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建筑遗产保护论文

2023-12-12 12: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筑遗产保护论文

保护历史 文化 传统本质,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修复受损、破旧、危塌的部分,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文化遗产与保护

摘要: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本质,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修复受损、破旧、危塌的部分,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尊重历史是第一位的,还要深刻认识古旧建筑是城市的真正财富,哪怕只是一段墙体都要认真对待。

关键词: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

早在六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就对“西化”风潮中我国古旧历史建筑的颓萎凋零忧心忡忡。他曾叹道,研究和保护历史建筑,是一种“逆时代的工作”。[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现代建筑再利用风潮,这是因为战后许多都市的重建工作更加迫不及待,当时在现代主义笼罩下,许多开发商与建筑师采取破坏、重建为首选,以求得快速发展追求城市效果。而不愿意改善那些有着良好的状态、有着历史意义的旧建筑更好适应新时期要求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许多古旧建筑在隆隆声中被夷为平地。

国内对古旧建筑的态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为了破四旧,一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被平为正负零点零。

80年代古旧建筑常常被视为是某些基地利益开发的阻碍,毁掉了一批有价值的古旧建筑。

90年代一些城市对于古旧建筑以与整体环境不符、年老多病等为理由毁坏了一些有价值的古旧建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方的建筑遗产处境陷恶,要么在改造后面目全非,要么在保护地段中苟延残喘,而市场则在历史地段巨大的地产潜值驱动下对之“虎视眈眈”。翻开到2003年为止的世界遗产目录,被认为代表中国的世界遗产有29项,除了其中的4项为自然遗产和为数可怜的反映人民生活历史的文化景观外,绝大多数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们的宫苑和死后的坟墓,及其为维护其统治的宗教庙宇建筑。我们当然要万分珍惜历史遗产,保护和善待它们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比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几大文明古国,法国的历史和文物不能说是非常悠久非常众多的,但现在的法国和法国人,却总是以文化大国的姿态出现,并以自己优秀的 传统文化 而自豪。这种自豪,来源于他们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之深入人心。在现代法国,“遗产”一词使用得是如此广泛,人们听到它的第一个反应并不涉及财产,而是全民共有的“文化遗产”,以及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词汇: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 百科 全书…那巍峨而辉煌的宫殿,斑驳而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闪着金光的古典家具,以及价值连城的名画,所有这些,都为法兰西增光添彩。事实上,法国以其卓越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已经成为骄人的世界第一旅游大国。为何做的如此之好呢?让我们来看以下。

1887年法国制定出了世界第一部文物建筑保护法。

1913年12月31日,现代世界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保护历史古迹法》在法国诞生。

法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全面而细致,例如,在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古建筑内,哪怕在墙上钉一个钉子,也要经过许可;在一间被特别保护的17世纪的建筑物内部,家具摆设的位置都不能随便变动。任何破坏规定的做法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特别是由于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公众都自觉自愿的做文物保护的“监督人”一个破坏文物、不尊重古人的家伙,在普通法国人眼里会被视同强盗、窃贼。利用名胜古迹举办文化和大型欢庆活动是近年国际上的潮流,但这些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们说,在这些金碧辉煌的大厅内活动,“除了这里的空气,我们什么也不能碰;除了声音,我们什么也不能留下!”

1964年,法国对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点,经国家登记的历史建筑即达4万处,而这个数字现在还在增加。这些情况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担心民族特性的丧失,渴望寻求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凡是能够加强这种认同感的遗产都受到加倍的珍视。[2]

但是,在我们中国,情况却不容乐观。那种部分青红皂白,借口发展任意破坏遗产的行为,在今天并没有绝迹。目前,报纸上报道,长城被国外的青年随意践踏。长城是我国统一的象征,是伟大的文化遗产,而国人竟然为了利益,不顾国家形象以每人60元的价格“出售”给外国人狂欢。相对而言,法国人绝对不会这样做。

就在2000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云南省建水古城几十座珍贵的百年以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包括建水人耳熟能详的五官府、进士府及翰林第,被拆的片瓦无存了。按照拆除计划,606米长的建新街临街一百多座传统民居也都被夷为平地。

然而,据建水县副县长李国才说,拆除这些遗产的理由只是要“把这条街建成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步行商业街”――要把它成一条清式仿古街。记者问道:“一边是真实的历史遗迹,一边是钢筋混水泥的假古董,究竟哪一个更有价值,应该十分清楚。

这种破坏文化遗产的情况经常发生。在一本艺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旧火车站客运楼毁坏的文章,叙述了在本世纪初由德国人设计修建的一坐标志性建筑,无论是年代,还是建筑艺术价值,从多角度来说都应该无条件的保留着,只可惜最终结局还是被大方的拆掉了,原因是在那个时期对旧建筑的历史性及艺术价值建议,只有少数人发出了无力的呼声。事情非常清楚,城乡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在随着建筑遗产的无存而濒临消失。而刻意保护所导致的各种利益矛盾,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激烈的社会冲突。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

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有诸多内外因素,在改造修缮中“寻根”是设计师的追求,对一座古旧建筑改建的成功将会迎来不同寻常的称誉。为此,尊重历史是第一位的,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古旧建筑是城市的真正财富,哪怕只是一段墙体都要认真对待。这一方面北京元大都城遗址公园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抢修、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战士给人的是昔日文化、文明。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保留旧有遗迹,实行重点整修,解决新功能对古遗址的要求。

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本质,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修复受损、破旧、危塌的部分,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

在“整旧如旧”这一术语中,存在隐藏的含义,是说在修缮古建筑的时候,其中的某些部分,在有充分依据的时候,仍应尽可能的恢复到它建造之初的那个样子。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缮。这座建筑原为____教堂,在改为伊斯兰清真寺以后,原来6世纪绘制的早期基督____被覆盖在伊斯兰式的装饰之下了。现代文物修复者小心的剥除了表面的后世装饰,将早期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面绘饰重新显露出来。

只有那些拥有充足的考古依据,如长时间的调研、测绘、解读、论辩和方案探讨等,充分了解其原始状况,因种种原因已遭破坏的对象,在十分必要的时候,经过缜密详细的复原研究和论证,将之恢复到原有的样子,“再现”它的历史与艺术信息,才是能够接受的,甚至是有意义的。

毋庸质疑的是,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将是21世纪建筑学的重要议程。从时下的全国范围看,城乡改造更新已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但盲目的“大拆大建”和“拆真造假”正甚嚣尘上,而对木结构为主体的我国大量性建筑遗产究竟如何进行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在保护原则与实际操作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弹性空间,而我们要如何具有针对性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需要提出一个较为妥当的 方法 。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第一期。

[2]参见人民网驻法国记者郑园园文章《法国:视文化遗产如生命》。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旧建筑物问题的探讨论文

关于旧建筑物问题的探讨论文

摘要:

旧建筑一般指文化与历史价值比之较低,显得朴素、普通一些的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旧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本文就此问题给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旧建筑 问题 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居住方式、生产的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作为社会生活载体的城市与建筑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需求量增大和对建筑形式要求的日新月异两个方面。

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性建筑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的最本质的要求是以利最合理的组织生产。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占有住房与公共建筑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电子、生物工程等产业的兴起,人们的居住与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善,这都使得人们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建筑快速更新的今天,城市与建筑的飞速发展、更新从理论上为城市与建筑环境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的需求与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当代建筑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建筑的大量需求使得人们在城市与建筑的更新过程中采用了大破大立的方式,建筑物是历史的重要实物载体,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与生活的变化,建筑历史自身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在这种大破大立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破旧的建筑在不断的拆除、古老的也被毁坏,对它的忽视也就是对自身文化极大的不尊重。

旧建筑的概念。首先要明确一下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历史文物建筑主要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作品;与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联系的历史建筑或纪念建筑物;

具有各种文化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具有重大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旧建筑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对于城市构造、人类社会学方面的贡献。在它身上蕴含了它所处时代的普遍生活状态与社会发展状况。

旧建筑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一般主要相对于历史文物建筑而言,指文化与历史价值比之较低,显得朴素、普通一些的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又具有一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或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价值的建筑。

它与历史文物建筑概念的区别:

首先,从内容上看,历史文物建筑主要为历史久远,著名的或艺术价值较高的。

旧建筑则涵盖了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一般建筑物;近代作为社会发展见证的各种建筑物;以及一些现代与当代具有某方面价值的旧建筑。其次,从数量上来看,历史文物建筑数量相对稀少;旧建筑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再次,从对社会的意义上看,历史文物建筑主要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或狭义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它所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精英文化内容。

旧建筑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从时间上可将国内旧建筑分为两类历史价值不同的建筑:第一类指建于解放前的旧建筑,为“早期旧建筑”;第二类指建于解放后的旧建筑,为“近期旧建筑”;从旧建筑的不同空间特征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空间较低,开间较小,普通的低层与多层建筑为“常规型”:如:古旧住宅及普通民用建筑;第二类是具有高大内部空间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多为巨型钢架、拱、排架等,为“大跨型”,它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如:老的工业建筑等;第三类是一些特殊形态的建、构筑物,它们往往具有反映特定功能特征的外形为“特异型”,如水塔、贮粮仓、船坞等,按照旧建筑的原有功能可分为:产业类旧建筑,民用旧建筑及其他类型旧建筑。

我国在建国之初,就注意“保护

建筑遗产”的重要性。但在操作方式上的`却存在很多问题,背离了初衷,产生现实的破坏性。在这方面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待建筑保护态度僵化

对于具有极大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来说,全面的保护并不是进行建筑保护中唯一的选择。根据价值与现状条件的不同历史建筑的,其保护可分为:保存、保护和振兴三种方式。历史建筑重新处于有用的地位或状态,是几种保护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2、妥善的保护

在旧建筑没有实施相对于僵化态度来说,对建筑物保护范围狭小。面对量大、历史文化价值又不是那么高的旧建筑来说,这种例子很多。以北京为例:紫禁城、圆明园、天坛等被划到保护范围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对于成片的四合院、五六十年代的厂房车间却毫无顾忌的推倒,用翻版欧美城市的“新区”取而代之的是。

全国各城市的示例比比皆是。由于保护思想的僵化造成了保护范围的狭窄,致使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近现代建成的优秀的旧建筑遭到破坏或消失。不但宝贵的历史遗产离我们远去,又使得正在形成之中的文脉断绝。

随着建筑界对地方性的重视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人类开始重视地域文化,这表现为对统一和趋同化的现代建筑的对抗和批判。

上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现代建筑思潮盛极一时,但是,经过长期的沿用和各地相互之间的抄袭,使得现代建筑变得千篇一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僵化了的盒子建筑,各处大同小异,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与此同时,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及人文科学的渗透使建筑依存的物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注意到建筑本身不仅是一个特定的文化领域,向着科学化更具有地方性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普遍提高了生态、能源、环境意识。意识到过分强调建筑作为工业产品,而忽略了环境的制约和人的情感需求。

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旧建筑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与生产要求,而且已经处于一种衰败或濒临衰败的状态。它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环境质量,还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用大拆大建的态度对待旧建筑是不可行的,这就向人们提出了对新的要求:即再建设与再利用。即将建筑物在其物质寿命之内可以经过多次的功能变更使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淑馨出版社,1993年。

[2]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重庆大学,2002年6月。

求 对古建筑的浅析论文

  [1]古色添香 北国江南——王国顺古建筑作品掠影[J]. 吉林建筑设计,2004,(3).
  [2]张炜,. 古建筑土坯墙体灌缝胶加固实验研究[J]. 西北建筑与建材,2002,(9).
  [3]范章,. SV-Ⅱ灌缝胶及其在古建筑土坯墙体加固中的应用[J]. 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5).
  [4]党建堂,. 仿古建筑琉璃瓦屋顶施工技术[J]. 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12).
  [5]李清明,. 水乡古建筑[J]. 黄河文学,2011,(4).
  [6]刘燕霞,. 浅析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J]. 丝绸之路,2011,(6).
  [7]张辉,. 仿古建筑的设计应当体现四个价值[J]. 宝鸡社会科学,2006,(2).
  [8]周燕玲,. 古建筑斗拱特征探析[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2).
  [9]古建筑装饰——吻兽[J]. 中国建材资讯,2008,(3).
  [10]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J]. 中国建设教育,2009,(11).
  [11]吴琳,. 谈古建筑保护的档案工作[J]. 广东档案,2009,(4).
  [12]牛小强,. 鲁土司衙门古建筑群消防设计[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4).
  [13]刘燕,.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元素[J]. 大众文艺,2011,(7).
  [14]史向红,. 关于传统的古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创作的一些思考[J]. 建筑知识,2011,(4).
  [15]姚佩歆,赵鸿铁,薛建阳,郝江华,. 侧脚对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2).
  [16]陈弘,陈天声,.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成因探析[J]. 江苏建筑,2011,(2).
  [17]闫维明,张博,周乾,郭元君,. 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加固试验[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2).
  [18]宋文强,秦书源,. 浅析浊漳谷地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J]. 沧桑,2011,(2).
  [19]邢照华,. 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内容要素组合与展线布局探析[J]. 东南文化,2011,(1).
  [20]肖旻,. 广府地区古建筑形制研究导论[J]. 南方建筑,2011,(1).
  [21]潘影,. 古建筑的得名[J]. 人才资源开发,2011,(4).
  [22]陆万里,程金新,. 古建筑普宁寺火灾数值模拟分析[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4).
  [23]高大峰,曹鹏男,丁新建,. 中国古建筑简化分析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2).
  [24]陈必锋,欧阳红玉,. 地域性古建筑测绘教学与分析[J]. 山西建筑,2011,(14).
  [25]王昊,. 交通振动对石窟类古建筑的影响及对策[J]. 交通标准化,2011,(10).
  [26]何圭雄,杨子江,. 孝感地区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27]刘艳芬,. 论古建筑遗产的保护[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3).
  [28]曹勇,. 现代科技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3).
  [29]王剑飞,. 古建筑的防水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30]姜磊,程柳,. 顺峰山公园仿古建筑设计[J]. 热带建筑,2006,(3).
  [31]安瑞,阎勇,. 谈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屋盖中的应用[J]. 陕西建筑,2006,(3).
  [32]李海娜,翁薇,. 古建筑木结构单铺作静力分析[J]. 陕西建筑,2008,(2).
  [33]武小鹏,. 古建筑维修中的质量控制[J]. 陕西建筑,2009,(8).
  [34]武小鹏,. 浅谈西岳庙古建筑原有油漆彩画保护及修复[J]. 陕西建筑,2009,(9).
  [35]吕俊杰,. 仿古建筑丝缝墙摆砌施工[J]. 陕西建筑,2010,(7).
  [36]吕俊杰,. 仿古建筑唐式瓦屋面施工技术[J]. 陕西建筑,2011,(1).
  [37]山西省稷山县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J]. 武汉文博,2008,(3).
  [38]杨军,李国朋,. 浅谈“织金古建筑群”的保护价值及开发[J]. 乌蒙论坛,2008,(3).
  [39]张智,. 织金古建筑群保护对策刍议[J]. 乌蒙论坛,2010,(4).
  [40]杨勇,陈志伟,卢士鹏,李林安,. 古建筑平移中托换梁承载力测试技术的应用[J]. 天津建设科技,201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