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散打核心期刊

2023-12-12 08: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散打核心期刊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等7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共4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现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得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各获二等奖1项;2004年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学院毕业生保持了90%以上就业率。“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十运会”上,学院共有69名师生参加了12个大项的决赛和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取得总分318分的良好成绩。在第4届东亚运动会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2枚金牌;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在第7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3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年—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2006年,学院连续六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西安体育学院

国际级体育学校,比沈阳体育学院要好多,不错的选择!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1954年,坐落于古城西安小雁塔西侧,是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共建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学院占地696亩,各类在校生8000余名,在校教职工716名,专任教400余名,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50余名。建院5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出两万余名体育专业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体育战线及其它行业的优秀骨干。学院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表演、体育英语、体育经营与管理等体育相关专业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学院设有研究生部,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应用心理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五个学科硕士研究生;是经教育部批准面向台港澳地区招生的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办与教育部批准的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设有七个系即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社会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人文学系和艺术系,分别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特殊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和音乐等12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设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五年制体育教育专业高职学生;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的函授本、专科学生;设有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主要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还设有国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国家柔道中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中国地掷球培训中心,体质测试中心及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棋牌等业余训练培训中心和俱乐部,已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举的办学和训练格局。

学院地里位置优越,东临小雁塔公园和陕西省体育场,西临含光路,南临解放军政治学院,北临友谊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绿化整洁,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服务设施先进、配套齐全。具有先进的教学训练馆、实验楼、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人体运动能力诊断实验室、人体运动生物学实验室、运动心血管机能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电视台及学生生活服务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训练、科研设施和生活服务保障系统。学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同类学科及项目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学者和高级教练。田径、体育测量与评价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运动生理学、体育理论和武术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体操课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院非常重视训练与竞赛工作,近年来学院竞技体育成绩辉煌,在国际性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得金牌 81枚,其中跆拳道、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田径、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蹦床、篮球、地掷球等项目运动成绩突出,为国家、陕西省和学院争得了荣誉。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学院设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西北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体育法学研究中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被评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在基础理论和开发性研究、体育科技攻关等方面成绩突出。其中:成功地研制出“雷达测速仪”、“肌力刺仪”、“游泳划水板”、“游泳等动力量牵拉器”、“低氧仪”等科研、训练器材,“举重专项力量训练器”、“跳水自动化保护带装置”的研制被列为我国备战2008年奥运会重点科研项目,为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及全民健身活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学院主办的《时尚球类》在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和群体司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与日本大阪体育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乌克兰国立体育大学、韩国忠清大学、明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新西兰国立体育学院、菲律宾高等教育总会、澳门理工学院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校际关系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友好往来。是经教育部批准面向国外招收留学生的院校,已面向韩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塞内加尔等国招收留学生。

学院将抓住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好机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校的战略,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尊师重教,教书育人;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实施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把质量提高作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坚持以体为本,文、理、经、管、医、艺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为重点,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狠抓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新专业建设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实施人才强校,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以迎接2006年教育部对我院本科教学水平随机性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严谨创新,团结拚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把我院办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化体育大学!

软梯训练法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有什么作用?

散打是中国武术中的技击项目,也是一项对抗性竞技体育项目。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实战具有十足的视觉震撼力,而实战的胜利需要散打运动员身体具备强大的综合素质。散打的核心能力为有氧耐力、无氧阈、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爆发力、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等方面。

一, 通过软梯训练给灵敏素质带来提升

优秀的灵敏素质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通过阅读文献,发现众多核心期刊中认为,高水平运动员通过灵敏素质训练后在实战中其技战术的运用次数会增加。软梯训练作为以下肢为主的灵敏素质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快速启动和制动以及其突然变向的能力。而散打运动员在实战中,其反应能力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决定实战的最终结果。散打运动员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软梯训练后,可以提升其灵敏素质,给实战带来更大的收益。

二,软梯训练的优势

软梯训练的过程能够充分激发散打运动员的积极性。通过访谈上海市市队的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得知,他们的训练模式较为固定,且训练压力较大,就像弹簧一样,不到比赛绝不放松。而软梯训练作为近年来引入国内的现代化体能训练方式之一,训练过程中趣味性十足,可以缓解散打运动员们平时训练的紧张感,提升训练的积极性。

三,软梯训练与其他训练结合

软梯训练作为训练内容,更适合在运动员每次训练之前进行。时间大约在15-20分钟左右,控制其运动强度为使运动员在软梯训练内容结束后不感到疲劳为宜。长期将软梯训练作为训练内容,则可以结合其他训练,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例如提升核心力量的训练。软梯训练作为以下肢为主的灵敏素质训练方式,也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而增强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在训练中以及实战中的运动表现更加稳定,运动的动力链传输更加牢固,也可以提升运动员的灵敏素质。

谁了解西安体院?给我介绍哈子!谢谢了!

  本答案为复制: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 1954 年,坐落在古城西安小雁塔西侧,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2001 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共建院校。
  建院初期,贺龙元帅亲自为学院圈选新校址并鼓励师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创业,由此学院确立了“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历任主要领导人荣高棠、李梦华、伍绍祖、袁伟民、刘鹏等先后莅临学院指导工作,关怀和支持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几代西体人不懈努力和历史积淀,形成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为国家培养造就了 3 万多名高素质体育人才。
  学院现有本部、沣峪口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920 亩。教职工810人,专任教师 545 人:其中教授 70人,副教授 141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师30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4 人,陕西省教学名师 2 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硕士生导师 81 人;运动健将称号教师 17 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7474人,本科生 7010 人,硕士研究生370 人。现有 7个系(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社会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人文学系、艺术系), 1 部(研究生部), 1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 1 校(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有 十七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 5 个学科门类。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田径、体操、篮球、足球和散打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等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首批试点单位,并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田径和体育测量与评价是原国家体委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 64万多册。校园网设备先进,贯通两个校区,布设了 5000 多个信息点。
  学院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及体育科技攻关等方面成绩突出。“雷达测速仪”、“肌力电刺激仪”、“游泳划水板”、“游泳等动力量牵拉器”、“低氧仪”等科研项目和训练器材的研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举重专项力量训练器”、“跳水自动化保护带装置”等研究被列为我国备战 2008 年奥运会重点科研项目。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第 25 届至 29 届奥运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 57项,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10 项,省部级奖 30多项。《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被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及美国《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是俄罗斯《文摘杂志》( AJI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来源期刊。
  学院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中国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柔道中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中国地掷球培训中心、西北地区田径高水平人才培训中心、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同时还设有体质测试中心及武术、乒乓球、田径、足球、篮球、地掷球、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棋牌等业余训练培训中心和俱乐部,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举的训练格局。迄今在国际和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 241 枚,为国家争了光,为陕西和学院添了彩。
  学院重视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等 30 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协作关系,加快了学院办学的国际化进程,扩大了国际影响。
  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创新荣校”战略;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北京举办 2008 年奥运会的难得机遇,积极为“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加强竞赛训练工作与科技攻关服务,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体育大学。

  陕西2006年高考理科一本:545,二本:505,三本:385;文科一本:560,二本:520,三本:400。另外,高职大专分数线为:理科:286,文科:300。

  艺术类录取分数线为:

  文科:本科310 高职(专科)200

  理科:本科300 高职(专科)200

  专业分数线由各招生学校自行划定。

  体育类录取分数线为:

  本科:文化课285 专业课70

  高职大专:文化课285 专业课66

  陕西
  理工
  本科二批
  490
  492
  538
  492
  江苏
  理工
  本科
  559
  566
  574
  566

  浙江
  理工
  本科二批
  523
  523
  550
  523

  福建
  理工
  本科二批
  495
  502
  548
  502

  河南
  理工
  本科二批
  553
  553
  594
  561

  湖南
  理工
  本科二批
  487
  487
  533
  487

  广东
  理工
  本科二批A
  502
  502
  547
  502

  广西
  理工
  本科二批
  481
  481
  535
  481

  海南
  理工
  本科二批
  554
  559
  607
  558

  重庆
  理工
  本科二批
  450
  450
  531
  450

  四川
  理工
  本科二批
  474
  474
  554
  474

  云南
  理工
  本科二批
  500
  530
  577
  530

  陕西
  理工
  本科二批
  490
  492
  538
  492

  甘肃
  理工
  本科二批
  516
  520
  573
  529

  青海
  理工
  本科二批
  405
  412
  479
  420

  新疆
  理工
  本科二批
  452
  452
  580
  45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