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武夷学院学报官网

2023-12-08 13: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武夷学院学报官网

更改内容。
《武夷学院学报》本刊是由福建省教育厅主管、武夷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宗旨为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以促进文化交流,繁荣学术研究,为科教兴国做出贡献。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武夷学院学报期刊外审过了稳吗

武夷学院学报期刊外审过了稳吗?答案如下:武夷学院学报期刊外审过了,第二步是暂存盘做大项目可以改下。

创作显动机的最大特点

APP下载
输入杂志名称或者文章关键词
搜索
从“创作显动机”切入 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
2021-07-29申淑均

语文世界(教师版)订阅 2021年6期收藏
关键词:雨巷动机意象
申淑均

文学创作并非“抬笔即写”那样简单,还需要心理动力。对于作者而言,什么是促使他投入写作中的直接心理动力呢?答案是“创作显动机”,它是提供给作者的心理动力,表现出有迹可循的历程。例如,文学创作者在生活中受到某种物象或事件的影响发生一点心理波动,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为宣泄这种情感就会进行文学创作,这便是创作显动机的内容。显动机不同于潜在的动机,它的存在是被创作者察觉的。显动机也并非意图,其指向性、目的性都是相对模糊的。当我们了解了作者这种创作状态,也就能够了解作品中呈现的意象特征、情绪情感的支配特征以及创造性的特征。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品赏作品。所以教师可由作者的“创作显动机”的分析切入,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

一、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一个特征——意象切入
阿瑞提说:“意象本身就能唤起欲望产生情感材料。”这也是为什么谈到阅读教学,首先要从“显动机”的第一特征意象来说起的原因。在创作显动机的驱动下,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意象并非眼前的客观事物,也并不是具有物理表现性的事物,有可能只是浸染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实体。这种心理实体是记忆中的意象,通过作者无意识的加工而成为文本的意象。所谓的加工,可能是对记忆中意象的部分内容增加或舍弃,整个过程中作者是毫不知情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去解读作者的文本,便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时候意象并不合乎现实。意象与实物有时是相互混淆的,作者在进行情感抒发的时候,文本也表现出意象与主体的混淆,这就涉及“意象的一重化现象”。作者利用意象与不在场的事物接触,而那些不在场或得不到的事物形象促使作者投入到创造中,这也是“显动机”驱动力实现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赏读文本意象的特征,看到作者在意象身上赋予的心理形式,了解意象所代表的情感符号。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无论是雨巷还是丁香一样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就是用这些意象来营造抒情空间,表现内心情感的。而这些意象并非作者亲自看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创作显动机理论为支撑进行意象的赏析。例如有学生认为诗中的“我”可能也是一个意象,他并非诗人本人,诗人只是描绘出这样一个“独行者”,并赋予他心理形式以此来替代诗人说话,表达诗人对眼前环境的彷徨。而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指梅雨季节时的江南小巷,可能诗人的脑海中有关于江南小巷的记忆,而诗中雨巷这个意象是对记忆的加工。教师可以找一些江南小巷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戴望舒笔下塑造雨巷的不同。接下来是有着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意象是诗中的“我”所追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如何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学生从“丁香”这一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切入,认为丁香开在仲春伤怀时节,香气浓厚典雅,颜色高贵凝重,象征着美丽、高洁、幽怨,具有古典美的艺术气质。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继续分析这一意象。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吟读:“在雨中哀怨、彷徨,像我一样,彳亍着。她走近,又叹息,又像梦一般飘过,走进雨巷,消失了颜色、芬芳、目光、幽怨。”在这里,姑娘消失了,所追求的理想破灭,但是诗人在最后依然写下“我希望……”。诗人迷茫又充满希望的心境洇染纸上。诗人靠意象来推动情感和情绪,而流动的意象也完美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二、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二个特征——情绪情感切入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文人大抵如此,生命的体验成为某种情绪情感的储备。随着生命体验的增多,情绪情感的积累也愈多,当遇到某种“触媒”便会引发艺术创作的冲动。这种艺术冲动虽然一泻千里,但仍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这样文学创作者才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的感觉,将个人的悲愤和幽怨转换成人类情绪情感的流露。了解到情绪情感积累对创作实现的重要性,那么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可以通过探究作者的情感情绪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赏读。

《雨巷》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雨巷这一情绪场景,也完美地描绘了纤弱婉约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形象,在音律上也表现出和谐之美,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首诗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诗人的情绪情感的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是什么。例如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概括:戴望舒于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这时候他在诗歌文学上比较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经常拜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作。所以在创作《雨巷》的这一阶段,戴望舒的诗作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教师可以为学生找一些魏尔伦的诗作进行风格的赏析对比。后来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戴望舒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诗人风华正茂,更加心系国家,理想和追求在内心油然而生,这种生命体验为《雨巷》的产生积累了情绪情感。是什么事情引发诗人的艺术冲动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诗人离开上海,到了江苏松江。眼前的江南让他彷徨茫然,无法确定未来在何方,所以才有了彳亍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的独行者,才有了希望破灭的感叹,但后来诗人重燃希望,用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结。

三、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创造性切入
“无中生有”或是用现有的材料碎片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陌生化的形象,是作者创造性的表现。一般而言,好的文学创作者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点石成金,使原有材料或物理世界脱胎换骨。作品的创造性也是赏读的一个内容,所以教师可以从创造性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赏读。

毋庸置疑,诗人在《雨巷》中所塑造的形象皆是成功的,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每个形象的独创性。例如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有读过有作者将雨中的江南小巷作为情绪流动的场域。还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见到有人用低调的丁香花来比拟姑娘。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雨巷》这首诗的语言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首诗表现出的音乐美却正好弥补了语言的不足,使诗歌读起来有一种纤细婉约之美。还有学生举出叶圣陶先生对这首诗的赞许之词,“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认为作者的创造性体现在这一点就已经可以被纳入优秀作者的行列了。

创作显动机并不是普通的动机,它是作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生成的,引发作者的艺术冲动,支配着作者的创作历程,与意象、情绪情感、创造性紧密联结。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赏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创作显动机的三个特征,即意象、情感、创造性切入,找到作者文本创作的依据。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雨巷动机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动机比能力重要
来自林间的风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冬季的雨巷
再见雨巷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凶手的动机
杂志排行
《戏剧之家》
2022年32期
《时代汽车》
2022年21期
《艺术品鉴》
2022年29期
《东方企业家》
2022年11期
《上海医药》
2022年21期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9期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20期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0期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22年5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6期
语文世界(教师版)的其它文章
教育回归生活 重视感性经验
读写社区: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想象场景品细节 多个角度悟真情
品析“语文味”,提升“语用力”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