围绕在遗传物质的外侧,形成衣壳。稍复杂一些的病毒的外侧还有着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并参与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 [3]。而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就具有包膜,酒精可以破坏其脂质分子包膜并使蛋白质变性,因此75%医用酒精可以用于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正确使用酒精的方式是擦拭。就像医院里面那样,用无菌棉球沾取医用酒精在物体表面擦拭一段时间。千万不能为了省事儿或者想着“扩大打击面”,向空气中喷洒医用酒精,不仅没效果,并且还非常危险。

我们都知道酒精可以用作燃料,有乙醇汽油、烧烤时用的固体酒精等产品。那么来看一下一些常见燃料的爆炸限度,从中就可以知道在空气中喷洒酒精有多么危险。

常见燃料的爆炸限度 [4]
闪点指的是挥发性物质所挥发出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短暂)的最低温度。当处于闪点温度时,把火源撤除,挥发出的气体就无法继续燃烧;如果低于闪点温度,就算有火源存在,也不会闪火;因为气体没有挥发性一说,所以也就没有闪点。

闪点低的燃料容易点燃,也容易引起火灾。乙醇的闪点是12.8℃,比柴油的闪点都低。75%的酒精因为含有水的缘故,它的闪点约为22℃ [5],接近室温。所以使用医用酒精擦拭物体都应该小心,避免火源引燃酒精,更别说将酒精直接向房间内喷洒,要知道乙醇的最小爆炸限度是3%,比氢气的最小爆炸限度都小。

乙醇爆燃 [6]

面粉爆燃 [7]
现在75%医用酒精比较难买到了,如果手头上有更高度数的酒精,其实也可以自己配制。下面这张图是《GB 26373-2010 乙醇消毒剂卫生标准》中的一段话,可以知道,其实医用酒精也是用高度酒精配制的。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的酒精度都大于95%,那为什么“用于手、皮肤消毒的消毒液不得使用工业级原材料”?

这是因为工业酒精相比于食用酒精(毕竟是用来吃的),杂质含量比较高(含有重金属离子、氰化物之类的),尤其是里面含有甲醇,甲醇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会致人失明。食用酒精的甲醇含量小于150mg/L,优级工业酒精中甲醇含量只需要低于800mg/L即可。所以如果要自己配制75%的酒精,那么只能用食用酒精。

贴心的小编已经帮你们计算好了配比,食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是95%,要配成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需要向100mL的食用酒精中加水定容至126.7mL。

如果没有食用酒精,用高度烈酒也是可以的,比如这款“生命之水”,就是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生命之水
● 84消毒液 ●

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就是84消毒液了。小编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在高一课堂上,在讲到次氯酸钠的时候。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小编一脸懵逼,为什么取个这么难懂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小编至今记得,化学老师解释84消毒液名字由来的时候皮了一把,说:“因为84消毒液的活性成分NaClO是在你们课本上的84页第一次出现,所以叫84消毒液。”

我真的没骗你,真的是在84页
84消毒液其实是年份的名字。1984年,地坛医院的前身——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成功研制了能迅速杀灭各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定名为“84肝炎洗消液”,后更名为“84消毒液”,这就是84消毒液名称的由来。

上面提到了,84消毒液的活性成分是NaClO,它的制备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下面这个方程式。

84消毒液消毒的原理和酒精不一样,它之所以能消毒是因为其中的次氯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能够使病原体的蛋白质氧化变性,而氯离子也能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之死亡。正因为这个特性,它对人的皮肤也具有腐蚀性,直接接触后手上会有种滑爽感,这就是皮肤被腐蚀了,所以用它的时候要戴上手套,并且根据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后再用。84消毒液用于衣物消毒的时候也要小心,它会使衣物上的染料因氧化而褪色,变成大花脸,如果要给衣物消毒,需要将84消毒液稀释到比较低的浓度。

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根不稳定,在光照的条件下会发生分解,要注意避光保存,不然就会发生下面这个反应。。。

84消毒液使用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和酸性的东西一同使用,比如洁厕灵、醋等等。洁厕灵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它遇上次氯酸钠就会发生下面这个反应,氯气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如果被吸入就会损伤呼吸道。

不仅仅是洁厕灵,其他的酸性物质也不行。因为反应物中的次氯酸根和氯离子在84消毒液中都有,万事俱备,只需加一些酸,这个反应就能发生。

● 酒精+84消毒液=?●

有人可能会想,酒精可以消毒,84消毒液也可以消毒,那这俩混合在一起,强强联手,能不能消毒能力翻倍呢?(这都是些什么想法。。。)

现实很残酷,混在一起消毒能力翻倍是别想了,减弱消毒能力倒是有可能。

曾经有人考虑过怎样处理实验室中的次氯酸钠,人家用的就是醇 [8],在相转移催化剂下,次氯酸钠将醇氧化成醛或者酮,而次氯酸钠中+1价的氯就被还原成了-1价的氯离子。如下面这个反应一样,乙醇被氧化成了乙醛。

如果将酒精和84消毒液混在一起,就有可能发生上面这个反应,乙醇和次氯酸钠都被反应掉了,生成了没什么用的乙醛,不过幸好这个反应的速率很慢。值得注意的是,生成的乙醛有可能会被过量的次氯酸钠氧化成乙酸甚至会发生氯仿反应,生成有毒的有机氯化物。

那乙醇和84消毒液混合会不会产生氯气?答案是,不会。用很简单的化学知识就能解释,为了稳定次氯酸根,84消毒液中会添加少量NaOH,呈强碱性,在强碱性的环境下,氯气是不会跑出来的。

总之,酒精与84消毒液混合不会得到氯气,但不建议混合使用,会降低消毒效果甚至产生一些有机氯化物。所以,放弃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最后,小编想说:热干面,你要赶快好起来啊!(超大声)

参考资料

[1] 消毒

[2] When is 70 isopropyl rubbing alcohol better than 91

[3] 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简单、成分简单,但破坏力绝不简单

[4] 爆炸极限

[5]

[6]

[7]

[8] Mirafzal G A, Lozeva A M. Phase transfer catalyzed ox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J]. Tetrahedron letters, 1998, 39(40): 7263-7266.

展开阅读全文​
草履虫草履虫02-09
你难道不是物理所[小情绪]你把化学说了让化学所说啥[小情绪]
「已注销」「已注销」02-09
能不能用碘伏杀冠状病毒?
打开 App 查看更多评论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查看更多回答
相关推荐
男朋友打游戏正确的处理方式,这个女朋友不能要了
微博的广告

味道浓就等于消毒效果好?别再被骗了
雨夜星辰的文章 · 15 赞同
给家具表面消毒,75%的酒精和滴露、威露士这类消毒液哪个效果更好?
报告君的回答 · 32 赞同
食品级消毒液次氯酸真的这么历害?
一杯热柠的文章 · 31 赞同
热门推荐
有一个很有钱的男朋友是怎样的体验?
1.1K 关注 · 215 回答
如何追一个女神?
501 关注 · 68 回答
大学宿舍能精致到什么样?
70.7K 关注 · 2.6K 回答
和人相处初期,对方的什么行为会立刻获得/丧失你的好感?
4.3K 关注 · 315 回答
女生超短发,比男生还帅是种什么体验?
7.9K 关注 · 1.1K 回答
如何隐晦地表达我想你?
19.6K 关注 · 1.4K 回答
女生主动找男生聊天一般是什么心态?
3.3K 关注 · 653 回答
如何看待曾经的MLXG韩服钻一?
570 关注 · 207 回答
体育界有哪些著名的梗?
7.3K 关注 · 957 回答
你自创过哪些神奇的食物新吃法?
8.3K 关注 · 594 回答
打开知乎 App,查看更多精彩讨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